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美國關係戰略 |
送交者: 老田 2002年12月29日01:15:4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在新中國與美國關係的互動中,毛澤東的戰略眼光和魄力,使得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主義最終放棄了與中國為敵的打算,最終選擇與中國和平共處。在這個鬥爭的過程中,美國無論是戰略上還是在戰術上,都是一敗塗地。而中國則在此過程中改善了國家周邊的安全態勢,提高自身的國際地位,斷絕了一百多年以來一直是中國心腹大患的海上敵人來源。在經濟上中國由於獨立自主進行建設,也在戰略上得分很多,在戰術上則付出了一定的生命財產代價,與美國相比,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所要達到的目標都順利達到了,而美國在與中國為敵的每一個步驟和動作,最後都是事與願違,在1970年代最終不得不放棄與中國為敵的政策。 今天中國的宵小之輩,就是在以戰術眼光來非議毛澤東主席的戰略決策的。 一、 美國對於共產黨和新中國態度及其背後的因素 1947年毛澤東就已經看到“中國革命的勝利,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美國設想的戰後世界圖景中,中國應該仍然維持解放前的地位,作為資源流出地區供給農產品、成為工業產品的市場和原材料產地。很顯然在美國主導的全球金字塔中,中國必須處於底層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中國通過革命而贏得獨立地位,並自主進行現代化建設,擺脫金字塔底層的地位,與美國追求的戰略目標是完全矛盾的。所以美國堅定不移地反對共產黨政權,更加反對由毛澤東領導所代表的民族獨立訴求和國家發展願望。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美國大使赫爾利就在美國國內記者招待會上宣布,美國政府堅決拒絕與共產黨合作。在解放戰爭期間,美國盡其所能為蔣介石的戰爭機器輸血,在戰爭開始階段,美國不惜親自出馬一方面用和談、調處名義爭取時間,一方面幫助蔣介石把軍隊輸送到戰爭前線。在戰爭開始後,國民黨政權戰爭經費的一半以上仰賴美國供應。在戰爭已經出現明朗的結局之後,美國撤回大使。當戰爭在大陸戰場已經結束之後,美國轉而極力扶持“中國民國在台灣”,並於1954年與老蔣簽署共同防禦協定,在聯合國里一直搞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阻擾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至今為止美國仍然是台獨的後台。 二、 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戰爭的戰略與戰術後果 在朝鮮戰爭於6月25日爆發之後,美國迅速明確宣布“台灣地位未定論”,為自己在軍事上利用台灣製造輿論,並於1950年6月27日把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 在朝鮮戰爭開始的時候,本來只是朝鮮的一場內戰,由於美國的大規模介入,結果使得朝鮮戰爭國際化。1950年10月8日,中國政府正式作出決定,派軍隊進入朝鮮境內作戰,1950年10月19日平壤陷落,這一天的黃昏,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渡過鴨綠江。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在靠近鴨綠江的溫井兩水洞地區,與南朝鮮軍隊遭遇,打了入朝作戰的第一個勝仗,這一天后來被規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經過3年的浴血奮戰,志願軍把防線維持在三八線附近。在戰爭的後勤補給和遠程火力方面,志願軍則處於劣勢。在1953年停戰協定簽署之時,從軍隊的進攻能力來說,志願軍占據絕對優勢,美軍在上甘嶺之戰中一敗塗地,而志願軍發起的金城反擊戰卻達到了“改直三八線、改善防禦態勢”的目標。在3年的戰爭中,志願軍耗費作戰物資56萬噸,戰爭經費62億元,不到當時中國一年的工商稅收數量;而美國耗費作戰物資7300萬噸,戰爭經費830億美圓,超過美國當時的年度財政收入。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志願軍真正見識了“紙老虎”的真面目,對美軍極為蔑視,認為其戰鬥力甚至遠遠不如蔣介石的軍隊。 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美軍處於全面潰退態勢,麥克阿瑟曾經叫囂要擴大戰爭打擊範圍,美國總統甚至威脅要使用核武器。而毛澤東在決策介入戰爭之前就準確預料到:如果志願軍有失敗的可能時,美國將有可能擴大戰爭,希圖使用戰爭恐怖來提前結束戰爭;相反如果戰爭進行比較順手,美國擴大戰爭也無法根本改變戰爭結局,那麼戰場將會局限在朝鮮。麥克阿瑟的叫囂,不過是跟水滸中的潑皮牛二一樣,因為架打輸了感到顏面無光,拼命想要找回場子而已。當然反應跟牛二一樣的人決非麥克阿瑟一個,杜魯門也算是半個,後來在越南戰場上越陷越深的約翰遜表現也差不多。最後他們都是很清楚的,戰爭結果已經提前註定,他們的作為不過是存有僥倖心理,期待上天關照好運氣,找回場子。 實際上根據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一書中的說法,美國之介入越南和朝鮮戰爭,是作為美國在1940年代沒有影響到中國內戰結果的後續動作。看來牛二針對的對象還是很清楚的。雖然美國在戰後一再宣稱歐洲是戰略重點,但是長期都是把軍事力量的重心放在中國的周邊,並以僅次於兩次世界大戰規模的軍隊,發動和介入這兩場戰爭。 在1965年,中國當時的外交部長陳毅發表聲明說到,我們等美國人打過來等了16年,等得頭髮都白了。