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凌晨,北韓人民軍非法越過南北軍事分界線3?8線,向南韓全面進攻,韓國戰爭爆發,到1953年簽訂停戰協定為止,展開了3年多的戰爭。 韓國戰爭是在史達林和毛澤東的支持下,北韓的金日成非法侵略南韓的戰爭,韓國軍和聯軍聯合阻止共產勢力的擴張,是一場既是守護世界自由的戰爭,也是代表自由民主主義國家的戰爭。
1943年12月的《開羅宣言》保障朝鮮的獨立,1945年7月的《波茨坦宣言》也再次確認了朝鮮的獨立。 但這裡所說的獨立是以"在適當的時候"為條件。 在這種情況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的殖民地朝鮮半島,按照軍事上的便利,以38線為界,分為南和北,由美蘇兩國分治占領。 在分割的情況下,美英蘇3國外長,於同年12月在莫斯科舉行會晤,商定對朝鮮半島實施5年的信託統治。 對此,我國展開猛烈的反托(反對信託統治)運動,但左派勢力受蘇聯的指令,改變主義轉為贊托,導致政治上的混亂。
韓國問題因反託運動而面臨艱難的局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46年和1947年分別舉行了美蘇共同委員會,但未能取得任何解決辦法,宣告破裂。
1947年9月,美國不顧蘇聯的反對,單方面把韓國問題列入聯合國議程。 南北韓在美蘇兩國的對立下,掉入意識形態的糾紛,朝鮮半島問題逐漸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組成聯合國韓國臨時委員團,在委員團的監督下實施南北韓總選。 但,占領北韓的蘇聯軍司令部拒絕該委員團進入北韓。
韓國問題因反託運動而面臨艱難的局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46年和1947年分別舉行了美蘇共同委員會,但未能取得任何解決辦法,宣告破裂。
3?8線當初只是按照美蘇的必要而設定的暫時性軍事分界線,但隨着南北韓分別建立不同的政府後,成為實際上的國境線。 在分割獨立的過程中,北韓在蘇聯的支持下,加快了增強軍備的步伐,1948年10月蘇聯軍撤出後,北韓具備了完全武裝的步兵4個師,以及編制了具備蘇聯制T-34型中型坦克的第105機械化部隊。 1949年3月17日,北韓與蘇聯簽訂"朝蘇軍事秘密協定",3月18日與*** 簽訂"相互防衛公約",接管中國***屬下的25,000朝鮮軍後,在3?8線部置總10個師13萬軍人,編制以10萬預備軍組成的後方組織。金日成具備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再加上國內外局勢的變化有利於北韓後,金日成用武力統一南韓的想法逐漸加深。
國外因素有,1949年6月美軍從南韓全面撤出;1949年10月中國大陸共產化;1950年1月美國務卿艾奇遜(Acheson, D.G.)發表聲明,表示把韓國和台灣排除在遠東防線外;1949年末期金日成訪問莫斯科,就武力侵略南韓的計劃,獲得史達林(Stalin, I.V)的承認等。國內因素有,南朝鮮勞動黨(簡稱"南勞黨")瓦解,在南韓發生"人民革命"的可能性減少;南韓仍處於政治、經濟上的混亂;南韓的兵力和裝備極為惡劣等。
1950年4月初,金日成在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上,通過了武力統一方案,但,為了隱蔽這種侵略計劃,北韓***主張,要在漢城召開南北統一最高立法會議,通過南北國會建立統一政府等,展開了一連串的和平攻勢。
