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成為侵略者嗎? |
送交者: 尼可拉斯·貝利 2003年04月19日02:25:3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尼可拉斯·貝利(Nicholas Berry)是美國國防信息中心(Center for Defence Information)的資深分析家。貝利在十月該中心的亞洲論壇版上發表題為“中國是侵略者嗎?”的論文,認為中國不是一個帝國主義強權,因為研究中國歷史顯示中國並不符合過去希臘、羅馬、大英帝國、納粹德國或二戰時妄圖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日本等任何侵略強權崛起模式,因此中國侵略的可能性近乎零。 貝利的結論指出,那些將中國視為新帝國主義威脅的美國人,回顧歷史紀錄就可了解中國絕不會尋求成為一個帝國。 中國是一個侵略者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大致決定未來美國軍隊規模和編制。鑑往知來,以往強權興起的歷史為我們提供了模式。但翻閱中國歷史卻發現中國並不符合此一模式,因此中國侵略的可能性近乎零。 稱霸五要素 導致一個國家以武力對外國建立霸權或只少嘗試這樣做的五個關鍵因素是: (1)一個統一的龐大國家 (2)不斷上升的經濟能力 (3)強調本國居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 (4)(相對)優越的軍力 (5)民眾支持擴張性外交政策 這五個因素依次相接,環環相連,我們將以這五個標準來衡量中國。 因素(1)統一大國 二十世紀是中國尋求國家統一和確立主權的時代。中國在這段時期敉平了內亂,擊退了外患,但台灣依然分離。事實上,中國民眾對昔日外國帝國主義壓迫的憎恨,令中國未來很難走上對外軍事侵略的道路,儘管統一台灣問題,仍會是一大變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將會決定中國未來的外交政策會否趨向強硬帶攻擊性。 統一模式決定華外交走向 如果台灣最後是靠武力統一,那麼中國之後為防範抱強烈敵意的美國,將可能尋求限制美國在東亞的影響,以保證本國安全;但如果兩岸和平統一,中國外交上的攻擊性將大降。 因素(2)不斷上升的經濟能力 表面上經濟增長為中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提供了基礎,但是內部和外部的制約其實很巨大。首先中國東西部的差距巨大;國營企業不振,造成大量人員失業,社會不安;體制內的貪污嚴重;環境污染嚴重等。 但是最大的制約因素其實來自外部--殖民主義時代早已過去,現在展現國力的地方,是能否在各種權威國際組織中擔任政策決定者的角色。中國廣泛參加各種世界性組織,如聯合國、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等,又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在全球化中獲益匪淺,其經濟藉貿易、外國投資、教育與技術轉讓融入了世界。中國經濟現在與其它經濟體系高度依賴,如美國、日本、台灣、南韓、澳洲及新加坡。試想:中國會冒着經濟崩潰的危險而向外進行帝國主義式的冒險嗎? 現代經濟實體沒有一個能獨善其身,伊拉克和塞爾維亞因侵略而遭孤立的前車可鑑,何況中國主要經濟夥伴都與美國關係密切。此外,中國的經濟實力仍遠遜於美國。美國強大的經濟,成為美國在軍事和意識形態上主導國際的強大後盾。簡而言之,中國領袖無意與美國及其盟友爭奪地區和世界盟主的位子。他們傾向多極化世界。 因素(3)強調稱霸意識形態 中國可能視自己為世上其中一個偉大文明,但卻沒有種族優越感。恰恰相反,中國一直指責歐美以種族為藉口來為自己的帝國主義開脫。文化方面,中國人難以與非中國人融合。中國的種族中心主義並不是想來主導外國人。沒有謀求主導他人的意識形態這個主要因素,中國難以轉向帝國主義。 因素(4)優越的軍力 中國歷來依賴陸軍,近年才開始強調彈道導彈及海空防衛。其三千五百架戰機中,只有五十架是先進的蘇二十七戰機;雖然四百枚導彈對準了台灣,但其兩棲及空中打擊力量仍不足以征服台灣。 美“一中”原則令華安心 解放軍的主要任務是防衛國家,打擊獨立活動和反對聲音,捍衛在南中國海的主權,有能力防止核威嚇,以及阻止台灣獨立。毫無疑問,美國任何一種助長或支持台灣獨立的舉動將引發戰爭。美國維持“一個中國原則”將令北京保持耐心。 解放軍發動攻擊(台灣)的代價將會引起以下後果:導致國際社會的經濟孤立;中國人自相殘殺;一旦美國支持台灣,可能令中國的攻擊失利。這一切都會令中國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最近,中國領導人也認識到對台灣需要採取懷柔而非高壓的策略才能達至統一。 因素(5)民眾支持擴張政策 中國具有反對帝國主義的情緒。中國不能一方面繼續抗議其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一方面又以此來剝削外國人。中國人可能接受人生充滿矛盾,但外侵將令他們陷入極度的內心衡突中。當然,台灣不是由外國人居住。 中國不會成為侵略者 中國永遠不會尋求建立霸權,解放軍將負責內部和防衛事務,包括對台灣保持壓力,使它不致走向獨立。中國不是帝國主義國家。但是如果中國領導人認為必要的話,中國將使用武力保衛其領土。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