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各地中國人的戰力變遷
送交者: 888888 2002年10月31日18:14:5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各地中國人的戰力變遷

收集整理:小蟲
作者不詳

--------------------------------------------------------------------------------

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個懦弱的民族,也並不是如官方所宣傳的那樣是一個從不具有進攻性的民族,這一點不用諱言。我們祖先的鮮血曾經染紅了漠北、南越、西域,祖先的鐵蹄曾踏遍亞歐大陸,無數強壯而充滿活力的身軀永遠留在了離中土幾萬里之遙的壯美山河,更多的曾經強大的民族的英雄們在我們祖先面前獻出了自已城門的鑰匙與從不離身的武器,更多的先民們犁劍並舉,亦耕亦戰,遠離故鄉開發新拓疆土,正是有了祖先的奮戰與苦幹才為我們留下了這樣大的一個生存空間。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也是唯一沒有中斷、延續至今的文明。這靠的不是天時,中國幾千年來經歷了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的社會制度變換,曾遭到過幾乎所有強大民族的進攻。中國靠的也不是地利,高山與大漠是擋不住入侵之敵的。在冷兵器時代真正能擋住敵人的只有又寬又深的海洋,而中國只有一面臨海。其實就算是有這樣的天塹也不能完全保證民族的安全,一八四○年西方人不就是從海上來的嗎?深深大西洋不也沒有保住瑪雅文明不被西班牙人摧毀嗎?通過對中國歷史上歷次反抗外敵入侵過程分析,我們可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華文明能生存到現在靠的是中國人的尚武精神,靠的是敢於與一切敵人作戰並戰勝的決心與能力,靠的是一往無前的不怕死精神,中國人的戰力全球第一且最具有持久性。中國有句話叫“視死如歸”,這是我所聽過描述人類對死亡的感受的最令人心魄伸張的話,“死亡就是如同回家一樣簡單平凡的事”,這不是不珍惜生命,而正是因珍惜大多數人的生命而捨棄自已的生命,當民族處於危急的時刻,許多平時風花雪月、號稱熱愛生活的文人最多只能自殺殉國或是裝瘋作啞,這對民族復興是沒多大用處的。

當代中國國民精神的矮化令許多尚且留有自尊心的中國人所痛心。如果中國的國民精神永遠保持這種矮化的狀態,我們中國人不僅不能在這個世界上有尊嚴地生存,恐怕僅僅是生存都難。現在不是討論應不應提倡尚武精神的時候,歷史已證明了一切,從人類歷史看,能過上好日子的民族都是尚武的民族。雖然我也認為應當從廣義去理解尚武精神。但是,談尚武精神,首先當然還要從它的原始含義去談。尚武精神的原始含義,當然是指人類在武力衝突中戰勝敵人所需要的種種精神品質。一個民族是否能過上好日子,與其所占有的生存空間和自然資源直接有關。而這個世界上生存空間和自然資源的占有,則是由戰爭決定的。現今的西方列強幾乎都是在戰爭中搶到自然資源或生存空間的國家和民族。白種人今天在世界上仍舊占有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完全是因為在近代擴展至全球範圍的爭奪生存空間的戰爭中,他們打了勝仗(這段話引用自“論尚武精神”)。

