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曝光——台空軍偵察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送交者: ref 2002年06月19日16:34:4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台灣空軍成立專業空中偵察單位的時間相當早,可遠溯至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即成立的空軍第12隊,後國民政府的空軍於1949年敗逃到台。 過去的空中偵察 國民黨空軍遷台之後至RF—104G退役時,可概分為空軍戰術偵察的過去時期,這段時期不但機型眾多,當時的作戰任務也非今日所能相及。 第12隊 在台灣空軍的偵察部隊中,12隊擁有最悠久的歷史,且時至今日仍是其空軍偵照部隊的主力。第12中隊於1949年由南京來台灣,最早飛RF—38型偵照機,隨後隨着美援的到來,第12中隊接收了RF—51型偵察機。此時,第12中隊對大陸東南沿海的偵察作業從未中斷過。隨着時間的推移,第12中隊的偵察機也逐步升級,換裝RF—86與RF—84。在1958年金門炮戰期間,擔任台灣戰術偵察主力的就是12中隊的RF—84偵照機。 1958年“8·23”炮戰前後,空軍第12中隊對大陸東南沿海進行一系列偵照,偵察到大陸集中大量人員與作戰物資至金門當面一帶,台軍因此判斷解放軍將在金門附近有大動作。當時台灣空軍以多次空中偵察,配合各種空中偵察戰術對東南沿海進行偵照。當時有聲東擊西戰術、忽進忽退戰術、利用天候雲層掩蔽、詐欺戰術與強力偵照兼施報復作戰戰術等。 台灣空軍12中隊於1963年8月12日開始“阿里山3號”的換裝作業,換裝RF—104G偵察機,當時在台軍中序號為5626至5640,共計8架RF—104G與2架TF104G,RF—104G以偶數號編碼編成。第12中隊完成RF—104G的換裝後,於1964年11月1日回到駐地桃園空軍基地。在RF—104G換裝之初,這批飛機裝備KS—67A相機,以3鏡頭拍攝立體空照圖。這種空照圖可以讓判圖員判定目標真實性。 到了1974年,仍在隊上的7架RF—104G偵察機將3鏡頭的KS—67A相機,換裝為單鏡頭KS—125高低空掃描相機,KS—125照相系統可隨任務不同選用KA—94A高空全景掃描式相機或KA—97A低空全景掃描式相機。 隨着空軍偵照部隊的逐漸縮小,在1973年隨着第4中隊的裁撤,第6偵察大隊同時裁撤,第12中隊於1973年8月升級為大隊級的獨立隊至今。 在台灣空軍換裝阿里山8號時,12隊在這66架F—104G與TF—104G型戰機中,挑了10架機體時數較低的F—104,改裝4架為F—104G始安機,4架裝置KS—125系統的RF—104G偵察機。始安相機也是空軍戰術偵察部隊所使用過性能最佳的偵照用相機,相機可選擇10%重複或55%重複掃描,重複掃描的百分比依照目標重要性由飛行員在飛行任務中決定。在換裝始安相機後,F—104G始安機不必飛入對岸沿海,僅需沿海岸線平行飛行,但在任務搭配上還是會搭配一架裝置KS—125的RF—104G一同伴隨。 步入上世紀90年代後,最終12隊的F—104G戰機成為空軍最後一批淘汰的F—104,於1998年5月8日,由3名12隊飛行員與2聯隊督察室主任駕駛2架隸屬空軍第11大隊的本軍序號4196的TF104G升空由新竹飛往清泉崗,結束了F—104在台灣空軍的服役。 第4中隊 空軍第4中隊在空軍的時間並不長,成立於1957年2月1日。初期使用RB—57A、RB—57D、RF—100與來自12中隊的7架RF—86F偵照機,其中操作RB—57與RB—57D都曾有戰損。至於RF—100的使用時間並不長,為過渡機種。 對於老4隊而言,最重要的機種是RF—101A“巫毒”偵察機,巫毒偵察機自1959年接收,但在1961年開始擔任作戰任務。美軍讓空軍的RF—101一直保持4架,若有戰損立即補充。這也是RF—101在台灣空軍中使用機數頗多的原因。RF—101在服役期間也被解放軍擊落多架。 第35中隊 台灣空軍35中隊擔任空軍偵照任務時,使用的是台灣空軍有史以來操作過的最先進,且機密等級最高的U—2高空偵察機。以當時台灣空軍需求而言,並不需要U—2這種等級的戰略偵察機。但是當時美國需要中國的核武器發展情報資料,而以美國的飛行員駕駛美國的U—2偵察機前往中國大陸內部執行偵照任務,若U—2被解放軍用防空導彈擊落,美國駕駛員或U—2被俘,都會使美國在國際社會上極為難堪。因此美國中央情報局想到以台灣空軍執行這項任務,認為這是風險最低的選項。若台灣的飛行員在執行任務中被解放軍擊落,基本是“國共內戰”的一部分,故台灣空軍在這個前提下就為美國中央情報局擔任僱傭兵。 