1950年6月25日凌晨4點,從熊津半島開始的戰爭沿着3?8線,擴大到東部地區。 戰爭一開始,北韓人民軍就勢如破竹,擊退韓國軍,迅速占有優勢。 戰爭初期,北韓只投入1/2的兵力,有限制地展開進攻,給南韓軍帶來了重大的打擊,北韓軍迅速往南挺進,戰爭開始的第3天,攻占了漢城。
1950年6月25日凌晨,北韓共產軍穿越3?8線,向南韓發起全面進攻。 美國得知戰爭爆發後,當日立即召開聯合國安理會,並通過決議,宣布北韓的武力攻擊是破壞和平的"侵略行為",要求北韓中止戰鬥行為,向3?8線以北撤出。 同時,向聯合國成員國請求援助聯軍,中止向北韓提供所有援助。 但聯合國的要求被北韓拒絕,持續進行戰爭。 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美軍的海、空軍參戰,支持南韓。 當天聯合國召開安理會,並通過了決議,決定為了打退北韓的武力攻擊,恢復國際和平和朝鮮半島的安全,向韓國提供必要的援助,並事後承認了美國的軍事措施。
6月28日駐東京的美遠東軍司令官麥克阿瑟(MacArthur, D.S)前往南韓視察戰線,並要求美國國務省派出地面部隊。 7月7日,為有效進行在朝鮮半島的聯軍軍事活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決定把最高指揮權交給美國,並決定美國的麥克阿瑟為首任聯軍總師,派遣聯軍參戰。
從此,美國的麥克阿瑟掌握了朝鮮半島的軍事指揮權,16個國家派遣的陸、海、空軍和地面部隊等軍隊歸屬聯軍總師的指揮之下。
當時,李承晚總統簽署"對戰照會",決定把韓國軍的作戰指揮權交給聯軍總師麥克阿瑟,7月14日交給聯合國。
戰爭爆發後不久的7月15日,為了給北韓致命的打擊,擬出登陸仁川作戰的方案。 7月15日,聯軍總師麥克阿瑟,向合同參謀本部提出登陸仁川作戰的方案,但以軍事力量的分散和仁川的地貌不適合登陸作戰為由被拒絕,反而要求增強釜山橋頭堡的軍事力量。 但麥克阿瑟堅決主張仁川的潮水漲落差只不過9米,6個小時對進行登陸作戰綽綽有餘,還主張北韓軍為了攻占釜山,在那裡集中了一切兵力,忽略了防禦仁川,而且奪回韓國的首都漢城,對軍人和老百姓帶來重大的心理上的影響。 9月8日,他的主張終於得到總統的許可。
韓國軍在洛東江戰線全面反攻的同時,以美軍陸戰隊第1師和第7師組成的第10軍以及達5,000人的韓國陸戰隊於9月15日凌晨,登陸仁川月尾島,第2天攻占了仁川。 美軍陸戰隊和韓國軍,以奪回漢城為目標,往東挺進,美步兵第7師往南挺進,在烏山與北進的聯軍配合,截斷整個朝鮮半島的戰線,北韓軍逃到朝鮮半島的中部和東部山嶽地帶。 登陸仁川的聯軍於9月26日進入漢城,並於完全奪回漢城的9月29日,舉行了收復漢城的紀念儀式。 奪回首都漢城的聯軍沿着東海岸和西海岸,往3?8線挺進。 仁川登陸作戰成功後,戰局有了很大的變化。 北韓軍俘虜高達12,500人。 收復漢城和戰勢好轉對韓國政府來說,是實現統一的最佳機會,但,這是否與聯軍的參戰目標一致,就另當別論了。
按照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決議,聯軍的參戰目標是打退北韓的武力攻擊,恢復國際和平和朝鮮半島的安全,這些內容與韓國的統一目標是否一致,完全取決於美方的解釋。 李承晚總統為實現統一的願望,主張往北挺進,這無疑是把戰爭的最終目標放在統一,總師麥克阿瑟對此給予肯定。 9月1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講話,表示韓國人具有自由獨立和統一的權利,對韓國的統一問題採取肯定的態度。 9月11日美國政府以合同參謀本部的名義,向麥克阿瑟發出指令,在沒有蘇聯和*** 介入戰爭的危險的條件下,越過3?8線展開軍事作戰。
