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本的戰略轟炸(B) |
送交者: TOP12 2002年06月08日18:21:4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對日本的戰略轟炸 第三節 李梅火攻 (一) 自1942年4月杜利特爾轟炸東京之後,美軍由於沒有航程能夠到達日本本土的轟炸機,前線空軍基地又遠離日本本土,航母艦隊的實力不足,艦載機空襲也只能偶爾為之,所以在將近兩年多的時間裡都沒有條件組織對日本本土的大規模戰略空襲。 1943年底,美軍最新型的遠程轟炸機B—29服役,使美軍擁有了航程能夠到達日本本土的重轟炸機,B—29綽號“超級空中堡壘”,1940年由波音公司開始研製,1943年9月起批量生產,飛機氣動外形細長光滑,全金屬全封閉結構,機頭是由多塊曲面玻璃組成的半球狀透明艙室,高升阻比的大展弦梯形上反中單翼,乘員14人,均配有氧氣面罩,機長30米,翼展43米,機高8.5米,裝四台R3350帶有高空渦輪增壓器的空冷活塞發動機,單台最大功率2200馬力,最大起飛重量63.6噸,最大載彈量10噸,最高時速576千米,轉場航程9650千米,升限10670米,武備共有五個自動炮塔,在機尾、機身左右側和後艙的四個炮塔安裝雙管12.7毫米機槍,機身前方的炮塔安裝了兩門20毫米機炮,加上火控雷達準確指引構成嚴密的自衛火力。B—29無論航程、載彈量,還是自衛火力,都是二戰時期其他轟炸機所望塵莫及的,堪稱轟炸機之王。1943年6月,B—29剛剛研製成功,美軍就迫不及待地組建了第58轟炸機聯隊進行適應性訓練。 擁有了B—29這樣對日本本土轟炸最理想的利器,而且隨着歐洲戰場的發展,美軍開始將大批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飛行員抽調到太平洋戰場,美軍對日本本土的戰略空襲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1943年11月,德黑蘭同盟國首腦會議上,英美聯合參謀長聯席會議批准在印度加爾各答和中國成都部署B—29,用以空襲日本本土。 1943年11月,在美國堪薩斯州組建了第20轟炸機部隊,1944年3月又組建了第21轟炸機部隊,1944年4月在第20、21轟炸機部隊基礎上成立了第20航空隊,由陸軍航空隊司令阿諾德上將兼任司令,該航空隊就是負責承擔對日本本土戰略轟炸。 1944年4月,第20轟炸機部隊的第一批B—29由肯尼思?沃爾夫准將率領進駐印度加爾各答,美軍隨即開始進行緊張的戰前訓練。 1944年6月5日,98架B—29從加爾各答起飛,前去轟炸日軍占領下的泰國曼谷,作為首次實戰檢驗。起飛時有1架墜毀,中途有14架因故障返回,返航中又有4架墜毀,還有42架迷航,轟炸效果也不顯著,可以說並不成功,但是美軍獲得了寶貴的實戰經驗,並從中總結教訓,為以後的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6月15日,美軍實施代號為“馬特霍恩”的首次空襲日本行動,92架B—29從加爾各答起飛,沿駝峰航線飛越喜馬拉雅山脈,有79架抵達中國成都,中國軍民以極其簡陋的設備將成都雙流機場擴建成可供B—29起降的大型機場,並竭盡全力為美軍飛行員安排了在當時條件下最好的食宿,為美軍對日本本土的空襲提供後勤保障。 當晚,B—29在成都加油掛彈後起飛,其中1架在起飛時墜毀,4架因故障返航,共68架向日本飛去。午夜時分,B—29機群到達日本,對鋼產量占日本鋼鐵總產量24%的八幡鋼鐵廠進行了轟炸。 7月8日,B—29又轟炸了佐世保軍港。至1945年1月,B—29從加爾各答起飛再到成都加油掛彈,或直接由成都起飛,對日本九州、本州西部、沖繩、中國台灣、鞍山、瀋陽等地的鋼鐵廠、飛機製造廠、煉油廠、交通樞紐和港口進行了轟炸,由於從成都起飛的B—29隻能到達日本西南部,無法轟炸東京、大阪等日本大城市,所以美軍對日本本土只進行了十次空襲,投彈僅800噸,難以擴大轟炸效果,而且B—29每次出動所需的燃料、彈藥和零配件,都需要C—46和C—47運輸機經駝峰航線運到成都,代價十分巨大,有些得不償失。迫切需要在太平洋上奪取若干島嶼,將日本大城市和工業中心納入B—29的作戰半徑。 (二) 1944年8月,美軍以死5200餘人,傷2萬餘人的巨大代價攻占馬里亞納群島,為B—29奪取了第一個轟炸日本本土的前進基地。 10月,埃米特?奧唐奈准將指揮的第73轟炸機聯隊進駐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島,並立即展開了戰前訓練,不斷對特魯克和硫磺島進行空襲,從中積累作戰經驗。 11月24日,奧唐奈准將親率111架B—29從塞班島起飛,轟炸日本最大的飛機發動機製造廠——東京郊外的中島飛機製造廠。這是自杜利特爾轟炸東京以來美軍首次轟炸東京,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不料天公不作美,東京上空陰雲密布,難以實施目視轟炸,奧唐奈當機立斷命令裝備轟炸瞄準雷達的52架B—29轟炸中島工廠,其餘飛機則轟炸東京的其他軍事工廠。日軍緊急起飛了一百餘架零式戰鬥機,但零式戰鬥機無法到達B—29的飛行高度,只能進行仰射,加上B—29自衛火力密集,只取得了擊落2架,擊傷11架的戰績。美機損失雖少,但由於天氣影響,只有30餘架找到了目標,對中島工廠的轟炸效果也很不理想。 12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根據戰局的發展,制定了在日本本土登陸的計劃,為了摧毀日軍抵抗的物質基礎和意志,決定加緊對日本的轟炸和海空封鎖。根據這一指示,美軍不斷增加參與對日轟炸的飛機數量,轟炸的頻率也大大增加,轟炸的城市也擴大到大阪、神戶、橫濱和名古屋。但根據航空偵察照片判讀,轟炸效果並不顯著。 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少將被任命為第21轟炸機部隊司令,李梅出身於工人家庭,沒有在軍校就讀的經歷,完全是憑藉着出色的戰績,從一名B—17轟炸機駕駛員一步步晉升為陸軍航空兵最年輕的少將,他在擔任第8航空隊第3轟炸機師師長時,曾指揮部隊在對德國戰略轟炸中建立過顯赫的戰功。他是晝間精確轟炸戰術的積極支持和倡議者,並在對德國空襲中將此理論付諸實戰取得驕人的戰績。 自1945年1月至3月,李梅的第21轟炸機部隊先後出動B—29轟炸機1200架次,對日本本土實施了48批16次轟炸,共投彈5000噸。空襲中被日軍戰鬥機和高炮擊落29架,機械故障墜毀21架,其他原因損失15架,總共損失了65架。然而轟炸效果卻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日本工業與德國完全不同,主要是由散布在居民區的小作坊生產零部件和預製件,再送到大工廠進行組裝。晝間高空精確轟炸根本無法摧毀星羅棋布的小作坊,也就無法有效地打擊日本軍事工業。 1945年2月,美軍開始在硫黃島登陸,戰役目的就是為實施戰略轟炸的B—29提供應急着陸機場和護航戰鬥機的起飛基地。戰鬥殊為慘烈,美軍為奪取這個面積僅20平方千米的小島付出了陣亡6821人,傷21865人的代價,平均每天傷亡達800人,參戰部隊的損失創造了二戰太平洋戰場美軍最高傷亡記錄,傷亡率達30%!面對地面部隊如此之巨的傷亡,如果轟炸再不有所起色,何以見江東父老?李梅經過仔細考慮決定改變戰術——根據掌握的情況分析,第一日軍夜間防空能力極差,由於缺乏雷達,幾乎沒有什麼夜間預警能力,高炮數量也少,夜航戰鬥機更是屈指可數;第二東京的消防能力極其薄弱,八百萬人口300多平方千米的東京只有8000多名正規消防隊員,2000多名輔助消防人員,1117輛消防車,還因為戰爭期間燃料只能保證兩小時,而且大部分地區沒有消防水管,即使有的話,自來水總管道的壓力是由電力提供的,只要電力中斷消防管就無法得到需要的水壓,可以說東京一旦燃起大火,將無法控制;第三東京的房屋密集,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達到3.8萬人!