中華民族復興的開端其實始於一九五○年中國出兵朝鮮,國際上認可一個強國的標準就是看這個國家是否主要以自己的力量打敗過一個公認的強國,德國是靠打敗奧匈帝國與法國立威的,日本是通過打敗俄國進入強國圈的,現代中國就是通過在朝鮮戰爭中打敗美國使民族復興成為可能的,現在有些腦子進水的人對中國在朝鮮戰爭中是否取勝提出了疑問,他們的最大毛病就是把中國與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混為一體了,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是打成了平手,北朝鮮與南朝鮮兩敗俱傷,最大受益者是蘇聯與台灣,還有日本,美國白白地被拖入了一場令它首嘗敗績的戰爭中,而中國卻實現了預期的目標──不讓美國人接近東北,製造一個緩衝區,並把美國人從中朝邊境趕到了三八線,所以中國是勝者,這一點不用再爭論了。既然國家的興衰與民族的戰鬥能力息息相關,各地中國人的戰鬥能力到低如何呢?這可用三句話概括:第一句──中國人從來是一個尚武且具有進攻性的民族,但尚武精神與中國統治者的政策有關。如統治者推崇文職,如宋朝,國民戰力必受影響。第二句──中國各地的人都具有很強的戰力潛力,但戰力的釋放與他們所處的經濟、文化狀況有關。越是生活水平低的地方,人的戰力越強,箇中原因不用解釋。但如沒有深厚的為國捐軀的文化底蘊作支撐,這戰力不會持久。第三句──中國人的戰力釋放具有周期性,需要有外來威脅激發。從地域上來看,在冷兵器時代中國的北方人比南方人有戰鬥力。這是因為北方苦寒之地,如無堅強的性格與強壯的體魄生存都成問題,在冷兵器時代這兩點是最重要的。且北方人多有游牧部落融入,戰力自然不弱,縱觀中國歷史多是根據地在北方的統治者取得了勝利,共產黨雖是首義於南方但壯大卻也是在北方。隨着作戰武器的進化,這個規律正在改變,兩山守備戰中四川與重慶兵就打得很好,他們特別善於攻山頭。從地理上看山地的人比平原的人有戰力,這大概是山區艱苦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山地人機靈堅忍的性格。從經濟狀況上看,經濟繁榮的地區的人戰力不如窮困地區的人。從文化狀況上看,具有厚重文化沉澱地區的人戰力比蠻荒之地的人的戰力有持久性。

下面我以時間為序具體分析一下各地人的戰力。

上古時期,中國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的戰力最強,當時正處於石制兵器過渡到金屬兵器的階段,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大概是最早的金屬鑄造工,這時還出現了頭盔與使用煙幕助戰。戰爭的結果表明黃帝部落最有戰力,這主要得益於黃帝部落更好的組織性與紀律性,因他們主要定居在黃河流域,所以這一帶的人是當時最有戰力的,考慮到黃帝部落的發源地是在崑崙山一帶,所以那裡的人戰力也應不弱。蚩尤部落雖戰敗但他們殘部的戰力也是強於其他較小部落的,他們當時主要居住於現在的兩湖地區並逐漸向南遷移。

堯、舜、禹時代。這個時代最有戰力的仍是黃河流域的人,其次為居住洞庭湖周圍的三苗部落。這時黃河流域的人開始向南擴張,其間遇到過不少強敵,有過很多挫折。這時黃河流域的人的戰鬥精神與其他地方的人一樣旺盛,但他們的組織能力與武器具有一定優勢,所以最後是華夏部落取勝了。這時除了三苗部落之外,還有如相柳部落(相柳就是《山海經》中記載的有九個頭的大蛇,實際上是指由九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山海經》中這樣的內容還不少,這本書就是當時的一部政治地理與歷史書)之類的部落也是具有相當大的戰力的,曾給華夏部落造成了很大的麻煩。華夏部落的許多重要人物被封到各個新征服的地區,這些地區的人民逐漸被同化。這時華夏部落的勢力已到達四川、兩湖地區了。

