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點軍校一瞥--訪美雜記之三 |
送交者: 倪樂雄 2002年09月06日17:58:5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根據國務院新聞總署的安排,我在西點參觀一天,並在校內的Thayerf Hotel旅館過夜。西點軍校在紐約州,坐落於一座小山上,它的選址和建築式樣都別具匠心。最東端的山頭有一些廢棄的戰壕,向前眺望,哈德遜河正穿越前方兩山之間的峽谷在山腳下向右拐彎,像一隻巨人的手臂,環抱着西點校園,這裡架起槍炮便可封鎖十公里長的河道,徹底切斷哈德遜河交通。顯然,西點軍校所占的位置本身就是一個戰術要地,獨立戰爭時曾發生激戰,把軍校選在古戰場本身就別有一番意味。西點絕大多數的教學樓和宿舍一律採取古城堡式樣,遠遠望去像一個城堡群。從Thayer road 進去一千多米處,一尊手持軍刀的波蘭將軍的雕塑赫然聳立,俯視着山腳下緩緩流過的哈德遜河。陪同參觀的一位教官告訴我,這位將軍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波蘭志願者,他希望崇尚獨立自由意識的美國將來能夠幫助哈布斯堡王朝和羅曼諾夫王朝壓迫下滅亡的波蘭復興,因而不遠萬里加入了美國獨立戰爭的行列。面對這尊塑像,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極力支持波蘭獨立,削弱俄國、德國的外交政策又多了一層理解。 中午在西點的軍官餐廳舉行餐桌會談,"走,咱們找個地兒去",中國問題專家尼克一口標準的北京京腔令我大為吃驚,音質類似上影廠的著名配音演員童之榮,但比童子榮更具穿透力。幾句下來,我不得不對他說:你的中國話講得比我標準,一口一個"地兒"、"地兒"的。如果在通電話,沒有人會懷疑他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尼克專治明史,西點軍校竟然容許中國明史研究專家的存在真令我驚詫。尼克也不經西利同意,迫不及待地為我翻譯,顯然平時他的中文絕活無用武之地,今天是在同事面前顯山露水的良機。接着便參觀圖書館和教學樓,正逢下課,身着戎裝的男女學生熙熙攘攘從各個教室湧出。我們走進一間教室,教師正與一些學生探討問題,本想同他們交談,但看到許多學生很靦腆,也就不想難為他們了。在戰術教研室,兩位三十來歲的教官客氣地請教我幾個有關朝鮮戰爭的問題,其中一個是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的轉折點問題,我的解釋是:麥克阿瑟1950年9月15日的仁川登陸是一個轉折點,1950年12月上旬長津湖地區美軍陸戰一師在下碣隅里的戰鬥是美軍心理上的轉折點,李奇微將軍在1951年1月中旬發動的進攻是一個重要的軍事態勢上的轉折點。陪同官員一再解釋,國務院新聞總署前天下午才通知到他們,如果早幾天,就會安排我作一次學術演講。我覺得比較遺憾,我很想在西點軍校作一次軍事學術方面演講,以滿足個人的虛榮心,因為玩軍事能玩到西點軍校去演講的份上,這輩子也算有個交代了。 西點軍校的大草坪令人心曠神怡,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巴頓、布萊德雷的銅像點綴其上,我長期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史,曾對美國這幾位將軍的作戰風格作過細緻比較:艾森豪威爾不屬第一流的軍事家,但卻是一位第一流的協調者。這是利德爾 · 哈特對他的評價,所以塑像兩手略搭腰間,有儒雅之氣,而無不可一世之氣焰,較為準確反映了他的性格特徵。他略有所思地凝視前方,仿佛回味着丘吉爾首相在諾曼第登陸前對他講的那句話:"如果諾曼第登陸失敗,咱們只能一塊去跳海了!" 