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型坦克攻防能力分析 |
送交者: 佚名 2002年11月14日14:06:4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關於中國新型坦克的總結報告第一篇剛提出,就有許多網友批評其內容。重點都集中在我國裝甲防護能力上。這我先在此向各位道歉。那篇文章中關於裝甲防護能力的確是胡說八道的。原因是我看不管某些網友對我國裝甲拼命貶低,對國外裝甲防護水平拼命抬高。於是就大鳴大放的吹了一通。在此特向各位道歉。為此,我將在此文中重新分析我國坦克的攻防能力。 在看網友們對文章批判的同時,發現依然有些概念沒有形成共識。我將提出具體差別,望各位指正。 對於閱兵中全新的重型坦克,99年度內對其爭論最多的是攻防能力。並且壁壘分明的劃分兩派。一派認為125炮可以正面擊穿M1A1HA/HC,WZ123裝甲可以在1000M外防護RH120火炮射擊。另一派認為125隻能側面,甚至只能後面擊穿M1A1HA裝甲,WZ123也無法防止RH120正面攻擊。那麼在討論前,必須先總結一下WZ123上的裝甲類型。 現今的主戰坦克已經全面安裝複合裝甲了。但是大家知不知道,複合裝甲里有個分支:反應裝甲呢? 有人首先反應是:當然知道!那麼多裝甲車輛都已經裝備了。我還不知道嗎?!!而且它決不是複合裝甲! 如果真有人這麼看,就不是全部都清楚反應裝甲概念了。現在裝甲車輛上流行的外掛反應裝甲是爆炸反應裝甲,它只是反應裝甲里的分支而已。不能替代反應裝甲概念! 我再次強調這一點:“爆炸反應裝甲”只是 “反應裝-甲” 的分支。 其實剛開始反應裝甲與複合裝甲概念是分別提出的。但是根據複合裝甲概念。反應裝甲也應該歸類為複合裝甲。那麼到底什麼是反應裝甲,與爆炸反應裝甲有什麼不同呢? 這要先講講裝甲防護的原理。 裝甲防護從三方面着手:阻穿-破壞-吸收。 爆炸反應裝甲只是採用爆破的方式加強了破壞彈心作用(對長杆穿甲彈效果不大)。而反應裝甲卻是在阻穿-破壞-吸收三方面都可以着手進行。方式也呈多樣化發展。並不局限於爆破。 早在提出複合裝甲同時,反應裝甲的研製也於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來了。但是對於反應裝甲的研究與發展卻是各國機密之機密。它比其他的裝甲研究更加神秘。各國政府絕口不提。到八,九十年代。反應裝甲中的某些成果被披露出來,並加以運用。這就是爆炸反應裝甲。那麼除了爆炸反應裝甲外還有什麼型號的反應裝甲呢?它們的原理,能力與裝備情況如何?很遺憾我只收集到部分資料以下是部分資料。供各位參考。 多孔材料和防崩落材料 無論是均質的還是多層結構的多孔材料,均具有良好的侵徹抗力,可望用於裝甲或防崩落用途。自八十年代初以來,前蘇聯對塑性(如多孔鐵)和脆性(如多孔碳化硅、碳化硼、氮化硅)材料的性能和在衝擊波加擊下的模型開展了大量研究,旨在了解多孔材料在高速下相互作用機制和對衝擊波減弱的性能。對於多孔介質在爆炸載荷下的性能研究表明,在金屬複合層中的多孔材料夾層能夠大大減輕由爆炸衝擊加載引起的崩落。所以,多孔夾層材料是一種很好的防崩落材料。但若組配不當,多孔材料也會使加載的衝擊波得以增強。對會聚射流對多孔材料的侵徹機理研究表明,多孔材料的動態強度、聲速、裂紋速度及汽化熱與材料的侵徹行為密切相關。射流侵徹多孔材料的機制極為複雜,但主要是使孔壓垮。