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評論家謝詩堅對毛澤東的評論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毛澤東的“橫空出世”,今日的中國會是個什麼樣子?是四分五裂或是國富運強?遠的不說,從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革命(1851)到孫中山的辛亥革命(1911),彪炳的功績在於動搖和最後推翻封建帝制,但轉入民國的中國卻是梟雄四起,坐地割據,國不成國,民不聊生,難怪孫中山慨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毛澤東(1893-1976)就是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政局中坐地而起,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於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出任主席。1934年面對蔣介石的國民軍五次圍剿後全面撤退,進行二萬五千里的長征。這種前所未有堅韌不拔的精神,終於在陝北的延安建立起新的革命根據地,逐步發展成紅色政權。
也是在此期間,毛澤東在貴州的遵義的政治局會議上,確定他的真正的領導地位。他的雄才大略與運籌帷幄得當,不但與日本侵略者短兵相接,也與蔣介石的國民軍在合作抗日時期爭奪勢力範圍,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後,剩下國民黨和共產黨在中國爭天下。
由於國共和談失敗,彼此勢不兩立。毛澤東在1948年一鼓作氣,通過三大戰役(遼瀋戰役、准海戰役及平津戰役)打敗了國民軍,解放中國大片土地,而在1949年建立起今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從參與創建中共到大膽轉移陣地乃至在絕望中孕育希望,結果為中國現代史創造了奇蹟。毛澤東成了人民心中的紅太陽。單此而言,毛澤東為新中國立下不朽功勳,無人能出其右。
但是,在建國之後,由於毛澤東堅持“不斷革命和階級鬥爭”的路線,也使中國在特定的時期,面臨嚴重的考驗。先是大批知識分子被批判和下放農村,而以1957年的反右鬥爭最為典型。
為了一左到底,毛澤東在1958年掀起了“大躍進”運動,把中國變成一個人民公社的大社會。
間中有亢奮的情緒,也有諸多失誤在不斷的調整;加上蘇聯克魯曉夫政策的改變和對中國的打壓(1960年撤走所有在華專家和援助計劃),導致毛澤東決心要提早把中國納入共產社會,也因此與彭德懷(時任國防部長)起衝突。1959年著名的廬山會議展示毛澤東的權威,一舉扳倒彭德懷。這對1959年甫上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毛澤東仍保留中共主席,大權在握)蠻不是滋味,雖然表面上劉符和毛打倒彭。
隨着時間的流逝,在施政方針和思想改造方面毛澤東與劉少奇的矛盾激化和深化,促使毛澤東把“大躍進”運動提升一級,來一個澈底和觸動人民心靈的大革命。於是一場史無前例,驚心動魄的“文化大革命
”(1966)在中國政治大舞台上演了。最先被祭旗的自然是劉少奇。他的備受折磨至死(1969)及其它無數的冤案給“文化大革命”運動留下血淚交加和血跡斑斑的恥辱。而“文革”的“火熱激情”在林彪事件(1971墮機身亡)後已漸漸冷卻,直到周恩來逝世(1976年初)引起反彈,群眾已不能再忍受“文革
”之苦,矛頭直指“四人幫”,接着毛澤東在同年9月9日逝世,也為文革劃上句號。十年“文革”浩劫也遭致毛澤東受到種種責難。
“四人幫
”(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及姚文元,均已作古)的被捕和鄧小平的再次復出扭轉了整個局面。他在毛澤東與劉少奇之間選擇了一條“改革開放”的道路。既在政治上保留毛澤東的體制;在經濟上提升劉少奇的政策。因而有了毛功過“七三對開”,劉被平反之舉。這意味着鄧小平路線沒有否定毛澤東立國基業(中共一黨專政),但在市場經濟衝擊下,又挑戰中共的政治體制。
今天輪到胡錦濤在兩者兼顧下也面臨巨大的壓力。他如何在中共的體制下殺出一條前所未有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政經融合體的新體制(新理論),確實極不容易。江澤民走過一段鋼索的道路,已交到胡錦濤的手上。他同樣不可能把毛澤東的偉績一舉消除,又同樣對新崛起的一代對毛澤東的全盤否定。在兩難底下,封塵“文革”是權宜之計,用歷史來維護毛澤東則是中共不變的原則。
在這種情形底下,中國政府正在做的也是要,中國人民緊記,不論毛澤東功過如何,也可以對“文革”的澈底否定;但在抗日年代,如果中國沒有毛澤東,恐怕中國在今天或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因此對已逝世30年的毛澤東的評價要從歷史全面檢視,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這就是說,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前期的毛澤東和後期的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