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根據歷史改編的故事發生在1965年的11月14日,當時的情況是美軍在南越已經介入了戰爭,但只與南越的游擊隊交過手並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美軍情報部門確信有一支規模不祥的北越正規軍從柬埔寨滲透進南越中部德浪河地區。由梅爾·吉布森飾演的哈羅德·摩爾上校率領美軍第七騎兵團第一營搭乘直升飛機抵達該地(代號X光區)。他的任務是搜索並殲滅那裡的越南人民軍。
看到過國內不少朋友批評這部電影充斥了美國的“英雄主義”和價值觀等等如何如何的評論,今天只是想淺淺地談談自己看法。
首先究竟什麼才是美國越戰電影的傳統?事實上除了《現代啟示錄》,以及80年代《野戰排》和《生逢7月4日》等屈指可數的影片,絕大多數的美國越戰電影都不是把反省作為其主題。反之都是在宣揚美軍的勇敢和強悍,而總把越南一方“敵人”描寫成陰險狡詐,殘忍的虐待狂”。一般而言,也不會去觸及更深層次的東西。當年《野戰排》之所以能夠在美國引起如此之大的轟動就是因為其反傳統地揭露美軍的暴行,以及戰爭的對人性的極度扭曲扯出了一面真正的反省旗幟。而這部《我們曾是士兵》當然也有極大地宣傳美國英雄主義的特點,但是其最根本用意還是要寫出反戰的強烈願望。國人也許對於美國人的自我宣揚過於厭惡,以至於忽視了影片的另一面。當摩爾得知這次行動後,對自己的上司如此說道:“我們為什麼非要遠赴上萬英里,去到異國他鄉為了一場毫無道理的戰鬥送命呢?”影片結尾處,旁白如此說道,“數以萬計的美國青年在那裡埋葬了自己的青春,不少返回了家鄉,但是他們的生活已被徹底地改變了。他們轟轟烈烈地開赴了他鄉,而他們回來的時候並沒有迎接的鮮花,有的只有社會的漠視。”等等這樣的細節,片中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很多,若這樣就被忽視恐怕不太公平。同樣的對于越南士兵軍官的描寫,此片也是在越戰片中很少見的。過去的越戰片中,總是極盡醜化和妖魔化越南人民軍所能,總是把他們描寫成惡魔一般的角色。然而這部片中,確實給於了他們最為正面與人性的描寫。無論是指揮官還是下層士兵都沒有很刻意地去醜化他們,而是站在較為客觀地立場上去面對他們。尤其是那位越南指揮官結尾處的一段話,“美國人一定會認為這是他們的勝利,但是我們不會退縮。最終我們還是會贏得我們的獨立與尊嚴,哪怕我們需要多付出幾倍於過去的代價。”這種言語恐怕是在以往的越戰片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在描寫美軍士兵與家人父子愛人之間的感情之時,片中也給于越軍將士同樣的描寫,讓人們明白無論如何雙方都是相同的。
當然無論怎樣這都是一部美國的電影,不可避免地會摻雜着美國的社會觀和視角,但是作為一部美國好萊塢的主流影片能達到如此水平,也不該過多苛求。順便說一句,此片拍攝於911之前,所以要硬說此片的拍攝是在為美國911後情勢打氣,似乎有些牽強。
寫到這兒,不由地自己一次遭遇越戰老兵的經歷。那是去年的聖誕節,天氣很冷,自己開車在街上瞎轉。無疑間瞅見一個衣着單薄的中年人柱拐杖站在寒冷家口,像是個無家可歸的乞丐在乞討。從他身邊經過的時候,我一下在呆住了,這個人左腿被炸斷了,手裡舉着一塊牌子上面寫着“我從越南歸來,我曾經是個士兵。我也想過一個溫暖的聖誕”可能由於好奇,我下了車主動過去和他談了起來,問他“你真是越戰老兵?政府應該給你們撫恤的呀。”他沉默一會兒,從懷裡掏出一枚軍功勳章,接過一看才發現是優異服務勳章。“當國家需要我的時候,我義無反顧地去了。結果失去了一條腿,到頭來只換來這個小小的勳章。我現在一無所有。”說着說着,他竟然控制不住抽泣了起來,離開時,從口袋裡掏出了5美元塞給了他道了一聲“聖誕快樂”就匆匆地走了。可能有不少人會罵我親美,但是那一刻我的心突然如同刀攪一般難過,實在不忍心繼續待下去。當回到了車裡,卻還時不時聽到他在遠處喊着,“上帝保佑你!”而我卻是辛酸地想,如果真有上帝,這一切又為何會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