孔壓垮方式不同則產生不同方式的侵徹過程。侵徹結果表明,在相同密度下,塑性多孔材料的侵徹深度明顯小於連續介質的。而脆性多孔材料情況較複雜。 如同西方那樣,前蘇聯對鋁、鎂-鋰、鈦、鉬、鎳、鉭-10鎢、鋼、軟鋼及多孔材料等崩落問題開展大量研究。對崩落過程的基本認識與西方相近,但在破損累積、裂紋擴展方面,前蘇聯的理論比西方的更新穎、更先進。前蘇聯還建立了大型崩落數據庫,促進材料模型研究,利於比較各種裝甲材料與屏蔽材料性能。針對爆炸成形彈頂攻擊威脅,研究了裝甲前表面崩落問題。 關於反應裝甲的未來發展倒是沒有那麼機密。國外曾經就提出過電裝甲概念。當穿甲彈心擊穿裝甲第一層後,第二層與第一層之間的強大電位差在彈心上產生強大電流,從而摧毀彈心。這就是反應裝甲中的電反應裝甲。 爆炸反應裝甲也沒有停步不前,蘇聯研製的主動防禦裝甲可以看作是現在爆炸反應裝甲的擴展,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之做。 為什麼我在這裡強調反應裝甲?這是因為仔細研究圖片後,本人認為我國全新主戰坦克上安裝的是反應裝甲。而不是複合裝甲。關鍵就在裝甲上那呈梯形的蓋口。 至於某些網友認為那是預留給以後新型光電設備的說法是不對的。因為:第一,此位置安裝額外設備將嚴重影響後面瞄準設備視線。第二,就算要額外安裝設備,也無需先預留位置,隨時加上即可。畢竟那是模塊化裝甲。改裝非常容易。 關於某些認識說那是安放裝甲內部設備的說法更不可信。因為: 第一,蓋口太小。如果要可以打開安裝內部裝甲部件,就應該像豹II,梅卡瓦3等坦克採用的裝甲那樣大的開口。 第二,安裝裝甲內部的部件更無需前面開口,這會嚴重影響裝甲防護能力,降低裝甲外殼強度。模塊化裝甲完全可以卸下在背面安裝內部附件。 如此看來,此設備有可能是當裝甲內部產生變形,崩裂,產生高壓的情況下,排泄壓力的開口。也就是說,它裝備了我國第一代反應裝甲!! 那麼到底我們該如何評價它的防護能力呢?沒辦法。 別說在軍事情報上,連工業/製造/銷售等方面的旁支資料都很難獲得此裝甲資料。但是我們可以從其他複合裝甲上取得對比資料。 在具體討論裝甲防護能力水平前,我先明確:複合裝甲對於空心穿甲彈與長杆穿甲彈的防護力完全不同。因為空心穿甲彈是採用金屬射流高速衝擊裝甲。爆炸距離,防護材料密度,角度等因素對其影響較長杆穿甲彈大。比如:某些爆炸反應裝甲可以防止具有1000MM均質鋼穿甲能力的空心穿甲彈攻擊,但是卻對長杆彈沒有任何作用。 自從提出複合裝甲概念後,現代主戰坦克均採用複合裝甲了。英國首先裝備挑戰者的Chobham(喬巴姆)裝甲號稱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坦克炮可以擊穿(蘇聯曾經一度懷疑是反應裝甲,到目前為止,英國從來沒有證實過它到底是什麼類型的複合裝甲,是目前為止最神秘的,所有關於CHOBHAM評論均為猜測)。那麼到底現代裝甲防護水平有多高? 如果大家想以某位官員泄漏的消息,或者某權威資料公布的數據分析。那麼結果往往令人失望。因為我們往往會在同一處得到自相矛盾的數據資料。那麼到底如何判斷這些非常關鍵而機密的數據呢?採用旁支證據!軍事數據不公布,工藝/工業/銷售數據我們卻非常容易獲得。 現在複合裝甲主體依然在運用陶瓷技術。當然那並不是我們常見的陶瓷。現在公布已經採用的材料有氮化鋁,碳化硅,氧化鋁,氧化鋯,氮化鈦,二硼化鈦等等。 