相鄰兩個房屋距離通常還不到1米,又主要是木板結構,一旦起火將迅速蔓延。綜上所述,李梅決定針對日軍的薄弱環節實施夜間轟炸,大面積投擲燃燒彈,引發大火來震撼日本國民,破壞散布在居民區的生產零部件和預製件的小作坊,即使沒有摧毀工廠,也可使居民失去房屋,流離失所,也就無法進行生產,達到徹底癱瘓日本軍事工業的目的。鑑於日軍夜間防空力量很弱,李梅命令B—29卸下除尾炮以外的所有武器,採取1500米高度,全部攜帶燃燒彈,這樣B—29拆除武器所節省的重量,加上不必採取高空密集編隊飛行所節省的燃料重量,可以使每架B—29載彈量從晝間精確轟炸時的平均3噸,增加65%達到7噸以上。但這一命令下達到飛行員手中,卻令所有人都大為震驚!拆除所有武器那不是送死嗎?李梅解釋到,日軍夜間防空力量極其薄弱,實施夜間轟炸不可能遇到大量戰鬥機的攔截,B—29的強大火力反而會在夜暗中誤傷友機。儘管李梅是這樣解釋的,但實際上他內心也是非常矛盾的,他是用自己的前途、300架B—29和3000名空勤人員來冒這次險!甚至他沒有將這一計劃報告華盛頓,只報告了陸軍航空兵兼第20航空隊司令阿諾德,因此這一空襲史稱“李梅賭注”或“李梅火攻”。 其實,李梅早有打算,2月4日和25日,就進行了實驗性空襲,分別出動70架和172架B—29轟炸神戶和東京,投擲燃燒彈160噸和450噸,取得了滿意效果,這更堅定了李梅實施大規模夜間火攻的決心。 3月9日傍晚十七時三十四分,第314轟炸機聯隊聯隊長托馬斯?鮑爾准將擔任空中指揮,率334架B—29從塞班島和提尼安島機場起飛。 龐大的機群沿着被飛行員戲稱為“裕仁公路“的航線飛入日本本州海岸線後,鮑爾就下令所有人員穿戴防護用具,所有空勤人員紛紛穿上防彈背心,戴上鋼盔,以防高射炮火的傷害。因為考慮到此次空襲將會給日本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所以參戰人員在起飛前都得到指示,一旦被擊落,就要儘快被日本軍方俘虜,要是落入平民手中那就很可能被當場殺死!聽到這樣的指示,大家無不捏了一把冷汗! 子夜二十四時十五分,2架導航機到達東京上空,在預定目標區下町地區投下照明彈,接着投下燃燒彈,燃起兩條火龍,為後續飛機指示目標。隨後趕到的大批飛機接着以單機間隔15米依次進入,在1500米高度向下町地區投擲了2000多噸燃燒彈,使面積30餘平方千米的下町區形成了一片火海,日軍沒有戰鬥機升空,高射炮火力也很稀疏。半小時後,大火迅速蔓延開來,火勢已經無法控制,人們被迫放棄了滅火的企圖,大火造成的灼熱氣浪與冷空氣形成強勁對流風,風力高達50千米時速,火借風勢,風助火勢,大火幾乎將所有東西都點燃了,金屬都被高溫融化,人和木頭都在令人窒息的高溫中自燃!許多躲在防空洞裡的人都被活活烤死,四下奔逃的人群近乎瘋狂,到處是亂竄的火苗,到處是恐怖的慘叫,很多人認為水能克火,紛紛跳入附近的池塘和河流,但是灼烈大火所形成的高溫將池塘里的水都煮開了!池塘幾乎成了大鍋子,水中避難的人們都被滾燙的水活生生煮死!黎明時趕到下町的救護人員都被眼前的慘境所震驚,池塘里漂浮着無數屍體,都被大火燒成黑炭,根本無法分辨是男是女。 天亮後,東京幾乎成為人間地獄,大火過後那毛骨悚然的情景令人驚恐到無法形容的地步!東京東部面積達39平方千米的地區蕩然無存,26.7萬幢建築,占東京建築物總數的四分之一被徹底燒毀,東京中心商業區的63%、工業區的20%被燒毀,其中美軍要攻擊的22個工廠全部被毀,有100萬人因此無家可歸,在此次火攻轟炸中,東京死亡83793人,重傷10萬人。 指揮此次作戰的鮑爾准將說,我從沒見到像東京這樣的場面!這是戰爭史上單獨一次轟炸所造成的最大傷亡和損失,比廣島和長崎遭受的原子彈轟炸損失總和還要大! 美軍有9架B—29被擊落,5架被重創,後來均在近海迫降,飛機上的大部分空勤人員都被美軍擔負救援任務的潛艇救起,還有42架被擊傷,但都安全返回了基地。 與此同時,在關島司令部里的李梅正在焦急地等待,他不住看表,喃喃自語:“我們應該收到鮑爾的報告了,看來他們是遇到麻煩了!都是我的錯!”第21轟炸機部隊參謀長,也是他的至交,克斯勒准將則在一旁不斷安慰他。 凌晨一時十五分,李梅拭去滿頭的汗,對克斯勒說:“這是我的決定,由我承擔一切責任,我向華盛頓報告。”這時,通訊軍官推門送來鮑爾的報告:“已經投彈,目標地區一片大火,高射炮火由密到疏,極少戰鬥機。”指揮部里頓時一片歡呼! 李梅火攻大獲成功! (三) 3月10日晚,317架B—29轟炸名古屋,儘管該城消防設施比東京先進,但仍遭到慘痛損失,市中心5平方千米地區化作灰燼。 3月13日晚,300架B—29轟炸大阪,投下1700噸燃燒彈,20平方千米城區被徹底燒毀。 3月16日晚,400架B—29轟炸神戶,投擲2300噸燃燒彈,使該城城區化為大片廢墟。 從3月9日至3月19日,美軍共出動B—29轟炸機1600架次,投擲燃燒彈近1萬噸,將儲存在馬里亞納群島基地的燃燒彈全部消耗光,火攻這才暫告一段落。名古屋、大阪和神戶三城市已經有83平方千米的地區被燒成赤地! 4月份起,美軍進一步加強空襲。 4月7日,轟炸伊勢地區。 4月13日,天皇的部分皇宮也在空襲中被燒毀,明治神宮則全部化為廢墟。 5月26日,美軍500架B—29向東京投下4000噸燃燒彈,40平方千米城區化為灰燼。 5月29日,450架B—29在橫濱投下3200噸燃燒彈,幾乎將橫濱盡數焚毀! 截止6月15日,美軍對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神戶、橫濱等大城市共進行了十七次大規模轟炸,出動B—29達6990架次,投擲燃燒彈41592噸,使上述城市264平方千米地區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美軍只損失136架B—29,戰損率僅為2.1%。 6月以後,美軍的空襲擴大到了中小城市和交通線。 至7月4日,美軍投彈總量達到了10萬噸!月平均投彈量從3月份的1.38萬噸增至7月份的4.27萬噸! 7月10日起,美軍航母艦隊也加入到對日本本土的空襲中,當天出動艦載機達1220架次。美軍艦載機主要攻擊北海道與本州之間的火車輪渡,使北海道對本州的煤炭供應徹底斷絕。 7月13日,美軍艦載機出動更是達到1820架次! 7月17日,在完全掌握了制空權後,美軍水面艦隻直接進入日本海用艦炮轟擊岸上目標。神戶、大阪、日立、舞鶴、清水等港口均遭到艦炮的猛烈轟擊。 從1945年1月至8月,美軍對日本本土的空襲,共出動各種型號飛機33041架次,其中B—29轟炸機1.5萬架次,投彈16萬噸,有98個日本城市遭到轟炸,其中主要大城市的城區被燒毀面積均在50%以上,東京橫濱為56%,名古屋為52%,大阪神戶為57%;中小城市中,福井最高達96%,甲府為72%,日立為71%。在空襲中死亡約33萬人(含原子彈轟炸死亡人數),傷47.6萬,失蹤2.4萬,有244萬幢建築物被毀,800萬人無家可歸。美軍僅損失飛機697架。 由於3月9日的大火攻給東京市民造成了極大恐懼,而且李梅結合空襲實施心理戰,通過空投傳單事先告知日本平民將要轟炸的地點和時間,這就更加劇了平民的驚恐,共有850萬城市居民逃往鄉村,軍事工業中工人的缺勤率7月已達50%,加上工廠廠區在空襲中遭到嚴重破壞,如航空工業廠區被毀60%,直接導致軍事工業產量的急劇下滑——煉油工業產量下降83%,飛機發動機產量下降75%,飛機機身產量下降60%,電子設備產量下降70%,飛機月產量從1944年的2340架下降到1945年8月的200架,降幅達91%!1945年3月日本石油儲備僅四十萬噸,美軍第315轟炸機聯隊對日本煉油廠和油庫進行了重點轟炸,共投彈9100噸,至8月,日本煉油能力下降80%,石油儲備在轟炸中被焚毀近六萬噸,日本的戰爭潛力遭到了沉重打擊,經濟幾近崩潰,毫不誇張地說以李梅火攻為代表的美軍戰略轟炸,直接動搖了日本維持戰爭的根本基礎。 