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奮進取決於民族的奮進,全民族的奮進又取決於每個國民的奮進。而阻擋我國國民自強的有四點,來自於我民族的遺傳。
一。私慾較多、地域觀念太強。中國人最大的毛病無疑是各自為戰,形同散沙。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打算,為自己的利益斤斤計較,最後是有相同利益的人抱在一處,使力量分散,被人一一擊破。其實,我們也有萬眾一心之時,開國之處,全國人們為了一個目標共同奮鬥的場景還歷歷在目,雖然窮,但充滿了鬥志。難道是現在的人們太有錢了?韓國人比我們有錢吧?為國家度過經濟風暴,他們捐金捐血,與國家一起共渡危機,我們的國人行嗎?這恐怕還是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沒有培養出良好的社會風氣。再說世界盃時,整個韓國球迷群體,你無法分清哪是漢城的、哪是水原的,而中國球迷一看便知他們的家鄉在哪,因為他們早把籍貫寫上了橫幅,一省一市,連一縣一鄉都有,試問,在外國為何不能統一稱自己為中國人?
二。有柔弱性和妥協性。我們自稱中華民族是善良的民族、愛好和平的民族,誰想過我們的敵人正喜歡我們民族的這個特徵。打你時,你會忍、打疼了,你不聲不響的敲下牙齒往肚子裡咽,兇手事後還特別容易得到寬恕,這樣的民族不被人欺侮才怪!說英吉利,我們會想起堅船利炮的大航海時代、說德意志,我們會想起鐵血征服的歷史,而我們呢?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的漢族,只有萬里長城,那是什麼?防禦之物,說難聽些??不思進取。
三。文過飾非、言喜不言憂。我們的傳媒里,老是說今年經濟長几個點、哪裡又超額完成目標,似乎全國形式有好無壞。不好的一面呢?為何不說?今年又有多少人下崗?失業率有多少?產品有多少囤積?沉醉於喜訊的民族一旦發現事實不如想象的完美,會喪失民族的鬥志,領導人沉醉於喜訊,會趨於昏聵。歷史上多少明君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四。故步自封。魯迅說的拿來主義看來並沒有深入人心,我們有時還沉醉於我們民族輝煌的過去。歷史書上不還拿四大發明沾沾自喜嗎?語文書上不還提着地大物博、長江黃河?什麼年代了,我們遠遠落後於世界,應該有憂患意識。一直被我們痛罵的日本,憂患意識多麼強烈,深怕有朝一日醒來已經被人超越,以至於寫下不少科幻小說,說若干年後被中國占領,大家覺得可笑?我覺得可怕,因為他們想到了,以後就要堅決避免讓這發生,我們呢?除了空想,幹什麼了嗎?值得思考和學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