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印軍工能力對比:印度落後中國二十年以上
送交者: 佚名 2006年11月29日14:39:1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近年西方輿論總是大發看好印度、貶抑中國的論調,在軍事工業方面也常搞“龍象對比”。若是拋去政治偏見,認真研究對比,南亞象的軍工水準與中華龍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中華崛起對美、日等國帶來的影響,直接表現為軍事上鼓譟“中國威脅論”,抬印抑華成為西方的一種戰略選擇。今年7月,美日等國鼓動聯合國安理會譴責北朝鮮試射導彈時,印度發射了1枚“烈火Ⅲ”型中程導彈,西方卻幾乎沒有反應。俄羅斯從地緣戰略角度考慮,出售給印度的蘇一30戰鬥機等主戰裝備的技術水準也高於對華軍銷。從尼赫魯時代起,印度當局就一直以中國為競爭對手,近些年來總是自吹其軍工水準如何了得,硬體實在無法誇耀便自詡軟件占優勢。若以事實相對照,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只能令人齒冷。

  中華崛起對美、日等國帶來的影響,直接表現為軍事上鼓譟“中國威脅論”,抬印抑華成為西方的一種戰略選擇。

  印落後中國二十年以上

  中國的“神舟”載人飛船在兩年來連續發射成功,顯示了在世界上僅次於美俄而居第三位的太空技術,受到刺激最大的正是南亞次大陸上的那個大鄰國。印度政府和航天部門隨後宣稱,準備在五年內實現向月球發射飛船的計劃,以趕在中國的“嫦娥計劃”之前,顯示自己在最尖端的空天領域中有更高水準。

  印度官方的這番豪言壯語對本國人可能還有自慰作用,熟悉太空技術的人聞之卻無不暗笑,因為繞地球載人飛行尚遙不可及時便聲言要去月球,無異於不會走路便說要跑步。今年7月印度試射的那枚“烈火Ⅲ”型中程導彈,為本國的火箭技術水準做了最好說明。這枚彈頭載運量不足1噸的導彈設計射程為3500公里,假想目標是能打到中國腹地,然而剛飛出幾百公里便一頭栽進印度洋。印度航天部門事後承認設計存在嚴重缺陷,要改進並使其發射成功至少還需1—2年。中國發射的“神舟”飛船的火箭載荷量,已經達到了8噸,準備向月球發射的飛船的載荷則需要數十噸。若將中印導彈相對比,印度這次試射未成功的“烈火Ⅲ”型中程導彈,只不過相當於中國70年代前期便已研製成功的“東風一4”的水準。西方核專家認為,中印在核武器方面的差距也至少在20年以上,因為1998年印度試驗成功了原子彈、氫彈,中國卻早在六七十年代就進行過這種試驗。

  現代高技術戰爭中的主角是軍用戰機,中國自60年代以來已經研製成第二代、第三代戰鬥機,近幾年推出的殲一10已被國際公認達到世界上90年代的戰機水準,主要銷售到巴基斯坦的“梟龍”戰機只經四年時間便研製成功且已大量投產。印度80年代前未自研過戰鬥機,目前在研的LCA啟動已20年,樣機試飛仍未完成。其軍方認為今後該機即使推出也會落後,已有放棄一說,印度空軍今後的裝備計劃還是靠外購戰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長期自吹是戰後亞洲最早也是惟一有航空母艦的國家,可惜買的都是英國淘汰品,最近又買了1艘俄羅斯舊艦。中國早在70年代便自製出核潛艇,現在已發展到第三代,近年又自製萬噸級的驅逐艦,技術上也接近世界先進水準。印度至今卻連常規潛艇都不能自產,僅能生產三四千噸的護衛艦,主要部件還要進口。

  對陸軍的主戰裝備坦克和火炮,中國在五六十年代便可自產,80年代研製出國際軍貿市場暢銷的85一Ⅲ坦克,近年裝備的99改坦克又被國際軍界認為屬於世界先進戰車。印度自研第一種“阿瓊”坦克已20多年,樣車製成後被軍方評價為“不適於使用”。印度的大型火炮一直靠進口,中國的火炮全靠自研,國產的PLZ45—155毫米榴彈炮還在軍貿競爭中擊敗美國產品而被科威特等富國採購。

  更可悲的是,目前印度連步兵武器都不能實現國產化,其陸軍裝備的進口步槍有好幾種,其子彈有7.7毫米、北約7.62毫米、俄制7.62毫米和5.56毫米等多種標準,多數也要靠外購保障。幾年前印軍同巴基斯坦在喀什米爾冰川發生規模不大的衝突,便需緊急向西方購買炮彈,更說明其軍工保障能力低下。中國的火炮和輕武器早在60年代便全部國產化,改革開放後還行銷世界,這20年來美國槍市上也大量充斥着中國所產的步槍、手槍。

