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集團牽扯全美利益
拉姆斯菲爾德
原載美國《時代》周刊
戰爭帶來商機無限
“9·11”事件後不久,全美幾乎所有的產業股價全部貶值,惟獨軍工企
業股價大幅上揚。其中,美國第三大軍火商雷神公司的股票上漲了27%,高居
榜首。而且在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的一個多月里,美國各大軍工企業的股價平
均都上升了30%以上。本來冷戰結束後,美國的部隊規模、國防預算等均在逐
年減少,這都給美國傳統的“繁榮企業”———軍工集團帶來很大的壓力。但
“9·11”事件後,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近在咫尺的恐怖主義威脅以及戰爭
打響導致美國的國防預算增加。在美國遭受襲擊後,布什總統要求國會緊急撥
款200億美元用於反恐怖行動,而美國參眾兩院批準的撥款數額則是400億美
元。
儘管戰爭的高昂費用讓美國政治家們感到焦慮不安,但是對於一直善於尋
找機會的軍工企業來說,戰爭恰恰是它們“招財進寶”的機會。自海灣戰爭以
來,需要美國人自己動手、自己掏錢的戰爭日漸增多,但美國人並不會為這點
錢“斤斤計較”。因為聰明的軍火商們知道,每一場戰爭的結束都是新一輪軍
備採購大戰的開始。同美國軍火出口獲得的巨額利潤相比,戰爭投入的那一點
花費就太不值得一提了。據美國防部最新公布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稱,為
了完成美軍目前日益增多的使命,五角大樓需要在短期內每年增加軍費開支
100億美元,在2010年之前將每年增加軍費開支400億美元。這其中的絕大部分
將被用來更新和採購武器裝備,而目前五角大樓每年用於採購裝備的款項已經
超過了600億美元。如此看來,戰爭開支並沒有給美國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
相反,巨額的戰爭消耗倒成了刺激美國軍工企業和美國經濟發展的動力。難怪
有西方經濟學家分析說:“從經濟角度上講,在目前美國經濟掙扎在衰退邊緣
的時候恰逢這場戰爭,確實是美國的運氣。”
軍工集團不斷發展
自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國防預算和防務需求不斷削減,美國軍
工企業為了生存,不斷進行大規模的併購和調整,以求建立規模適度、結構合
理和競爭力強的國防工業基礎。為此,美國軍工企業在政府安排下進行了大規
模改革。這次調整改革規模之大、動作之快令各國軍工界震驚。據統計,僅
1995年至1996年間,美國軍火工業兼併和合併就有15家以上。其中,1995年3
月,洛克希德公司和馬丁·瑪麗埃塔公司宣布合併。後來,新公司又兼併了洛
拉爾公司的宇航電子系統和通用電氣公司的電子系統。這樣洛克希德—馬丁公
司成為全球最大的軍工企業,占據了美國國防部採購預算的1/3左右的訂貨。
該公司控制了40%左右的世界戰鬥機市場,幾乎囊括了美國所有軍用衛星的生
產和發射業務。1996年8月,波音公司宣布出資31億美元收購羅克韋爾公司的
防務和航天分公司。同年12月15日,波音公司又宣布與麥道公司合併,成為世
界第二大軍工企業。1995年4月,雷神公司出資23億美元收購了大型軍用電子
公司的電子系統公司,隨後又兼併了休斯電子公司和得克薩斯儀器公司。雷神
公司兼併上述公司後成立了新的雷神公司,這樣,該公司壟斷了美國空對空導
彈的生產,成為世界第三大軍工企業。目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
司、雷神公司、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已經成為支撐美國經濟
的五大軍工企業巨頭,無論其資產數額還是產品覆蓋領域在美國都處於壓倒性
的壟斷狀態。
美國軍工企業調整和改革都是在白宮的大力支持和五角大樓的推波助瀾下
實現的。其目標是把軍工企業的內耗降至最低點,將資金用於扶植少數實力最
強的企業,形成代表美國國家水平的軍工集團,以牢牢保持美國在軍事技術上
的世界霸主地位和當今世界頭號軍火商的地位。
政界商圈關係微妙
在美國,約有1/3的企業與軍工生產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據稱,僅美國
要向台灣出售“宙斯盾”驅逐艦一項,就涉及全美49個州1938個承包商的利
益。作為美國經濟龍頭的軍工企業自然就與美國政治有着微妙的關係。無論是
在美國政府,還是在國會,都有不少代表軍工企業集團利益的政治家。對於軍
工企業集團來說,“維持軍火需求”與“維護國家安全”同等重要。