夏、商、周時代。這個時代的華夏部落成份很複雜,分布很廣,各部也有了貴賤之分。身為黃帝后裔的大禹所部主要發源於川西的古羌族,後移居陽城,即現在河南登封地區,他們在那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夏朝的開國君主啟所進行的最大戰爭是消滅防風氏之戰,大概這個部落的人十分高大,所以史書上記載孔子認為當時挖到的一根可以裝滿一輛車的骨頭是防風氏的骨頭,這其實很可能是古人挖到了恐龍化石。這時以現在河南地區的人最有戰力。商朝是輔助大禹治水的契的後代建立的,契被禹封於商這個地方,這裡屬於古代東夷部落的地盤(這就是後來有人認為商朝是東夷部落征服華夏部落後建立的朝代的原因,被某些人利用後無非就是為了說明華夏部落已被滅了種,其實華夏部落在堯、舜、禹時代就已經四處遷徙了,部落中的重要人物常被封於各個新征服的地方,他們都認為自已是炎黃後裔,所轄子民中當然是新征服部落的人居多),而這裡的人又喜做貿易過遷徙的生活,所以後來做貿易的人就叫商人。商人遷徙的地區大概是在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最後定居於河南安陽小屯一帶,所以當時這裡的人最有戰力,因商朝是契封在東夷地盤後發展起來的,對於其他沒有屈服於商的東夷部落商朝當然是不肯放過,長年的東征損耗了商朝的實力,但同時也為東部沿海地區歸入中國立下大功,這也是後人想為紂王翻案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不是因商朝的軍隊主力遠征東夷未歸商朝還不會被打敗(孔子其實就是商人的後裔,這一點他在去世前自已提到過)。東夷人所居住的地方就是現在中國東部沿海一帶,張良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時所用的力士就是東夷滄浪君所賜,證明當時東夷仍存在。既然能與當時實力強大的商朝軍隊長期作戰而沒完全滅亡,東夷人的戰力應是當時第二。周朝是棄的後裔建立的,棄可以說是最早的農業大臣,他的子孫長期在朝中做官,但後因政治動亂有一個後代跑到了現在的陝西、甘肅一帶,這裡當時還是戎狄地區,他的部落因長期與西部游牧部落作戰搶奪生存資源所以戰力漸漸得到提高,再加上他們家族從事農業的經驗十分豐富,部落一天天強大起來,最後終於取代商朝建立了周朝,因周部落的人主要居住在陝西歧山一帶,所以這時以這裡的人最有戰力。其實當時商朝軍隊的實力也不弱,但因戰略上失誤給了周部落的人以可乘之機,這一點可從後來部份商朝東征軍隊回到宋國後發動叛亂給周公造成的困境可以看出。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軍隊這時開始以重要的角色出現在歷史上,武王伐紂時前鋒部隊中就有巴人,他們作戰的特點是載歌載舞,即一邊唱歌一邊舞動兵器。

春秋時期。春秋時期是一個戰亂頻繁的年代,人民習慣於作戰,且各國均吸收了大批戎狄部落的人,因此戰力都不弱。但是各地人的戰力隨當政統治者的政策和能力狀況而時有變化,綜合來說最強的應算晉國人,晉國大約在現在山西、河南、河北一帶,特別是晉國西河的人更是兇悍,正是他們擋住了秦國人的進攻。這時的秦人因尚未完全吸收中土的文明還未對其他幾國形成大的威脅,就個人戰力而言能與晉國人相比的只有楚國人與吳國人,楚國為爭奪盟主地位與晉國幾番拼殺,只是稍處下風,吳國人可不是現在的江南人那樣吳風細語,輕柔可人,那時的吳人輕生死,重信義,十分剽悍,可算是世界歷史上少有的優秀戰士。

戰國時代。縱觀整個戰國時代最強戰力擁有者是秦國人,但在最初是魏國人。其次是趙國人與楚國人。其實以趙國人戰力雖說不一定能統一中國,但自保還是可以的,當時能有實力統一六國的除了秦國就是楚國了,試想以楚國未期的實力還能使秦軍大敗而歸,不得不傾全國之力以老將出馬來打持久戰,就可以想象楚國人的戰力了,如能有一兩個深謀大略之士長期掌權,楚國未必不是秦國的對手。其實楚國被秦國所滅也是必然的,楚國人十分迷信鬼神,所以作戰也十分勇猛,這與解放前大刀會有點類似,但就是因為迷信導致楚國不能真正地實行改革,吳起的改革就只進行了一半,這一點上楚國自然比不上長期與西部游牧部落爭奪生存資源久經考驗,崇尚實用、檢朴刻苦的秦國人了。

秦朝。秦國人的祖先與趙國人其實是同一個即大費,也叫伯翳,他具有馴服鳥獸的本領,後代十分善於養馬。秦國人興起於西部,長期艱苦的生活造就了他們檢朴刻苦、崇尚實用,作戰勇敢的性格。秦朝初期以陝西、甘肅一帶的人最有戰力,這時中國的疆土達到了兩廣、內蒙一帶。後期農民起義戰爭中因楚國人最恨秦國,所以戰鬥力最強,劉邦之所以勝利是因戰略得當,實際上他的手下單兵作戰能力是不如楚兵的。

