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號航天員為什麼要配槍? |
送交者: 三把刀 2009年09月20日20:50:48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航天員為什麼要配槍? 雖然神舟七號的航天員是現役軍官身份,但是太空探索活動卻並非軍事行動。然而,出於安全考慮,航天員的裝備中仍然包括防身手槍,以便他們在非常時刻保護自己。本文將為您揭秘航天員攜帶手槍的原因,並詳細介紹我國航天員的配槍情況。 基本上,上天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攜帶槍械已成為一種慣例,對於他們而言,手槍並不是一件對抗外星人的武器,而是一件求生用的工具. 1965年的冬天,前蘇聯航天員阿列克謝•列奧諾夫和帕維爾•別里亞耶夫乘飛船返回地面時,着陸點發生偏差,降落在茫茫的原始森林中。在救援人員趕到之前,兩名航天員遭到了餓熊的多次襲擊。幸虧當時他們攜帶了馬卡洛夫手槍防身,才免於被餓熊撕成碎片。由於馬卡洛夫手槍的威力有限,此次事件之後蘇聯特意研發了航天員專用的TP-82型手槍。 這款手槍的研製時間超過了15年。它有三個槍管,分別用於發射信號彈、霰彈和普通子彈。槍托上安裝有利斧,航天員可用它在原始森林中開闢出小道。首先,它是一個典型的求生工具,航天員落地後如果不幸置身荒野,這款手槍將會幫他解決發射信號、狩獵野獸和自衛防身等諸多問題。此外,具有豐富求生經驗的航天員還可以利用子彈的發射藥和底火生火。 除了蘇聯之外,美國空軍早在二戰時期就裝備了專用的M6型求生槍,功能與蘇聯的TP-82型手槍接近。 中國航天員的配槍——64式手槍 自神舟五號開始,上太空執行任務的中國航天員的工具箱中就配備了一支中國制1964年式自動手槍。64式手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及公安、武警、司法和安全保衛部門都已經裝備使用的自衛武器。該槍以小巧輕便、便於隱蔽攜帶、易於維護保養著稱。因該槍曾是配備我軍高級指揮員和外交使節的自衛武器,並可作為禮品贈送國外要人,有人稱其為“將軍手槍”。 64式手槍的研發始於1960年,雖然當時已經裝備了以馬卡洛夫為原型仿造的59式自動手槍,但是由於當時的政治氣候以及對工藝成本的考慮,並沒有大規模列裝部隊。但為了滿足部隊高級軍官對防身手槍的需要以及飛行員、坦克駕駛員等非直接戰鬥人員的防身需求,還是特意研發了一種新的小型自衛手槍——64式手槍。該槍在結構和外形上借鑑了德國瓦爾特公司生產的PPK型手槍。 不過,64式手槍並非一款完美的武器:該槍所採用64式7.62mm手槍彈裝藥量小,彈頭質量輕,在實戰中經常反映威力不足。由於該彈的威力不足,而且64式手槍的體積也偏小,因此常常被一線的幹警戲稱為“小砸炮”。在實戰中,歹徒中彈後並未喪失反擊能力,從而導致幹警受傷甚至犧牲,這樣的案例曾經出現過多次,而且僅有7發的彈匣容量在實戰中也顯得有點不足 為何採用64式手槍作為航天員的配槍? 由於我國現在並無專用的航天員求生手槍,所以自衛手槍只能在現有的軍警用裝備中選擇。 雖然中國現今已經有多個型號的軍用警用手槍列裝,但是54和92式等手槍體積過大,而航天員裝備手槍並不是為了戰鬥,只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用作自衛防身,所以無需裝備此類戰鬥員使用的武器。而國產已經列裝的自衛手槍僅有64和77式手槍兩種可供選擇。77式手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均不如64式手槍,所以選用這款武器作為航天員的裝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實際上,在航天活動中,絕大部分情況下都不至於使用到手槍,所以,64式手槍雖然威力不足,但是已經足以應付大部分情況。 航天員、宇航員和太空人的區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階段性成功後,不少人都會對各種媒體和信息來源上對同一航天事物的不同稱謂產生疑惑。航天員、宇航員和太空人就是這樣一個容易混淆的例子。這三種稱謂到底有什麼不同?本文將從詞源學角度出發,揭示這三個詞彙產生的歷史背景、來龍去脈,並分析詞彙背後的深刻意義。 航天員和宇航員:冷戰的產物 無論是航天員、宇航員還是太空人,指的都是同一類人,即“經過訓練能駕駛航天器或在航天飛行中從事科學研究的人”。 蘇聯的航天員在俄文中被稱為“космонавт”,其斯拉夫詞根派生自希臘語“kosmos”(宇宙)和“nautēs”(水手)。直譯就是“宇宙航行者”。後來俄羅斯的航天部門也用這個此指代本國的航天員。這個詞的英語對譯就是cosmonaut。 美國宇航員的稱謂“astronaut”來源也差不多。“astro”在希臘語中有“宇宙、星、天體”的含義。這個詞加上“naut”的後綴與cosmonaut並無本質區別。 太空人一詞的由來 宇航員、航天員和太空人都是外來詞。在漢語中原來並沒有這樣的稱謂。其中最年輕的詞“太空人”翻譯自英文詞taikonaut。它是由馬來西亞的華人趙里昱(Chiew Lee Yih)在1998年3月創造的,並首先在某個網絡科技論壇里使用。差不多同時,陳藍(Chen Lan,音)在其“Go Taikonaut”的網頁里使用它。“Taikonaut”由“太空”的漢語拼音“taikōng”和“水手”的英文縮寫“naut”組成。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因為這個原因,2002年12月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成功發射神舟4號飛船時,大量使用這個詞來形容未來將出現在太空的中國航天員。 在英語、德語、丹麥語、荷蘭語及瑞典語、挪威語、芬蘭語等語言中,用“taikonaut”來代表中國航天員;而在西班牙文、法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乃至羅馬尼亞文等拉丁語系的語言中,它的變體是“taikonauta”;東歐國家波蘭、捷克和匈牙利等也採用了“taikonauta”的拼寫方法。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8: | 解放戰爭期間蘇聯向中共提供了多少援助 | |
2008: | 胡溫, 只要你們堅定地反腐敗, 我回國挺 | |
2006: | 從數字看日本軍事實力 | |
2006: | 嘆服之聲不斷 警惕有人“捧殺”中國 | |
2005: | 中國空軍一些荒唐事探秘 | |
2005: | 漫談“紅軍鴉片”對革命的貢獻 | |
2004: | 從科索沃看未來台海之戰 | |
2004: | 中美戰爭,中國勝算幾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