第四節 飢餓戰役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鑑於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橡膠、棉花和羊毛需求的100%,石油需求的92%,鐵砂的87%,煤炭的24%(其中焦炭占90%),糧食的20%都依賴從國外進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隨着軍事工業的擴大生產,戰略物資和工業原料的進口也大幅度增加,完全可以說,海上交通線是日本賴以生存的生命線!因此美軍決定擊其要害,扼殺日本的生命線,削弱其經濟潛力和軍事工業的生產,加快戰爭的進程。美軍出於上述設想,除以潛艇、水面艦艇等兵力開展海上破交,還組織實施了系統的攻勢布雷,以封鎖日本港口、航線,達到破壞海上運輸的目的。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授權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上將主持制定水雷封鎖日本本土的計劃,美軍預見到封鎖的結果將使日本國民斷絕糧食供應而以“飢餓”為戰役代號。 由於日軍在九州、四國和本州沿海水域布設了大量水雷障礙和防潛網,還有海岸防禦炮火的威脅,美軍潛艇和水面艦艇都難以進入日本近海執行布雷使命。而隨着美軍戰略轟炸的展開,日軍航空力量已受到嚴重削弱,日本近海地區的制空權已牢牢掌握在美軍手中,使用飛機實施航空布雷的條件已經成熟,於是尼米茲決定動用B—29來執行這一任務,因為太平洋戰場上的所有B—29均由陸軍航空兵司令阿諾德指揮,所以1944年12月尼米茲將計劃送交阿諾德,得到了阿諾德的全力支持。 1945年1月,美軍出動B—29在越南金蘭灣、西貢和新加坡海域布下593枚水雷,這是美軍在二戰中首次大規模實施的航空布雷行動,也是為即將開始的對日本大規模攻勢布雷進行的一次實戰演練。 美軍“飢餓戰役”計劃投入兵力為100架B—29,每架B—29可攜帶12枚453千克水雷或7枚900千克水雷,出發基地為塞班島和提尼安島機場。1945年1月美國海軍的水雷專業人員到達提尼安島,設立了水雷裝配中心,對水雷觸發引信進行調整和改進,以增加日軍清掃時的難度,並為水雷加裝降落傘,以減緩空投時的下落速度,避免入水時因為速度較大而爆炸。 整個戰役共分五個階段: 從3月27日至5月2日為第一階段,美軍通常都會同時組織空襲,作為佯攻,吸引日軍注意掩護航空布雷行動。這一階段共出動B—29轟炸機246架次,布雷2030枚,布雷海域主要集中在下關海峽和吳港、佐世保軍港。除了戰略上的目的外,還帶有支援沖繩戰役的戰術性質。正是美軍的布雷使下關海峽無法安全通行,迫使日軍增援沖繩的以“大和”號戰列艦為核心的艦隊不敢經下關海峽南下,而由豐後水道南下,不得不較早進入美軍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因此日本海軍聯合艦隊象徵的“大和”號戰列艦最終在美軍數百架次飛機的猛烈攻擊下沉沒。4月27日,名古屋港因水雷封鎖被迫關閉。 第二階段從5月3日至5月12日,美軍出動B—29轟炸機195架次,布雷1422枚,開始使用抗掃能力較強的水壓水雷,除繼續在下關海峽進行補充布雷外,還在東京、大阪、神戶等港口和瀨戶內海主要航道上布雷,封鎖瀨戶內海,並切斷日本幾個大工業城市之間的海上交通。由於瀨戶內海遭到水雷封鎖,從中國東北和朝鮮駛來的許多船隻無法進入瀨戶內海,被迫改到九州或本州西北港口卸貨。 第三階段從5月13日至6月6日,共出動B—29轟炸機209架次,布雷1313枚,開始使用另一種抗掃能力較強的低頻音響水雷。這一階段主要針對由於瀨戶內海遭封鎖後,日本船隻改往九州或本州西北的情況,集中在上述水域布雷,鑑於水雷的巨大威脅,日本被迫於5月14日、5月23日、5月27日關閉清水、橫濱和東京港,使日本與亞洲大陸的海上運輸量急劇下降。 從6月7日至7月8日的第四階段,美軍的攻勢布雷規模進一步擴大,出動B—29轟炸機404架次,布雷3542枚,一面對下關海峽、神戶、大阪等港口進行補充布雷,一面加強對九州和本州西北部的全面封鎖。同一時期,美軍駐沖繩的岸基航空兵也在朝鮮沿海布雷186枚,主要迫使日本運輸船隻遠離沿岸海域,進入比較開闊海域航行,以便於對其進行攻擊。這一時期,日軍為了恢復其海上交通,投入340餘艘艦艇,2萬餘人進行掃雷作業,但由於前一時期因觸雷沉沒的船隻較多,很多船隻不敢再冒觸雷的危險進入雷區,因此該階段日本船隻的損失有所下降,但實際運輸量也大為降低,以神戶和大阪港為例,5月卸貨量為32萬噸,而7月僅為4.4萬噸,降幅達86%! 7月9日至8月15日的第五階段,美軍出動B—29轟炸機474架次,布雷3746枚,除在日本本土港口布雷外,還在朝鮮釜山、馬山、元山、興南和清津等港口布雷,以阻止滯留在這些港口的日本船隻出海。 歷時四個半月的“飢餓戰役”,美軍出動B—29轟炸機1528架次,布雷12053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響水雷3500枚、水壓水雷2900枚、低頻音響水雷700枚(美國海軍出動的飛機和布設的水雷未計在內),所布水雷共炸沉炸傷包括“海鷹”號航母等65艘軍艦在內的670餘艘船隻,其中炸沉和重創無法修復的達431艘,總噸位140餘萬噸,相當於戰役開始時日本船舶總噸位的75%。美軍此次攻勢布雷效果非常顯著,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日本船隻1艘,而美軍損失極其輕微,僅損失飛機15架。 “飢餓戰役”的成功實施,幾乎徹底切斷了日本至關重要的海上運輸,1945年8月比1945年3月,下關海峽運輸量下降98%,幾乎完全中斷,而瀨戶內海也只能通行機帆船之類的小型船隻。在這四個半月中進口物資下降90%,維持戰爭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糧食等戰略物資供應近乎中斷;軍工企業由於原料斷絕,紛紛停產或關閉;日軍大批飛機、艦艇由於燃料極度缺乏而被迫停飛、停航,直接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由於航運中斷,250萬噸大米堆積在朝鮮港口,而日本國內的糧食供應卻極其困難,因為要優先保證軍隊需要,廣大平民糧食配給降至最低限度,食不果腹,終日在飢餓線上苦苦掙扎。 此次戰略性的攻勢布雷,美軍準備充分,計劃周密,海空兵力協同配合,投入兵力之集中,布雷海域之廣闊,布雷強度之密集,可稱得上史無前例,尤其是最後兩個階段,兩個半月之中,共出動飛機878架次,布雷7288枚,更是收到了顯著效果,最終實現了全面徹底封鎖日本海上交通的戰役企圖。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給予日本以極其沉重的打擊,顯示了水雷這一古老兵器在現代戰爭中的巨大作用,與戰略轟炸相結合,大大加快了日本的徹底失敗。
(一)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同盟國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首腦會議,會議談論了對德國戰敗後的善後問題,還討論了對日作戰問題,並於7月26日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重申了開羅宣言的精神,日本的主權只限於本州、九州、四國和北海道及其他小島,日本強占中國的東北、台灣和澎湖列島將歸還中國。公告是以美、英、中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的,蘇聯對日宣戰後,也在公告上簽字,最終成為美、英、中、蘇四國共同宣言。 波茨坦公告實際上是對日本的最後通牒,公告最後嚴正警告日本、如不接受無條件投降將遭到迅速完全毀滅!這其實是美國將要投擲原子彈的暗示,但日本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日本天皇和主和派認為可以接受媾和,但日本軍方以沒有說明天皇命運為由,拒絕接受,因此在最高戰爭指導會議討論時,媾和的建議沒有通過。