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驚天怒吼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人不能太老實!
粟裕,是一位舉世公認的偉大的軍事家,是戰神,是少有的常勝將軍。
粟裕,還是一位虛懷若谷的儒將。他嚴於律已,從不與人作無原則的爭論。在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建議授予他元帥銜,但他認為自己資歷淺,職務低,應該授“大將” 銜,多次進書中央,這成了那次授銜工作中的美談。
其實,粟裕完全符合授元帥銜的條件。他參加過南昌起義,參加過井崗山鬥爭的全過程,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是率領新四軍打鬼子的實際領導人,同時他還在毛澤東的親自領導下,指揮60萬華東和華中野戰軍,在淮海戰場上消滅了80萬蔣介石主力部隊,創造了一大奇蹟!繼之,又指揮華野50萬大軍參加渡江,解放上海及東南沿海諸省及大中城市,能指揮數十萬大軍進行複雜戰鬥的,有這種精歷的,只有朱德、彭德懷(抗美援朝)、林彪(遼瀋平津兩大戰役) 外,別無他人!授予他元帥銜合情合理,實事求是。他主動不要元帥銜,這表明了他的光輝品質,崇高的人格!
就是這樣一位令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敬佩的老將軍,竟在晚年臨終前發出了驚天怒吼:“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
淮海戰役是粟裕指揮的,這是誰都知道的常識,幾十年來大家都這樣說,史書上也是這樣記載的。怎麼到了今天,那個利用自已的權勢企圖占有別人軍功的“最高當局” ,竟不顧事實,敢如此胡作非為?
粟裕的憤怒是出於無奈!
現在看來,粟裕還是太老實、太謙虛了!一腔熱血為人民,不知魔鬼後面跟!
【現將有關人與粟裕爭功的材料附後,供諸友嘗析】
為自己爭功,貶低粟裕,實在不該!
淮海戰役,是人民解放戰爭期間,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這次戰役的主要指揮員是誰呢?這個問題本來不是個問題,然而現在卻成了問題。為什麼?因為 x在 1989年11月20日 《對二野歷史的回顧》中說:“淮海戰役是二野、三野聯合作戰,用毛主席的話說,二野三野聯合作戰,不只是增加一倍兩倍的力量,數量變,質量變,這是一個質的變化。淮海戰役成立了總前委,由五個人組成,其中三個人是常委,我當書記。毛主席對我說:‘我把指揮權交給你’,這是毛主席親自交給我的。淮海戰役的部署決策是我根據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決定的。”類似的話,x在1984年之前就講過許多次。
我認為,粟裕是中共戰功最卓著的神將之一。儘管他資格不如他人、官位不如他人、身份不如他人,名氣不如他人,但論戰功,論仗打得神勇精妙,以及實際的殲敵數量,乃至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他都是第一人。大量關於淮海戰役的資料,確信淮海戰役其實是粟裕直接指揮的。
倘若不是厭惡某些人貪天之功為己功的反覆自我表白,那麼,一生不計個人名利,連元帥銜都堅辭不受的粟裕,絕不至於在晚年要針鋒相對地說出那句還原歷史真相的話:“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請大家看下列資料:
(一)從指揮兵力看。中野下轄7個縱隊,總兵力共13. 6萬餘人,連同軍區部隊3個旅,合計15萬餘人。華野下轄16個縱隊,總兵力共36. 9萬餘人,連同軍區部隊4個旅,總兵力共約42萬人。華野總兵力是中野的兩倍多,武器裝備也遠優於中野。
(二)從承擔任務看。在淮海戰役三個階段中,第一階段的重點是消滅黃百韜兵團,由華野獨立承擔,並阻援邱清泉、李彌兩兵團,中野4個縱隊參加堵截李延年、劉汝明兵團,牽制黃維、孫元良兵團。顯然華野是第一階段的主角,中野尚未全軍參戰。第二階段消滅黃維兵團是中心,以中野為主,但華野北“挾”杜聿明集團3個兵團,並基本消滅了孫元良兵團,南“看”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還先後派出近6個縱隊增援中野,最終與中野7個縱隊一起“吃”掉了黃維兵團。該階段華野實際殲敵數多於中野。第三階段消滅杜聿明集團,華野單獨作戰,中野全軍休整(戰略預備隊)。總之,華野是自始至終,全軍、全程參與淮海戰役;中野則是一部“遲到”,全軍“早退”。