登陸仁川作戰成功後,戰勢好轉,9月27日美國許可越過3?8線展開軍事作戰。 但為了防止強大國間的全面戰爭,嚴格禁止地面部隊或空軍越過蘇聯和中國的國境。 聯軍總師麥克阿瑟勸告北韓的金日成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北韓對此置之不理,與*** 進行參戰計劃。
同年8月20日,周恩來向聯合國事務總長發出電報,表示中國對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十分關注,9月30日中國表示, 對聯軍突破38線的行為, 不會袖手傍觀。 10月30日,*** 通過印度駐華大使轉告美國,只有韓國軍越過38線,中國不會出兵參戰,但只要聯軍越過3?8線北進,中國就出兵參戰。 但美國忽視中國的發言,並認為這只是為了阻止聯合國的新決議而施加的威脅。
10月1日,韓國軍穿越3?8線,往北挺進,而聯合國內對北進問題存在着意見分岐。 1950年10月7日,聯合國大會關於朝鮮半島的統一和復興,以壓倒性的多數(贊成47票,反對7票,棄權7票)通過了新的決議。 聯合國通過這一決意,再次確認支持韓國的主要目標在於,幫助韓國建立統一、獨立、民主韓國,並基於6月25日和6月27日分別通過的安理會決議,確認聯軍所採取的一切活動和成員國向韓國提供援助的重要性。 決議的主要內容包括,為了保障朝鮮半島的穩定,採取必要的所有措施;為了在韓國建立統一、獨立、民主政府,通過南北韓代表團體的合作,在聯合國的監督下,進行選舉;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在必要的時候,朝鮮半島聯軍的行動不受到任何限制;為繼承聯合國韓國委員團(1949年10月20日組成)的任務,組織和運作以7國組成的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UNCURK)。
至此,聯合國許可聯軍穿越3?8線進攻,聯軍加快了北進的步伐。 但從政策上的考慮出發, 除了韓國軍以外,聯軍只能在離蘇聯和中國的國境240公里處外進行軍事活動。 麥克阿瑟再次勸告北韓投降,使北韓協助聯合國,並宣布北韓若不答應,則將履行聯合國的命令,採取必要的所有軍事行動。 這時,韓國軍第1團沿着東海岸,往北進攻,10月10日攻占元山,10月26日,美軍第10軍登陸元山支持韓國。
另一方面,西線美軍第8軍10月20日攻占平壤。 但美軍第8軍與東線美軍第10軍的分離運作,導致了眾多的混亂。 這是麥克阿瑟固執分離運作的結果。 美國合同參謀本部建議第8軍和第10軍的整合運作,但被麥克阿瑟拒絕。 10月24日,麥克阿瑟未經合同參謀本部的許可,下令美軍第8軍司令官(Walker, W.H)將軍和第10軍長(Almond, E.M)將軍,動員所有兵力,向北韓發起大舉進攻。 對此,麥克阿瑟表示,這是按照軍事上的必要作出的決定,且以美國新任國務卿馬歇爾(Marsall, G.C)向麥克阿瑟發出的通知文當作其根據。 通知文的內容為,"聯軍穿越38線,往北進攻,從戰術和戰略的角度來看,不成問題。"