根據公開的數據(技術資料均為95年左右技術),採用這些材料製成的陶瓷裝甲對空心穿甲彈的抗彈阻力係數均不超過8X。也就是1單位裝甲能防止擁有8個單位穿甲能力的空心穿甲彈攻擊。但是對長杆彈穿甲能力均不超過6X。這個係數是經驗係數,不同結構材料裝甲有相當大出入。大家可以翻看有關裝甲防護的文章。 以M1A1為例(M1A1是1985年開始生產,當時裝甲防護技術無法與1995年相比): 用於出口的M1A1安裝陶瓷複合裝甲號稱可以抵擋蘇聯125火炮攻擊,但是擋不住地獄火導彈正面攻擊。這肯定是真的。因為涉及國會通過出口合同問題。如果自己裝備的導彈擊不穿出口給別人的坦克,議員們肯定不干。當時1988年的反坦克能力,空心穿甲彈穿甲最大深度大約在1000MM(注意:M1A1出口型第一次出口是在1988年授權埃及組裝,當時反坦克導彈沒有1400MM穿甲能力)。 那麼根據以上數據推斷,M1A1出口型對長杆穿甲彈防護水平為:600MM-650MM。 當年公布研製成功貧鈾裝甲時(據說是採用陶瓷+貧鈾網),美軍在國會上興奮的大聲宣布比蘇聯領先20年!裝甲防護水平提高30%以上! (這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30%簡直就是幾個數量級別的提升!可惜,發言人沒有意識到,日後當陶瓷複合裝甲已經可以公開買賣時,貧鈾裝甲依然屬於機密。這讓我們擁有了推斷基礎。) 根據這些資料判斷。M1A1(HE/HC)的貧鈾裝甲防護水平也就是 對空心穿甲彈:1300MM 對長杆穿甲彈為:780MM-845MM。 (依然無法防護裝備美軍的HELLFIRE,它的穿甲能力號稱1400MM) 另外: 這個推算是基於準備出口埃及的M1A1與美軍裝備的普通型M1A1擁有同樣防護能力計算而來。美軍號稱出口型與美軍普通型防護能力是一樣的。 如果美軍留一手,(我可以肯定他們一定留了一手)要徹底摧毀坦克,應該預留10%-15%左右的穿甲能力。那麼推斷數據會產生相當大的變換。如果按15%計算:
M1A1出口型對長杆穿甲彈防護實際能力大約為:510-550MM。 (這仍然比當時大量裝備中東的T72防護水平高) 如果按這數據推斷M1A1(HE/HC)的防護能力 對長杆穿甲彈為:663MM-718MM。 有可能比實際值低140MM以上!! 其實,我國在那時與埃及關係非常良好,曾經向它購買過非常關係的軍事設備。最近透露出沈飛就擁有80年代中期購買至埃及的MIG23殘骸,用於研究改進J8技術。我們獲得埃及裝備的M1A1資料並不是沒有可能。現在只是希望我技術人員不是完全按照埃及裝備的M1A1實際防護能力推斷美軍的M1A1(HE/HC)。那樣會產生相當大誤差。可惜的是,某些擁有背景的網友往往非常自信的說M1A1裝甲絕對不會擁有超過700MM以上的防護能力。 現在已經推論出M1A1(HE/HC)的主裝甲防護能力了。那麼我們的125火炮能否擊穿對方裝甲呢? 許多軍事評論員一開始就認為我125火炮是模仿蘇聯的125。120火炮是模仿德國的RH120。還有更武斷的認為,120火炮技術來自以色列泄密。都不知道他們那麼肯定的說法到底出自那裡?以色列120炮的製造技術有非常獨到一面。他們採用的材料與RH120不同,炮管較厚,壽命也較長。抽煙裝置與我們的120也不相同。我們120與它沒有任何相似之處。按照他們如此推論,其不是120自行火炮威力高於88C與WZ123!?我國可是從來沒有說過什麼,反而他們到變成中國軍方發言人了! 