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就是這種“雙重利益”代表者的“典範”。不
少西方觀察家都認為,拉姆斯菲爾德之所以大張旗鼓地推行導彈防禦計劃,就
是因為他曾擔任過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系統的智囊團———蘭德公司的董事
長。規模空前、耗資巨大的導彈防禦計劃無疑將為美國的軍工集團提供千載難
逢的好機會。美國副總統切尼的夫人也曾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領導層人
物,而財政部長奧尼爾據說也曾擔任過蘭德公司的董事長。由此可見,美國軍
火商與政界的合作並不是現在才開始的。無論是華爾街的投資銀行,還是各大
企業中的智囊團,在各個貿易領域都可以看到軍隊和政府機構的人員在活動,
他們都在利用自己的職權和影響力爭取獲得大宗的軍火工業的訂單。
為更加有效地對美國政府及國會施加影響,美國各大軍工集團還專門組織
了勢力龐大的“院外集團”,並利用提供競選經費和拉選票等手段對美國立法
機構、行政部門和法院進行遊說,以確保他們制定和執行的政策符合本集團利
益。2001年10月26日,美國國防部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簽訂了生產3000架下
一代主力戰鬥機JSF的合同。為了爭奪這筆多達2000億美元的訂單,波音公司
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曾在事前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推銷和遊說戰。美國官方資
料顯示,在本屆總統選舉中,作為總統候選人的布什從軍工企業集團籌集的資
金是戈爾的15倍。連美國前副總統納爾遜·洛克菲勒也不得不承認:“院外利
益集團在指導美國的對外政策。”
軍火貿易影響深遠
美國的軍工集團不僅通過金錢左右其國內政壇人選和政策走向,而且通過
軍火貿易直接影響美國的對外政策。軍火貿易是美國支撐其全球戰略的重要基
礎,也是美國維持和發展軍火工業的重要手段。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遠離戰場的美國就是軍火的最大製造商和提供商。
在冷戰幾十年間,乃至冷戰後的十多年裡,美國始終占據武器銷售第一大國的
排名。2000年世界軍火貿易額為293億美元,其中的一半由美國軍火商提供,
其軍火出口總額要比排在它後面的4個國家的總和還要多。
冷戰後,美國曾制定了對外軍售三原則,即利用武器供應對武器進口國或
地區的政府施加影響;確保美國同擁有戰略物資(如石油)地區的聯繫;為美國
的商業投資和貿易開路,讓美國的武器製造商獲取更多的利潤。1995年,美國
又再次推出了對外軍售的“新政策”,其主要內容是:將對外軍售作為美國推
行外交政策的合法工具,增加美國在世界軍火市場上的份額是其外交政策的目
標之一;支持符合美國及盟國安全需要的軍火銷售,同時對可能威脅美國利益
的武器出口加以限制。這種一舉數得的“賺錢買賣”的確讓美國的政治家、外
交家和軍事家們都感到滿意。
軍火輸出留下隱患
軍工集團也是美國推行全球霸權的“急先鋒”。通過大肆銷售軍火,美國
為今後與各國軍事合作都埋下了“伏筆”,為美國擴展海外軍事存在奠定了基
礎;同時,美國的軍火輸出也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嚴重的戰爭隱患,加劇了一些
敏感地區的緊張局勢。據西方軍事研究機構的統計資料顯示,當今世界上正在
進行的50多起地區衝突中,40多起衝突的主要武器供應國是美國。總部設在紐
約的世界政策研究所的一份報告曾指出:“在墨西哥、哥倫比亞、巴爾幹、斯
里蘭卡、印尼、菲律賓、蘇丹和非洲大湖地區發生的衝突中,美制武器起着絕
對支配的作用。”
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日前在一篇全球軍火貿易形勢評論中就曾指出,
“在美國冷戰後的外交政策當中,有一點是從未改變過的,那就是美國政壇背
後軍火行業令人畏懼的力量”。近年來,南亞的印巴兩國由於持續不斷的核軍
備競賽而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美國白宮也因此宣布了對兩國的貿易制裁和武器
禁運政策。然而,在眾軍工集團的極力推動下,國會參、眾兩院還是“悄無聲
息”地通過了打算再次打開向印、巴兩國出售軍火通道的決議。分析家們同樣
也能夠看到,為了讓美國大量的武器裝配線持續運轉,為了保護整個國家的工
業基礎和降低高新技術武器系統的生產成本,無論是軍工集團還是政府部門,
都必須不斷推動美國的對外軍售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