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泡沫”與“新經濟帝國” |
送交者: 索額圖) 2003年05月08日18:28:4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本文首發在《楓樺園》<西線觀察>第七期,題目和內容略有改動。 高科技“泡沫”與“新經濟帝國” 索額圖 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產業技術革命發端於美國有其客觀必然性。美國具備產業革命所需的一切必要條件。良好的工業技術基礎和強大的經濟實力是產業革命發生的基礎條件,美國政府推行高利率政策,吸引國際資本大量流入美國,為產業革命提供了充裕的資金。軍事工業孕育了產業革命的骨幹技術,八十年代世界政治形勢和格局的變化為產業革命提供了契機。美國產業界旺盛的技術創新衝動通過軍民一體化產業體制迅速將新技術導入民用產業,掀起整個工業界和全社會的以追逐高技術為目標的產業革命。筆者在《生命在於軍火――美國高新經濟發展的奧秘探源》一文中已對這一問題作了機制方面的探討。在高科技工業的帶動下,美國經濟在九十年代獲得了快速發展,創造了戰後經濟持續增長的又一奇蹟。從二零零零年第一季度開始,高科技工業由盛轉衰,導致美國經濟滑坡,股市狂瀉,高科技“泡沫”崩裂,華爾街經紀人成為投資者和新聞媒體口誅筆伐的罪人。高科技“泡沫”的成因筆者在《中美“牛虎”之爭》系列文章(見萬維軍事論壇文庫)中作過初淺探討,《生命在於軍火》(見《楓樺園》西線觀察總第三期,2003年3月10日)對高科技工業體制方面的成因作了分析,本文擬對高科技“泡沫”作進一步量化分析,並對高科技“泡沫”對美歐新經濟的影響,結合西方經濟政治的新特點,作一些分析和評估。這不是嚴謹的學術論文。筆者的努力旨在對一些人們熟視的問題提出新的看法或深度的分析,同時也不忘書生之杞人憂天的傳統,對時局發幾聲感嘆。 兩年過去了,美國經濟仍然沒有起色,高科技“泡沫”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危害似乎不淺。高科技“泡沫”到底有多大?已經有許多研究成果可供借鑑。據Nick Beams(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1991-2001, www.wsws.org)提供的分析數據,1994年美國股市市值總規模是6.3萬億美元,到高潮的2000年第一季度,市值總規模達到19.6萬億美元。市值占GDP的比例,由1995年的50%,在五年之內翻到150%,但同期公司利潤僅上升了41.2%。而從1982年到1995年13年間,市值占GDP的比例才從25%升到50%,同時公司利潤在這一期間增長了160%。顯然,股市泡沫是鐵定的事實。遺憾的是,在股市高漲期間,卻沒有人把這觸目驚心的數據公布出來。 投入股市的資本主要來源於部門間融資、各種養老保險互助基金、美國居民個人儲蓄,以及外國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外國政府和個人購買美國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等,外來投資流動性最大、最活躍,對股市的推波助瀾作用也最大。據估計,股市暴漲期間,美國家庭平均將四分之一的儲蓄投入了股市。BEA(美國商業部委託的專門從事數據統計和整理的公司,www.bea.com)整理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995-2001年間,外國在美擁有的資產淨增額合計高達1.64萬億美元,其中外國跨國公司在美直接投資淨額合計達2,730億美元(流入投資總額1,129,782億減去美國對外投資總額856,795億),外國政府和外國個人購買美國股票、債券及其它動產和不動產總額達1.36萬億美元(1,363,265億)。這是世界各國的投資人對美國經濟的直接貢獻。另據世界銀行的《世界投資報告》用回歸方法計算的跨國公司直接投資(FDI,指投在非金融債券類資產上的資本)數據,在1995-2000年期間, 美國對外投資總額占世界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為17%,流入美國的直接投資占世界的比例為24%,美國顯然是九十年代後期跨國公司投資活動的主要場所。日本五年間對外淨投資額達1,242億美元,歐洲對外淨投資額為9,154億美元,是主要的資本淨輸出地區。