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的世紀轉折 |
送交者: yb 2003年03月19日19:22:1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今天,零三年三月十五日,第十屆人大選出了以胡錦濤同志為國家主席的新政府,黨和國家都實行了領導人的世代交替。以這一天作為中國外交的路線轉折點,似乎有些滯後,轉折其實已經開始。筆者選這個日子,更多地是表示一種前瞻性的希望--希望我國的新領導人能夠沿着與國際接軌的外交路線繼續走下去。 從目前的國際局勢看,美國的"倒薩"戰爭,下個星期就會打響。國際上對這場戰爭支持和反對的大爭論,也蔓延到了中國,各派知識分子在互聯網上吵得不亦樂乎。現在社會上,甚至黨內,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政府對美國"太軟",沒有在安理會帶頭抵制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對侵犯伊拉克主權的安理會1441號決議,也投了贊成票,他們認為中國當了美國的幫凶。還有很多人,沒有那麼極端,但他們也有疑問:為什麼中國不能象第一次海灣戰爭時那樣,對授權動武的安理會決議投棄權票? 第一次海灣戰爭時,由於89年的那場風波,中美關係處在冷凍狀態,中國不投反對票,美國已經感謝不盡。北京的一張棄權票,換來了老布什在白宮接見錢其琛外長,打破了美方暫停兩國高層接觸的禁令,也打破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抵制"。針對當時黨內的不同意見,鄧小平親自表態說:"這一票投得好!"後來,在黨的十四屆一中全會上,錢其琛以最高票數當選為政治局委員。但是,作為唯一沒有支持這場戰爭的大國,中國還是付了代價的。中國宣布不參加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東和談,現在扶助巴勒斯坦建國的四方,美國、俄國、歐盟和聯合國,就沒有中國的單獨一份,對中國的國際威望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現在中美關係接近歷史上最好時期的水平,在阿拉伯國家敘利亞都對1441號決議投贊成票的情況下,如果北京棄權,將被小布什認為是不友好舉動,從而危及9·11事件之後和美國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合作關係。 對於那些認為中國對美國"太軟"的同志,筆者要強調指出,自1994年鄧小平因病不再視事以來,直到2001年,在外交戰線,第三代領導實際上推行了七年的"新強硬路線"。對於台灣--台灣問題是內政,但又和中美關係密不可分,因此放在這裡一起講--在李登輝競選總統期間,中國搞了軍事演習,向台灣鄰近水域發射導彈。對於日本,中國提出日本必須"重新認識歷史問題",要求日本政府就侵華戰爭作出有誠意的道歉。對於美國,中國與俄國合作,在安理會擋住了可能提出的授權對南斯拉夫動武的提案;中國並且堅決支持米洛舍維奇對抗北約的轟炸。在人們最關心的對台、對日和對美三方面,中國政府都展現出了新的強硬姿態。 但是,新強硬路線並沒有取得預想的成果。 對台灣,軍事演習未能阻止李登輝當選總統,後來的武力威脅也未能阻止陳水扁和民進黨上台。96年2月北京在台灣海峽發射導彈,96年4月美國和日本就修訂了日美安全條約,加入了針對台灣的"周邊地區"條款。小布什上台後,明確表示美國會用武力保衛台灣的民主,連以前允許美國體面退出的模糊性都不再存在。 對日本,鄧小平78年訪問時,當着天皇的面說,"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我們今後要積極向前看";98年江澤民訪問日本,提出"重新認識歷史問題",被他們以為是討錢時說好話,經濟好轉就強硬。日本政府不但拒絕了中國政府的要求,而且削減援助和貸款。近幾年中國財政赤字大幅度增加,這也是一個原因。同時,日本民間的厭華反華情緒,也有顯著上升。日本的對華態度,歷來是民間熱過政府。民間的對華友善,曾經是中國對日政策的有力槓桿。現在,中國面臨這一槓桿失效的可能。 對美國,支持米洛舍維奇的後果,是駐南斯拉夫使館被"誤炸"。在俄羅斯總統特使切爾諾梅爾金來華、通告葉利欽為了俄美關係而決定壓迫米洛舍維奇接受北約條件的情況下,北京已經不可能以進一步支持南斯拉夫的方式,作出有效的反擊。最受損害的反是中國的經濟改革,由於國內高漲的反美情緒,加入WTO的談判進程只能暫時中止。 隨後,前年4月1日,中美空軍在南海上空發生撞機事故。國內的過激反應,讓中央警覺到了七年"新強硬路線"和多年愛國主義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後果。