漢朝。西漢時以荊楚人(就是以前楚國人)與雲中等邊地人戰力最強。這從七王之亂與漢匈之戰可以看出來。東漢時以淮河流域南陽一帶的人戰力最強,劉秀的雲台二十八將大都是南陽一帶人。漢朝後期以西涼一帶的人戰力最強。

三國時期。三國各占天時、地利、人和無法評判誰的戰力最強,如排除將領的因素則以北方各地的人戰力為強。但要說訓練有素還是以蜀國的為第一,為少有的以步兵為主、少數民族騎兵為輔的技術型軍隊。

晉朝。這時的人久戰思定,再加上將帥無能,所以戰力均不強,只有等到五胡入主中原後才意識到危機,戰力由此大大提高,特別是以北方移民為主的京口一帶的人,北府兵就是以這裡的人為主組建的。當時戰力最強的是北方的五胡與漢族混編的軍隊。冉閔所領導的以漢人為主的軍隊常以少勝多,橫行北方各族,可見漢族人的戰力一點不比五胡差,少的只是良好的引導與指揮。到南北朝後期,因連年戰亂少數民族人口急劇減少,漢族地主武裝通過苦戰逐漸在軍事上贏得了優勢,少數民族統治者不得不對這些武裝加以改編、賜姓,李淵的父親李虎就是這樣的地主武裝軍事首領。這時開始實行兵民合一的府兵制。

隋朝。因實行了府兵制,各地均有府兵駐紮,這時的特點是民族大融合剛剛完成,人民經多年戰亂已習慣於作戰,各地的人戰力均較強。突厥人也不敢輕易進攻,但因君主無能導至遠征高麗失敗。隋朝未年幾大義軍的戰力較強,以崗塞義軍為首,徐世勣(其實是評書興唐傳中羅成和徐茂功的原型)、秦瓊(山東好漢)、程咬金(中國評書中人物形象最鮮明的一個)、候君集(大唐西征主將之一)等。唐朝。唐朝初期的情況與隋朝差不多,中國的疆域達到了中亞,但隨着經濟的繁榮人民戰力逐步下降,但邊境地區除外。後期以朔方軍最有戰力。

五代十國時各地的人戰力與唐未相比均有所提高,但因指揮者的原因始終不能在與外族作戰中保持絕對優勢。

宋朝。宋朝的人以淮西(岳家軍中有大量的淮西人)、山西(楊家將就是山西人)與四川的人(蒙哥戰死於重慶府合川釣魚城)最有戰力,但朝庭沒能善加利用,導致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軍力最弱的一個朝代。

元朝。元朝的軍力是當時世界最強的,漢族的技術(漢族沒能擋住蒙古鐵騎是因統治者無能)與蒙古族的剽悍相結合就成為最強大的力量。實際上遠征軍中不僅有漢族的技術還有漢族的作戰人員,如唐朝名將郭子儀(朔方軍的首領)的後裔郭侃就曾遠征西亞,攻克巴格達,滅阿拉伯帝國,大雪高仙芝戰敗之恥,連下富浪一百多城,這富浪就是歐洲十字軍東征時在西亞建立的國家,現在不是常有人在推測如古代中國與西歐人開戰會是什麼情況嗎?實際上雙方早就開戰了,結果是富浪的領主們稱郭侃為神人。郭侃也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他有一次受傷,血流不止,為救他性命,成吉思汗命人將一頭牛殺死,將他赤裸着放入掏空了的牛腹中,這才止住了血。

明朝。明朝初期的軍隊戰力很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以步兵為主打敗了蒙古騎兵。這時能激發中國人戰力的三大要素都具備了,領導人與人民都具有強烈的戰鬥精神,經過長期蒙古人的統治,經濟生活惡化,人民已到了生不如死的地步,人民已知道如不拼命即不能保命的道理。再加上有外族融入,增強了作戰精神,常遇春、胡大海、海瑞祖先海答兒都是回族人,指揮者的能力也是空前的強。但綜合來看這時中國人的戰力以淮西人為最。明朝中期貴州的屯堡人也很有戰力,他們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新疆建設兵團。到了後期,明朝經濟繁榮、軍隊擴充,但戰力反而下降。當時除了遼西人與義烏人以外均無什麼戰力。