根據我國公布資料,我國研製的第一代120火炮,性能要優秀過德國的第一代RH120的44倍口徑炮。無論威力,射程,準確度。都比其優秀。但是不如第二代RH120,也就是裝備豹II的L44。其性能不比M1A1的M256差多少。可是穿甲能力不但要看火炮技術,還要看彈藥技術水平。這是造成我國120穿甲能力低的重要原因。 但是當時在沒有任何對比資料情況下,技術人員並沒有發現問題所在,以為是口徑不夠,火炮性能不足。在我國能夠獲取T72上的D-81滑膛炮時,才發現D81威力居然比我已經研製成功的120威力小! 特別在91年海灣戰爭後更覺得此問題蹊蹺。D81的穿透力居然不到500MM!!戰爭中連側面擊穿M1A1的例子也沒有,甚至有M1A1連中兩發炮彈也沒有被擊穿的情況出現!!125MM火炮居然不如120火炮。 這形成怪圈:L44>>M256>>我國120MM>>RH120>>D81-125MM。 為了搞清楚其中的關係,我國技術人員用了很長的時間逐一解剖D81,與120對比。研究其具體不同之處。發現蘇聯在銷售給中東的T72上留了一手。裝備的炮彈看上去與蘇聯裝備的差不多,但是細微地方卻給改動不少。D81火炮發射炮彈初速度非常高,炮口動能卻不如120。炮彈終點速度不高,能量損失奇大。 俄羅斯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坦克不足之處,T72大量裝備了爆炸反應裝甲。 為此我技術人員做了大量分析研究工作。從公布的論文看,我國前幾年才找出125MM脫殼長杆穿甲彈為什麼無法達到國外120MM產品水平的原因。當分別修改彈托分離形式,彈翼形狀後,未經改造的D81發射125長杆彈,終點能量提高17%,已經可以與RH120第一代的穿甲力媲美。 於是據此,我國重新設計125MM45倍口徑火炮。雖然外觀上與D81差不多。但是內部結構,材料組成等細微之處已經發生變化。炮口動能比L44高一個數量級別,甚至高於L55。 WZ123-125MM炮>>L55>>L44>>M256>>我國120MM>>D81-125MM。 (資料與論文大家可以翻差網上某些工程數據庫。特別要注意關於工藝與工業製造方面的技術資料。) 炮彈: 對於增加長徑比,提高發射藥容量,發射速度等辦法提高穿甲水平。各位網友都非常清楚其中的關係。這裡不再談論。但是對於貧鈾材料與鎢合金/合成金屬那個更適合作為穿甲材料我卻有些不同意見。 良好的穿甲能力並不只有貧鈾才能做的到,也絕對不是貧鈾材料做得最好。西方對於140MM炮彈論證時已經提出採用全新彈頭結構。就是採用金屬纖維編製成型方式,最近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其屈服強度,抗拉強度,彎曲強度均高於貧鈾合金以及纖維+貧鈾合金結構的彈頭。 125炮彈採用記憶合金彈托,全新結構合金彈頭,改進設計的尾翼,加上擁有最高炮口動能的125火炮。在2000米外穿甲能力要比舊120火炮高50%。也就是: 2000M外擊穿825MM裝甲。 1000M外擊穿900MM裝甲。 按照上面本人推論,對M1A1(HE/HC),M1A2的貧鈾裝甲,在2000米外剛剛夠用。2000米內,絕對可以完成任務。 那麼M256能否擊穿我坦克主裝甲?按照我國材料技術水平,並不比他們差。差的只是生產工藝。WZ123是我國的檢驗型號。上面安裝的裝甲可以排除生產工藝水平問題。