聯軍全面進攻北韓和攻占北韓領土,使韓國政府的統一政策更加具體。 10月1日,李承晚總統在有關"北韓解放地區"的問題上,向聯合國事務總長提出"實現韓國統一的4項條件"。 其內容包括,(1)在單一政府下,實現南北韓的統一;(2)北韓軍立刻放棄武器投降;(3)到保障朝鮮半島的和平為止,聯軍駐札朝鮮半島;(4)聯合國向韓國提供財政援助等。 對此,聯合國韓國中間委員會10月13日通過決議,明確指出不把北韓地區放在韓國政府的統治下,在進行總選和建立統一政府之前,由聯軍總師管轄北韓地區。 該委員會向麥克阿瑟總師下令,把韓國政府的權限局限在3?8線以南,並在北韓地區成立新的民間行政機構。 因此,韓國政府所追求的統一政策與聯合國產生了摩擦。首先,韓國政府拒絕聯合國把韓國的統治權局限於3?8線以南的決議,自行任命北韓5個道的道知事,讓他門與軍隊一起進入收復的北韓地區。 10月17日,李承晚總統向聯合國通知,希望聯合國不要插手北韓的總選,只希望聯合國監督和援助北韓。10月21日,他向聯合國各成員國明確表示,韓國政府將不受外國的干涉,在北韓樹立民政。但這無疑是違背聯合國政策的舉動。
在戰爭進行的過程中,韓國政府撤回這種態度,並解釋說5位道知事,是以個人資格進入北韓。 10月21日,聯合國分別在平壤和元山成立美軍政府,管轄市政。 10月29日李承晚總統訪問平壤,明確表示要解放北韓,實現統一的意志。 10月30日他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反對聯合國韓國中間委員會通過的南北韓總選的決議,並主張韓國國會要彌補為北韓保留的100個空席,將只在北韓進行選舉。
韓國依靠聯軍的力量收復北韓,反而使韓國的統一政策無法得到實現,韓國政府的統一政策因聯合國的戰爭目標受阻,而且,潛在的威脅勢力―*** 軍宣布全面介入韓戰後,戰局急轉直下,韓國政府對統一的願望化成泡影
美國務省和中央情報局擔優*** 軍介入韓戰,這使聯軍的軍事作戰受阻。 1950年10月21日合同參謀本部向麥克阿瑟下令,禁止向供應電力給北韓和中國東北部地區的水力發電廠和咸鏡北道工業城“羅津”轟擊。 這是戰略上的考慮,亦即防止因轟擊鄰近中國國境地區而刺激*** 。 但這些措施並未能阻止*** 軍的參戰。 向北韓西北部地區進攻的韓國軍第6師,抵達鴨綠江的國境楚山,沿着東海岸向北挺進的韓國軍首都師收復清津後,進攻長津湖和赴戰湖。 10月24日韓國軍第6師在位於清川江上游的雲山,被*** 軍包圍,美軍騎兵第1師為支持韓國軍抵達雲山,但美軍第1師也被包圍,展開了一場苦戰。 在尚未正式確認*** 軍參戰的情況下,聯軍也難以得到補給,因此下令美軍撤退到清川江以南。 但韓國軍繼續往北挺進,11月21日抵達鴨綠江沿岸的惠山。 聯軍總師麥克阿瑟一邊擔優*** 軍的介入,一邊採取大膽的北進政策,着重於保障地區的安全。
麥克阿瑟認為,以美軍優越的空軍力量足能牽制*** 軍。 11月4日麥克阿瑟總師向美國合同參謀本部報告,*** 軍有可能全面介入韓戰,但沒有充分的證據,然而11月5日他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特別報告書,指出聯軍正在與*** 軍交戰。 11月6日他發表特別聲明,譴責*** 已犯國際法,並向美空軍司令官StrateMeyer將軍下令,作好準備以90架B-29型戰鬥轟炸機轟炸鴨綠江的橋梁。
美國政府則以聯合國緊急安理會已在美國的要求下召開,而且攻擊中國東北部需先經過聯合國的協議為由,向麥克阿瑟下令中止攻擊。 對此,麥克阿瑟強烈抵抗華盛頓的命令。 隨後,在國境禁止空軍活動的命令解除,美國還准許轟炸新義州鴨綠江的橋梁。 麥克阿瑟進而要求進入中國領土追擊敵軍,這一要求遭到聯合國同盟國的反對。
11月4日,中國通過各民族黨派會晤,正式宣布中國的全面參戰,其標語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中國使參戰的*** 軍宣誓兩個主題,第一,學習美帝國主義的罪惡,第二,高度評價朝鮮人在中國革命的作用。 並特別強調了尊重朝鮮政府和愛護朝鮮人民的6項援朝事項。
