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離歐洲有多遠 |
送交者: wsp 2003年06月21日15:21:5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在俄羅斯為紀念聖彼得堡建城300周年而舉行的一系列活動中,5月31日舉行的俄羅斯與歐盟首腦會議特別引人注意。儘管這是每半年一次的例行峰會,但它打破了以往峰會歐盟方面由主席國首腦、歐盟委員會主席以及歐盟負責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參加的慣例,而是由歐盟各國以及即將加入歐盟的候選國元首或政府首腦共同參加。因此,這次歐俄峰會成了名副其實的“歐俄首腦大聚會”,歐俄之間的“熱乎勁”令人眼花。 俄羅斯對歐洲: 抓住機遇 加速融入 普京耗費15億美元為聖彼得堡操辦建城慶典,顯然並不僅僅是為了提高他家鄉的國際知名度,而是有着更深層的考慮,那就是藉此機會全方位改善俄羅斯謀求加快發展的國際環境。事實上,通過與美國總統布什的會晤,俄美間前一時期在伊拉克問題上的芥蒂已有所緩解,雙方堅定了繼續發展兩國戰略夥伴關係的意願;通過舉行獨聯體國家首腦會議,俄羅斯在獨聯體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通過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會晤,中俄間的戰略夥伴關係得到發展,俄羅斯的“東方外交”初見成效;而作為一系列首腦外交重頭戲的歐俄峰會,又為俄羅斯進一步融入歐洲打開了方便之門,歐俄雙方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的共同利益也使雙方有了加速接近的現實基礎。 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外交路線經歷了兩次大的轉向。葉利欽在擔任俄總統伊始,眼睛向西,在政治、經濟和外交等領域全面向西方靠攏。但北約執意東擴壓縮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嚴重損害了俄的國家利益,使葉利欽認識到西方並沒有真正改變繼續遏制俄羅斯的戰略。從90年代後期開始,俄羅斯調整外交重點,面向東方尋求合作夥伴和外交空間。1999年北約實現首輪東擴以及科索沃戰爭,都極大地削弱了俄羅斯對中東歐和巴爾幹地區的影響,也使俄與西方關係降到了冷戰後的最低點。2000年普京就任總統後,更是明確提出“東張西望的雙頭鷹政策”,奉行全方位外交,既抓住一切機會改善與西方的關係,又採取主動行動增強在遠東和亞洲地區的影響。 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為俄羅斯與西方改善關係提供了新的契機。一方面美國領導的國際反恐鬥爭迫切需要俄的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美國與歐洲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矛盾激化,分歧加深,也使俄羅斯找到了在西方的“裂縫”中開拓外交空間的良機。全方位外交成果初現,其具體表現是,俄羅斯與美國、歐盟及歐洲國家、東亞和南亞國家的關係都得到了改善、發展或提高。 歐洲對俄羅斯: 缺乏認同 保持距離 其實,從總體上看,目前的俄羅斯外交仍偏重於“向西看”。世界的政治、經濟、外交重心仍在西方,俄羅斯的主要國家利益也集中在本國西部。因此,融入歐洲,回歸歐洲,並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它既是俄羅斯基於現實和歷史背景的必然選擇,也符合普京政府勵精圖治、臥薪嘗膽,謀求重振大國地位的戰略構想。普京多次強調,斯拉夫文明與歐洲文明同根同源,融入西方是俄羅斯的歷史使命。普京的助手亞斯特任布斯基甚至認為,“只有選擇歐洲道路,俄羅斯才能儘快進入正統的國際社會,也才能發揮大國的作用。” 俄羅斯與歐洲的關係在歷史上始終處於一種非常矛盾的狀態。一方面,“西化”是俄羅斯社會發展進程的主流。從300年前彼得大帝占領了如今的聖彼得堡,從而開闢了俄羅斯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並啟動了以歐洲工業革命為榜樣的現代化進程,到近代歷史上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再到當代俄羅斯對社會文化取向的再定位,俄羅斯一直在追求與西歐的融合。 但另一方面,西歐始終沒有樹立起對俄羅斯的認同感,而是對其抱有深深的歧視和偏見。首先是文明的差異。西方認為俄羅斯文明與歐洲文明存在着質的差別,歐洲文明是以中世紀時基督教的形成確定下來的,俄羅斯的東正教卻是由拜占庭而不是羅馬教廷傳過去的。在西方人眼裡,東正教顯然是一種與基督教完全不同的宗教。特別是由彼得大帝倡導的“西式革命”,更使歐洲人對俄羅斯民族存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歐洲始終患有嚴重的“恐俄症”。俄羅斯國土遼闊,人口眾多,地跨歐亞兩大洲,歐洲各國總是把俄羅斯當成現實的或潛在的威脅,加以排斥和遏制。