  從尼赫魯時代起,印度當局就一直以中國為競爭對手,近些年來總是自吹其軍工水準如何了得,硬體實在無法誇耀便自詡軟體占優勢。

  印“單騎獨進”難圓強國夢

  現代武器裝備是國家工業基礎和科技水準的結晶,中印自研武器的水準有巨大差距的根源正在於此。新中國成立前,中印都是落後的農業國,印度的工業基礎還略強於中國。5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的主要工業品產量開始超過印度,目前的差距已拉大到20年以上。換言之,印度主要工業生產能力只相當中國80年代初的水準,而兩國人口卻相差不多。

  以1950年中印兩國主要工業產品相對比,鋼產量是60萬噸比115萬噸,發電量是45億度tt88億度,中方要遜於印方,中國的鐵路通車也只有印度的一半。可是到了1970年,中印的鋼產量對比便是1800萬噸對600萬噸,發電量為700億度對500億度。再看2005年的統計數字,中國鋼產量已達3.3億噸,印度只是3900萬噸;中國的發電量為24747億度,印度只有6059億度。在國民收入(GDP)方面,中國為2.25萬億美元,印度為7300億美元。若進一步分析,印度GDP的48%來自並不表明國家實力的第三產業,中國第三產業產值則不足GDP的30%,雙方工業產量的差距實際已達6~7倍。

  目前,中印兩國工業技術水準的差距也很大,這一點在軍工生產上體現得最為明顯。例如中國早在70年代便解決了坦克底甲板變形和行駛中的履帶斷裂問題,印度近年製造的“阿瓊”坦克行駛不超過300公里便要發生履帶斷裂,以致印度陸軍根本不願採購,受政府壓力才勉強訂購了百餘輛,平時不敢輕易上陣而只能充當“閱兵坦克”。印度近年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的技術來源於蘇聯的薩姆一6,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研製的紅旗一7型。印度多數武器購自蘇、法、英等多國,型號和標準雜亂,又使技術保障出現諸多困難,其空軍平時有1,3的飛機不能完好出航,有時只能靠拆東補西保障重點。

  印度多年來自誇優於中國的專案,便是所謂“軟體優勢”,並認為航天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印度早在1954年便成立了原子能委員會,核領域的研究早於中國。在航空航太領域,中印的起步時間也差不多。然而60年代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突飛猛進,印度便被遠遠甩在後面。至於印度惟一能自吹的軟體業,雖說其出口量還略多於中國,至今卻不能有效實現軍事化和國內實用化。

  近些年印度政界和經濟界人士在承認中國是“世界工廠”時,又自稱本國是“世界辦公室”,論據便是每年出口數十億美元的軟體,以此說明資訊產業發達,並能在未來資訊戰中占優勢。若仔細考察,印度軟體業是依靠本國的英語教學優勢,由大批科技人員承接西方軟體業的外包加工,以家庭作坊形式分頭製作,再銷給業主賺點加工外匯,對本國經濟和軍事技術水準的拉動作用很有限。以IT產業總體規模而論,印度遠小於中國,其手機、電腦的產量只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其飛機、坦克和艦艇的電子裝置也多依賴進口。

  現代武器裝備要有效發揮作用,主要不是靠單項優勢,而需要整個工業科技特別是軍工系統的綜合配套能力。以未來資訊戰而論,機械化裝備和火力仍是作為戰鬥平台的“硬”實力,電子資訊裝備等“軟”部件只能起倍增器作用。像印度這樣自身研製不出戰機、坦克和大型艦艇的國家,終日只自誇軟體,其軍工體系仍是一個軟骨動物,擺脫不了充當它國的附庸。近年來印度總強調自己是“世界大國”,去年提出要進入聯合國安理會擔任常任理事國,世界上多數國家對此嗤之以鼻。因為僅靠爆炸幾枚核彈或炫耀一下軟體,這種“單騎獨進”並不能說明自己是強國。中國的大國地位,恰恰是靠軍事、政治和科技方面的綜合均衡發展的實力,才得到世界的公認。

中印差距形成的關鍵

  一些印度人解釋本國的軍工落後,認為自己是民主國家,軍費投入少。其實在90年代以前,中印兩國的國防費長期相差不多,部分年份印度還多於中國。進入21世紀後,中國因財力增強使國防投入加大,去年公布軍費為350億美元,才高於印度一半多。從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的條件看,印度遠遠好於中國,其獨立後西方和蘇聯都競相向其推銷較先進的武器。中國只是在50年代得到過蘇聯軍援,後來長期受國際封鎖。自1989年以後西方又堅持實行對華武器禁售直至今日,俄羅斯賣給中國的武器技術水準也要低於印度。在這種形勢下,印度的軍工業發展卻遠遠落後於中國,不能不從指導思想等方面進行深入反思。