台灣空軍為接收這批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高空偵察機,選派5名飛行員前往美國接受U—2的換裝訓練。隨即展開對大陸的偵照任務。美國中央情報局依此收穫頗大,但這些情報都是台灣空軍飛行員以生命換來的。 從1962年到1967年間,台灣空軍以U—2C偵照大陸,先後有多人駕駛的U—2被擊落,僅有葉常棣與張立義兩名飛行員生還。1982年北京釋放國共內戰期間的戰俘,這兩名飛行員被釋放,但台灣由於擔心這是大陸統戰,不願讓獲釋的戰俘回到台灣,這兩位飛行員一直無法回台。 1968年美國決定以U—2R替換台灣的U—2C,U—2R換裝了J75—PW—13D發動機,機身與主翼全部加長,U—2R的機身與今日的U—2S僅有發動機不同。雖然空軍換裝U—2R後,裝備性能大幅提升,但是隨着美國與大陸的關係逐漸改善,台灣空軍的U—2R此時不再需要深入大陸內陸進行偵照,多在沿海進行側飛進行偵照。U—2R執行的任務除照相偵察外,也執行微小偵測,收集各種電子信號參數。1974年8月U—2結束了在台灣所有的任務。 第34中隊 過去的第34中隊一直是空軍執行特種偵察任務的主力,由於美國需要大陸境內的各種情報資料,如防空系統的配置、內陸通話等配置,也是在西方公司的執行下,由台灣空軍的駕駛員執行對大陸進行滲透與電子偵察。當時台灣空軍34中隊為了執行這種特種作戰與電子偵察任務,先後使用過RB—17、P—2V7、P—3A等,付出15餘架偵察機與148名空勤組員戰死的代價。台灣空軍第34中隊可說是空軍戰損率最高的單位。 在第12中隊的RF—104G淘汰之後,第12中隊曾短暫使用台灣空軍交由新加坡宇航進行改裝的7架RF—5E偵察機。這種由F—5E中C構型加以改裝的RF—5E虎眼偵察機,是現階段台灣空軍偵察機隊的主力。目前台灣空軍的7架RF—5E全部隸屬桃園指揮部第8飛機大隊第4中隊,第4中隊於1998年7月1日恢復番號,並納編台灣空軍的RF—5E與2架RF—5F。 台灣空軍的RF—5E偵察機是將原本F—5E戰機上的AN/APQ—159雷達與一門M39型20毫米空用機炮移除,機首加長50厘米。機首內配備可見光的KA—95、KA—87與紅外線的RS710型相機,另外在駕駛座艙下方加裝一具900型的地貌比對攝影機。在座艙內的變動,則是將雷達顯示幕移除,加裝一具900型攝影機的監視器,讓飛行員了解目前所在位置。座艙中光網仍保留,故RF—5E仍具備空戰能力。 台灣空軍換裝的RF—5E偵照機,由於F—5E戰機本身極速與爬升限度的限制,故RF—5E多擔負中空層、低空層與紅外線照相等任務。在執行作戰任務時則需要在空軍本身已經掌握敵方空域制空權,以及掌握電子優勢的情況下,才適合執行空中偵察任務。 未來的空中偵察 在完成新一代戰機的接收工作後,台灣空軍偵察部隊的老將——第12隊,也隨之換裝F—16A/B Block 20戰機,未來這型戰機肯定會與世界各國的F—16偵察機一樣,將掛載偵照莢艙執行未來的空照任務。現在空照莢艙中最成熟的當是美國海軍為F—14戰機設計搭配的TARPS莢艙,這種莢艙具備前視KS—87B相機、低空KA—99A相機、紅外線相機AN/AAD—5。這種照相莢艙除直接拍攝外,另外將拍攝下的圖像以電子影像處理並立即下傳,供前線指揮官即時作戰資訊。 在台灣空軍第12隊的F—16A/B Block 20戰機所使用的偵照莢艙,在概念上應與此款TARPS極為接近,但由於年近海峽兩岸對峙情勢已經逐漸降低,未來F—16A/B Block 20偵察戰機直接深入大陸東南沿海偵照的機會應不多,故台灣空軍在相機的選項上應會是以長距離掃描式相機為主。 由於LOROP 72相機已隨着RF—104G淘汰,且世界上並無同等級裝備可供選購,而LOROP 66型相機是目前現貨市場上極為暢銷的裝備,配合現代數據鏈下傳系統,台灣空軍未來為F—16A/B Block 20偵察戰機搭配偵照莢艙的可能性極大。由於台灣空軍過去使用LOROP 72相機時對該相機性能頗為滿意,故LOROP 66對空軍而言應是成熟且合適的選項。 除了可見光的F—16A/B Block 20偵察戰機搭配偵照莢艙執行偵察任務外,未來台灣空軍也應會在電子偵察上積極突破。台灣空軍目前雖然有一架C—130HE電子戰機可以進行電子參數的收集,但是戰機空戰中所需的戰機火控雷達參數收集,就是C—130HE所不易達成的。美國目前不可能出售EA—6B搭配的AN/ALQ—99莢艙這種伴隨式電子戰機設備給台灣,因此台灣空軍可能向其他國家採購電子偵察莢艙,提供空軍戰機電子戰資料庫的升級能力。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