清朝。清朝初期主要以滿人較強,後期以廣西、湖南、山東、河南與雲南人戰力最強。前兩者是因為窮困與宗教,以河南人、安徽人與山東人為主組成的捻軍騎兵是當時中國最強的騎兵,蒙古騎兵此時連在馬上的優勢都喪失了。雲南人戰力強是因滇越鐵路修通使雲南成為全國少有的開放地區,新式軍隊的建立使滇軍成一時之雄,再加上蔡鄂與五大金剛(其中有朱德)。

民國。民國初期以雲南人與兩廣人戰力最強,雲南護國軍以三千人北伐,屢敗北洋軍,最後引發全國響應推翻了袁世凱政權,戰力冠於各地方軍隊。孫中山的北伐以兩廣軍隊為主,一年達到他三十年奮鬥的目標,由此可見兩廣軍隊的戰力之強大。雲南人與廣西人身材矮小,如在冷兵器時代就不是身材高大的北方人的對手,但現代兵器使一個身體矮小的人也能打倒北方大漢,這時需要的是戰士的紀律性與創造性,所以南方人的戰力在近代以來逐漸達到了北方人的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北方人。以後的情況就不能再以地域來劃分了,只要有正確的主義作指導再加上創造性的指揮,即使開始沒有多少作戰經驗也能成長為軍事高手,青山大學培養的不只是徐海東一個人。同樣是四川兵,幾個月前在戰場上被解放軍俘獲,幾個月後就能在朝鮮抓美國兵、英國兵、土耳其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八十年代前全國人民都有很強的戰力,八十年代由於有兩山守備戰,所以戰力雖有所下降,但還不嚴重,軍隊仍是一支能打苦仗、大仗的軍隊,九十年代後的國民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中,獨生子女增多,思想混亂,導致國民戰力下降,情況堪憂。現在,中國優秀的戰士多出在以下幾個地方:四川與重慶。這裡的人吃苦耐勞、機靈善變,且好鬥是他們的天性,特別是重慶,川東出武將,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如在山地或從林作戰他們是上佳人選,北方人訓練場上噢噢叫,一攻山頭就軟了腿,這在兩山守備戰中有實例。現在防守青藏高原的多是這兩個地方的兵。朝鮮戰場上很多地方都有四川與重慶兵的身影,上甘嶺戰役的主力就是重慶合川人,朝鮮戰爭中全國犧牲人數最多的是四川省,共三萬多人,統計這個數據時還將重慶包括在內,因當時重慶還未直轄,這三萬多人中重慶人就占了一萬多人,其中很多都是合川人,因合川臨嘉陵江,所以有人又說“一條大河”唱的就是嘉陵江。湖南。這裡的人國家如不儘可能多地招收入伍的話,他們在地方上造成的危害將讓公安們疲於應付。日本人就是打到湖南停下的,湖南人的血性大概是因為這裡是古苗疆與漢族地域接壤的地方,民族融合才完成沒多久,民眾身上猶存濃厚的軍事氣質。如風光秀麗的鳳凰城就是古代的軍屯城,類似現在新疆的石河子市,那裡的人多是軍人的後代。再加上湖南文教之風甚濃,人民勇於為國獻身。山東。山東人的軍事素質在歷史上是出名的,再加上這裡是文化之鄉,戰力更具有持久性。東北人以講血性與有國家大局觀念出名,這裡的人以遼寧人最有戰力。除了這些地方外,其他老少邊窮地區的人也是很有戰力的,但那裡的經濟改善後是怎樣回事還沒經過時間檢驗,不象以上這些地方都是長期以出勇士出名的。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我國的農墾兵團,他們可說是很有戰力的,特別是新疆農墾兵團,更是維護祖國統一的主力。

回顧了中國歷史上人民戰力變遷過程後,我們是否還認同各界所作的中國人從不具有攻擊性的宣傳呢?對於《劍橋中國史》中對於中國人戰力的描述又是怎樣認為的呢?2002/10/27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