因*** 軍的介入,聯軍一時受到很大的打擊,但11月24日聯軍再度向鴨綠江全面進攻。 當天麥克阿瑟發表特別聲明,表示戰爭達到盡頭。 美國合同參謀本部建議,由韓國軍向沿岸進攻,聯軍則不到邊境,在東北部地區的清津停止進攻,但麥克阿瑟並未接受這一建議。 聯軍重新開始進攻後的11月25日和11月26日,*** 軍用高達18個師的龐大兵力向西線發動總攻勢,聯軍的防線被突破。
麥克阿瑟通過與當地司令官的作戰會議,向聯合國發表公報,表示11月28日聯軍面臨了新的戰爭,有超過20萬人的*** 軍已向聯軍發起攻擊,這也是麥克阿瑟首次承認,他對*** 軍的判斷錯誤。
聯軍雖發動總攻勢,但4天后,宣布全面撤退(韓國稱"12月撤退")。 美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進行討論,是否要給麥克阿瑟滿洲轟擊權。 但他門認為這將會導致蘇聯的介入,擴大戰爭,進而威脅到駐歐美軍的安危,因此予以否決。 同時,他門也拒絕了麥克阿瑟提出的,動用駐台灣的局部軍5-6萬兵力的建議。
聯軍一再被*** 軍敗退,12月,平壤再次落入共產軍的手中,東線美軍第10軍撤到元山和興南,西線美軍第8師撤到3?8線附近。 至此,如何向鴨綠江進攻已不是問題,而是如何安全撤退變成最重要的問題,譴責麥克阿瑟的聲浪也日趨高漲。 麥克阿瑟不顧美國合同參謀本部的勸告, 一意孤行地分離東西兩條戰線, 運作不同的野戰司令部, 更引起人們的譴責。
因*** 軍的介入,戰局逆轉,戰爭趨於長期化。 北韓軍在*** 軍的支持下,12月26日越過38線,往南挺進。 麥克阿瑟向美國要求,增強地面部隊的兵力,並提出新的戰略計劃。 在敗退的過程中,麥克阿瑟一方面表示,若*** 同意的話,有意以3?8線為界停戰,另一方面主張,向*** 發動全面攻勢。 他主張用美國的海空軍力量,封鎖中國的海岸,轟擊滿洲,投入駐台灣的局部軍,以及登陸中國的南部地區,展開第2戰線。 然而,一直擔憂戰爭趨於全面化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未接受麥克阿瑟的主張,只關心聯軍從朝鮮半島的撤出。 在討論*** 軍介入的可能性時,11月3日美國採取強硬態度,表明美國在必要的時候,甚至考慮向朝鮮半島投擲原子彈,英國對此表示深刻的擔優。 12月8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英國首相艾德理(Atlee, C.R)發表公報,表示聯合國在朝鮮半島,為以和平辦法實現聯合國的目的, 竭盡一切的努力。 這意味着美國的對韓政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2月12日印度得到亞洲和非洲13個國家的支持,向聯合國大會提出,組織"停戰3人委員會",調查韓國停戰條件的決議案,美國積極支持這一決議案,由此可見美國的意圖。 "停戰3人委員會"以當時的大會議長伊朗代表Entezam、加拿大代表Pearson和印度代表Rau組成。但聯合國"停戰3人委員會"與*** 政府的會談失敗,並向大會的政治委員會報告其結果。 當時的戰局有利於中國,中國對韓國的停戰採取消極態度,他門繼續追擊聯軍,往南挺進。
1951年1月4日,共產軍再次攻占首都漢城,韓國政府和廣大民眾往南避難,這就是"1?4撤退"。 1950年12月16日杜魯門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但並沒有對戰況起到任何影響,只展開了逐步撤退的作戰。 麥克阿瑟積極主張,要轟擊中國工業區等4項全面作戰的方案,但只加深了與本國政府間的緊張關係,他的主張並未被採納。 *** 軍介入韓戰後,共產軍繼續往南挺進,供應路得到擴張,但隨後被聯軍的空中轟擊阻止。 1951年1月25日聯軍發動總反攻向北前進。 2月10日聯軍奪回仁川和金浦,3月14日再次奪回漢城,3月24日突破3?8線。