  印度自獨立以後,包括軍工界在內的工業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便是沿襲殖民地時代的思維方式,仍然依附於他國,始終未能建立起一個完整自主的配套體系。除核彈買不到而被迫自研外,印度的其它武器裝備始終以外購為主,自研為輔,一直未形成自主開發能力。印度自行開發的裝備,多數部件也靠進口。如“阿瓊”坦克名為自研,120毫米炮和發動機要買德國成品,火控系統則購自英國。LCA戰鬥機的發動機購自美國通用公司,電子裝置主要從法國引進。這些印度國內立項的重點項;目投資不小,拖延20多年卻始終不能定型,灰心喪氣之後又回過頭來再搞外購。今年春天,印度軍方又提出一個5年內斥資250億美元外購以更新裝備的計劃,其政界嘆息這只能說明自研的失敗。

  中國從毛澤東時代開始,便強調建立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50年代從蘇聯引進的“156項”中有44項軍工企業,保證了主戰裝備每個零件都能國內自產,同時還建立了科技機構實行自研。60年代以後,國外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雖使中國的常規裝備發展出現了滯後,卻也逼出了一個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以航空工業為例,印度一直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米格-21戰鬥機,併購買了法國的“幻影”等戰機,在7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其空軍裝備水準看似比中國先進。在陸軍裝備方面,印度引進蘇聯的T一72生產線,所產坦克也優於中國的59式,然而其獨立開發能力很低的狀況卻並未改變。

  自90年代後期以來,印度購買了俄羅斯的蘇一30戰鬥機及生產線,只能照葫蘆畫瓢不走樣地仿製,多數部件還要進口,等於是在本國建立一個組裝線。中國引進了俄羅斯的蘇一27戰鬥機後,自己不僅能仿製還能改進,產品品質優於俄制原產品,同時又借鑑其技術用於開發國內新戰機。因此,最近十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目前中國空軍戰機的數量、品質均優於印度,而且建築在自我研製的基礎之上。在坦克生產方面,中國自80年代後推出的一系列新坦克性能都超過了印度已老化的T一72,靠獨立開發充分顯示出厚積薄發的威力。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同樣花錢引進了一些國外先進裝備,例如購買蘇一27戰鬥機及其生產線便用了上百億美元。不過中國始終堅持自研為主、引進為輔的方針,引進的裝備除應急之外主要作為自研新武器的借鑑,因而引進的結果是大大加強了國內自主開發能力,並促成了殲一10這類新戰機問世。在國內經濟建設方面,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強調從基礎工業抓起,在改革開放前便形成了一個雖然落後些卻完整配套的體系,改革開放後又大大提升了這一體系規模和綜合技術水準。在此基礎上,目前中國的軍事裝備除大型運輸機外(近來也已上馬自研),全部可以自我保障,在進口一些武器的同時也是世界上的武器出口大國,軍貿創匯導致了經濟上的良性迥圈。

  相比之下,印度的軍工界至今基本不具備出口能力,只能以窮兵黷武方式每年投入幾十億美元購買各國武器,不僅零配件都要受制於人,還嚴重影響了自身經濟發展,印度本國的軍工業又出現了萎縮和科研人員流失,例如其坦克廠便長年處於半歇工狀態。長此以往,中印兩國在軍工水準上的差距還會繼續拉大。

  對照中印兩國的國防工業發展水準,除了能使人看到西方一些人散布的揚印貶華的論調荒謬,還可引發諸多深層次的啟迪。無情的事實說明,一個國家沒有完整和自主的工業體系,軍工業就只能是建在沙灘上的大廈,一個大國絕不可能買來一個軍事現代化。國家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發展,離不開工業化建設,印度想跳過工業化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以資訊業主導的後工業化經濟的思路是不現實的。如今中國人要實現國防現代化,並追趕資訊化的大潮,仍然大有必要加強基礎工業建設,並與發展高新技術相結合,才是真正有效的強國之道。△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伊拉克戰爭,兩年後再回首
2005: 朝鮮戰爭雙方地面部隊損失表
2004: 烏克蘭大選紛亂的啟示:民主有時很下流
2004: 《致命武器》連載 第十三章:往事並不
2002: 忠魂為何守遼東(1)
2002: 忠魂為何守遼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