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衰退之路 |
送交者: 我是兔兔 2002年01月10日18:29:5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2002年01月10日10:56 環球時報 南美洲大國阿根廷不僅以優美的“探戈舞姿”和剽悍的“高喬牛仔”聞名於世,而且在20世紀初還因其富庶和經濟發展快而享譽全球。當時,在歐洲的許多城市,當人們形容某人腰纏萬貫時,常這樣比喻:他像阿根廷人一樣富有。誠然,當時的阿根廷,經濟總量在世界排名第八,人均收入居拉美之首。阿根廷因此而被譽為“南美洲的美國”、“世界的糧倉和肉庫”,它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則被視做“南美洲的巴黎”。 在人類行將告別2001年之際,阿根廷再次引起了世界各國媒體的注意。然而這一次,出現在全球電視上的畫面卻是馬背上的警察、催淚彈釋放的煙霧、抗議者的呼叫和被搶商店店主的哭喊。更為令人驚奇的是,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內,從德拉魯阿到杜阿爾德,阿根廷居然換了5個總統,甚至公開宣布:阿根廷無力償還其1500多億美元的外債。阿根廷因此而成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倒賬國。 “世界糧倉和肉庫” 應該說,阿根廷擁有多種發展經濟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例如,它有豐富的資源,其中稀有金屬鈹的儲藏量居世界第二,鈾礦資源儲藏量名列拉美之首,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也比較豐富。占全國總面積1/4的潘帕斯草原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地勢平坦。阿根廷人經常自豪地說,“我們的平原從大西洋起,一犁頭耕到安第斯山麓,都不會碰到一塊石頭”。阿根廷還有40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眾多的海灣和溫和的氣候為阿根廷提供了許多不凍港。 阿根廷人大多是歐洲白色人種移民的後代,受教育程度比較高,勞動力素質也比較好。 “給你們一個壞政府” 據說在阿根廷有這樣一個笑話:造物主把好的東西和壞的東西搭配起來,分給世界上不同的地區。造物主看到阿根廷有豐富的資源、清新的空氣和肥沃的土地,就說:“你們不能都拿好的東西,也應該拿點壞的東西。”於是,他就讓阿根廷人得到了一個壞政府。這一笑話將阿根廷歷屆政府貶為“壞東西”顯然是欠妥的。但是在阿根廷的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一些政策確實阻礙了經濟發展。 例如,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阿根廷政府一直對經濟生活進行強有力的干預,干預的手段之一就是用國家資本的力量,通過國有化等手段,建立一大批國有企業。20世紀70年代末,國有企業在阿根廷國內總投資中的比重高達20%。國有企業在阿根廷經濟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阿根廷的國有企業也長期面臨着一系列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經濟效益普遍低下,許多企業長期虧損嚴重。這一問題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企業管理人員缺乏現代化企業所需的經營管理經驗和技巧;政府給予的種種保護和優惠扼殺了企業的活力;企業離開政府的財政補貼後難以生存。當然,將阿經濟走下坡路歸咎於國有企業是有失公允的,但國有企業的虧損確實使阿根廷政府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此外,龐大的政府部門辦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風盛行,就在國內造成了難以為繼的局面。 “幼稚工業”沒有成長 阿根廷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因此其優勢在於生產和出口農產品。19世紀80年代以前,畜牧業成為阿根廷的經濟支柱,牛皮和牛肉是主要出口產品,形成了所謂“牛皮文明”。此後,阿根廷吸收了大量外國移民,對潘帕斯草原進行開發,使種植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可見,無論是畜牧業還是種植業,都使阿根廷在歷史上成功地發揮了自己的比較優勢,通過大力出口農產品來獲得外匯收入。 如同其他拉美國家一樣,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後,阿根廷開始重視工業化建設。但是,在50年代以前,阿根廷的工業基本上是以食品加工業和簡單的裝配業為主。50年代以後,政府才開始重視重工業、化學工業和機械工業的發展。無怪乎許多人認為,阿根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失 去了一次工業化機會,二戰期間又失去了一次工業化機會。還有許多分析人士指出,農牧業在20世紀初以前使阿根廷成為富國,但同時也使它在工業化道路上慢了一步。 阿工業化模式的主要特點就是內向發展。為了扶持製造業,阿政府採取了高築貿易壁壘的措施,使本國“幼稚工業”面臨一個基本上沒有外來競爭的環境。然而,保護的成本是很高的。許多經濟學家曾計算過,阿根廷的汽車、化工產品和一些非耐用消費品的價格比國際市場高出好幾倍。 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通過政府的高度保護來發展本國工業的事例並不少見。例如,美國和德國在19世紀曾對製成品進口徵收高額關稅,而日本則在20世紀70年代也仍然保持範圍很廣的進口控制。但是保護過度,阿根廷“幼稚工業”就沒有成長起來。 半個多世紀內政府更迭25次 19世紀60年代初,阿根廷結束了獨立後的長期內戰,政局趨於穩定。這為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經濟起飛創造了有利的政治條件。然而1930年發生的一次政變為近70年的政治穩定畫上了一個句號。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內,政府更迭多達25次,具有左翼、中翼、右翼傾向的軍人政府 和文人政府都曾登台亮過相。面對成堆的政治、經濟問題和民眾的抗議,軍人終於答應儘快將政權交給文人。 1983年12月阿方辛的上台象徵着“還政於民”的民主化浪潮降臨阿根廷。但這並不意味着政治穩定就一勞永逸了。一方面,軍人並不甘心留在軍營里,而是多次發動未遂政變;另一方面,經濟形勢難以好轉,黨派鬥爭不斷加劇。這一切終於迫使阿方辛於1989年提前5個月下台。他在辭職演說中說,他只能用他自己的犧牲來減輕人民的犧牲。 一位美國學者曾說過,人們常常把阿根廷的政治動盪歸咎於經常發動政變的軍人,但文人政治家也應受到責備,因為他們沒有使阿根廷的憲法體制合法化。阿根廷的發展道路表明,政治穩定是多麼重要! “整個國家都被賣了” 阿方辛的繼任者梅內姆上台後不久就開始實施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一方面,他降低了貿易壁壘,使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另一方面,他對國有企業實施了規模空前的私有化,以至於許多阿根廷人說,“整個國家都被賣了。”私有化使政府獲得了大量收入,政府可以繼續大手大腳地花錢,可以繼續給政府部門的官員支付高薪和優厚的社會福利保障。 美國學者L·哈利森認為,歷史上同為歐洲殖民地的北美洲和南美洲之所以今天在發展道路上取得不同的業績,主要是因為它們的文化傳統不同。包括阿根廷在內的南美洲國家奉行的是伊比利亞天主教文化,這種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鼓勵人們消費。 阿根廷人的超前消費意識是很強烈的,因此其儲蓄率難以提高。以1998年為例,阿根廷的儲蓄率為17.4%,不僅低於拉美的平均水平(19%),而且還低於巴西(18.6%)、墨西哥(22.4%)和智利(25.2%),更低於韓國(33.8%)。事實上,阿根廷的人均GDP不及韓國,例如1998年阿根廷和韓國的人均GDP分別為8030美元和8600美元。但同年阿根廷的私人人均消費為7818美元,而韓國僅為6695美元。由於國內儲蓄率低,阿根廷只得靠外部資金來擴大再生產。無怪乎20世紀80年代初阿根廷爆發債務危機後,時隔不到20年,它再度遇到債務危機。 在不到100年的時間內,阿根廷從一個世界經濟大國演變為世界上最大的倒賬國,其教訓是十分深刻的。江時學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