誤斷*** 軍介入問題的麥克阿瑟,堅決主張轟擊中國滿洲,使正在謀求停戰的美國政府處於為難的立場。 "停戰3人委員會"按照1950年12月1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決意所作的努力化為烏有,1951年1月13日,政治委員會決定的韓國停戰5項原則被中國拒絕,2月1日,聯合國按照美國的建議,以贊成44票、反對7票、棄權9票的壓倒性多數通過,把*** 軍規定為侵略者的決議案。 5月18日,聯合國通過決意,對中國和北韓地區實施禁運措施,全面禁止向這一地區搬運軍需物資和武器。 聯軍的作戰取得成功,突破3?8線,掌握空軍主動權,雖在韓國停戰談判上占據了優勢,但杜魯門政府卻一直猶預不決。 另外,美國議會從1950年11月以來,就外交政策進行了長期討論,共和黨眾議院領袖馬丁支持麥克阿瑟,導致美國行政府和議會間的緊張關係。
1951年2月21日,美國合同參謀本部決定,禁止轟擊羅津,3月1日下達指令給麥克阿瑟,禁止向鴨綠江沿岸地區的中國發電廠轟擊,強迫麥克阿瑟進行"限制戰爭"。 杜魯門作出以3?8線為界而停戰的決定,並計劃在占有優勢的狀態下進行停戰談判。 在這一過程中,一味追求戰勝的麥克阿瑟的軍事作戰與追求協商的杜魯門的外交戰略,發生了衝突。
在戰勢有利於聯軍的情況下,美國國務省、國防省和合同參謀本部進行協商,擬出以朝鮮半島實現停戰為主要內容的總統外交聲明草案,3月19日徵求同盟國的同意,隔天向麥克阿瑟傳達。 對此,麥克阿瑟於3月24日發表聲明,表示若聯軍放棄"限制戰爭"的目的,把戰爭擴大到中國沿岸地區或內陸地區,會使中國面臨軍事瓦解的危險,他將為了實現聯合國的政治目的,千方百計地謀求所有的軍事手段而努力。 這一聲明不但未經與本國的事前協商,而且還有向本國發出最後通牒的一味,這不但使華盛頓驚惶,而且也引起了同盟國的強烈反響。 美國國務省立即發表聲明,譴責麥克阿瑟的越權行為,合同參謀本部下達命令,稱麥克阿瑟應按照1950年12月6日的命令,在發表有關軍事外交政策的聲明前,必須事先取得國務省或國防省的許可。 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失去在韓國發表有關建議停戰的外交聲明的時機,4月5日,馬丁議員在眾議院宣讀麥克阿瑟寄給他的函件,杜魯門政府和麥克阿瑟的關係由此破裂。
4月11日杜魯門破例進行深夜記者招待會,發表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由第8師司令官李奇微接任。 威克島會談(杜魯門與麥克阿瑟在太平洋的威克島舉行的會談)以後,擁有軍統帥權的杜魯門總統和麥克阿瑟(聯軍總師而且也是第2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英雄)間發生摩擦,但由人民控制軍隊的美國政治秩序傳統,在解任麥克阿瑟的過程中再次獲得證實。 1951年4月,共產軍動員達70萬人的大規模兵力,發動了全面攻勢,對此,聯軍發動總反攻,戰爭日趨惡化。 美國政府把戰爭的目標放在"限制戰爭",戰況陷入僵局。
