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已宣布,將通過短期貸款拍賣方式再向金融系統提供2000億美元資金,歐洲央行表示將注資約150億美元,瑞士國民銀行將注資約60億美元,英格蘭銀行也宣布了類似措施。……美聯儲此前已通過六次拍賣活動,共向金融機構提供了1600億美元資金。.(廣州日報3月12日)而日本金融廳長官佐藤隆文10日說,迄今為止全球金融行業的次貸相關損失已經高達2150億美元,其中美國機構的損失占55%。摩根大通日前發布報告稱,由於美國次貸危機惡化,華爾街正面臨“系統性保證金追繳”風險,銀行業可能因此損失3250億美元資本金。(2008年03月11日 11:36 新華網)。
照日本金融廳和摩根大通估計的2150億美元或3250億美元的數字,美聯儲注資3600億美元完全可以解除此次的次貸危機。至少是可以解決美國國內的問題。但我對於美聯儲注資是否可有效解決次貸危機很是懷疑。
美聯儲這次的拯救行為有些不和常理。照道理講企業違規所造成的損失應該由企業來承擔,如果出問題就用央行注資的行為來解決,無疑會增加企業的投機性,甚至會助長大量企業產生不負責任的行為。對於長遠的宏觀經濟來講拯救是擴大危害!美國的經濟學家那麼多,他們也應該明白這樣的道理。是什麼促使美聯儲不按經濟常理出牌?回看美國的經濟及金融發展歷史我們就知道。
美國的金融發展歷史的分界點是73年美元完全與黃金脫鈎。與黃金脫鈎後的美元由此成為了美國政府的一種商品,它自由的兌換着世界各國的各種商品。這導致了美國無節制的費用擴張。這是美國經濟的一個傷口。
美國經濟的另一個傷口是因為“美國式”民主造成的。典型的“美國式”民主的危害例子是《戈爾恩—聖.哲曼法案》(Garn—St.Germaim Bill)。美國的儲蓄貸款社在二戰後到60年代高速發展,到上世紀70年代由於油價高漲帶動通貨膨脹,使得很多的貸款儲蓄社面臨倒閉。為了拯救儲蓄貸款社,美國國會出台了上述法案,法案規定:大幅縮減對儲蓄貸款社的資本要求,對於抵押貸款的出售,可以暫緩對其損失的入帳確認。隨着出現了大量利用儲蓄貸款社擴大投資的個案,通過儲蓄貸款社人們可以用1%的金錢來獲取100%的投資,而投資失敗了,按法案規定,聯邦政府完全彌補本金和利息損失。這期間美國會計發明出一種叫“商譽”,我們叫做無形資產的記帳方法,用此“商譽”來掩蓋經營損失。這裡面的一個要害就是:損失暫緩入帳,要等倒閉或轉讓時才呈現出來。
美聯儲注資救市的主要目的不是發錢給企業,而是怕企業倒閉引發連鎖反應,而巨額的虧損(虛帳)在虧損時就要體現出來。如果連鎖的倒閉發生整個美國的多數金融機構負債經營的面目就要呈現在世人的面前。注資維持是美聯儲的無奈之舉。
現在的注資雖然獲得刺激股市的作用,可是長久來看美國國內的金融毛病並沒有消除。美聯儲的注資雖然是同業拆借的票據形式,可是大量的資金會有部分的溢出,再加上乘數效應,幾個月後注資政策一定會引發難以控制的通貨膨脹。而且因為爆發了“次級貸款”危機,很多投資者對於購買美國資產會很審慎,因此後續進入美國的資金和資產會大不如前。美國的財政會難以為繼。沒有外來資金來填補窟窿,美國的經濟一樣要衰退。政府買單的美聯儲注資並不能醫治美國金融病的根本,而只能將瘡疤掩蓋起來,騙取投資者在將資金投入來承接這些“虛擬”的資產。格林斯潘就象玩火的小孩,見火災發生後趕快逃跑。
美國原來不容許別國染指他們的金融業務,現在企望放開這樣的監管來吸引外國的資金來承接這些“虛擬”資產有點不切實際。假設可以買通一些主管的中國高官,但在這樣的形勢下,要讓中國政府通過象黑石購買案一樣大量的注資美國金融業,應該有難度。畢竟中國政府並不是腐敗的政府。美國現在要騙日本、海灣國家或者俄羅斯等國家也不容易,因為已經發生的“次貸”就是警報,警報剛響人們是不容易放鬆警惕的。
沒有自生的經濟活力來解決問題,靠宣傳美國的科技發達軍事強大是遠遠不夠的。美國經濟如果確實好,就不用美聯儲救市,就不會發生次貸危機。日積月累的虧空就是神仙也無法填補,靠玩虛的就想填補美國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窟窿是異想天開。美國政府欠下的巨額債務只能靠他們的子孫後代來償還。看還有誰那麼傻,急着要加入美國國籍?美聯儲救市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小病不醫,積久就成大病。病入膏肓是美國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