麥克阿瑟被塑造成右手搭外衣,一副休閒的安祥狀,往日人們經常看見的眼罩墨鏡、手握玉米煙斗、目空一切的神情全然不見。也許雕塑師故意要掩飾一下這個顧盼自雄的赳赳武夫,弄幾分斯文模樣,但斯文中仍透出幾分傲視一切的氣概。我最欣賞的倒不是麥克阿瑟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創造的"蛙跳戰術",而是他在西點軍校的最後一次演講,據說是他一生中最感人肺腑的一次演講。我曾反覆研讀這篇演講稿,它的確是天才詩人和天才軍人創造的美妙和弦,我相信他在制定仁川登陸計劃時的想象力來自他的被人忽略的藝術想象力。正是從這篇演講稿中,我掂出了西點軍校的份量。從華盛頓到波斯頓、從勘薩斯到洛杉磯的書店裡,都有充滿敬意的關於麥克阿瑟的評傳,美國人把麥克阿瑟看成是他們的凱撒,但可以肯定,當麥克阿瑟回顧自己輝煌一生時,有一個不小的遺憾,這就是當他的登峰造極的20世紀軍事傑作"仁川登陸"正光芒四射時,一位中國將軍--彭德懷使他的勝利在頃刻間灰飛煙滅。麥克阿瑟或許已經領教了中國文化中"山外青山樓外樓"和"真人不露相"的涵義,於是,他摘下了墨鏡、扔掉了玉米煙斗、手搭外套、平平靜靜地站在西點的草坪上,只是右手叉腰的姿態中,略有不服之氣。 巴頓將軍是為戰爭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的名言是:"戰爭是人類智慧最高的體現。"在電影《巴頓將軍》裡,這句名言被編導演變成這樣一句台詞:"先生們,與戰爭相比,人類其他一切努力都是無足輕重的。"當時影片的畫面上,美軍裝甲部隊的行軍縱列正穿梭於西西里島綿延起伏的叢山峻岭中,場面巍巍壯觀。毫無疑問,巴頓就是戰爭的化身,雕塑師準確把握住了這一基本特徵,於是我們看到了西點軍校草坪上的巴頓,腰間插着人們所熟悉的象牙柄左輪手槍,雙手緊握胸前的望遠鏡,正全神貫注地向遠處的戰場了望。巴頓的驚世之舉是以巧妙的步坦協同戰術,打破了諾曼第登陸場的僵持,他率第三集團軍的裝甲部隊從阿弗朗什突破口洶湧而出,橫掃整個法國南部,促成德軍諾曼第防線徹底崩潰。根據利德爾·哈特戰後研究的結論,如果巴頓能及時得到汽油供應,而不是被蒙哥馬利強行要去,第二次世界大戰將由於巴頓的神速進軍而提前一年結束。雖然美國人以擁有巴頓而感到自豪,但我始終認為巴頓多少受幸運女神的青睞,我對陪同的教官說:巴頓在諾曼第突進時,德國5個裝甲師和7個步兵師曾試圖切斷他的後方補給線,由於盟軍掌握着絕對制空權,將德軍炸成癱瘓,巴頓才不致陷於困境。而莫斯科會戰時,俄國葉夫列莫夫的第33集團軍也曾迂迴攻擊到德軍後方,其果敢精神和智慧與巴頓不相上下,但沒有空中優勢,結果後方交通被德軍切斷,反被全殲,哈爾科夫會戰時,蘇軍4個集團軍也攻入德軍後方,但被德軍曼斯坦茵集團切斷退路慘遭全殲。相比之下,巴頓難道不幸運嗎?凝視着驕傲的巴頓,真羨慕他生長在美國,這個國家為他"天然的攻擊精神"淋漓盡致的發揮提供了最完美的技術和物質基礎,而葉夫列莫夫和波波夫們的攻擊精神卻因國家的物質貧乏給他們帶來滅頂之災!我也相信就個人素質而言,中國有許多巴頓式的人物,或比巴頓還要巴頓的巴頓,由於國家的貧窮落後,他們在打了十多年的內戰後,在同日本交鋒中竟被一批泡在學校里紙上談兵的日本軍官打得丟掉半壁河山。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的富強是產生世界一流軍事家的前提。拿破崙說過:"上帝站在物質力量強大的一邊作戰。"物質力量的強大可以使二流軍事家戰勝一流軍事家,富強國家的軍人是幸運的,而歷史總是讓幸運者成為英雄、成為塑像,讓不幸者成為敗軍之將,成為塵埃。 布萊德雷將軍非常謙虛、非常小心地站在西點軍校的草坪上,我研究過他的作戰經歷,我的感覺是,了解完巴頓、麥克阿瑟、尼米茲的作戰風格後,布萊德雷的戰績實在平淡無奇、味同嚼蠟。據說德國的將軍們對巴頓很買帳,評價極高。