斷斷續續被討論的停戰問題,按照交戰雙方的必要, 再度浮出水面。 6月23日,蘇聯聯合國代表Malik在聯合國大會發表講話,提出停戰的建議。 當時,聯軍同盟國之間充滿着"限制戰爭"帶來的停戰氣氛,而且,共產陣營隨着聯軍掌握空軍的主動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認識到沒有戰勝的機會,而且也無法繼續承擔經濟上的負擔。 在這種氛圍之下,Malik提出交戰當事國為實現停戰進行討論的建議。 一個星期後,聯軍總師李奇微向北韓的金日成和中國軍司令官彭德懷提出,進行停戰會談的建議,共產陣營同意他的建議,並於7月10日在開城開始了停戰會談。 一開始,會談得到順利進行,7月26日談判雙方對議題達成了協議。 然而第一個難關出在設定兩軍界線的問題上。
已穿越3?8線往北前進的美軍主張,以兩軍的"交戰線"為界線,共產陣營則堅持以原來的3?8線為界線,雙方各持己見,會談陷入僵局。 8月22日,共產陣營單方面發表聲明停止會談,會談宣告破裂。 會談破裂後,戰鬥更為激烈,當時聯軍雖然展開限制戰爭,但奪回"斷腸之稜線"等,取得了可觀的戰果。 在會談停止2個月後,按照李奇微的建議,10月25日在板門店重新開始了停戰會談。 共產陣營作出讓步,同意以交戰線作為軍事分界線,並於11月27日同意設立中立國監督委員會。
但另外一個有關"送還俘虜"問題卻接踵而至。 雙方就強制送還俘虜,還是自由送還俘虜的問題,存在着很大的岐見。 聯軍主張自由送還俘虜,聯軍認為,眾多北韓俘虜在戰爭期間,被強迫徵集後投降於聯軍,眾多韓國軍俘虜則被強制編在共產軍,*** 軍俘虜中也有一些人拒絕返回中國,因此,送還俘虜應按照個人的自由意志,選擇韓國、北韓、中國、台灣中的一個國家。 而共產陣營則主張,所有俘虜必需返回他門自己的國家。 有關俘虜交換問題的小委員會因雙方的意見分岐,從1952年2月27日起幾乎停擺了2個月。 這時,北韓蔓延着傳染病,北韓譴責聯軍,是聯軍展開細菌戰的結果,但拒絕國際紅十字會調查委員會進入北韓調查。 4月9日,俘虜問題委員會進行秘密會談,共產陣營同意不會處罰歸還的俘虜,並通過私人訪談去了解他門的意願。 聯軍向共產陣營通報希望歸國的人達83,000人(北韓76,600人,*** 6,400人)的結果後,共產陣營改變主意,再次主張強制送還,小委員會宣告破裂。
停戰會談因俘虜交換問題陷入僵局,1952年5月7日,在巨濟島俘虜收容所發生的叛亂和收容所司令官Dodd將軍被監禁的事件,使情況更加惡化。 收容所的共產軍俘虜組成秘密控制組織,威脅拒絕送還的反共俘虜,進行恐怖活動。 在這種情況下,艾森豪(Eisenhower)為了參加美國總統選舉,辭去北約司令官職務,由聯軍總師李奇微接任北約司令官,聯軍總師由Clark接任。 Clark將軍接任總師一職後,以重開會談的戰略一環,開始攻擊,6月22日採取強硬措施,爆炸一直被當作聖域的水豐壩。 聯軍空軍和共產軍新型米格15型展開空中戰,戰鬥日益激烈。 在朝鮮半島一進一退的戰爭持續的情況下,1952年11月,美國進行總統選舉,由共和黨的艾森豪當選為美國總統,他在參選時承諾,當選後要訪問韓國。 美國人不能理解韓國戰爭的政治性質,對長期戰感到不滿和厭惡,因此,把選票投給承諾停戰的共和黨候選人,由此共和黨在20年以來首次執政。
按照選舉公約,艾森豪在當選後訪問了韓國,並在回國記者招待會上表明不再擴大戰爭,這使正向共產陣營施加軍事壓力,迫使他門參加停戰會談的Clark大為失望。 第2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英雄艾森豪當選為總統,強硬派領袖杜勒斯(Dulles)就任國務長官,這無疑加重了共產陣營的心理壓力。 在停戰會談處於僵局和雙方持續展開戰鬥的情況下,發生了兩件重大事件。 其一,1952年12月3日,第7次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印度提出的有關俘虜送還的決議案。 其內容為組織由捷克、波蘭、瑞典、瑞士等4個國家組成的送還委員會,委員會在120日期間說服俘虜,讓他門返回他門所希望的國家。 但遭到蘇聯和中國的反對。 其二,1953年3月5日,史達林死亡,聯合國面臨了新的轉機。
