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運十”下馬,致中國每年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和1200萬個就業崗位
原載:人民網
對現代航空航天產業稍微了解的網友,一定知道航空業其實才是一個國家科研、產業及國家綜合國力與實力的頂尖象徵。也就是說,實際上航空業的難度和創造的價值及其對人類發展的貢獻,才是第一位的。
曾幾何時,中國在晚於歐洲空客項目大約5年的時候,啟動了中華民族再一次勇追人類科研最前列和最高峰的努力,那就是“運十”項目的啟動實施。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磨劍鋒刃出鞘,“運十”橫空出世競崢嶸。中國在人類近現代工業科技史上,第一次站在了世界最前列,與當時的波音、空客鼎足而立,並在空客尚未商用、波音不敢飛高原的情況下,“運十”數次往返成都-拉薩,成為全球第一型飛越世界屋脊的民用大飛機!
然而,“運十”的太完美太成功,註定了要遭人忌恨,遭人暗算。在所謂繼續試飛所需的3000萬人民幣資金被否決,進而整個“運十”項目被下馬後,中華民族當時最卓越的“運十”科研團隊被解散、科研人員流落南京和杭州等街頭靠畫城市地圖維持生計。中國成功奠基並起步的航空業徹底被掐死,而大約20年後在歐洲國家超過近百億美元的政府財政扶持下,空客終於成功盈利並與波音二分天下。當然,從此以後,神州大地任波音、空客肆意馳騁。或許,當波音與空客飛越上海上空時,一定會向某個老機場內迄今仍然桀驁而立的“運十”敬禮問好,因為它們曾經都是人類最傑出的三個孩子三個兄弟。
“運十”下馬後不久,人類即迎來了航空業的蓬勃發展,波音與空客獨霸全球航空業、獨霸中國航運業,賺得盆滿缽滿,航空業並成為全球經濟的核心。
全球領先的定量分析和經濟預測機構牛津經濟研究所與空中客車公司日前共同發布的航空業研究報告《航空業:連接現實世界的全球網絡》指出:航空業的發展和壯大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和繁榮,創造了大量的直接經濟效益。航空運輸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核心,近年的年均客運總量達25億人次,貨運量約為5000萬噸;航空業在全球範圍內直接提供了超過550萬個就業機會,並創造了4250億美元的國民收入,遠遠高於製藥業(2700億美元)、紡織業(2860億美元)和汽車製造業(3220億美元)創造的收入;航空業及其供應鏈上的其他產業每年提供超過3300萬個就業機會,創造1.5萬億美元的收入;2007年的全球製造業商品貿易額中,約35%(3.5萬億美元)的商品運輸是由空運完成的;航空業促進了商品、勞動者和旅遊者的自由流動,增加了國際投資,刺激了全球經濟的發展;航空業通過規模化經營提高了效率,加劇了競爭,促進了創新,航空業的研發投入給社會帶來的好處要遠遠多於給航空業自身帶來的好處。預計到2026年,航空業將創造超過5000萬個就業機會和至少3.6萬億美元的生產總值,其中尤以中國市場增長迅猛。
按目前航空業及其產業鏈年均提供3850萬個就業機會、創造2萬億美元價值這樣的現狀為基數,如果“運十”沒有被下馬而是如同當年的空客一樣被堅持做大做強了而與波音競爭,那麼“運十”僅僅分得不足三分之一的份額,則“運十”為標誌的中國航空業現在將為我國每年提供不少於1200萬個就業崗位、創造不低於6000億美元的價值。但如今,這一切全被波音和空客分食了。
每年1200萬個就業崗位和6000億美元產值的航空業,這要抵多少個“算是很不錯的”的血汗工廠富士康?這要解決多少大學生的就業機會(明年大陸大學生畢業總人數預計將達到750萬)?僅此航空業一項,中國還需要仰人鼻息年復一年縫褲頭賣血汗賣資源去換取可憐的外匯然後再去買美國國債而受制於人嗎?
當然,與航空業幾乎同命運的則是龐大的汽車工業。我國早已經遠遠超越韓國的龐大完整的汽車產業,到現在全部淪為萬國汽車廠家的組裝車間,全國滿大街跑的已經基本沒有一輛是中國自主生產的汽車了。如此龐大的市場、令人無法想象的驚人的天文數字般的汽車業利潤每年則如滾滾洪流般流向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法國、瑞典、英國等眾多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