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缺乏成爲世界大國應具有的三個關鍵因素 |
送交者: 絕地西風 2002年01月05日16:36:1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美刊載文認爲中國缺乏成爲世界大國應具有的三個關鍵因素 美國《華盛頓季刊》刊登新加坡東南亞問題研究所國際關係研究員盛利軍(音)的1篇文章,題爲《中國與美國:非對稱型戰略夥伴》,摘要如下:中國自70年代末以來進行的經濟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人們對中國的倔起表示了憂慮,而且有人預言,中國很快會成爲一個與美國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國。 但是進一步研究的結果表明,儘管中國的地位可能還在提高,但是中國缺少成爲超級大國所需的三個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對自己有利的安全優勢,軍事和經濟的硬體實力,以及政治、社會和理論的軟體實力。 安全優勢:國內以及周邊地區的安全 一個國家要成爲世界大國,它需要保證自己周邊地區的穩定,以保證自己對境外事態施加和保持控制及影響的能力。地理位置是保證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有著巨大安全優勢的美國,它只與兩個實力比它弱的國家為鄰,還有兩大洋保護它免受其他強國的威脅。中國則與美國截然不同,它的海上和陸上鄰國約24個,這些鄰國中至少有5個國家的人口超過l億:俄羅斯、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如果中國想要成爲世界強國的話,這些國家將會形成強大的地緣政治的制約力量。甚至連台灣的中國人也在竭盡全力抵制中國?統一所做的努力,而且台灣問題本身就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內牽制中國,破壞中國的現代化勢頭。中國其他鄰國的態度也不令人樂觀。" 東北面:日本和兩個朝鮮由於仇視和過去的悲劇性對抗,日本人和中國人往往認爲他們的國家是在一種非贏即輸的遊戲中競爭。不幸的是,現在還沒有證據表明,他們今後能將這種雙邊關係轉變?雙贏關係。儘管日本和中國進行合作會有很大好處,對抗則會有很大損失,但是在這兩個國家中,幾乎沒有人認識到,一個較爲強大的中國如果遭到敵視它的日本的暗中破壞(或者情況反過來),有可能導致這兩個國家出現另一場悲劇。 朝鮮半島是中國面臨的另一個安全制約因素。如果朝鮮半島出現大規模突發事件,就有可能影響中國與其主要貿易夥伴國--美國、日本和韓國的關係。朝鮮的統一如果是在美國的引導和保護下實現的,那麽它就不會增強中國的安全感。 北面:俄羅斯中國與俄羅斯目前重建和睦關係,其著眼點可能是21世紀的戰略合作。然而,如果美國不發出過份的威脅,這種關係也許不會導致中俄兩國結成牢固的長期聯盟。俄羅斯不可能向中國提供足夠的最先進的武器系統和"技術,不可能幫助中國獲得即使是地區性的支配地位。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動機不是爲了建立針對華盛頓的進攻性聯盟,更多的是爲了減輕美國給它的壓力,保護自己不受俄羅斯激進民族主義的傷害,因爲這種民族主義有可能在葉利欽後的俄羅斯發生政治危機之後突然倔起。 西面:伊斯蘭教影響如果今後中亞伊斯蘭國家的實力和影響大幅度增強,那麽,很難確定中國是否會輕易地與它們結為聯盟。中國可能會拒絕參加伊斯蘭國家與西方的對抗行動:為了繼續它的現代化,中國必須在很長時間內將西方作爲資金和高技術的主要來源和主要的出口市場。中國與伊斯蘭國家發展未來關係的唯一戰略動機可能是:通過威脅要利用美國的戰略弱點,避開美國過大的壓力;其目的可能就是要得到大量討價還價的籌碼。然而,如果美國減輕對中國的壓力,中國很可能會在西方和伊斯蘭國家之間保持中立。 一般來說,中國人比伊斯蘭國家的人民更加熟悉西方的成就,他們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而不是伊斯蘭文化。在心理上、文化上和政治上,中國人均沒有做好與伊斯蘭國家建立密切戰略關係的充分準備。由於歷史上的不信任、領土爭端、文化差異以及地緣政治的競爭,印度與中國之間看來不可能結成牢固的聯盟。 在中國的南面還有東南亞國家聯盟,該聯盟不會尋求與中國結盟,而是設法在中國與西方之間以及中國與日本之間尋求一種對等位置。強烈的民族主義使得東盟對中國人將處於支配地位的任何一種?象都極爲敏感,一些東盟國家不是抱有地區性地緣政治的野心,就是對中國、對本國的華人少數民族持有根深蒂固的懷疑態度。 除了這些地區性地緣政治的制約外,中國的倔起還引起了西方的深切疑慮和抵制。中國地位的繼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會受到亞大地區內部以及外部的地緣政治實力分布的制約,儘管這些地區性制約會發生變化,但是中國周邊的這24個國家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改變其政治和戰略基本要素而成爲中國的盟友的。