而且根據閱兵觀察,88C已經裝上我國的全新複合裝甲了,WZ123上的裝甲不會比88C差。估計對長杆穿甲彈防護水平為: 88C:650mm WZ123:845MM 根據資料判斷M256隻擁有2000M外650MM,1000M外720MM穿甲能力。 看到這裡,肯定又有人大叫,不可能如此低,美軍火炮擁有2000M外900MM穿甲能力的!! 我倒是想聽聽,2000M外900MM穿甲能力數據從何而來?!那是未來140MM火炮能力範圍。 有人說,91年M1A1就有擊穿2米沙牆後再正面擊毀T72的記錄。並且擁有側面穿透M1A1能力。如此看來當時就擁有700MM以上的穿甲能力! 關於這點 第一,本人沒有找到91年M1A1在2000米外擊穿2米沙牆再擊毀坦克記錄。相反,B52丟的炸彈倒是有此記錄。 第二,有躲在掩體後面被擊毀的記錄,但是要麼炮彈直接命中,要麼掩體非常簡陋只起隱蔽作用。有射擊經驗的都應該清楚,炮彈不是激光,是呈弧線彈道的。除非T72把自己全塞在沙子裡。否則不會有掩體遮蔽前上方。 第三,上面我說過了,賣給中東的T72預留了一手。號稱威力最大的125滑膛炮還不如RH120第一代。號稱500MM防護力的裝甲,實際上對長杆穿甲彈只有420MM左右。側面甚至連320MM都沒有。在第一次車臣戰爭就看出來了,2枚-4枚40火箭筒可以側面摧毀T72! 俄羅斯裝備的坦克裝甲防護本來就不強。這是攻擊試驗圖,750MM空心穿甲彈就可以擊穿T80U 第四,關於誤傷事件。坦克側面防護能力要比正面差很遠。大約只有50%的防護能力。也就是說M1A1其側面防護力不會高於450MM。T72要穿透M1A1側面裝甲,角度掌握好也能完成任務。而M1A1的M256可以輕鬆穿透。(我很懷疑那輛被擊毀的M1A1不是誤傷。有可能為D81的功勞。) 第五,無論M256如果改進,裝備的貧鈾穿甲彈如何先進。它依然無法突破RH120的限制。RH120在2000米外有500MM穿甲能力,改進的L44大約在600MM左右。而當時擁有號稱最大膛壓的L30線膛炮(裝備英國挑戰者I)在海灣上命中效果分析,2000米外也就600MM多一點。當時裝備的M829穿甲彈技術讓M1A1擁有600MM左右的穿甲能力是比較中肯的。根據戰場資料,正面擊穿T72的炮彈很多都無法縱向貫穿T72坦克。M256沒有2000M外600MM以上穿甲能力。而經過近幾年發展,提高10%左右的穿甲能力還是可以做到。所以估計M256現在也就2000米外650MM穿甲能力。 結論: 我國的125坦克炮擁有在2000米外擊穿M1A1/A2能力。2000米以內可以保證正面擊穿其主裝甲。而M1A1/A2裝備的M256火炮在任何距離上均沒有能力正面擊穿WZ123裝甲。2000米以內可以正面擊穿我88C坦克主裝甲。 有人問到:那麼豹IIA6呢?L55呢?它們能否擊穿我WZ123? 大家可以看看豹II的主裝甲厚度。 你說它畸形也好,誇張也罷。那1米厚的複合裝甲肯定比M1A1強。L55的超長炮管賦予了更高的炮口動能。它的防護能力可以說是最強的。比梅卡瓦3還強。畢竟梅卡瓦主裝甲下就是發動機,這讓增加裝甲厚度受到不利影響。雖然梅卡瓦3正面防護能力非常強,但是與豹IIA6還是差了點。 那麼到底WZ123能不能與豹IIA6比? 大家看清楚了,文章開始說過:這篇總結只對WZ123VSM1A1負責。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