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對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即使是正確的政策,也要看到它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有些同志,以為反美總是對的,以為用任何手段反美都是對的,把在公海偵察說成是"侵犯領空",把避難降落也說成是"侵犯領空",他們謊報軍情,搞得中央初期的對美交涉比較被動。在互聯網上,還出現了大量的攻擊政府的言論。 在當今信息時代,外交和內政已經很難分開。文化大革命時,可以對內搞革命宣傳,對外則執行比較穩健的、實事求是的政策,因為一般群眾並不了解中國在國外的真實活動。今天,中國的媒介遠為開放,國外各種信息也通過互聯網、電子郵件和衛星電視等渠道大量進入中國。繼續從前的作法,只會造成思想混亂。中國又有着長期遭受帝國主義欺負的歷史,反帝排外在群眾中有着深厚的道義基礎。但是,民間的盲目的民族主義情緒,實際上既打不到日本,也打不到美國,一旦煽動起來,非要找個力所能及的目標打出去時,不是打在看法不同的同胞身上,從而給執政黨製造混亂;就是直接反對政府的政策,直接打在執政黨的身上。 歷史的教訓值得注意。89年的風波起因於悼念胡耀邦;而胡耀邦的去職是因為86年的學生運動;86年學生運動又是發源於紀念一二·九的反日遊行。85年中曾根首次以內閣總理大臣身分參拜靖國神社。因為胡耀邦83年訪問日本時與中曾根私人關係不錯,宣傳部門某些受過批評而對胡耀邦不滿的"左派",公報私仇,指桑罵槐,在報紙上密集批判中曾根,引發了年青學生的強烈反日情緒。就連免除胡耀邦職務的理由,也和日本有關。胡耀邦在日本邀請了三千日本青年來華參加我國建國三十五周年的慶祝活動,因此受到一些老幹部的猛烈批評,曾在團中央工作的同志都作了檢討。 穩定和發展是我國的大局,是我國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為了防止外交上的反彈導致國內動盪,在提出了"三個代表"之後,同年,江澤民又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的會議上作了重要講話,裡面有兩段關於外交政策的重點段落。第一段是一貫主張,中國本國,將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上一切國家友好交往;但第二段是新提法,值得特別注意:"各國應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國不再要求別的國家相互之間打交道時也必須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只要遵守聯合國憲章,中國也就滿意了。這實際上是中共中央最高領導人正式宣告了中國今後將在聯合國的框架內行動。對於1441號決議,中國應該就是按聯合國憲章和安理會決議的文字和精神考慮問題的,而不是僅僅依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按五項原則是應該投反對票的,但是,根據憲章和關於伊拉克的安理會現有決議,中國投了贊成票。 不妨與以前的政策比較一下。黨校里學習鄧小平文選,關於外交政策,指定要學習的、最重要的一篇是鄧小平1988年會見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時的談話,《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則建立國際新秩序》。鄧小平當時是希望全盤改組國際秩序的。目前的政策似乎偏離了鄧小平的外交軌道。但是,形勢變化了,在政策上就要有新的靈活性。鄧小平本人就偏離了毛澤東的外交軌道。毛澤東相信天下大亂達到大治,世界形勢是"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五、六十年代,我國被排斥在聯合國之外,毛澤東甚至考慮過建立"第二聯合國",以第一次亞非會議--即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萬隆會議--為班底,建立新獨立國家的聯合。但是,在1965年第二次亞非會議召開前夕,東道國阿爾及利亞發生政變,新政府邀請蘇聯參加。蘇聯雖然有廣大的亞洲部分,但在傳統上是歐洲國家。當時中蘇關係惡化,中國不同意蘇聯的加入,退出了會議,"第二聯合國"的構想也就流產了。 從毛澤東造聯合國的反,到鄧小平改聯合國的良,再到現在的遵聯合國的法,中國作出了符合國家利益的重大轉折。去年的十六大報告裡,中央又明確宣布了,中國主張"保持國際社會的穩定"。如此說來,中國將執行與內政合拍的外交政策,中國今後將成為國際上的穩定性力量。 是江澤民同志帶領中國作出了這一重大轉折。在轉折關頭,為了防止政策的左右搖擺,中國需要江澤民同志的威望和經驗。或許這也是中央建議江澤民同志留任軍委主席的考慮之一。 