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德美關係
作者:XIANGREN,於 2003年1月13日。
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重歸一統,德國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在歐洲。目前,德國的
人口約占歐盟15國人口總數的22%,其國內生產總值則約占歐盟生產總值的26%。在
新一輪歐盟東擴中,德國又是主要的出資國。
德國自統一以來,與美國一直保持着緊密的聯繫,---從海灣戰爭、轟炸南斯拉夫,
到阿富汗戰爭等,德美都是堅定的同盟者。然而,如今德國對美國的伊拉克政策卻
說起了“不”字,世人大感意外。其實,這種驚異與其說是由德國人的今次變化所
致,倒不如說是外界感其不敏罷了。德美關係走到現在,是有其歷史的必然的。
1. 德國的大國理念
德國的大國理念從來未曾懈怠過。確實,日耳曼人似乎具有與生俱來的“不可抑制
地向遠方發展”的衝動。雖然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以失敗而告終,其過分膨脹
的大國理念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但具有優秀民族文化和嚴謹性格的日耳曼人是終究
將會獲得其應有的適當地位的。
兩德統一後,德國的實力迅速壯大,沉重的政治包袱也一甩而去。1994年7月,克林
頓先生訪問德國時,首次提出了“美德特殊關係”論,要求德國與美國一起在國際
事務中承擔“領導責任”,全然不顧早已存在多年的“美英特殊關係”。
鑑於歷史的原因,德國一方面奉行保守的對外政策,歐洲及其他地區的某些國家對
德國的猜忌是依然存在的。另一方面,二戰戰勝國對德國的影響已經逐漸消散,而
國際社會也已經出現了德國實現大國理想的戰略環境,德國人怎麼能不心有所寄?
如今,德國迎來了歷史性的新機遇。藉助於歐盟的影響力,德國的大國地位得到了
迅速的恢復,遠比同為二戰戰敗國的日本具有了更多的國際事務發言權。隨着德國
在歐盟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凸顯,傳統的“法德軸心”在逐漸向着德國傾斜。德國
提出了歐盟今後應該走向“擁有憲法、聯邦政府和議會”的歐洲聯邦之路的設想,
試圖為歐盟未來的發展定下基調。
當今德國在歐盟事務中的影響力已是顯而易見的,當土耳其以“從事了危害土耳其
國家安全活動”為由對德國阿登納等5家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進行審判時,德國內政部
長席利便直言不諱地警告說,如果土耳其司法部門繼續對德國基金會人員進行審判,
將會使土耳其試圖加入歐盟的計劃嚴重受挫。
德國的大國之路曲折多難,歷世紀努力,如今漸成正果。昔日德國通過戰爭沒能獲
得的戰略收益,竟在今日不徐不急地將其收入囊中,倒真似天意弄人!
2. 傳統的德美關係存在着新的定位需求
“9.11”事發後,德國總理施羅德立即發表聲明:“這是在向整個文明世界宣戰。
我已經向美國總統布什保證了德國對美國的無限團結。”筆者對施羅德先生這番表
白的解讀是:歐美在價值觀上的共性此刻產生了巨大的共鳴,畢竟它是維繫歐美聯
盟的關鍵要素之一。
然而,德國的“大國理念”終究將引導德國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國家利益,傾向於實
行有別於美國的外交路線。顯然,一個對美國亦步亦趨的德國將不成其為具有“大
國理念”的德國;同樣,一個對美國亦步亦趨的歐盟也將不成其為真正的歐盟。德
國今後的外交政策將越來越體現德國和歐盟的這種相對獨立性。
今日德國的聲音,已經基本具備了獨唱的潛質,它已經不屑於淹沒在美國指揮棒下
的合唱聲中,於是德美關係隨之出現了波折,其中隱含着的是德美關係中出現的新
的定位需求。
3. 德美分歧體現了德國的長期政策走向
在上屆德國政府選舉中,總理施羅德對美國的“伊拉克政策”大加批評,旗幟鮮明
地反對對伊拉克開戰。德司法部長格梅林女士則聲言:“布什想以此轉移人們對內
政問題的注意力,這是一種常用的手法,希特勒也曾這樣做過。”引起一場軒然大
波,最後以格梅林女士下台告終。
然而,將德美分歧簡單地歸因於“競選因素”是牽強的。筆者以為,此次德美分歧
體現出的是德國未來的長期政策走向,換言之,下一屆政府候選人也許仍會如法泡
制。 此次德國政治家們在競選中所闡露的與美相左的政治觀點,是不會隨着選舉的
結束而輕易改變的,它與德國大選後流行的那首歌曲,---《番茄醬之歌》的曲調配
上模仿施羅德的嗓音唱腔以諷刺施羅德剛剛再次當選就將承諾拋之腦後而提高稅收
的歌曲:“昨天的承諾今天就可以打破。我要提高稅收,我要掏空你們的錢包,你
們每個傢伙都藏了一些錢,但我無論如何都要找到…選舉已經結束,你們不能把我
開除…”,所表達的意義,是迥然不同的。
2002年12月31日,施羅德先生自信地指出:“德國擁有一切成功必備的要素。更重
要的是成功的決心。”“不僅是亞洲人,全世界各國人民都對德國人寄予了很高的
期望。我們的經濟實力和我們的發明創造力使世人折服。德國還以自己對世界的穩
定及和平發展作出的貢獻贏得了世人的信賴。”
德國的長期目標是輝煌的。她希望加強自己在聯合國中的地位,成為聯合國常任理
事國是其具體目標;她還希望在歐盟中起主導作用,以及在北約內部扮演領袖角色。
從今年1月1日起,德國已成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為期2年,美國對此忐忑不安。
2002年12月17日,美國五角大樓首席顧問里查德□珀爾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便稱,
如果德國在武裝襲擊伊拉克問題上對聯合國安理會說“不”,那麼將會被視為是支
持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會對德美兩國關係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不過,德國也
許還不至於一下子走得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