在未來的很長時間內,中國的許多鄰國可能會繼續尋求與美國密切相關的經濟利益,尋求與美國而不是與中國建立更?密切的關係。因此,地區性地緣政治對正在倔起的中國依然會有很強的制約力。爲了將這些戰略上的不利條件變成自己的有利條件,中國需要有名列前茅的硬體實力;尤其要有軟體實力。但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它是不可能做到的。 沒有名列前茅的硬體實力 世界上處於支配地位的國家都是具備了那個時期所需要的名列前茅的硬體實力的國家。當前中國在其所需要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上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軍事實力由於技術水平很低,中國軍隊在擁有一個世界強國所需要的軍事能力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在現在,中國甚至不能在自己的領土周圍建立空中優勢,沿自己的海疆掌握制海權。中國要想至少在2020年之前讓海軍力量達到適當的水平,那將是非常困難的:首先是海軍的防空、指揮和控制、情報、電子戰、後勤以及反潛能力需要極大地提高。 儘管中國在導彈技術上的成就給人的印象深刻,但總的來說,它的航空和航天工業仍然經費不足,沒有取得什麽特別的進步。與發達國家相比,它在電腦科學上所做的努力以及隨之而來進行戰略資訊戰的能力,起步晚了很多,並且遠遠地落在後面。 軍事現代化將繼續受到大量問題的干擾,其中包括供應的控制、有限的經費、吸收與利用能力低,以及管理和行政上的障礙。現代化的過程將是艱巨而緩慢的。國際形勢將會限制中國的武器供應,國內經濟局勢也將限制武器的購買。 由於大量武器已經過時,迫切需要更大規模的改革--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改革,軍事科研和技術也需要大筆資金,因此中國缺少迅速改善其武器系統、趕上西方武器系統水平的資源。即使它擁有必需的金融資源,中國依然難以趕上西方。中國國內的許多體制制約著經濟、科學技術和國防進一步迅速發展。這些國內體制的改革需要很長的時間。 經濟實力儘管中國經濟的發展令人矚目,但是這些快速增長的數位不應該被用來誇大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實力和影響力。這些數位並不反映整個形勢,也未必能反映生産率和技術發展也有了相應的提高。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勞動生産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它的生産率只有美國生産率的很小一部分。 目前,中國在全球市場上的影響仍然不大。與世界大國不同的是,它沒有利用投資、高技術?品以及對主要工業的控制在世界市場的某些領域裡施加決定性影響。"它在經濟上的重要性只是主要體現在它的進口市場和國內工業吸收外國投資上。它的出口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國投資和廉價勞動力。這些特點使得人們不能肯定中國經濟今後是否能平穩而生氣勃勃地發展下去。 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與其說靠的是通過高技術來提高生産力,不如說靠的是資源的使用。除非中國能掌握並且利用高技術,否則目前的這種經濟推動力將會失去動力。 江主席最近真誠地呼籲中國發展科學技術,這也反映出中國面臨的挑戰。然而,中國面臨著的任務要比人們普遍意識到的更為艱巨,因爲目前這些領域中生産率低的現象不是中國應該向科研投入多少資源的問題,而是被扭曲了的、無效率可言的體制問題。 中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l995年,中國將近一半的科研所和組織沒有發表任何研究報告。中國大約有5000個這樣的研究所和機構,平均每個機構有125名科學家和研究員,因此該報告表明,那一年,近2500個研究所和機構的31萬名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甚至沒有發表一篇研究報告。調查報告還發現,研究機構拿出來的科研成果只有5%達到"國家級水平"(最高水準),還有15%達到"部級水平"(二等水平)。報告還說,1995年,各研究所和機構申請的創新專利平均只有0.09個。 很顯然,中國科研領域這種糟糕的成績是不能只用缺乏資源來解釋的,而是證明了制度和體制上的制約。這些制約解釋了爲什麽中國投入了大量資金棗通過政府直接購買和合資企業棗進口先進的設備和生產線,但在吸收和利用外國技術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方面行動還如此緩慢;這些制約還解釋了爲什麽實驗室內取得的科研成果越來越多,而創新的成功率卻只有10%左右。 同向科技發展投入更多的資源相比,有效地解決這些制度和體制的制約問題需要更長時間。