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不愛國? |
送交者: 佚名 2002年10月04日16:31:5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愛國是對的,但愛國要講究方法。這個道理中外皆然。最近,美國人在媒體上激烈地討論“如何愛國”的問題。其中一些很典型,我們在中國也經常遇到。旁觀者清,讓我們看看他們的交鋒,這對我們中國人愛國,應該有借鑑作用吧。 應否托市 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後,消費信心大受打擊,經濟眼見會出現滑坡。股市暫停交易了5天,開盤後立即大幅下落。於是,有人就站出來,以愛國為名,呼籲美國人保衛金融市場,並發動“一人買一股”的群眾運動,力圖把下沉的股市托起來。 但《華爾街日報》針對此事,發表了題為《別讓愛國主義遮擋市場的鋒芒》(Don’t Let Patriotism Dull the Market’s Edge)的評論。文章指出,要美國人購買股票,絲毫不能彌補恐怖襲擊造成的傷害,而只能把金錢從沒有股票的人手上,轉移到原本持有股票的人那裡。這是假借“愛國主義”之名,行“損人利己”之實。 文章接着說:要愛國,還有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與個人利益是吻合的,那就是堅守自由市場原則,任由股價升跌,從而讓價格準確地引導資源配置。在人們追逐私利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會推動了公益。相反,如果以強制的手段來歪曲股票價格,哪怕是以“愛國主義”為名,也會對市場造成干擾,對公益造成損害。 應否挽救航空業 美國的航空業也因為遇襲事件受到嚴重的衝擊,乘客數量減少,保險公司紛紛提高第三方安全保險的保費,甚至索性取消相關的保險項目。一部分航空公司,由於無力承擔意外風險,面臨停飛的可能。政府為了保護美國的航空工業,馬上撥出了緊急援助資金,幫助航空公司渡過難關。 但《華爾街日報》則隨即發表了題為《救得了多少》(No Time to Bail)的評論,反對政府出手挽救烏雲蓋頂的航空業。該文同意,乘客減少,保安費用增加,使航空公司的經營十分困難。但這並非航空業的癥結。飛機的固定投入巨大,而“飛機師工會”的勢力強大,使得工資長期缺乏彈性,這才是航空業不能靈活應變,動不動就得申請破產的根源。 加強航空服務的保安工作,這的確是政府的本職,但除此以外,政府就沒有更多的責任。政府不應該出錢去挽救任何一個需求減少、成本上升的行業。 歷史的經驗指出,挽救航空業,就象在衰退時期挽救經濟一樣,是不能成功的。如果航空業值得挽救,那麼對於其他同樣受到衝擊、並逐步暴露出危機的行業,政府又豈能袖手旁觀?例如保險業,據初步估計,它要為事件支付200到300億美元的賠償,那麼政府是不是也要施以援手?此例一開,政治家們就再也關不住水龍頭了,納稅人的錢很快就會被掏空。 應否重建世貿中心 世界貿易中心是紐約的標誌,也是美國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它遇襲後,已經夷為平地。一位紐約居民傷心地說:“以前每次見到世貿大廈便知回家了。現在世貿消失了,回到家也似未回家。” 為了證明美國沒有被恐怖主義者打垮,為了證明美國的強大,有不少人建議,不僅要重建這幾座大廈,而且要建得更加宏偉壯觀。這樣的倡議頗為動聽,的確能夠安撫受創的民心。 但《華爾街日報》則發表題為《不要重建世界貿易中心》(Don’t Rebuild The World Trade Center)的評論。文章指出:一方面,這幾幢大樓由於兩度遇襲,保險公司可能不願意再作全面的承保;另一方面,現代通信技術已經十分發達和便利,象納斯達克(NASDAQ)市場,完全是電子化的,金融服務已經沒有必要再象以前那樣,擠在密集的高樓里進行了。 況且,很多人不知道,今天的世界貿易中心,當年是由一個叫做“港務局”的政府部門,靠大量徵收過橋和過路費集資建造的。今天,綜合各種因素考慮,重建這座大廈後,它的回報率並不理想,所以恐怕難有私人商業機構願意出錢重建。文章指出,政府缺乏令人信服的理由,再動用數以億計的資金重建這幢大廈,而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實力。 《華爾街日報》的這三篇評論,當然是符合經濟分析原則的;而且,該報評論版在這個特殊時刻,依然保持一貫的作風和立場,以敏銳的嗅覺、清晰的論證和犀利的筆觸,闡明了會被某些美國人認為不夠愛國的經濟觀點,這更強化了它的“市場經濟的堅定代言人”的形象。 值得強調的是,大家從上面你來我往的爭論可以看到,僅僅標榜自己“愛國”,或者動不動就斥責對方“賣國”,那是沒有意義的。你的辯論對手也照樣自信自己“愛國”。“愛國”的動機在這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某些貌似愛國的經濟主張,會導致哪些後果,尤其是哪些事與願違的後果。無論對於哪個國家的人民來說,宣稱愛國而不講求方法,才是最不愛國的表現。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