3月28日共產陣營提出重新召開停戰會談,中國的周恩來與蘇聯新領袖協商後,提出"把不希望被送還的俘虜,交由中立國合理處理他門的回國問題"的建議。 4月11日,雙方簽訂俘虜交換協定,並從20日開始交換俘虜。 4月26日停戰會談重新開始,就成立中立國監督委員團問題,雙方同意印度所提出的建議,由中立國印度,管理不希望被立即送還的俘虜問題。
1953年3月以來,停戰會談得到迅速進展,在這一過程中,韓國的抵抗成為另一個嚴重的問題。 韓國因北韓的侵略戰爭,受到巨大的人命和財產的損失,而現在卻要以祖國分裂結束這場戰爭,這將使韓國的統一政策大大受挫。 尤其是,在共產軍統治下,強迫徵集為義勇軍後被捕的,或作為國軍俘虜被北韓強迫編制於共產軍後再次被捕的這些反共俘虜,被共產軍接管,是李承晚總統決不會接受的一個事實。 李承晚總統明確表示,停戰是一種自殺行為,並宣布在必要的時候,韓國軍也要獨自戰鬥下去。 不顧Clark將軍和美國駐韓大使的勸說,李承晚總統在停戰會談重新召開的兩天前的4月24日,向艾森豪通知,只要在*** 軍駐札在北韓的情況下達成停戰協議,他就把韓國排除在聯軍總師的指揮之外。 韓國國民支持韓國政府的統一政策,進行反對停戰的示威活動,並於5月12日,拒絕管理俘虜的印度軍進入韓國。
因此,美國派Clark去說服共產陣營,若談不成,就讓他決定擴大戰爭與否,另外還請印度政府去說服中國。 對美國而言,使韓國政府同意停戰是最大的難題。 美國還特別向李承晚傳達艾森豪的親書,其內容有, 只要韓國同意停戰,就答應向韓國提供經濟軍事援助,但李承晚堅持強硬態度,還向韓國代表下達拒絕停戰協商的命令
5月30日,李承晚向艾森豪提出,締結韓美相互防衛公約和外國軍隊從朝鮮半島的全面撤出的建議。 6月4日,共產陣營原則上同意聯合國的最終停戰方案,6月6日,艾森豪向李承晚承諾美國有意在實現停戰後,就韓美防衛公約進行協商,並向韓國提供軍事、經濟援助。 6月8日,在韓國代表不參加的情況下,雙方簽署了俘虜送還協定。 有關反共俘虜送還問題,韓國政府的態度成為至關重要的變數。 美國為消除韓國政府的不滿,邀請李承晚訪問美國,但李承晚拒絕美國的邀請,6月18日未向美國事前通告,命韓國俘虜監督員釋放27,000人反共俘虜。 李承晚明顯表示這是他的命令,並命令軍警保護被釋放的反共俘虜。 在這種緊急狀態之下,共產陣營猛烈抨擊美國是李承晚的共犯。 美國為了說服李承晚,不得不展開更具體的對韓協商,1953年6月25日,派遣總統特使―國務次官助理Lobertson赴韓。
在為期16天的拜訪中,總統特使天天為徵求李承晚的同意而進行協商,但李承晚的抵抗非常頑強。 此間,戰爭仍然進行,敵軍尤其向韓國軍的防線發動了集中攻勢。 在要確定分界線的情況下,戰勢逐漸對韓國不利,7月11日李承晚終於同意停戰。 當時美國提出4項條件,其主要內容包括:為締結韓美防衛公約進行協商;向韓國提供長期經濟援助;在簽訂停戰協定後,將召開的有關韓國政治統一的會議,在90日內沒有取得任何具體成果時,美國就退出會議;為增強韓國軍隊,美國提供軍事援助等。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終於簽署停戰協定,持續3年10個月,沒有勝利的戰爭,就拉下幃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