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中國難以提高其科技水平,進而提高其生産率,獲得名列前茅的硬體實力。我們應該牢記,中國要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一轉變不僅艱巨,充滿了風險,而且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形成一種能創造出長期、持續、強勁的經濟增長率的穩定局面。 缺乏名列前茅的軟體實力 沒有一個國家能在沒有硬體實力也沒有軟體實力的情況下變成一個世界大國。軟體實力包括政治、社會和理論上的實力,並且包括以下因素:(1)開放、穩定、持久、吸收型的國內政治、社會和經濟安排;(2)強大的文化、政治、道德感染力和凝聚力;(3)理論指導;(4)戰略上的深謀遠慮和外交技巧;(5)國內和國際的有效管理,包括有效調動國內和國際資源(尤其是非軍事資源);(6)教育水平高、有強烈文化意識的民?;(7)高水準的生活。"中國在取得這種軟體實力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經濟和軍事實力替代不了強大的政治和社會基礎。鑑於中國目前的國內政治和文化體制非常脆弱(與成熟的美國自由民主體制相比),過於向國外擴大只會導致災難性後果。國內製度的脆弱性將嚴重破壞中國?成爲世界大國所做的任何努力。" 如果中國不能吸引自己最有才幹的年輕人回國,它怎麽能像美國那樣吸引最出色的外國人才來這個國家效力呢?這種能力是這個國家的軟體實力的表現形式之一。中國一般化的生活水平只是問題的一部分,中國沒有建立起一套令人滿意的獎勵制度,或者具有吸引力的政治和社會環境。隨著經濟現代化的發展,生活水平將會提高。然而,即使經濟繁榮了,建立這種能吸引和獎勵本國和外國人才的制度也需要時間。只有到那時,中國才可能引進大量高技術。在國家出現危機時,中國證明了自己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例如在遭受外國侵略或威脅期間,在出現像1998年長江洪災這種自然災害期間。然而,這種在困難時期出現的凝聚力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成了在和平時期也能吸引精英的國家。 國際理論指導上的薄弱是軟體實力的另一個不足之處。在中國一心發展經濟之時,它將大量注意力轉向科學技術,犧牲了社會學研究,包括國際研究。政府資助出國的學生和學者中,絕大多數人學的是科學技術。出於種種原因,從實際上不鼓勵到將不同的學術觀點予以政治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新聞控制,幾乎沒有學者專門研究社會學。專門研究社會學的那些人中,又有許多人放棄了自己這種低工資的研究工作,轉到了商界。中國存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不僅是從國內向國外流失,而且是從社會學向自然科學、技術和商業研究,以及從理論研究向商業活動流失。出於明顯的商業原因,這個國家最有才能的年輕人中,有許多人即使不出國而選擇留在國內,也是進入合資企業和外國公司,而不是進研究機構。這一切對中國的繼續倔起?生了長期不利影響。社會學研究的薄弱在中國的國際研究中也非常明顯,尤其是對中小國家的研究,如果這些國家距離中國很遠,文化也不?中國人所熟悉,情況就更明顯了。在國際關係中不老練是中國常常不能展示其理論上的指導性、外交上的創新精神和國際事務中的主動性的部分原因。它也是中國在利用國際準則、規則和組織?自己創造有利條件方面猶豫不決、缺乏靈活性的部分原因。沒有這些在國際上聯盟的技巧,中國就不可能巧妙地利用多邊安排來達到自己的外交目的,或者像美國在1991年海灣戰爭所做的那樣組織成功配合默契的大規模國際行動。中國可能在一些小規模的外交衝突中獲勝,但它難以建立長期的戰略聯盟。 外交策略薄弱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中國常常不能預見到問題的出現--如1995年台灣"總統"李登輝訪問美國搞得中國措手不及。中國的外交活動常"常像是一輛忙碌奔跑的消防車",試圖用反提案和反措施來撲滅別人放的火。中國的外交提議和決定應該更多地注重先一步看到的可能出現的問題,並且首先採取行動對付這些問題。 外交技巧對一個世界大國來說至關重要。有了這些技巧,中國就可以將地區性的地緣政治制約因素或者說不利條件轉變成戰略上的有利條件,大幅度增強自己的實力。許多中國官員和戰略家仍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往往將他們能力的缺乏全部歸罪於經濟和軍事實力不足。他們看不到,軟體實力是不會從硬體實力中自然產生的。結果,中國常常像它傳統的做法一樣,大多是自行其是。但是,中國越是單獨行動,尤其是在經濟和軍事攻代化上,它的鄰國就越會對它的意圖產生懷疑,它的倔起也就越會強化地區性地緣政治的制約因素。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