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韜光養晦 |
送交者: RedArmy 2003年06月26日19:18:1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小平韜光養晦情勢已變 "韜光養晦"一語的本意是"隱藏才能,不使外露",將它作為一時的策略之計是可取的。尤其是在1990年前後,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和西方因為"6·4"事件制裁中國這一特定國際形勢下,鄧小平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思想,體現出一個政治家的沉着冷靜、從容應付各種危機的處事能力。但是如果脫離開特定環境,以此為長期指導中國外交的戰略方針,是不恰當的。 時過境遷。今天的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經濟持續發展、政局大體穩定的國家,雖然冷靜觀察必不可少,但是沒有必要總把穩住陣腳掛在嘴邊;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固然重要,但也不必總給人一種隱藏不露的印象。加入世貿組織表明中國融入世界的決心,中國應當自覺加大透明度,以一個充滿自信的姿態,真誠、坦然、從容、開放、不卑不亢地和各國交往,這才是一個成長中的世界大國應有的外交心態。 韜光養晦無需掛在嘴邊 為了國家安全,每個國家都有一部分信息是要對國內外隱瞞的。但在對外戰略層面,中國其實沒有什麼東西需要隱瞞。 西方和亞洲鄰國對中國的強大有四點擔心:1.恢復在東亞的霸權;2.對外侵略擴張,用軍事手段解決與鄰國的爭端;3.威脅西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4.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引發東亞緊張局勢。其實在這些重大問題上,中國沒有什麼東西要向世人隱瞞: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必須取得與自己的歷史、人口、領土和國力相稱的國際地位,必須而且一定會成為世界大國。但是中國沒有稱霸的野心,過去強大時沒有,今後強大了也不會爭奪世界霸權。 中國現在奉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決國內問題將是長期的任務。中國尋求以和平手段解決國家間爭端,軍事擴張不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以學習和借鑑先進資本主義的成果為前提,它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將是長期共處共榮的關係。中國承認未來世界是多元化的,每一種文明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沒有理由對外輸出自己的東西,更不會憑藉武力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於別國。中國和平統一台灣的立場和原則是堅定的,只有在台獨和外國勢力逼迫時,中國才會使用武力。 中國在這些問題上沒有什麼可以隱瞞的,愈是韜光養晦,反倒愈讓人生疑:中國韜什麼光,養什麼晦?強大的中國將會做什麼?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實行韜光養晦,可恰恰是在這個時候,"中國威脅"論盛行於美國、日本、東南亞。可見,中國在對外戰略方面既然沒有什麼東西需要隱瞞,也就沒必要把韜光養晦作為一個長期的戰略方針。 "美式韜光養晦"不適於中國 有人認為,中國應該像19世紀中後期的美國那樣,奉行孤立主義政策,只埋頭發展,不聞不問別人的事,不得罪人,這樣中國的國際地位自然而然就會提高。 19世紀的美國的確可以說是奉行了一種做而不宣的韜光養晦戰略。美國的地緣條件和周邊環境得天獨厚,具有幾乎所有用於發展的條件和資源,周邊沒有強國相爭,遠離世界是非中心。美國因此可以實行孤立主義政策,不管歐洲和亞洲的事情,關起門來發展,時機成熟了再爭取世界大國的地位。 中國的周邊環境比美國要複雜得多,既有邊界領海糾紛,又有歷史問題,還有華人問題等。中國不管別人的事,別人的事卻要找上門來。中國是個大國,即使主觀上沒有干涉別國的意思,其政治經濟影響對外部會產生強大的外溢作用,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時代尤其如此。比如,中國吸引外資增多,流向周邊國家的自然就會減少,就會迫使周邊國家調整自己的經濟政策。同樣,中國的鄰國太多,不管是恐怖主義在中亞的活動、南亞的印巴衝突,還是朝鮮半島危機,都使中國無法置之度外。中國也沒有美國那樣的獨自發展的優厚條件,現時經濟只能在與世界經濟市場的聯繫中取得更好的發展。中國要像一個大國那樣行事,承擔一個大國的義務,當然也要爭取一個大國的地位。胡錦濤與八國峰會的接觸,足見克服大國邊緣化的外交努力勢態。 信息時代韜光養晦難以操作 非典事件表明:第一,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已不再是政府控制下的壟斷資源,民眾幾乎可以在第一時間從第一現場或網絡平台知道一些事件真相。政府靠隱瞞實情來控制局面的目標越發難以實現,更何況隱瞞整個國家發展的大戰略大目標呢? 第二,在信息化時代,政府隱瞞事實所付出的代價要比得到的利益大得多。民眾越是得不到真實信息,就越發產生恐慌心理,產生了比非典要大得多的災害,更何況隱瞞國家大戰略大目標所付出的代價呢? 可見,在信息化時代,韜光養晦在操作上的難度會越來越大,所付出的成本和代價也會越來越高,最終很可能是得不償失,反倒違背韜光養晦的初衷。作為一個成長中的世界大國,中國應變韜光養晦為陽光態度、大國精神,占據國際主流空間。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