由於世界外來投資的70%和對外投資的80%發生在發達國家間,即歐美和日本,顯然美國的外來淨投資主要是歐洲和日本的貢獻。其中大英帝國又是歐洲最大資本輸出國,五年間對外淨投資1,018億美元,大部份投在了美國。這就能解釋為什麼英國在外交政策上緊跟美國的原因了。國際跨國公司和外國個人都選擇美國作為主要投資場所,這是導致股市膨脹的主要外部助推力量。 但是單靠行業內部的需求是產生不出最終利潤的。而投入的巨額資金在一定時期後必須看到利潤,否則這些資金寧肯放在國債上,或者根本就不會流入美國。高科技工業由盛轉衰,正是由於投資人不再追加投資、使虧本經營的高科技企業無法繼續維持而引發連鎖破產開始的。經濟蕭條仍然是傳統意義上的一種產品過剩導致的危機,只是當今過剩的不是大量的物質產品, 而是高科技服務過剩、物化了資本和知識的軟件產品的過剩、高技術人材的過剩。造成過剩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信息產業自身高速發展的同時,其它行業的應用並沒有跟上來或有能力吸納高科技產出,信息產品的外部市場並沒有成熟或成長起來。另一方面,就是投機心切,生怕誤了這班車而良莠不擇、瘋狂下注催生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的重複投資、餓狼爭食,根本上仍然是信用膨脹、供給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這種制度的內在缺陷不因冠上“高科技”而避免,不因時代變遷而消失。馬克思的貢獻主要是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秘密。生活在當今資本社會的人們,搞不懂什麼問題,不妨再回顧一下馬列主義理論。偉人們的理論不是萬能鑰匙,卻常常是特效藥! 我其實一直不同意“高科技泡沫”這種說法。出現泡沫的是股市而不是高科技工業。“泡沫”有作假的意思。信息工業是以密集的高技術人才為特徵,人的智慧是物化產品的主要構成部分。知識產品雖然是無形產品,但大部分仍然是貨真價實的,因為任何一點作假,系統就不工作。美國經濟的生命力在於其雄踞世界的科技創新實力。高科技產業是美國經濟的龍頭產業,而且正在發展成為美國的主體產業部門。高科技產品市場廣闊,獲利豐厚,對國際游動資本有着無法抗拒的誘惑,風險固然高昂,與收益平庸的傳統產業相比,仍然是其不能捨棄的選擇。 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資本逃逸,尋找安全場所,在西方經濟中從來如此。中國雖然增長形勢看好,但微觀經濟基礎不穩固,宏觀機制不健全,資本市場容量太小,不會是國際資本的理想落腳地。中國2000年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約為380億,2001年上升至430億,為亞洲資本輸入最大國,香港2001年是資本淨流出地區,對外投資總額為630億,其中一半以上去了中國。雄心勃勃的印度,外來投資僅20億美元。整個亞太地區的外來投資由上年的1,340億美元下降為2001年的1,020億美元,占世界2001年資本輸出總量13,000億的比重不足8%。亞太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歐盟經濟區目前相對穩定和安全,經濟一體化帶來了許多新的投資機會,國際資本流向歐洲有其現實的必然性。筆者找不到2002年的世界資本流動的統計數據,僅從已有的世行《世界投資報告》2000和2001兩年的數據我們仍然可以作出一些趨勢判斷。2001年,世界外來投資總額7,350億美元,比2000年下降50.7%,對外投資總額為6,210億美元,下降55%。這與西方經濟開始轉入蕭條、投資必然收縮的一般現象是吻合的。美國2000年外來投資總額3,010億,對外投資總額1,390億,淨輸入619億;2001年外來投資總額降到1,240億,對外投資總額降為1140億,淨輸入降為100億,輸入資本隨着經濟增長趨降明顯減少。歐盟2000年對外投資高達7,730億,外來投資6170億,淨輸出1,560億;2001年對外投資3,650億,外來投資3,230億,淨輸出420億。日本2000年對外淨投資約250億,2001年超過300億(看圖估計數)。如果歐盟對外投資淨額在2002年進一步減少,我們可以相信歐盟對美國的資本輸出絕對地下降了。再加上產油國近年也紛紛將石油美元換成歐元,資本流出美國可能會成為今後幾年的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趨勢。