即使在冷戰結束後的今天,俄羅斯已無法對西方構成威脅,但歐洲仍沒有把俄羅斯當成可以信賴的、志同道合的盟友。北約東擴的戰略目標之一就是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防範其東山再起。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認為,“儘管許多年後俄羅斯可能成為穩定、繁榮、自由和民主的國家,但它由地理、種族、文化、宗教等因素所決定的,既屬歐洲又屬亞洲、既屬東方也屬西方的特性不會改變,俄羅斯不可能完全成為西方國家。 俄歐接近: 共同語言越來越多 在伊拉克戰爭前的國際外交鬥爭中,俄羅斯和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老歐洲”堅定地站在一起,抗衡美國的戰爭路線。儘管由於實力的限制,“反戰聯盟”最終未能阻止戰爭爆發,但美國的兩個盟國與俄羅斯聯合起來,如此強硬地對抗美國,這在二次大戰以來50多年的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事實上,冷戰結束後,由於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大國關係的調整,西歐與俄羅斯利益的匯合點逐步擴大,雙方的共同語言在增加。 在安全領域,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和地緣政治影響力都無法與過去的蘇聯相提並論,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對西歐構成威脅。相反,加強與俄的政治經濟聯繫能夠促使俄加快民主化進程,一個受到制約的、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俄羅斯符合歐洲長遠利益。在政治和外交領域,歐俄都主張建立多極化世界,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反對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雙方具有相互借重的內在需求。在經貿領域,歐盟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夥伴,隨着歐盟的擴大,歐俄間的貿易往來將繼續增長。 人們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同樣是吸收中東歐國家入盟,俄羅斯對於北約東擴損害其戰略利益抱有足夠的警惕,千方百計加以抵制;而對於歐盟擴大,俄羅斯更多地表現出寬容和默認,甚至認為這是加強俄與歐盟關係的重要機遇。此次普京總統邀請20多個歐盟成員國及其候選國的領導人齊聚聖彼得堡,這讓人們對俄羅斯融入歐洲的迫切願望有清楚了。 俄入歐盟: “大胖子”難坐“小木盆” 普京總統在歐俄首腦會議上說,“自由歐洲”應該包括俄羅斯,俄融入歐洲的既定政策是不會改變的。他還把歐盟加強內部邊界管理的《申根協定》與冷戰時期分隔歐洲的“柏林牆”相提並論,認為前者不利於歐俄擴大合作。他呼籲歐盟儘快實現與俄羅斯互免簽證,但歐盟對此反應冷淡。 融入歐洲是一回事,而加入歐盟是另外一回事。俄羅斯能成為歐盟的一個成員國嗎?歐洲輿論認為,目前還看不到這種可能性。前面提到,歐俄關係迅速升溫,主要是雙方互有所需、相互借重的結果,但這畢竟是兩個利益體之間的合作,而不是兩個利益體的完全重合。事實上,西歐人理想的“大歐洲”概念是不包括俄羅斯的,歐洲一體化進程發展50多年,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沒有把俄羅斯納入其中。 這首先因為,俄羅斯無論其國土面積還是人口都遠遠超過任何一個西歐國家,如果俄羅斯加入歐盟,勢必打破歐盟內部的力量平衡和利益分配格局。歐洲輿論形容說,這就好比一個“大胖子”坐進“小木盆”里洗澡,他可能把水濺得到處亂飛,讓別人無法洗,他甚至可能把木盆撐破,這對“大胖子”和“小木盆”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其次,儘管西方對俄的民主化改革進程持肯定態度,希望俄能演變成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國家,但不能否認,俄羅斯的政治前途仍具有一定的變數和不確定性,西歐對俄羅斯的防範意識仍然存在,這就決定了歐盟不會真正接納俄羅斯。 第三,除了宗教和社會生活的不同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外,俄羅斯的政治制度、議會民主、法律體系、人權保障等與西方標準尚有較大距離。歐盟之所以堅持要求俄公民在飛地加里寧格勒與俄本土之間旅行實行簽證制度,主要原因就是擔心免除簽證會使毒品走私、人口販賣、暴力集團等有組織犯罪活動蔓延到歐盟內部。 因此,歐盟與俄羅斯可以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發展關係,甚至在一些重大的國際關係問題上結成統一戰線,但雙方融為一體目前仍是難以想象的。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