去年9月,布什政府提出了新的國家安全戰略,裡面三項大任務的第二條,是通過建立良好的大國關係而保持和平。這是克林頓從來沒講過的話。如果美國表示重視中美關係,願意改善中美關係,中國當然也沒有反對的必要。 中國仍然會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但是,除非事關切身利益,中國大概不會在聯合國的框架之外挑戰美國的霸權。鄧小平說中國要"韜光養晦"、"不扛大旗不當頭"。中國承擔不起那樣的重任。這不單是因為中國力量不夠。在很多外國官員視作"中國後院"的印度支那,中國和越南打了一仗,都不能迫使越南從柬埔寨撤軍。還是要通過安理會,中美聯合施加壓力,才能利用越南急於與美國建交的機會,迫使他們撤出。鄧小平在進入九十年代、我國改革開放邁向新階段時的這一教導,還有更深刻的含義。即使中國今後比較強大了,也沒有必要全面挑戰美國的霸權,因為中國沒有一個富有國際感染力的意識形態。 蘇聯能挑戰美國是因為他們有共產主義;穆斯林能挑戰美國是因為他們有伊斯蘭教;美國在全球的霸權,除了物質上的強盛,還因為他們有一個"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在世界各地,包括我國,有很多人相信。只有通過一個宏大的意識形態所激發起來的政治想像,才能動員群眾,才能在各國找到同路人,才能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廣泛聲勢,才能全面挑戰美國的霸權。中國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目前處於低潮。愛國主義是保衛國家的強大的精神力量,但是靠愛國主義是無法在全球主動挑戰美國的。中國的鄰居越南和朝鮮,都是民族主義情緒非常強烈的國家,單靠愛國主義,跟它們的關係都會出問題。或許,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掀起新的高潮時,中國可以成為反對美國霸權的領頭羊和大後方。在這一天帶來之前,中國不出這個頭。中國必須長期自律,切忌頭腦發熱。 中國不挑戰美國在中東的利益,但是,中國又決不可以對這場"倒薩"戰爭掉以輕心。在這個聯繫日益緊密的小小寰球,中東的火花可能引起東北亞的爆炸。如果美國進展順利,在很短時間內就平息了薩達姆的抵抗,這可能會造成朝鮮的緊張,先發制人,鋌而走險。如果美國仗打得很艱難,在沒有更多機動兵力可調的情況下,將駐韓美軍調往伊拉克,也可能引起朝鮮的緊張。沒有了這些美軍"人質",又接受了伊拉克常規戰的教訓,朝鮮懷疑美國會動用核武器對付他們,朝鮮也可能先發制人,鋌而走險。如果朝鮮進攻我國,占領一、兩座東北大城市,然後運入核彈。把中國公民當作核訛詐人質,美國對此沒有辦法,中國對此又怎麼辦?簽訂和約,同意共管延邊,允許他們在長春駐軍,每年白送多少糧食多少油?大紅朝就要變成大宋朝了。 不是說朝鮮一定有這個膽子,但也不要以為這一切不可能發生。當身邊蹲着一個瘋子,而且瘋子又餓着肚子,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必然考慮最壞的可能。朝鮮已經發過警告了,如果聯合國對他們實行經濟制裁,就意味着戰爭。這是僅僅叫給美國聽的嗎?安理會要通過制裁決議,中國必須不投反對票。朝鮮打美國是打不到的,進攻韓國的可能也很小,韓國完全可以表面上反對制裁,聲稱自己只是被迫執行。那麼朝鮮要對誰發動戰爭?1993年,當中國對安理會譴責朝鮮阻攔核視察的決議投了棄權票後,他們就曾經挑起邊界衝突,打死打傷我方邊防警察。何況,有些朝鮮人認為,東北自古以來就是高句麗王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民族主義情緒很容易煽動起來。 美國撤出越南的時候,基辛格很瀟灑地對周恩來總理說:我們走了,今後越南就是你們的問題了。僅僅四年之後,中國真的跟越南打了一仗。現在美國拒絕與朝鮮直接談判,堅持要在"4+2"(美俄中日+韓朝)多邊框架內解決朝鮮問題,還反將中國一軍:你們不是指責美國搞單邊主義嗎,現在給你們一個多邊主義的機會。當前中國要考慮的是,怎樣使朝鮮不成為中國的問題。 作為冷戰結束後的國際秩序的最大受益者,美國傾向於維持現狀。只要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和台灣對我國的安全暫時都不構成重大威脅。日本目前還是和平主義國家。冷戰結束後的國際秩序的另一最大受益者,就是中國,中國獲得了經濟飛速發展的國際環境。就保持國際社會的穩定而言,中國和美國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目前,對中國國家安全的最直接威脅,不是台灣,不是日本,也不是美國,而是破壞國際社會穩定的朝鮮問題。在美國進攻伊拉克之際,如何防止禍水漫過鴨綠江,這是維護我國安全的首要任務。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