有人說,美國發動第二次海灣戰爭的目的是打垮歐元,不無道理。因為一旦資本淨流出成為趨勢或持續過程,美國經濟復甦就將成為泡影。而發動戰爭,控制中東石油,也就間接控制了歐洲的經濟命脈,美國通過操縱世界市場石油價格,完全可以將歐洲甚至中國經濟增長微弱的百分點剷平,而美國仍可以依賴本國和鄰近委內瑞拉的石油保持經濟成本最低,從而實現經濟增長。 歐洲的經濟實力和市場前景是巨大的,但是歐洲以高技術工業為代表的新經濟成長是緩慢的,不但落後於美國,也落後於台灣等經濟後進地區。究其原因,歐洲經濟存在阻礙經濟成長的內在問題。歐洲國家中GDP達到一萬億以上的國家(註:2001年UN數據)有德國1.94萬億美元,法國1.45萬億,英國1.36萬億,意大利1.27萬億,俄國1.12萬億。簡單相加會是個龐大的數字,但歐洲經濟的龐大總量與其內部的經濟結構和運行機制並不溶合為一個有機整體,這是歐盟經濟區與美加墨經濟區最大的不同。歐盟成員國走向經濟一體化的最大障礙是各主要經濟大國的經濟結構趨同,互相排斥,又難以取捨。這一點在大多數有關此問題的討論中被忽略了。汽車及機械裝備工業無一例外是各大國最主要、最成熟、最鍾愛的傳統產業,是誰都無法放棄的支柱產業。由於這些產業本身又是各國的主要就業行業,強大的工會及其它政治反對力量會使得產業間裁併重組變得異常困難。這就限制了各國產業走向聯合的步伐,限制了資本和技術按照市場或效率原則進行組合,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得不到足夠資金扶持,高新技術產業也難以發展起來,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困難重重。而歐盟經濟區經濟結構得不到調整和優化,汽車等支柱產品成本就降不下來,規模效益就出不來,內部市場就沒有想象得那麼大,作為獨立的經濟統一體就成長不起來,只能是美國工業機械和汽車的高級加工生產基地。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歐洲許多工業企業生產優秀的產品卻不能成為世界級大公司,而美國的公司如汽車行業等產品質次價高,卻是世界頂尖大公司。沒有統一的大市場,是無法養育大公司大企業的,而沒有巨型公司群體作支柱,經濟是弱不經風的。經濟結構方面的問題不可能短時期內解決,向美國經濟挑戰,歐洲仍然有漫長的路要走。 歐盟不願接納俄羅斯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一旦俄羅斯的設備製造工業注入歐洲的資金和技術再次復活,加上俄羅斯的資源和人力優勢,將構成對歐洲各國傳統支柱產業的巨大威脅。精密機械加工工業是歐洲一些國家的支柱優勢產業,但俄羅斯的曾經服務於軍事工業的精密機械加工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毫不遜色。以單一國家的經濟潛力來看,歐洲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上俄羅斯。俄羅斯經濟的復活,就是歐洲經濟厄運的開始。此外,新歐洲內部經濟落差太大,新加入的國家在經濟整體水平和技術結構上與老歐洲有巨大差異,而機械製造等某些產業又與老歐洲重合。重建東德,重整東歐各國經濟,在長期內將是個資金黑洞,投入資本不見效益,這不是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所能單獨承擔的。新歐洲在一個時期內將是老歐洲的沉重負擔。還有其它投資要素如勞工條件、工作效率、技術創新條件、市場要素流動性、市場規模、消費水平及文化差異等各方面,歐洲仍無法和美國相比,改變這種狀況決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的,而且還有一個願不願意的問題。歐洲資本一直在向美國淨輸出的事實可以佐證上述分析的可靠性。美國經濟不景氣、資本發生回流,有物歸原主的成份在內,還不能肯定這將是今後國際資本流動的趨勢。建設新歐洲,是一種政治願望,能不能實現,取決於跨國公司的投資決定。而跨國公司的考慮比政治家要現實的多。如果在德國和美國之間作出選擇,很難想象大英帝國的投資人會青睞前者。 歷史地看,歐洲經濟是美國經濟的延伸。從軍事戰略角度看,只要有榮辱與共的英國存在,只要美國保留在德國等國的歐洲駐軍,歐洲就會在美國的控制之下。兩次大戰後,都是美國資本擔當重建的。二戰後的重建,使美國資本控制了歐洲主要國家特別是英、德、奧、比、荷等國的主要機械設備製造業、化學工業和金融行業。