鈴木首相公開表示日本政府對波茨坦公告的態度是“默殺”!,默殺一詞從字面上理解意思是沉默地殺死,但在日語中實際是不置可否,或者不予評論的意思,而同盟國在翻譯時產生了歧義,將這一關鍵詞譯為“拒絕”。 7月27日至8月1日,美軍出動大批飛機在日本各大城市上空散發300萬份波茨坦公告和150萬份傳單,但日本仍無任何接受公告的表示,於4月12日接替病逝的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決定向日本投擲7月16日剛實驗成功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彈。 早在1939年8月,在著名物理科學家愛因斯坦和羅斯福首席科學顧問亞歷山大?薩克斯的堅持和說服下,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開始研製原子彈。 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奉命全權負責此項工作,他迅速支持成立了代號為“S—11”的特別委員會,進行原子彈研製的前期理論準備。 1941年11月,布希博士領導下的原子委員會脫離國防研究委員會,轉歸科學研究發展局,布希升任局長,他同時設立了計劃署,準備進行實驗基地和大規模生產工廠的建設。 二戰爆發後,美國認識到了原子彈研製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於1941年12月6日即珍珠港事變前二天,美國正式開始了代號為“曼哈頓工程”的原子彈研製,將分散在陸、海軍、各大學和各實驗室的研製人員統一起來,羅斯福授予該項計劃擁有高於一切的特別優先權。核實驗和原子彈製造的原料則是比利時礦業聯盟從非洲剛果開採的1140噸鈾礦石。整個計劃總投資達20億美元,換算成九十年代幣值的話,相當於260億美元! 從1942年夏天起,美國陸軍工程兵就開始在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東北的克林頓鎮開始建造占地高達202平方千米的實驗基地,保密代號為“橡數嶺”,建造工程由工程兵建築部副主任萊利斯?格羅夫斯准將負責,美國還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附近的荒野上建造了原子彈實驗室,由後來被譽為美國原子彈之父的著名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任研究主任。 “曼哈頓工程”從一開始規模就相當巨大,因為當時還不知道鈾235三種分裂方式中哪一種最好,只得採取三種方式同時進行的辦法。“曼哈頓工程”匯集了美國一大批頂尖的科學家,研製工程顛峰時曾聘請了54萬人!其中不少是博士以上學歷的高級科研人員,甚至不乏諾貝爾獎得主。參加研製工作的除了美英科學家外,還有流亡美國的德國、意大利、匈牙利等歐洲國家的科學家。 同時“曼哈頓工程”又是一項絕密工程,美國採取了極其嚴格的保密制度,所有工作人員的郵件都受到檢查,家屬只能使用代號陸軍第1663號信箱的通信地址,所有電話也都受到監聽,參與研製的人員只能知道自己的工作情況,嚴禁了解其他工作,因此很多參加研製的人員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研製原子彈。連擔任副總統的杜魯門都毫不知情,一直到他繼任總統之日才從陸軍部長史汀生那裡知道該計劃! 美國還成立了代號“阿爾索斯”的特別行動小組,專門搜集其他國家研製原子彈的情報。四十年代初,“阿爾索斯”小組獲悉德國也在進行原子彈研製工作,而且進展速度與美國不相上下,羅斯福總統指示與英國聯合進行“曼哈頓工程”,以加強技術力量,並加大投資,同時嚴密監視德國研製進展,必要時將不惜一切代價予以摧毀。 1943年2月,美國發現德國在挪威建立了秘密工廠,生產原子彈的原料重水,立即在挪威地下抵抗組織的協助下,組織了突擊行動,破壞了工廠的設施。 1943年9月,德國重水工廠修復,重新開工。11月16日,盟軍出動400餘架轟炸機對該工廠進行了猛烈轟炸,炸毀了大部分廠房和設備,迫使德國疏散相關的研製和生產單位。 1944年1月,德國秘密向本土運送已經生產出的重水時,同盟國又組織特工人員破壞運輸重水的船隻,使船隻和所運載的重水一起沉入廷湖。 1944年6月,“阿爾索斯”小組又發現德國在法國北部的秘密研製機構,迅即派出突擊隊,破壞了研製設施,並將兩名奧地利籍科學家帶回英國。這樣德國研製原子彈的計劃就再也無法實現了。 “阿爾索斯”小組還發現日本也在進行原子彈的研製,但日本技術力量比較薄弱,一直沒有取得進展,所以美國沒有對日本採取任何行動。 就在美國竭盡全力阻撓德國的研製計劃時,美國的研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42年12月,成功實現了首次受控核裂變的連鎖反應,1944年12月,美國已成功完成了鈾235的鏈式反應實驗,至1945年主要技術問題均已解決,只剩下組裝過程中的若干細節。 1945年7月16日,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綽號為“大男孩”,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爆炸成功,這顆原子彈是以鈾為原料,威力相當於2萬噸TNT當量。美國編織了阿拉莫戈多基地彈藥庫爆炸的謊言來掩蓋甚至連300千米之外也能感覺到的巨大爆炸。 此時,美國還生產了兩顆原子彈,一顆是鈾彈,綽號“小男孩”,另一顆是鈈彈,綽號“胖子”。 (二) 僅僅有了原子彈,還不能夠在實戰中使用,還需要投擲原子彈的轟炸機部隊。因此,早在1943年就開始選拔優秀飛行員進行模擬訓練,1944年9月美軍第20航空隊專門成立了執行投擲原子彈任務的第509混合大隊,保羅?蒂貝茨上校被任命為大隊長,蒂貝茨是美軍最優秀的轟炸機飛行員,曾是美軍首次轟炸德國本土的領隊長機,並是B—29的試飛員,在美軍中頗有盛名。蒂貝茨接受任命後,立即開始組建部隊,美國陸軍航空兵對於509大隊寄予厚望,所有單位均提供一切便利,所以組建工作非常順利。第509大隊是在精銳的第393轟炸機中隊基礎上擴編而成,編制軍官225名,士兵1317人,裝備15架B—29轟炸機和5架C—54運輸機。509大隊還有自己的運輸、維修、後勤、通訊和訓練部隊,完全不與其他部隊發生關係,全封閉全獨立,實行極其嚴格的保密措施和紀律。 509大隊的訓練基地在猶他州文多弗機場,該基地位於沙漠腹地,幾乎與世隔絕,正是從事原子彈投擲這樣特殊訓練的絕佳地點。儘管基地遠離城市,但509大隊的官兵仍享受着優厚的待遇,只要發出署名為“銀盤”的電文,所有需要的一切物資,都會源源到來,509大隊每天消耗的新鮮水果、蔬菜和副食品都是從2000千米之外空運而來! 蒂貝茨接受任務後,曾有人專門向他講解原子彈的原理,他知道這是一種非常尖端、非常秘密的威力巨大的超級武器,有可能結束戰爭。 509大隊的訓練十分奇特,在9650米高度,以目視瞄準,投下4500千克的模擬炸彈,投彈之後立即160度轉向,迅速脫離。 1945年5月,第509大隊轉場到馬里亞納群島的提尼安島,被安排在與其他部隊完全隔離的北機場,北機場警衛相當嚴密,任何進入都必須持有特別通行證。6月11日開始第一階段訓練,主要是適應太平洋上的氣候。6月底開始了第二階段訓練,也就是實戰訓練,通常以三機編隊對日占島嶼或日本本土城市投下一枚模擬彈,以熟悉日本本土的情況,並進一步提高轟炸精度。經數月的嚴格訓練,509大隊的一些飛行員投彈命中率達到了10000米高度誤差在100米以內的優異成績。提尼安島上的其他部隊對這支毫無戰績卻備受關注的神秘部隊,充滿了疑惑與猜測,還專門編了順口溜來調侃他們。 1945年6月,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領導下的八人原子彈研製委員會和四位科學家組成的專業顧問組對原子彈的使用進行了討論,有的人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建議在無人區爆炸,進行技術性示威;有的人則表示反對,認為技術示威太天真,應當先對日本提出警告,如日本仍堅持拒不投降,就使用原子彈來結束戰爭。