(這個話剛剛好可以與朱熔基說入世談判是“黑髮人談到白髮人”相對照)美國走上擴大越南戰爭的道路之後,中國一方面通過第三方警告美國人,如果美軍膽敢越過北緯17度線(這個17度線是中國政府是在1954年的日內瓦協議中簽字承擔責任的),中國將派地面部隊參戰。後來美國果然沒有敢越雷池一步,中國也就相應地沒有地面部隊參加越戰。由於美國空軍轟炸越南北部,中國就派出高炮部隊幫助進行防空作戰。在越戰期間,中國援助越南的武器裝備足夠武裝200萬人,此外還有500萬噸糧食的援助。修建10號公路(胡志明小道)也主要是中國的工程部隊承擔的。越戰期間,中國先後有32萬人參加對越南的援助,最多的時候有17萬人在越南,最後有5000人的傷亡。在此十年間,中國對外援助處於高潮(包括對阿爾巴尼亞和非洲諸國的援助),最多的一年(1970年)對外援助數量約70億元,占財政支出的6.8%,一般年份對外援助占財政支出的3%左右。 其實在美國戰前規劃的世界藍圖中,在戰爭中都精確實現了,歐洲的競爭者被消滅了,日本的工業實力也沒有了,環顧世界,美國在經濟上沒有合格的競爭者,全球資源就放在美國的手邊,有一種予取予求的態勢。只有中國革命的勝利,才使得美國取得資源的範圍真正縮小了,這是一個真正的利益的喪失。反觀歐洲,戰前美國的競爭者德國和法國是一片廢墟,英國也是奄奄一息,美國的工業產值占全世界的53%。而在1933年美國已經與蘇聯建立了外交關係,承認了現實。東歐各國人口、疆域、資源都不足觀,戰前還有的是資源淨輸入地區。日本的垮台使得美國在亞洲的擴張沒有對手和阻力,但是偏偏在美國已經與蔣介石政權簽署了《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之後,中國“淪陷”於共產黨之手,原來可以指望的利益都已經成為泡影,怎麼不叫美國人痛徹心肺。 三、 中美關係解凍的歷史條件 由於與中國的敵對關係乃是實際利益的損失,因此美國無論在事實上還是在幕後政策制訂上,戰後都已經把中國列為頭號敵人和對手,因此才有美國人所說的“韓戰”與“越戰”。這兩場戰爭打下來之後,美國發現大事壞了,美國在戰後最初本希望把歐洲和日本邊緣化,成為美國產品的傾銷地,儘可能抑制歐洲的工業力量恢復,後來發現歐洲的左翼政治和文化力量急劇攀升,歐洲有失陷於共產主義制度之可能,這才不得不對歐洲的資本家集團改而進行扶持,這就是馬歇爾計劃的起源。由於亞洲需要與中國為敵,也只得扶持日本。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也仍然希望通過馬歇爾計劃實施,在美國和歐洲日本之間實現分工,美國在生產資料產品和高科技軍事裝備方面上占據絕對優勢,並供應全世界,歐洲和日本發展民用工業和輕加工業,以盡力延長競爭對手的成長時間,這個政策本來可以取得一個比較長時間的成效的,但是韓戰和越戰破壞了這一美夢。 在這兩場局部戰爭中,美國的許多重工業部門不得不集中力量用於滿足軍事定貨需要,結果先是世界乃至國內的民用品市場讓出來了,養肥了歐洲和日本的輕工業部門,接着美國的重工業部門也在戰爭結束之後發現,大部分市場已經有強大的競爭者存在了。資本主義的鐵板一塊,就這樣被打入了楔子,經濟爭端和政治分歧跟着就來了。從1970年代開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金融和貿易爭端就日益頻繁起來,兩個世界變成了三個世界。無論是在什麼層面上意義上來說,中國人民在這兩場戰爭中所做出了犧牲,是具有世界性的全局意義的。 由於美國和歐洲日本的競爭態勢加劇,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對第三世界的盤剝,相對輕微一些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資源分配上的地位。而中國以近乎無限的人力資源從1980年代開始,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結果卻使得第三世界國家的競爭態勢惡化,養肥了第一世界並促使第一世界實現了更高程度的整合,惡化了第三世界的資源分配地位,特別是今天中國本土的不可再生資源流出已經極為嚴重,每年中國資源流出大約占全部開發資源數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就是說中國每采10煤沒煉10噸鋼,都有3噸半左右流出國境用於幫助歐美日實現其富裕和發達。 1971年尼克松在關島的講話中說中國是世界五大力量中心之一,並不是因為中國真的在經濟力量上足夠強大,達到美國不敢小看的地步,而是美國已經充分認識到再當牛二,也是找不回場子的。以前與中國為敵的成本和代價已經太大,美國已經無法承受這個的後果了,所以才有這個關島講話的。 在美國人感到必須痛改前非的時候,中國民眾在毛澤東領導下所進行的艱苦努力,在經濟上政治上和國家安全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經濟上中國已經由一個農業國變成世界上的一個主要工業國,由於中國當時執行的是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到1970年代中期,中國的金屬加工機床數量已經居世界第二位(多於美國,僅次於蘇聯),主要工農業品按照實物指標已經列為世界第三位,到1990年中國的同一指標還是第三位,1995年才變成第二位的,不過不是中國發展快超過了別人,而是蘇聯解體的結果帶來中國的位次上升。國際政治地位上升的標誌性事件是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獲得壓倒多數票,實現了驅逐蔣介石集團進入聯合國恢復合法席位。由於美國最後不得不放棄了與中國為敵的政策,近代以來讓中國人民感到防不勝防、總是從海上對中國安全構成根本威脅的強大敵人,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消失了。 特別有意思的是,毛澤東於1970年與斯諾談話時,除了透露尼克松想要來中國的消息之外,還準確地預言到尼克松將會於美國舉行大選的1972年到中國來。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