因而歐洲各國的經濟與美國經濟有着聯動效應。美國對外總投資2001年為1139億美元,投在歐洲561億,占總數的一半。其中荷蘭161億,英國132億,德國114億,瑞士66億,法國僅6.6億。由此我們也許可以演義法美關係,與其說法美在諸多外交和國際經濟事務中發生衝突,不如說是法國在向美國抱怨,抱怨美國對法投資太少,對朋友關心不夠。如果美國跨國公司每年投向法國100億資本,法國立刻就會成為美國最忠實的朋友。美國資本冷落法國的真實動機可能是利用投資手段壓製法國,防止“戴高樂主義”干擾美國對歐洲各國的影響和控制。更何況法國產業工人的勞動效率和強大的工會組織,足以嚇退跨國公司。美國在歐洲的全部投資中,分布在製造業250億,金融業為206億,這兩項占去總投資的81.4%。美國產業界控制歐洲的目的很明確。即使歐洲經濟興起勢不可擋,美國資本仍然是受益者。而歐洲的產業要想壯大,必須尋找歐洲以外的市場,單靠歐洲市場的容量遠不能滿足產業規模擴張的需要。美國完整的大市場是歐洲產業擴張的首選。美歐經濟關係中,美國經濟不可避免處於主導地位,美國仍然是全球最佳投資場所。 股市被認為是經濟好壞的晴雨表。但股票價格有無限縮放的功能,並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和實際價值。股市低迷,並不說明美國經濟一團糟。相反,美國企業通過緊縮開支,整理資產,變得更有競爭力,管理得更好。世界各國都關注就業問題。西方各國中,美國的就業狀況始終是最好的。近二十年中,美國失業率最高的年份是1982年,達9.7%,經濟狀況最好的年份是2000年,失業率仍保持4%。從2001年起經濟回落,失業率升至4.8%,2002年上半年平均失業率仍低於6%。失業率低,政府的社會負擔就小,就有能力實施支持結構性調整的經濟政策和擴張性外交政策,為下一步經濟回升和未來經濟發展打基礎。 2001年華爾街估計,高科技“泡沫”鯨吞了投資人5萬億資產,2002年根據股市落幅更新的估計,股市縮水使7萬億投資蒸發。那些資本哪裡去了呢?投入股市的資本通過銀行轉化為產業投資,各類公司齊開張,老闆賺了錢,僱傭者拿了高工資,政府收了稅,社會財富增加了,各項福利事業得到改善,軍火工業繼續研發新武器,科研部門向新的技術難關進攻......2000年聯邦預算收入中,個人收入稅高達1萬億,占預算總收入的一半。預算支出中大於一半用於社會福利支出,還給了民眾。國防預算支出約3000億,占總支出的16.5%,政府還有預算盈餘2364億美元。總統大大方方把錢給美國人民搞了福利,民眾樂上眉梢。所謂若干萬億的養老保險基金隨“泡沫”破裂而消失,其實沒有高科技“泡沫”,美國政府和個人哪裡來的那麼多錢? 2000年美國GDP達到9.8萬億,比1994年增加約40%,淨增額2.8萬億,相當於中國兩年的GDP。美國2000年發行公債1,333億,使美國公債總規模達到5.8萬億,占當年GDP的57%。2000年美國財政實際支付的公債利息是2,232億美元,占預算總收入的11%。八十年代中國和世界的許多經濟學家就開始擔心美國的巨額公債會使政府破產,但二十年過去了,公債規模並未縮小,美國經濟繼續實現了增長。巨額公債的存在,是股票市場的調節器。股市不利的情況,股市資本轉而購買公債,繼續留在美國。只要美國政府還能付得起公債利息,這種機制就會穩定地運轉下去。即使股市“泡沫”破裂,資本也不會大規模外逃,經濟就不會遭受重創而無法回升。外國政府和投資者個人繼續持有美國債券或股票,是對美國經濟直接的貢獻,是經濟復甦的必要和前提條件。美國經濟已經是建立在世界各國經濟和投資人手上的“世界經濟”。 我想起歷史上秦始皇收繳天下兵器鑄十二銅人的故事。秦始皇的成功是短暫的。在那以後,中國歷代皇帝再沒有動過收繳兵刃的念頭,他們認識到民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經常實行一些仁政,讓民休養生息,給民以寬容。當山姆大叔仍然在為龐大的新經濟陶醉、為戰爭的勝利興奮得發暈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提醒他多讀些書,特別是有關中國歷史的書籍呢?也許這是不現實的,是我們善良的書卷文人的一廂情願。但是難道非得等到成為現實的那一刻,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某一城市爆炸,山姆才會醒悟嗎? 索額圖於北美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