還有人認為如果事先進行核警告,而一旦投擲的原子彈因故沒有爆炸,那將鼓舞日本軍國主義者,並使美國以後的警告和勸降失去作用,因而不主張事先進行核警告。 6月18日,杜魯門總統在白宮會議室召開對日最後作戰方針的討論,參加者有陸海軍總司令參謀長(即事實上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威廉?李海海軍上將、海軍總司令歐內斯特?金海軍上將、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陸軍上將、陸軍航空兵司令阿諾德的代表艾拉?艾克中將和陸軍部長史汀生,杜魯門一一徵求與會者的意見,除了杜魯門和史汀生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原子彈,因此一致建議在九州實施登陸。但隨後史汀生提出了使用原子彈,令所有人大吃一驚! 原子彈爆炸成功後,爭論更加激烈,馬歇爾和史汀生堅持只有使用原子彈才能避免在日本本土登陸而付出的巨大傷亡,李海認為使用原子彈只是為了讓巨額投資向國民有個交代而已,阿諾德表示僅憑戰略轟炸就足以摧毀日本的戰爭經濟基礎,歐洲戰場的英雄艾森豪威爾認為日本的失敗已經不可避免,使用原子彈毫無必要,只會引起世界輿論的指責。杜魯門卻一直堅持既然研製成功,就要投入使用,這一觀點得到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堅定支持。 史汀生指出,太平洋上很多島嶼上的戰鬥,日軍在遭受極其猛烈的轟炸和炮擊情況下,依然拼死頑抗,因此完全可以推斷出,儘管對日戰略轟炸已給日本造成了巨大損失,但在日本本土實施登陸仍將遭到頑強抵抗,所以必須選擇一個城市,投擲原子彈,迫使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原子彈委員會最終決定,選擇具有軍事和政治目標的城市,實施原子彈轟炸,而且事先不進行警告。 7月25日,杜魯門作出了最重要的決定,如果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就對日本使用原子彈! 早在1945年夏,美國就成立了負責選擇原子彈打擊目標的委員會,成員中有“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格羅夫斯及其副手托馬斯?法雷爾准將、研製出第一台計算機的著名科學家馮?諾伊曼、英國物理學家威廉?彭尼,法雷爾提出選擇目標的原則是一旦使用原子彈將沉重打擊日本繼續戰爭的意志,並且為了準確了解原子彈的威力,應該是沒有遭到大規模轟炸的城市。 5月中旬,根據目標委員會的討論,最終有五個城市被定為轟炸目標,分別是京都、廣島、長崎、小倉和新瀉,其中京都具備了最理想的條件,這是日本的古都,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且是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更重要的是其地形能使技術人員清楚地判斷原子彈的效果。但是陸軍部長史汀生堅決反對將京都列為目標,就這樣,這個日本的古都和文化中心因為史汀生的惻隱之心而倖免於難。 7月23日,目標委員會正式提出原子彈攻擊順序:廣島、小倉、新瀉和長崎。第20航空隊氣象專家根據掌握的情報,指出8月份天氣最為合適。格羅夫斯報告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只要天氣許可,從8月1日開始可以隨時實施。 因此,在7月24日,格羅夫斯根據杜魯門總統的決定起草了使用原子彈的指令,並用密碼發送給正在波茨坦參加首腦會議的史汀生和馬歇爾,得到兩人的批准後,這一指令下達給了剛就任太平洋戰區戰略航空兵部隊司令卡爾?斯帕茨上將:1945年8月3日後,只要天氣允許,第509混合大隊應對下列目標之一投擲特種炸彈:廣島、小倉、新瀉和長崎。斯帕茨立即命令專機將這一命令送交提尼安島上的第509大隊。 7月26日,美國公開向日本廣播波茨坦公告。7月27日至8月1日,美軍出動大批飛機在日本各大城市上空散發300萬份波茨坦公告和150萬份傳單。 7月29日,美軍“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從本土運來了原子彈的核心部分——裝在金屬密封筒里的鈾235,負責最後安裝原子彈的軍械專家威廉?帕森斯上校也隨艦到達。原子彈其他部件則由飛機運來。 7月30日,斯帕茨上將報告根據偵察,廣島是四個目標中唯一沒有戰俘的城市,美軍隨即將廣島列為首選目標。 7月31日,在提尼安島上的炸彈倉庫內,原子彈裝配工作順利完成。第一枚用於實戰的原子彈準備就緒。 8月1日,509大隊進行了最後一次演習。 8月2日,第20航空隊下達作戰指令,確定8月6日向日本實施原子彈轟炸,將出動7架B—29,其中長機裝載原子彈,蒂貝茨親自擔任機長,作戰中無線電呼號為酒窩82;2號機代號“偉大藝人”裝載測量儀器,由斯韋尼少校任機長;3號機裝載照相器材,負責觀測,由馬夸特上尉駕駛;其他3架為氣象飛機,另一架為預備機,部署在硫黃島。 8月4日,帕森斯上校為7架參戰飛機的全體空勤人員放映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記錄片,並簡要講解轟炸中的注意事項。 8月5日,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被裝上蒂貝茨的飛機,蒂貝茨用其母親的名字將自己的座機命名為“埃諾拉?蓋伊”。考慮到萬一飛機起飛中發生意外,原子彈的爆炸幾乎可以炸毀整個提尼安島,帕森斯上校決定起飛後再在飛機上安裝綽號為“槍法”的原子彈引爆裝置。 (三) 8月6日,代號為“第十三號特別轟炸任務”的原子彈轟炸任務正式開始。 前一天晚十時許,全體參戰飛行員在作戰室聽取出發簡令,蒂貝茨宣布了此次作戰計劃,隨後所有人都領到了電焊工護目鏡,規定在原子彈爆炸後戴上以保護眼睛,還有氰化物膠囊,這是供一旦飛機被擊落後,避免落入日軍之手泄露原子彈秘密的最後措施,接着在牧師帶領下進行祈禱,最後進早餐。 8月6日凌晨一時,蒂貝茨和他的機組人員來到機場,對飛機進行最後一次全面檢查。 一時三十七分,三架氣象偵察起飛,分別飛往廣島、小倉和長崎,偵察上述三城市的氣象情況。 二時三十分,蒂貝茨和機組人員登機,發動引擎,向指揮塔台報告一切準備就緒,請求起飛。 二時四十五分,“埃諾拉?蓋伊”號B—29在攝影師不停閃爍的閃光燈拍攝下開始滑行,由於飛機嚴重超載,一直沒有達到起飛速度,就在大家提心弔膽地擔憂下,B—29終於距離在跑道盡頭僅數米處騰空而起,擔負測量原子彈威力和拍攝爆炸情況的兩架B—29接着以兩分鐘的間隔依次起飛。 三時許,“埃諾拉?蓋伊”號升至1500米高度,隨機的軍械專家帕森斯上校和助手莫里斯?傑布遜上尉進入炸彈艙,進行原子彈最後幾個部件的安裝,帕森斯為了防止萬一,特意將最後一個電路留到投彈前才安裝。 四時五十分,“埃諾拉?蓋伊”號飛抵硫黃島上空,與稍後起飛的兩架B—29會合,列成三機品字隊形,向西北飛去。同時通知在硫黃島機場待命的預備機一切正常,也就意味着無需起飛預備機。 七時十分,代號為“同花順”的氣象偵察機飛抵廣島,日軍拉響空襲警報,市民對這樣的美軍單機毫不在意,極少有人進入防空洞。七時二十五分,“同花順”機長克勞德?伊塞利少校命令報務員向“埃諾拉?蓋伊”號報告:廣島上空能見度良好,雲層覆蓋率30%,未遇戰鬥機攔截,高射炮火稀疏,建議優先轟炸第一目標廣島。然後離開廣島返航。 蒂貝茨接到這一電文,稍加思考便決定轟炸廣島!隨即命令打破無線電沉默向基地報告決定轟炸廣島。同時升高高度,以躲避日軍高射炮火。 七時五十分,“埃諾拉?蓋伊”號進入四國上空,高度已達到9700米,蒂貝茨通過機內通話系統命令全體機組人員從現在起堅守崗位,不得擅離,並提醒到飛機上的錄音系統已經自動打開,將會自動記錄下所有通話。