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空空導彈武器內置及其發射管理系統。戰鬥機由於機體內體積有限,因此要實現武器內置並不容易,特別是我國同類導彈的體積普遍比國外的都要大一些,所以實現 起來更困難。但在我國武器專家的巧妙構思下,這些問題都已經迎刃而解,但我們的載彈量可能相對偏少。還有重要的武器發射控制系統,這也是一個關鍵,因為在 火控雷達鎖定目標後,該系統要自動選擇所需的彈種,並及時給該選定彈供電並輸入控制參數,再把該彈投入到發射窗口待發。
五.複合材料大型結構件技術。這也是第三代和第四代戰機都 已經開始大批應用的一個技術,該技術既可以大幅減少飛機的機體重量(從而提高飛機的載彈量和載油量)而不減少飛行結構強度,還可較易實現飛機的隱身目的。 美國和日本已經實現了飛機機翼整體複合材料技術,其它更小型的機件更是數目繁多,其使用量已經超過飛機重量的一半。我國也已經實現了複合材料尾舵、垂直 舵、非關鍵結構件等較大型複合材料技術,複合材料在軍用飛機上的應用比重也越來越多,我們有理由相信,殲14戰機上的複合材料機件應用會有新的提高。
六.玻璃座艙內離子鍍金屬反射膜技術。這項技術主要是防止飛機駕駛員的裝備和飛機駕駛艙內的設備反射電磁波,從而被敵人探測到。如果在飛機駕駛艙玻璃上塗 敷這層金屬反射膜,則飛機駕駛艙內的電磁信號無法反射到飛機之外,敵方發射的探測波更無法進入能夠反射電磁回波的座艙內,從而大大減少被發現的概率。此 外,座艙各聯結點面處,也均經過特殊處理,均將電磁波反射能力減弱到最小。
七.發動機進氣口和發動機進氣壓縮風扇高溫隱身塗層技術。由於飛機的發動機進氣口和渦輪風扇發動機渦輪葉片是較大的雷達波反射源,而且是從前部探測飛機的 主要雷達回波源,因此,新型飛機隱身也要重點解決這一問題。為了減少雷達波回波強度,進氣口通道常被設計成為曲面形狀,進氣口唇部也是圓弧形過渡,而渦輪 風扇葉片因為不能輕易改變形狀,因此,渦輪葉片上通常要塗敷一層不同於機身上的特殊隱形塗層。
八.遠距相控陣多目標火控雷達。我國的戰鬥機載火控雷達技術在借鑑了法國和俄國技術後,已經有了極大進步。在此基礎上,我國自己研製的新型相控陣機載雷達 已經定型,據說原型先是裝在殲11B上進行實驗,待殲14正式定型服役時,將會正式裝備該型雷達。該雷達具有多目標處理能力,實際探測距離達到***公 里,能夠同時探測控制**個目標,同時攻擊其中的**個目標。但是隱形飛機因為需要重點考慮隱蔽自己,一般不能隨意打開自己的機載火控雷達,以免過早暴露 自己。美國的F-22戰鬥機在進入作戰區域前,一般都是依靠地面探測雷達、空中的預警飛機和天空的預警衛星所探測到的信息,利用實時數據鏈來實現信息共 享。我們的殲14服役後,預計將會主要依靠地基雷達來獲得目標信息,未來估計中國除了大力發展空基預警飛機外,雷達預警衛星也會列入中國軍方的發展之列。
九.機體表面高分子吸波複合材料技術。我國的高分子吸波航空材料技術,這幾年才逐漸露出神秘的面紗。相信在大家的記憶中,我國的各型戰鬥機都是銀光閃閃的 外觀(鋁合金蒙皮原色),如果距離足夠近,還能看到寬大的機體縫隙和眾多的熱鉚釘。而這些地方恰恰是雷達波反射最集中的所在,之所以我國的軍用飛機極易探 測和識別,就來源於此。這既是飛機製造工藝的問題,也是我國飛機設計的長期弊端。現如今,這些東西已經大大改觀,這從殲10上大家就能看出來。在殲14 上,這些榫合縫隙已經大大減小,熱鉚釘的痕跡也幾乎看不出來了,在彌合和噴塗了我國自己研製的高分子吸波材料後,我國新型殲擊機的外觀均勻平滑,再結合原 有的隱身設計,其隱身效果幾乎無與倫比。這些隱身材料已經由最初的1號,發展改進成為系列,現在已經有2、3、4號同時問世。
十.全自動飛行控制管理評估系統。我國現役的飛機的駕駛,因為我國的飛行控制系統大多相對落後(主要靠人力來控制),絕大多數都要依靠飛行員個人的飛行素質來控制,因此,飛行工作既 辛苦又消耗體力。記得某材料上曾說,美歐等國的航空飛行表演隊飛出的高難特技動作,編隊飛機之間的距離是由自動飛行控制系統自動控制的,而我國的“八.一 ”飛行表演隊能夠飛出同樣的水平,是依靠他們過硬的素質和訓練來實現的!所以,國外先進戰鬥機飛行員的長時間飛行工作很輕鬆,而我國飛行員飛行時間長了, 體力會消耗很大。因此,我國在飛行自動控制領域,在上世紀末奮起直追,現在初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已經研製成功的某些型號,已經正式裝備了我國最先進的戰 斗機,如殲10、殲11、飛豹等機型。而在殲14上裝備的是更加先進的型號,可以在電腦預定的飛行戰術動作中,自動完成各種高難訓練科目,並且大大減少了 飛行員的工作強度。
殲14先進第四代作戰飛機,是我國新世紀航空工業的定鼎之作,也是我國趕超世界戰鬥機先進水平的代表作。殲14戰鬥機的建成服役,既可以大幅縮小我國與飛 行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還可以有效保衛我國的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並且能夠完全滿足很多國家的外購先進水平戰鬥機的需求!預計,該機在2010年小批量開 始服役後,將很快成為我國的新的“殺手鐧”,擔負起抗衡美國及其亞洲盟國最新型戰鬥機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