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振武(1885—1941年),字叔平,名運策,壽縣瓦埠鎮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青年時投考安慶武備練軍學堂,畢業後開始行伍生涯。當時,他受到民生革命思潮的影響,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立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曾先後參與徐錫麟舉義和熊成基領導的馬炮營起義。失敗後,被捕下獄,判解回籍,旋逃脫。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他參加光復南京戰鬥,英勇作戰,立下戰功。民國2年隨黃興討伐袁世凱,進軍江蘇,曾以一營士兵,與北洋軍數千人激戰七晝夜,身中婁彈。討袁失敗後,於年底東渡日本,入尚武陸軍學校,次年加入孫中山組織的中華革命黨。
民國6年,他從日本回到廣州,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海軍陸戰隊司令。民國10年秋,孫中山領兵北伐,他任北伐軍大隊長,率部揮戈北上,但因陳炯明叛變,北伐失敗,他一度在張宗昌部任職,但當他認清張宗昌的軍閥本質後,就毅然率問肥城起義,後加入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擔任第五軍軍長。民國16年5月,方振武任國民聯軍援陝副總指揮兼第一路軍總司令。他率部從五原出發,日夜兼程,趕赴咸陽,於猴兒寨大敗吳佩孚所屬劉鎮華部,使被困8個月之久的楊虎成部和西安城得以解圍。繼而沿隴海路東進,攻占洛陽、鄭州等地。
不久,方振琥部改編為第九方面軍,脫離馮玉祥領導。民國17年,方振武部又改編為第一集團軍第四軍團,他任軍團總指揮,參加“二次北伐”入占被軍閥盤踞的濟南,後任濟南衛戍司令。民國18年5月,方振武任國民黨安徽省主席。在皖期間,革除積弊,精簡節約,決心治理好家鄉。他早就看清了蔣介石專制獨裁的面目,常與各派力量聯繫,從事反蔣活動。蔣獲悉後,於是年9月以“開會”為由,電召他到南京,將他軟禁。繼而又將他加上手銬腳鐐,投入湯山陸軍監獄。直至“九一八”事變後,他才獲得自由。
民國21年底,侵華日軍鐵蹄踏入熱河,他決心“毀家紓難,抗日救國”,變賣全部財產,湊足10萬元,獻作抗戰經費。與孟芸生一起,來到山西介休,集合舊部和其他抗日隊伍,舉行了著名的“綿山誓師”,成立抗日救國軍,他任總指揮,通電全國,北上抗日。民國22年5月26日,與馮玉祥、吉鴻昌等在張家口組成了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他任同盟軍前敵司令。在給養不足,裝備惡劣的極端困難條件下,抗日同盟軍與日軍浴血奮戰,相繼收復了寶昌、沽源、多倫、商都、張北等失地。捷報傳出,舉國振奮。然而,國民黨反動派卻以各種手段破壞同盟軍的抗日愛國行動,與日、偽軍相配合,大舉進攻同盟軍。在日、蔣夾擊的嚴峻形勢下,他和部分愛國將領發出通電,莊嚴表示:“正義所在,不辭湯火,光榮之死,甘於鼎鑊。”“即僅餘最後之一彈,亦必為抗日而犧牲。”抗日同盟軍在馮玉祥辭去總司令職務後,由他代理總司令,與吉鴻昌將軍領導部隊,繼續奮勇打擊日本侵略軍。不久,“民眾抗日同盟軍”改編為“抗日討賊軍”,兵分三路向開灤、冀東前進,9月20日進抵懷柔一帶。同年10月,抗日討賊軍陷入日、偽、蔣三方軍隊的重重包圍之中,他被迫出走海外。
七七事變後,他回到國內,在桂林創辦墾牧場,籌集資金購置槍支,準備重整抗日武裝。不料遭到特務監視,他不得不出走香港。民國30年12月18日,日本侵略軍侵占香港,他重返內地,決心奔赴抗日前線,殺敵衛國。剛入中山縣境時,即被國民黨特務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