帕森斯立即擰下原子彈上一個綠色螺絲,換上同樣大小的紅色螺絲,接通了最後一個電路,原子彈隨時可以投擲。原子彈上電子設備非常精巧,一組儀器使其在投彈之後15秒內絕對不會爆炸,另一組儀器則使原子彈在3000米以上高度無法爆炸,以保證飛機安全。原子彈離開飛機15秒後,開始正常工作,一旦到達560米高度就引爆起爆炸藥,再起爆原子彈,估計從9700米投彈高度到560米引爆高度,約要43秒,也就是在投彈43秒後爆炸。 八時十分,廣島清晰可見——廣島,位於本州東南沿海,由六個小島組成,從空中望去,酷似一隻長着六指的手掌,南端一直伸到瀨戶內海。以城內大量美麗的柳樹而聞名,是日本第八大城市,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和港口,也是日軍第二方面軍司令部所在地,但在戰爭一直未遭大規模轟炸。原有人口約四十萬,經過多次疏散至1945年8月還有二十八餘萬,加上四萬三千守備部隊和兩萬朝鮮勞工,共約三十四萬三千。——蒂貝茨下令全體人員穿上防彈衣,準備好護目鏡,投彈後立即戴上,一直到爆炸閃光過後才能取下。 八時十三分,蒂貝茨下令各就各位,準備投彈!投彈手托馬斯?菲阿比少校對準瞄準器開始搜尋目標,廣島的地形地貌對他來說,已經是瞭然在胸,他很快就找到了瞄準點——位於市中心太田川上的T形相生橋,隨即將這座大橋穩穩地套入瞄準器的十字光環之中,“對準目標!”菲阿比向蒂貝茨報告。 同行的測量機“偉大藝人”號在“埃諾拉?蓋伊”後方約900米,而編號為91號的攝影機開始調整方向,以選擇合適的拍攝角度。 八時十四分十七秒,“埃諾拉?蓋伊”號炸彈艙猛然打開,“小男孩”尾部朝下掉了下去,在空中翻了個身,彈頭朝下直向廣島落去!“埃諾拉?蓋伊”因為一下子減少了四噸多的重量,頓時向上一躍!蒂貝茨立即以60度傾角158度轉向,然後加速脫離爆炸點。 與此同時,“偉大藝人”號投下了三個降落傘,吊在降落傘下的圓筒里是測量儀器和可將有關數據即時發送回美國的發報機。 傑布遜上尉從投下原子彈時開始計數,一直數到43,一切平靜如常,他不由地擔心起來,難道這是顆啞彈?這一念頭剛剛在心裡產生,一道藍白色的極其強烈的亮光閃過,在機尾的炮手喬治?卡倫上士看到一個針頭大小的紫紅色光點騰空而起,迅速化作急速膨脹的巨大火球,火球中濃煙烈焰劇烈翻騰,白色煙柱很快升至3000米高空,逐漸形成蘑菇狀煙雲,煙雲一面像沸騰的開水那樣翻滾,一面擴大上升,一直升到15000米高空!爆炸後的空氣受到強力壓縮,幾乎成為真空,水汽就在真空中凝結,如同一道光線被強勁的衝擊波推動直向飛機衝來!他情不自禁高叫起來:“小心!”話音未落,飛機就被巨大衝擊波猛烈震盪起來,一下,緊接着又是一下,儘管蒂貝茨早已知道爆炸後會遭到衝擊波的影響,並根據專家的建議已經減低飛行速度以減少衝擊,但衝擊波的震盪仍是出乎想象地厲害!非常了解原子彈的軍械專家帕森斯上校立即向驚魂未定的大家解釋:“這是衝擊波和反射波,現在好了,不會再有了!”蒂貝茨用明碼向基地報告,已經轟炸第一目標,目測效果良好,投彈後飛機正常,正返回基地。帕森斯用密碼向坐鎮提尼安島的“曼哈頓計劃”副總指揮法雷爾准將報告:投彈圓滿成功,目測效果大於“三位一體”(即在新墨西哥州的“大男孩”原子彈的試驗),投彈後飛機情況良好,正返回“教皇統治區”(提尼安島的代號)。蒂貝茨在衝擊波過後,將飛機轉向,使每個機組成員都能見到原子彈爆炸的情景,每個人依次將觀感說出來,錄音系統將這些現場感受作為寶貴的資料記錄下來。直到距離廣島58千米之遙,恐怖的蘑菇煙雲才在視線中消失。在返航途中,所有機組成員都被剛才的情景所震撼,沒有一個人說話。 此時“偉大藝人”號上,科學家正聚精會神地注視着觀測儀器;91號攝影機上,高速電影攝影機忠實記錄下原子彈爆炸那令人震驚的情景。 “小男孩”原子彈在相生橋以東約100米外科醫院上空580米爆炸,爆炸地點在廣島市中心偏西北處,爆炸威力相當於1.8萬噸TNT炸藥,頃刻間產生了30萬度的高溫,正處於爆炸中心的外科醫院所有的人和設施轉瞬就化為灰燼,爆心半徑一千米範圍內的花崗岩都融化了,時速高達五六十千米的強烈衝擊波將爆心半徑三千米範圍內的所有建築物,幾乎全部摧毀!廣島上空的大氣層被核爆炸整整翻騰了十五分鐘!接着沾染着原子塵埃的水蒸氣大滴大滴夾雜着爆炸中的殘骸碎片落下來,形成了令人恐懼的黑雨,隨後又化為黃灰色的毛毛細雨。 由於日軍通常對美軍零星小編隊飛機並不在意,認為是氣象預報機或偵察機,所以廣島當時沒有發出防空警報,大多數人正在上班或上學的途中,而且由於美國研製原子彈過程中採取嚴格保密措施,日本對此一無所知,其軍民毫無對原子彈的防護知識和準備,所以人員傷亡異常慘重。原子彈爆炸的輻射波幾乎是以光速傳播的,裸露的皮膚立即被燒焦。在爆心附近,沒有留下任何人或物的痕跡,只是在地面上隱約殘留着如同人體外形的陰影;稍遠一點的地方,遍布着燒焦的屍體,還保留着臨死前的姿勢;再遠一點的地方,倖存者全身嚴重燒傷,面目全非,如果在爆炸時抬頭看的人,眼睛被徹底燒毀,只有窟窿一般的眼窩,不停流淌着眼睛化成的晶狀液體,慘狀不堪目睹!廣島被烈焰和濃煙所籠罩,全城遍地焦土,殘垣斷壁滿目,死屍枕籍相連。市中心約12平方千米方圓幾乎被夷為平地,全市76328幢建築物中,4.8萬幢全部被毀,22178幢半毀,房屋損失達70%。 1946年2月,美軍宣布死亡和失蹤92133人,重傷9428人,輕傷27997人。但日本認為這是美軍為減輕責任而故意縮小的數字。 日本官方統計當場死亡和失蹤人數達78150人,傷51408人。加上後來因輻射、燒傷而死亡的人數總計246726人。 下午十四時五十八分,“埃諾拉?蓋伊”號在提尼安島北機場着陸,飛行時間約十二小時,飛行距離5120千米。美軍戰略航空兵部隊司令斯帕茨上將、馬里亞納群島航空部隊司令特文寧中將、第313航空聯隊聯隊長戴維斯准將等數百名官兵在機場上歡迎凱旋的機組成員,斯帕茨上將當場授予蒂貝茨優異服役十字勳章,後來所有參加行動的人員均獲得勳章。 接到轟炸廣島的電報時,杜魯門總統正在乘座“奧古斯塔”號巡洋艦返回美國的途中,他情不自禁地歡呼:“這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 當晚,廣島的第二方面軍司令部向大本營報告,美軍使用了具有空前破壞力的高性能炸彈。 8月7日,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十六小時後,杜魯門發表聲明,正式宣布使用了原子彈,指出這是駕馭宇宙的基本力量,我們將其釋放出來對付在太平洋上發動戰爭的人,並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否則將會遭到從天而降的毀滅!美軍隨即將這一聲明印成數百萬份《告日本人民書》傳單,向日本各大城市散發。 8月7日和8日,李梅少將的轟炸機分別出動152架次和375架次B—29,繼續猛烈轟炸日本城市。 8日下午,日本外相東鄉在皇宮地下室謁見天皇,奏陳美國使用原子彈。但原子彈給日本統治上層階級帶來的影響並不像美國預期的那樣強烈,甚至鈴木首相原計劃召開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因故也沒舉行,因為日本將結束戰爭的希望寄托在蘇聯,日本政府已指示駐蘇大使佐藤與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會談,希望蘇聯出面斡旋,爭取比較體面的投降。而日本國內由於嚴密的新聞封鎖,廣大人民對於原子彈也並不是知道的很清楚,所以造成的恐慌也沒有預計的那樣強烈與廣泛。 8月8日晚,莫洛托夫代表蘇聯政府向佐藤宣布蘇聯從明天即8月9日起,將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日本失去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美軍已經開始擔心日本會因為遭受原子彈襲擊而更加激發起抵抗的意志,還擔心日本會將此次原子彈轟炸看成是美國黔驢技窮式的孤注一擲,同時企圖通過原子彈在蘇聯參戰之前進一步削弱日本的抵抗意志,以減少蘇聯參戰的影響,從而達到單獨占領日本,確立美國戰後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優勢,於是決定再次實施原子彈轟炸。 (四) 美軍確定第二次原子彈轟炸,行動代號為“第十六號特別轟炸任務”,計劃出動5架B—29,其中在轟炸廣島時駕駛“偉大藝人”號測量機的查爾斯?斯韋尼少校擔任代號為“博克之車”的原子彈載機機長,負責投擲原子彈,作戰中無線電呼叫代號酒窩77;原來駕駛博克之車的博克上尉駕駛“偉大藝人”號測量機,負責測量有關數據;霍普金斯中校駕駛代號為“大斯廷克”號攝影機,負責拍攝;88號和95號則擔任氣象偵察。 美國此時只剩下綽號“胖子”的以鈈為原料的原子彈,這與“小男孩”完全不同,採取的是內爆式引爆方法,由氣壓、雷達、定時和起爆炸藥的爆炸衝擊四個不同引信組成引爆系統,無法像“小男孩”那樣在空中組裝,也就是說,如果載着已經處於引爆狀態的B—29萬一在起飛時發生意外,不僅是載着原子彈的B—29,就是整個提尼安島都會被核爆炸所摧毀!因此8月8日上午斯韋尼特意進行了模擬投彈演習,完全按照原子彈轟炸程序載着一枚與“胖子”同樣重量的常規炸彈起飛,在提尼安島外海投下,模擬彈按預定彈道在600米高度爆炸,演習非常成功,美軍這才放心,決定次日按計劃實施原子彈轟炸,第一目標為小倉,第二目標為長崎。 8月9日凌晨三時三十分,斯韋尼駕機從提尼安島北機場順利起飛,但接下來就麻煩不斷,先是一個油箱出現故障,大約600加侖燃料無法使用,然後在硫黃島會合點等待了三十分鐘只等到了“偉大藝人”號,眼看燃料消耗越來越大,斯韋尼果斷決定不等了,直撲日本。 九時,88號氣象偵察機發回小倉氣象情報,能見度良好,可以進行目視轟炸。於是斯韋尼命令轟炸小倉。 九時零五分,飛機抵達小倉,此時小倉上空雲量大增,加上地面濃煙滾滾,根本無法發現目標,斯韋尼駕機在上空盤旋三圈尋找瞄準點,不料地面高射炮相當猛烈,他只好上升高度,以躲避炮火。正當他要再次進入尋找瞄準點,無線電員報告截獲日軍航空兵使用頻率上的通信,估計日軍可能起飛戰鬥機,斯韋尼來不及請示基地,掉頭飛向長崎。離開小倉上空後才向基地報告,小倉無法投彈,改炸長崎。 九時十九分,95號氣象偵察機報告長崎氣象天空無雲,能見度清晰。 十時二十八分,“博克之車”飛抵長崎,這時長崎上空也像小倉,雲層已經增加了不少,雲量到達80%,第一次進入無法進行目視轟炸,斯韋尼鑑於燃料消耗很大,決定第二次改用雷達轟炸,無論如何也要將原子彈投下去!投彈手克米特?比漢正準備換用雷達瞄準器,突然發現兩塊雲團之間有個大縫隙,第二瞄準點三菱重工的長崎兵工廠清晰可見,立即通知斯韋尼,仍進行目視轟炸。 十時五十八分,“胖子”終於被投下!隨即在距離地面500米的空中爆炸,長崎也遭到了廣島同樣的厄運,“胖子”的爆炸威力約2萬噸,大於在廣島爆炸的“小男孩”,但由於長崎多山,地形起伏,而且原子彈是在浦上川盆地中爆炸,盆地四周的山丘遮擋了輻射和衝擊波,使長崎遭到的損失反而比地勢平坦的廣島要小。有1.4萬幢建築物全毀,5000幢半毀,約占全市建築物的36%,爆心附近面積約11平方千米的地區被徹底摧毀。全市當時有27萬人,由於日本害怕引起人民的恐慌,沒有公布廣島遭原子彈襲擊的真相,只是模糊地報道廣島遭到新型炸彈的轟炸,所以長崎仍沒有防核攻擊的任何準備,美軍飛機投彈時,既沒有高射炮火,也沒有戰鬥機攔截,加上平民對美軍單機不以為然,大多數人沒有進入防空洞,仍遭到巨大傷亡。美軍宣稱當場死亡3.5萬人,5000人失蹤,傷4.3萬人。日本方面戰後統計,約有7.5萬人喪生,6萬受傷。 斯韋尼投彈後同樣受到了衝擊波的強烈震盪,機組人員全都親眼看到蘑菇雲迅速升起,斯韋尼這才發電報告:“已轟炸長崎,效果良好。”接着駕機掉頭返航,孰料返航途中的麻煩更大!飛離長崎時,飛機上的燃料僅剩350升,返回提尼安島是絕對不可能了,斯韋尼呼叫海空支援也毫無反應,原來在硫黃島上空未能與斯韋尼會合的由霍普金斯駕駛的攝影機,沒有等到斯韋尼就打破了無線電沉默向提尼安島詢問:“斯韋尼是否折箭?”折箭是美軍規定的原子彈事故暗語代號,不料在電文翻譯往來中,不知怎麼疑問句變成了肯定句,到了坐鎮提尼安島指揮的法雷爾准將手中,竟然成了“斯韋尼折箭”!頓時使美軍上下一片驚慌,可是由於斯韋尼嚴格執行無線電沉默具體情況仍一無所知,飛機是否安全?原子彈是丟棄在海里還是帶彈返回?直到收到斯韋尼投彈後的電報恐慌才算平息。但是原定的海空接應,卻已經被緊急召回,所以現在斯韋尼已經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一切只有靠自己了! 飛機上的燃料就是前往最近的沖繩,也是非常勉強的,斯韋尼降低飛行高度,放慢速度,以儘可能節約燃料,直飛沖繩。距離沖繩還有十五分鐘的航程,斯韋尼就開始不斷呼叫沖繩機場塔台,但一直沒有回應,好不容易叫通了附近的家島機場塔台,卻由於兩個塔台沒有直接通信聯繫,使用的頻率也不同,還是無法聯繫上可以降落B—29的沖繩機場。 “博克之車”很快就飛抵沖繩上空,此時沖繩機場還是一片忙碌,飛機起降頻繁,地面上車輛往來不絕,如果貿然降落的話,後果不堪設想。斯韋尼下令發射彩色信號彈,可是白天信號彈根本無法引起地面注意,就在這時,一台發動機因為燃料耗盡而熄火,情況萬分危急,斯韋尼急中生智,急令發射全部信號彈——地面終於發現了空中這架飛機,雖然無法溝通聯繫,但是明顯意識到這是一架因為某種原因而需要緊急迫降的飛機,所以斯韋尼很快發現機場已迅速清空了一條跑道,救護車和消防車向跑道疾駛而來,斯韋尼來不及多想,一壓機頭向這條空跑道衝去!由於降落速度太快,飛機一落在跑道上就跳了起來,當飛機起落架再次着地的時候,第二台發動機也熄火了,但飛機依然向前衝去,斯韋尼拼盡全力壓住緊急制動閘,終於使飛機在距離跑道盡頭不遠處停了下來。 在沖繩加油後,斯韋尼又駕機返回提尼安島。 8月10日,即長崎被炸後的次日,日本天皇就指示鈴木首相接受同盟國的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但因為公告中對天皇的地位沒有明確,所以日本軍方代表陸軍大臣阿南惟幾陸軍大將、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和海軍軍令部長兼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海軍大將仍堅決表示反對,最後天皇親自決斷在不包含要求改變統治國家大權的諒解下,接受無條件投降。日本外務省隨即通知日本駐中立國瑞士和瑞典的公使,請駐在國將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照會轉交同盟國,由於考慮內閣意見尚未統一,沒有在國內公布這一決定。 8月12日,同盟國答覆日本照會:自投降之時起,日本天皇及政府統治國家的權力須聽從同盟國最高統帥的命令,日本政府的最終形式將由日本人民自由表達意志來決定。鈴木首相就此召開內閣會議,但軍方認為同盟國的答覆是要廢除天皇制度,堅決要求戰鬥到底。 8月13日,鑑於日本政府對同盟國答覆沒有回應,美軍出動大批飛機在日本各大城市散發印有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照會及同盟國答覆的日文傳單。 8月14日十時,日本天皇在皇宮防空洞裡召開了最後一次御前會議,正式決定宣布投降,並於當晚十一時完成宣讀投降詔書的錄音。 8月15日,日本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詔書的錄音向全國廣播,同時發布敕諭命令所有日本武裝力量立即停止一切戰鬥。同日以鈴木貫太郎為首相的內閣總辭職。