(三)從戰果看。淮海戰役,華野第一階段至少殲敵14. 08萬餘人,第二階段至少殲敵10. 8萬餘人,第三階段殲敵17. 6萬餘人,合計華野至少殲敵42. 5萬餘人,占殲敵總數55萬的80%以上。中野第一階段殲敵約2萬人,第二階段殲敵約7. 9萬人(其中殲黃維兵團約7. 8萬人,南線殲李延年兵團約0. 1萬人,第三階段休整,合計中野殲敵約10萬人,占殲敵總數約18%。從殲敵數量看,華野是中野的4倍多;從自身損耗看,兵員傷亡數和彈藥消耗數,華野都是中野的3倍以上。
(四)從戰役關係看。成立總前委的時候,華野正在緊張地圍殲黃百韜兵團,誘殲邱清泉、李彌兵團一部,無疑是淮海戰場上最重要、最關鍵、最主要的作戰方向;而中野此時處於牽制、保障、配合華野作戰的地位。按照解放軍作戰的慣例,“在一次戰役中,幾支部隊聯合作戰,一般是主要方向上的指揮員指揮次要方向上的指揮員,先打響的部隊指揮員指揮後打響的部隊指揮員,兵員多的指揮員指揮兵員少的指揮員”。 11月中旬淮海戰役的主要方向、先打響的、兵員多的,無疑都是華野。如果總前委真是淮海戰役的指揮機關,常委全在中野的安排就顯得不太符合常規,也不利於戰役的指揮。這不能不使人產生疑問:總前委真是淮海戰役的指揮機關嗎
因為淮海戰役是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合作的成果,x就成了淮海戰役的指揮員,那麼能不能說聶榮臻是平津戰役的指揮員而林彪是跑龍套的?
(五) 毛澤東從來就沒有將戰役指揮權真正交給x!
毛澤東吸取了百團大戰的經驗教訓,從那時開始,直至他去世,軍權一直牢牢地控制在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手中。
歷史資料顯示:淮海戰役是在毛主席、中央軍委的絕對直接領導下,由華野和中野分別指揮的。即淮海戰役的戰略指揮和戰役決策權在中央軍委,戰役和戰鬥指揮權在各野戰軍,即華野和中野的指揮員分別行使了對各自部隊(包括交叉配屬的部隊)的指揮權。和一般戰役不同的是,淮海戰役由於開始條件不成熟,變化很多,因此中央軍委在行使戰略指揮和戰役決策權時,較多地聽取和吸收了前線將領的合理意見,即由統帥部和戰區指揮員協商、共同行使戰役決策權,從總體上來看,粟裕指揮了70%左右的戰鬥,劉伯承指揮了30%的戰鬥,與x的確關係不大。
(六)、總前委在淮海戰役中是協調機構,在整個戰役中沒起多少作用。毛澤東決定成立總前委的目的是實現華野和中野兩大野戰軍的戰役協同,這個目的是完全實現了。這也許可以說是淮海戰役總前委的最大功績。
(七)、在1958年5月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彭德懷以突然襲擊的手段,集中全軍師以上1500多人,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大會、小會對粟裕進行批鬥,給他戴上了“反黨、反領導,向國防部爭權,有野心、告洋狀、資產階級極端個人主義,將帥不和、裡通外國”等等大帽子。結果,總參謀長也被撤了,調到國防科委工作。這一切,都是彭德懷整他的,而x是領導小組組長。在這裡, 我明白了為什有些人總是對林彪、粟裕豎挑鼻子橫挑眼的!
1959年,彭德懷在廬山會議上被打成反黨集團的頭子,粟裕在會上沒有趁機推波助瀾、落井下石,可見粟裕的為人。
1984年2月5日 ,粟裕帶着深深的遺憾告別了人世。x不給粟裕平反,致使粟裕蒙冤36年。在粟裕夫人楚青15年的不懈努力下,終於 1994年12月25日 《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發表劉華清、張震著名文章《追憶粟裕同志》,算是給粟裕平反昭雪了。他們給地富反壞右平反昭雪是那樣的積極、高調,而為什麼對人民群眾如此愛戴、戰功如此卓著的大將軍卻是那樣的消極和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