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不忍睹的英帕爾戰役 |
送交者: 佚名 2007年06月25日11:11:0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的首府英帕爾距離印緬邊界約100公里,但兩國邊界處於那加丘陵上,阿拉坎山脈、尼他明山系形成天然屏障,在高山兩側,緬甸一邊有寬闊喘急的親敦江,印度一側有曼尼普爾河。覆蓋着這些山與江河的,是莽莽亞熱帶原始森林。為防止日寇進攻,英印軍駐防英帕爾的是斯利姆中將指揮的第14集團軍,而蒙巴頓指揮下的還有第15集團軍、直屬第33軍團、第4軍團、印度第3師團、錫蘭陸軍三個師作為協防。 日本方面占領緬甸的是“七七事變”的罪魁、第十五軍司令牟田口廉也中將。1942年5月,牟田口召集屬下第十五、三十一、三十三師團長討論奇襲英帕爾,以圖切斷印緬公路,阻止盟國援華物資,迫使英國退出東亞戰場。所有師團長連同他的參謀長都反對這個計劃,認為這無異於送死。爭論上交大本營後,日軍總部認為,在完全沒有空軍支援且陸地地形險峻,後勤支援根本無法保障,也不同意蠻幹。1944年初,新組建的日軍緬甸方面軍河邊正三中將出任司令官,他也是“七七事變”的罪魁。這兩個老搭檔一拍即合,重新申報突襲英帕爾的計劃。東條英機已處於四面楚歌之境地,極需強刺激來挽回敗局,於是裁定進攻。 日軍共計八萬四千人,加上“印度國民軍”第一師七千人,連同運輸隊的民夫共十二萬人分北、中、南三路向英帕爾進發。牟田口命令,用三個星期時間在雨季到來之前拿下英帕爾。連同大本營特派參謀竹田在內,所有參謀長都反對這次戰事。他們認為,一路數百公里幾乎全是高山、激流、濕地、雨林、沼澤,大部為無人區,坦克、車輛、重武器均無法通過,且多處有傳染性熱帶疾病,一旦染上,軍隊戰鬥力必將銳減。而英印軍武器先進,補給充裕,有空軍及裝甲兵助戰,且以逸待勞,此戰凶多吉少。三個師團長也持相似意見。牟田口斥之為膽小鬼,狂妄地宣布:“英印軍比中國軍隊還軟弱,大部分是殖民地的應徵士兵,我軍一出現就都跑了。”“向空中開三槍他們就會立即投降。”“槍炮、子彈、糧草向敵人去要。” 1944年1月21日,牟田口命令開拔。十二萬人每人帶二十天糧食,每個士兵帶240發子彈、6枚手榴彈,其餘靠大象、牛、馬擔當運輸任務。阿拉坎山脈到處是天險,英軍飛機又頻繁出現在日軍行進路線上,日軍只得晝伏夜出,行軍變得極其緩慢。牟田口為了加快行軍速度,趕在雨季之前結束戰鬥,又命令儘量減少重武器和並非極需的物資,以每人三十公斤為限。三路進軍路線都極端艱難,馱物資的牛不斷跌下山坡,作為食物驅趕的牛羊也爬不過一座又一座高山,英軍飛機還不時來轟炸、掃射,這樣,尚未進入印度,所有牛、羊都已損失殆盡,物資損失也極其嚴重。
從一開始就註定要慘敗的遠征英帕爾戰役,由於牟田口之狂妄輕率,報銷了七萬多官兵的生命。英軍方面,戰後統計,陣亡12000餘人,戰傷25000餘人。但他們打了一個大勝仗,為反攻緬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6: | 南京保衛戰敗走麥城之內因 | |
2006: | 社會論與世界統一(1) | |
2004: | 六方會談,中俄朝應該認真評估美國對日 | |
2004: | 對台灣民眾應寬宏、大度——從取消張惠 | |
2003: | 美軍依舊是不折不扣的紙老虎 | |
2003: | 中國的問題不是美國的問題 | |
2002: | 為什麼信任自己的國家、信任自己的政府 | |
2002: | 中國必須打贏解放台灣這一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