歷史上,關於投擲原子彈一直存在很多爭議。 早在1944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的首席科學顧問薩克斯,就是力促羅斯福開始研製原子彈的人,就堅決反對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而1939年請求愛因斯坦向羅斯福上書建議開始研製原子彈的著名物理學家西拉德和被譽為美國原子彈之父的著名科學家奧本海默均表示反對在實戰中使用原子彈。 1945年8月的戰局,從軍事角度而言,日本的徹底失敗已不可避免,戰略轟炸早已將日本支持戰爭的潛力摧毀殆盡,只要繼續保持戰略轟炸的壓力,即使不對日本本土實施登陸,也足以迫使其投降,更無需使用原子彈了。 那美國又為何要使用原子彈呢?主要原因是第一以原子彈巨大的殺傷力震懾日本國民,削弱其抵抗意志,達到不實施本土登陸就結束戰爭的目的。雖然美軍的戰略轟炸卓有成效,日本的軍事、經濟潛力幾乎崩潰,但在長期武士道精神的薰陶和頑固軍國主義者的鼓動下,日本在本土集結了5800餘架特攻飛機和2800餘架普通飛機、2500餘艘自殺艇和人操魚雷、250萬地面部隊,聲稱一億國民發揮特攻精神,準備本土決戰。以日軍在硫黃島、沖繩等島嶼的作戰來看,日軍在毫無希望的情況下依然拼死戰鬥,因此不實施日本本土登陸作戰,迫使日本投降並不能保證,而登陸作戰一旦打響,美軍的傷亡估計要達百萬之眾,日本軍民傷亡至少也要二百萬,使用原子彈固然會造成數十萬人的死傷,但與登陸作戰數百萬人的死傷比較,是以少數人的傷亡來換取更多人的生存。 第二,美國為研製原子彈耗資巨大,如果不在實戰中使用,如何向國會和民眾交代花費巨資研製原子彈的意義和價值? 更重要的原因是第三個,那就是政治上,美國不願意看到日本在蘇聯參戰後再放下武器,讓蘇聯僅付出較小的代價就在太平洋戰爭中贏得較大利益。儘管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美國為減少傷亡和加快戰爭進程,不惜以外蒙古、中國東北和千島群島的權益為代價換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但事過境遷,至1945年8月,美國已經意識到不需要蘇聯參戰,也可迅速結束對日作戰,此時蘇聯參戰準備基本就緒,已經是箭在弦上了,美國唯一可行的,就是儘量減低蘇聯的參戰影響,提高美國在戰勝日本中的地位和作用,最佳的方法就是原子彈扔在日本,實際發揮作用卻在蘇聯! 第四,使用原子彈還帶有實驗性質,在實戰中檢驗原子彈的威力和效果,以便進一步發展核武器,在戰後確立其優勢地位。 不可否認,原子彈的巨大威力確實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從此人類歷史進入了核時代,使各國軍事戰略和作戰方法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有關原子彈的爭論,四五十年後還有餘波不絕,主要是日本少數右翼軍國主義分子,漠視戰爭給亞洲和世界人民帶來的巨大創傷,只是一味強調遭受原子彈轟炸的損失,甚至在1995年,借太平洋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之際,精心策劃了一系列活動,將蓄意挑起戰爭的日本美化為二戰的受害者,特別是以舉辦原子彈轟炸後果展覽等活動,歪曲歷史,指責美國投擲原子彈是炫耀武力的暴行。因此唯一參加了二次原子彈轟炸的斯韋尼少校,他在轟炸廣島時任測量機機長,轟炸長崎時則是原子彈載機的機長,於1995年5月11日挺身而出,在美國國會發表證詞,以無可爭辯的事實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本質。 他首先舉例說明日軍在戰爭中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偷襲珍珠港以及虐待、屠殺戰俘和平民等等令人髮指的暴行,接着他以美軍在塞班島、硫黃島、沖繩和“神風特攻隊”所造成的巨大人員傷亡,說明日軍的瘋狂和頑固,特別是在1945年8月上旬,也就是美軍投擲原子彈的前後日子裡,日本仍拒不投降,美軍每天傷亡是900餘人!然後他駁斥了關於與日本談判的思想,因為與這樣一個殘暴的法西斯政權談判就是承認其合法,就是正義的失敗!只有徹底、乾淨剷除這些邪惡的法西斯勢力!他還指出,日本在戰後與德國截然不同的認罪態度,一直在掩飾其發動戰爭的歷史,甚至用所謂解放被西方殖民者壓迫的亞洲各國來美化其侵略本質,這將帶來重蹈歷史的危險!他還以當時陸軍部長史汀生將日本歷史文化名城京都從原子彈轟炸名單上划去和美軍禁止轟炸皇宮的事例,來反駁投擲原子彈是為了報復日本並企圖毀滅日本文明的錯誤觀點,他特別強調如果日軍有能力轟炸美國本土,他相信日本是絕對不會像美國那樣克制的!他還澄清了廣島和長崎並不僅是人口密集的不設防城市,而是具有重要軍事價值的地區,廣島是日軍第二方面軍的司令部所在地,是重要軍港;長崎有兩個大型軍事工業企業,而且兩城市都有數量可觀的防禦部隊。真正需要對那些死難者負責的是應當是發動戰爭,並拒絕投降的日本軍國主義者,是他們將災難強加於亞洲人民,並最終強加給日本人民!他還透露了自己和戰友當時執行原子彈轟炸任務時,沒有感到高興,只是出於一種儘早結束戰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斯韋尼還引用杜魯門總統後來回答有關使用原子彈時的答覆“是否還有其他選擇,沒有!正如珍珠港的死難者也沒有其他選擇。”最後他以日本法西斯的失敗,世界才變得美好,並很高興戰爭這樣結束來結束講話。 正如斯韋尼所言,原子彈受害者所遭受的災難,源自發動戰爭的日本軍國主義者! 此外,還有不少人認為,真正促使日本投降的是蘇聯的參戰,因為蘇軍迅速消滅了日軍部署在中國東北的戰略預備隊——關東軍,使日軍失去了最後支撐戰爭的實力。其實,1945年8月的日本關東軍,已經今非昔比了!其實力與1941年相比,已經一落千丈!從1944年起,僅調到中太平洋島嶼的就有南洋第2、3支隊、海上機動第1旅團、第2、第14、第29師團等部約十萬精銳部隊,至1945年8月,關東軍雖然還有七十萬之眾,但很多是新組建的部隊,士兵多為缺乏訓練的新兵,戰鬥力根本無法與昔日的關東軍相提並論。因此從軍事而言,消滅關東軍並非促使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真正迫使日本投降的,是美軍的戰略轟炸和水雷封鎖,與英美對德國戰略轟炸對比,對日本戰略轟炸投彈量16萬噸,不到對德國的三分之一,損失飛機697架(對德國戰略轟炸中損失飛機4萬架!)但效果卻好得多,主要原因是燃燒彈的大量使用,投擲燃燒彈達11.2萬噸,占投彈總數的70%,日本遭到轟炸的六十六座主要城市,城區平均被毀面積高達50%!具體轟炸戰術上,沒有照搬對德國轟炸的經驗,根據日本的具體情況進行了針對性的調整,如對德國轟炸目標主要是工業區和交通線,對日本轟炸目標主要是大中城市;對德國是高空精確轟炸,對日本則是低空面積轟炸。而且16萬噸炸彈集中在從1944年11月至1945年8月的十個月中,再結合水雷封鎖,取得了很好效果。日本經濟潛力原本就比較脆弱,再遭到猛烈的戰略轟炸更是基本被摧毀,再也無力繼續維持戰爭。英國首相丘吉爾認為日本在海空軍主力損失殆盡,軍事工業嚴重破壞,糧食供應極度困難情況下,失敗已成定局。英國著名軍事歷史學家利德爾?哈特也認為正是具有關鍵作用的空軍轟炸造成了日本最後崩潰。 美軍的對日戰略轟炸,從軍事學術上可以說是意大利軍事家杜黑空中制勝理論的實戰檢驗,正如杜黑所預言的,未經陸上和海上決戰,就迫使敵方投降。只是美軍沒有像他所說燃燒彈結合使用化學彈,否則將給日本造成更為嚴重的人員傷亡。 當然,不能過分誇大戰略轟炸的作用,戰略轟炸迫使日本疏散了近一千萬的城市人口到農村,糧食的缺乏、死亡的威脅確實沉重打擊了日本軍民的抵抗意志,但直到戰爭結束,日本國內社會秩序還是基本正常,並沒有出現杜黑在《19ⅹⅹ年的戰爭》一書中描述的民心士氣低落,直至發生社會動盪迫使政府結束戰爭的現象。 只有在美軍步步進逼,兵臨城下;蘇軍進入中國東北等情況下,即使沒有進行陸上和海上的決戰,失敗也已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戰略轟炸才得以充分顯示出其對於戰爭的決定性作用!因此,美國對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也被稱為對日本的空中戰爭!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