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和反隱身--生死時速的較量 |
送交者: 雨.天 2002年07月05日17:34:1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隱身的價值在於使防禦方採用以主動雷達探測技術組成的防空網失效;由於雷達對隱身目標的發現.跟蹤距離減小,原本環環相扣.銜接無誤的的防禦體系出現盲區。突防的戰機將沿着這些安全走廊殺入戰區,或者使用防區外空射武器摧毀防禦方的防空體系,將這個系統的漏洞擴大直至摧毀。但是在一系列被動探測技術投入使用,結合機動部署的主動雷達探測,防禦方有可能將眾多不完整的信息匯集起來,由計算機分析出突防飛機的航跡從而給其致命一擊。 反隱身技術的發展:首先是中國“被動相干定位系統”(圈內叫“塔康雷達”),雷達頻譜中,飛機很難在2GHZ以下的雷達波中隱身,但是這一頻段分配有大量民用通信.導航.電視信號。被動相干定位技術是將此頻段的干擾信號變為積極信號,它利用多個調頻或連續波載波頻率(50-900MHZ)實現對目標探測。這一技術實用化的關鍵是算法和計算能力的提高。通過比對信號的到達角.時間延遲和多普勒頻移確定目標位置;利用動目標反射信號的多普勒頻移計算其速度,並篩選固定目標。由於我國計算機硬件水平的滯後,我們將建立戰區統一電子戰系統,利用頻率管制和增建調頻輻射源來簡化計算,提高精度和系統反應速度。 其二是雙/多基地雷達和雷達組網技術。我們知道,只有均勻球體的RCS特性無方向性,除此之外任何目標的RCS都具有方向性。隱身目標採用控制高頻散射技術就是通過飛行體的外形設計(即整形)使不可避免的電磁波散射集中到對目標構成威脅較小的幾個方向上去,以躲過單基地雷達系統的探測。通過雷達接收機和發射機的分置或將現有雷達網獲得的數據綜合分析預測並跟蹤隱身目標。這一技術的困難在於,雷達(網)獲得隱身目標的數據率極低;目標的高速和大機動(大機動是相對雷達數據刷新而言)足以使所有現行跟蹤方法的有效性下降,以至無效;警戒雷達低測量精度直接導致目標分辨力下降。解決的關鍵仍可歸結於算法優化創新和計算能力的提高。 其三是無源探測技術的進步。隨着紅外搜索跟蹤(IRST)的發展,配合激光測距或激光雷達,系統可以實現大空域搜索.目標自動截獲.多目標精確跟蹤以至目標識別。例如F14D裝備了AAS-42,並與AN/APG71和TCS交聯,其探測距離在晴好天候下達到185km,並且可以探測處於助推段的TBM。 其四是多頻譜傳感器數據融合。典型工作過程:使用現有在特高頻(SHF).L波段的雷達和列裝不久的高頻(HF)OTH-R和極高頻(VHF)雷達探測遠距離隱身目標,並將數據傳遞給高頻雷達(稱為接力)進行精確測量;然後將雷達數據和IRST數據綜合,構成多頻譜系統;最後利用強大計算能力和可以搜索分析大量數據的新算法進行數據融合,識別跟蹤隱身目標。美國在E2C上裝備了SIRST,並與E2C主處理器交聯,從而提高了探測系統的可靠性,並實現了對TBM助推段的探測(搜索跟蹤距離93-278Km)。 可以預見反隱身技術將走向大系統,多頻譜探測、主被動手段結合,攔截隱身目標的核心在於系統分析判斷的時間:當你化了10分鐘給定了隱身機5分鐘後的數據,顯然攔截毫無意義。當探測系統解算出隱身目標的諸元,防空火力系統(包括地空彈。截擊機等等)的反應速度將決定攔截的成敗。面對這樣的威脅,美軍轉而求助於速度是理所當然的選擇,這是開發超音速技術對於執行攻擊任務的必要之處。飛機的隱身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的有機結合,將會使F22&JSF暴露在防空武器火力範圍的時間縮短,實現作戰的突然性,在防禦方來不及作出反應之前飛越火力圈。這裡戰術突然性的理解演化為即使對手掌握攻擊方的攻擊意圖和決心,面對隱身機的突擊仍無法作出相應反擊,表面上是時間差,背後卻是技術的隔代差距。 這真是一場生死時速的較量。 ★你有我有全都有,強中自有強中手。 很長時間裡,美國空中力量的概念、使用等等,都成為其他國家的範本(連蘇聯也概莫能外,由於它缺乏強大的科學試驗手段和雄厚的工業基礎,蘇聯一直採用跟蹤發展。後發制人的研發裝備體制);美國人的超前一步,使F22面對27時,優勢非常明顯。 中國和過去蘇聯的跟蹤發展模式,實際上是一種被迫跟隨發展模式。當B2、F22這一代隱身空中力量出現時,蘇聯、中國和其他國家以B52、B1、F15E等等為對象的空防體系面臨失效的危險,這種危險還表現在原有戰術戰法的淘汰。人們通常認為跟蹤發展是比較廉價。適合技術相對落後國家採用的發展模式,然而當隱身概念提出之後,蘇聯。中國將因此被迫淘汰並重新研發對應手段的代價,要遠遠超出對手。這是跟隨發展的陷阱:當弱勢力量跟蹤新技術的代價極其高昂,超出了它的體制和物質基礎所能提供的限度,而它仍然堅持和對手競賽,結果就是在它可供使用的力量上更加落後。(這是中國空軍以至解放軍今天主戰裝備落後的一個原因。)
作為領先一步的美國空中力量將面對後起的挑戰:當隱身機對非隱身機時,其優勢異常明顯;然而隨着中。俄新一代隱身戰機出現在天空,戰機間的均勢將恢復,甚至逆轉。隱身和速度的有機結合使得這一代戰機間的相互發現。跟蹤。交戰距離變小(如果探測技術沒有革命性飛躍);所以俄羅斯研發射程30Km-40Km的R73;法國人獨樹一幟研發了MICA,兼有近距中距的作戰能力,因為他們認識到隱身和超音速巡航技術對傳統超視距空戰帶來的影響,堪稱先知先覺。(不過MICA採用的是兩種導引頭,只可以說是折中之作。)繼續發展的方向在那裡?這將是領先者和超越者的艱難抉擇。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