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國軍隊vs羅馬軍團
送交者: N/A 2002年09月03日16:38:4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有一段歷史怎麼也讀不明白,出自《史記》李廣的傳記,是李陵的故
事。
講的是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塞千里,策應漢軍主
力部隊攻擊匈奴。退兵的時候,單于以
八萬騎兵包圍上來。李陵軍苦戰八天,向南且戰且走,最後箭盡糧絕
死傷過半,不得已在離漢境僅百餘里的
地方宣告投降。

令我想不明白的是,以匈奴兵勢之盛,不但十幾倍的懸殊,更以騎兵
優勢,何至於八天拾掇五千步兵不下,
自己反而損失上萬人。按說,沖開個口子,全殲漢軍半天功夫足夠了
。李陵這支部隊,據司馬遷講,全都是
楚地丹陽人,此前駐紮在張掖一帶,曾經受過嚴格的射箭訓練。但無
論如何很難想象,一支步兵能抗得住十
幾倍優勢騎兵的突擊。

我想起西方軍事史學家曾經斷言,只有西方的步兵方陣可以戰勝騎兵
。不論是希臘方陣、改良後的馬其頓方
陣,還是後來的羅馬軍團,都是以密集隊型的步兵為主,但對陣騎兵
的戰績相當驕人。除此之外,在開闊地
上,步兵如果沒有騎兵掩護,不可能抗得住對方騎兵衝擊,何況是在
兵力十倍懸殊的情況下。

如果司馬遷沒有誇大漢軍的頑強,那麼只能認為,當時漢軍步兵,除
了射術相當了得,應該也是以密集方陣
隊型戰鬥的。

這就引出另一個話題:漢軍與名聲顯赫的羅馬軍團相比,戰鬥力到底
如何?由於當時東西方兩大強國從未正
面交手,因此這個話題相當引人入勝。一派觀點認為,漢軍要厲害些
,因為匈奴被漢朝趕出故鄉,後來卻在
歐洲所向無敵。但這一派不是主流。而持羅馬軍團優勢論者認為,由
於中國不搞職業兵制,臨時徵招農民組
成的散兵線,無論如何不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羅馬軍團的對手。
起碼羅馬軍團在全盛時期幾乎百戰百
勝,而漢軍即使在最強大的時候,與匈奴作戰也是勝敗參半,最後所
以能贏,不過是綜合國力遠勝的緣故。
而且,匈奴是典型的亞洲輕騎兵作戰方式,在常規情況下,如果不使
用佯敗迂迴包抄等戰術,根本不可能戰
勝歐洲密集隊型的步兵方陣。

也就是說,幸虧漢朝和羅馬帝國不曾交手,否則必定失敗。

《漢書》“陳湯傳”曾有漢軍西征中亞的記載,講在攻打郅支單于城
的時候,曾看見對方一小隊步兵背靠城
門布成魚鱗陣。研究者據此認為,這一小隊步兵就是羅馬僱傭軍,是
克拉蘇軍團在帕提亞覆沒後的殘餘。但
這只是猜測,而且對方人數太少,不能成為漢軍優越論的證據。

應該說,近年來的一些影視作品,在表現中國古代戰爭時,給人們造
成了極大的誤導,以為古代打仗就是幾
個騎兵在前頭一衝,後面跟着一幫烏合之眾的步兵。這種作戰方式,
充其量是農民起義水平,當然不是羅馬
軍團的對手。

可是,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嗎?

當然不是。可以看看秦兵馬俑的情況,幾千人的大方陣,一絲不亂,
有跪俑有立俑,有弓箭手有長矛手有刀
斧手,不但兵種齊全,而且從姿態上看也非常講究配合,完全是步兵
方陣的配置。無非,東西方的步兵方陣
側重不同。馬其頓方陣重視長矛,羅馬軍團重視標槍,中國方陣則更
重視弓箭的作用。李陵的五千步兵,也
剛好與羅馬軍團整建制的人數相當,設想若僅憑散兵射箭,而不是排
成方陣,斷不可能抵抗十倍的匈奴騎
兵。

只是可惜,古代中國沒有留下比較詳細的戰術記載,遂使現代的導演
們,以農民起義的戰術水平去描述古代
戰爭,也造成了中國軍隊不敵羅馬軍團的印象。

倒不能就此說中國軍隊優於羅馬軍團,但應該是有一拼的。還有一個
間接的證據是,漢軍和羅馬軍團都曾多
次與中亞國家的軍隊作戰,而且都是勝多負少,在戰績上很難分出高
下。有人可能會說,漢軍捏的柿子相對
較軟,但漢軍的補給線也更難維持。

如果中國軍隊始終停留在戰車的水平,那麼的確不是羅馬軍團的對手
,因為早在馬其頓方陣時期,亞歷山大
大帝就在印度河畔戰勝過印度的大象、戰車混合部隊。但中國的戰車
戰術在戰國時期就改革了。當時改革主
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輕騎兵戰術,再一個就是
秦國的步兵方陣。結果也證明了西方軍
事史學家的看法,輕騎兵不是步兵方陣的對手。當然,這是臉譜化的
描述,因為戰國各國在拋棄戰車的同
時,都發展了這兩種戰術,無非是誰做得更好的問題。無疑秦國和趙
國分別代表了兩個方向。

秦國的步兵方陣,除了兵馬俑,可能沒有留下具體的描述。但從商鞅
變法的內容來看,我們倒可以嗅出一點
步兵方陣的精髓所在。該變法關於民眾組織一條,是建立“什伍”制
度,即一種準軍事化管理,一人犯罪,
鄰里連坐。可以想象,這種制度精神是很容易應用到步兵方陣中去的
,因為步兵方陣的精髓,就是要求人人
互相照應,而任何一名戰士的怯陣,都可能導致整個方陣瞬間土崩瓦
解,因此懲罰這種行為也特別嚴厲,且
要追究連帶責任。像著名的馬其頓方陣,陣中的戰士可能不直接參加
戰鬥,但他仍有義務用肩膀死死抵住前
邊的戰友,從而使整個方陣形成一種無堅不摧的慣性。實際上中國軍
隊即使在秦改革之前,也並非散兵作
戰,而是強調互相配合,並形成袍澤之誼。《詩經》:“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
同仇。”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漢承秦制,在軍隊組織上自然會有所借鑑,終於形成較強的戰鬥力,
即便李陵只以五千步兵,也可以縱橫漠
北,抵抗匈奴八萬騎兵達八天之久。這個成績,換上羅馬軍團恐怕也
不過如此。然而遺憾的是,古代史家多
為儒者,抱定“自古兵者為兇器,聖人不得以而用之”的宗旨,對於
戰術上的成就故意視而不見,致使現代
導演無所參照,竟弄出群毆式的戰爭場面,誤導觀眾,也給一些人造
成了羅馬軍團遠勝於我的印象。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