德軍西線集團軍群司令,著名坦克戰專家赫爾曼·巴拉克曾坦率承認:"巴頓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傑出的天才,我至今認為我曾與他對抗是一種莫大的榮幸和難忘的經歷。"但從未聽說德國將領對布萊德雷有多麼高的評語。我實在不明白馬歇爾憑什麼說"布萊德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偉大的指揮官。"馬歇爾列舉布萊德雷的種種優點都是尋常之人的優點,或許馬歇爾信奉"平凡即是偉大"的信條,但人類的經驗是:偉大就是偉大,平凡就是平凡,兩者毫不相干,想用"辯證法"將兩者混淆,說些"偉大產生於平凡"等故作深奧的廢話是徒勞的。誠然,布萊德雷優點很多,愛護士兵、平易近人、注意後勤細節、能抓住問題要點云云,縱使布萊德雷有一百個優點,然正如英國的卡弗爾元帥所說,布萊德雷在二戰中"未立奇功",這可是"偉大的指揮官"最要緊的一點,沒有這一點,就跟偉大沾不上任何邊。即使是促成德軍諾曼第防線崩潰的"眼睛蛇計劃",據專家考證,原始方案出自巴頓一份建議書,布萊德雷只是抄襲了一下。不客氣地說,在諾曼第會戰中,布氏扮演了一回"文抄公"的角色。憑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作戰史的研究,可以斗膽想象,美軍中也只有巴頓能與德軍全盛時期的古德里安、曼斯坦茵、隆美爾進行抗衡,但未必能占多少便宜,而布萊德雷肯定不是隆美爾的對手,更不用說古德里安和曼斯坦茵了,而後兩位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偉大的戰地指揮官。 是的,布萊德雷的確能抓住問題的要點,比如對麥克阿瑟要把朝鮮戰爭引入中國境內的做法,他指出:"如果將戰爭引入中國境內,那麼美國是在錯誤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敵人進行的一場錯誤的戰爭。"儘管這句話在戰後成了名言,但事實上他是在向正在服刑的、"現代坦克戰之父"、德國名將海茵茲·古德里安請教後說的,有文獻記載這是他倆共同得出的結論。退一步說,作為當時統攬美軍全球戰略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看出這一點並非需要特別的天才。總而言之,在布萊德雷的經歷中,我們絲毫看不出馬歇爾將軍稱頌的"偉大"之處,誠然,布萊德雷也打勝仗,從勝利走向勝利,那是巴頓、蒙哥馬利的勝利所致,就像月亮也有光芒,那是因為太陽放射着光芒的緣故。 平庸之輩被塑造成偉人的原因古今中外都一樣,他們首先生性平和,能夠忍氣吞聲,再具備常人或略超常人的才智,就很容易博得上司青睞而青雲直上,上司起用庸才是因為用起來"得心應手",並非出於天才的考慮。天才的不幸在於:他們屬於極少數,他們的存在成為眾人平庸的根源,在由眾多庸人組成的社會或群體中,他們無法生存。因此,我們看到了人們讚賞天才卻又不能容忍天才的現象,古今中外、各行各業、西點也好、黃埔也好,莫不如是。天才只能在非常時期得到重用,一旦非常時期結束,天才的使命也就隨之終結。所以二戰一結束,巴頓官場失意,布萊德雷等卻扶搖直上。上司既然重用庸才就一定要千方百計地把他們打扮成天才,掩飾庸才也就是掩飾自己,哪個上司願意被人說自己在用人方面有眼無珠?大凡被捧成天才的人一般心都很虛,所以布萊德雷只能"謙虛"地站在西點軍校的草坪上,然而,真正的天才從來都是不謙虛的。 夜幕降臨,空山不見人。山谷下的哈德遜河孤獨地流淌着,繁星閃爍下的西點一派靜謐。偶爾,從遠處的山谷背里傳來幾聲美國大兵的笑聲。白天為人瞻仰的幾位將軍此刻卻十分地寂寞、冷清,儘管他們生前誰也不買誰的帳,後人卻不管他們願不願意,硬是讓他們廝守在一塊兒,成為西點軍校永遠的守夜人。 世紀中國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