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是平局,抗美援朝戰爭卻是勝利
作者:akaaaa
對於億萬中國人來說,東鄰半島“三千里江山”總牽繫着夢裡情懷,
在清川江畔、長津湖、馬良山、上甘嶺……都留下過中華好兒女的青
春熱血。經過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保家衛國奮戰,1953年7
月27日,終於在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定。半個世紀的歷史雄辯證明,
朝鮮戰爭本不該打,抗美援朝戰爭卻不能不打。正如毛澤東當年所說
:“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如今,世界大勢乃至半島形
勢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50年前的那個歡呼勝利之日還始終值得
已經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人紀念。
朝鮮戰爭是平局,抗美援朝戰爭卻是勝利
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嚴格區別“朝鮮戰爭”與“抗美援朝戰爭”這兩
個既有關聯又有區別的概念。他國紀念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日,中
國卻紀念10月25日抗美援朝開戰日和7月27日停戰日。
從國際法而論,當年朝鮮戰爭不論誰先開火,都是其內政,外國不應
干涉。美國卻在兩天后就宣布介入朝鮮內戰,還以此為藉口出兵台灣
,並支援侵越法軍,這才是真正的侵略。當美國從朝鮮、台灣、越南
三個戰略方向對新中國形成威脅時,中共中央根據毛澤東強調的“你
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則,自然要選擇合適的地點反擊。中國因沒有
海空軍而難以在台海作戰,出兵越南後勤供應又極其困難,只有在朝
鮮戰場同侵略者較量才最便於發揮自身的陸軍優勢。1950年10月上旬
,當敵軍不顧警告超過“三八線”北進時,毛澤東經過日夜不眠的思
考後,終於作出了參戰決策。10月19日,早已待命的東北邊防軍部隊
以志願軍名義入朝,六天后正式開始交戰。
三年一個月的朝鮮戰爭,最後基本回到開戰時的位置――三八線,可
謂是平局。中國進行的二年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卻是從鴨綠江邊開
始,取得了將世界頭號強國擊退500公里並挽救了鄰邦的勝利。過去2
萬八國聯軍就能長驅進入北京,這次百萬“十六國聯軍”在境外便被
打退,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揚眉吐氣的一場對外戰爭。在新中國
成立前夕的政協會上,毛澤東宣布“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
起來了”,這句豪言就此變成了現實。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回憶錄中說,1949年他到歐洲旅行,海關人員
見他是華人都表示鄙視。兩年後他再去西歐,海關官員見到中國人馬
上肅然起敬,敬佩地說你們連美國人都能打敗。李光耀由此感到身為
華人的自豪,並下決心學習漢語。過去日本社會上都輕蔑地稱中國為
“”,也是在抗美援朝戰爭後才心服口服地改稱正式國名。
按現代效費比標準,更可看出勝利的輝煌和不易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交戰雙方技術裝備差距之大為20世紀世界戰史上
所罕見。1950年美國的國民收入為2400億美元,中國僅100億美元;
美國有3.1萬架軍用飛機,中國還不足200架。美國陸軍平均4個人裝
備一輛汽車,中國陸軍平均500人才有一輛;美軍一個團的火力強度
,要超過中國一個軍。當時中國雖然有蘇聯援助,供給的武器卻不多
,還要按“出廠價五折”記賬。在這種遠非一個等量級的較量中,新
中國能夠在局部戰爭中取得勝利,真可謂“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
色”。
戰爭期間,解放軍作戰部隊的70%左右以志願軍名義輪番參戰,先後
入朝297萬人,此外還有60餘萬民工出國支援。志願軍戰場死亡共11.
4萬人(含陣亡、事故亡、凍亡),醫院中傷重不治2.1萬人,患病死
亡者1.3萬人,合計死者14.8萬人,負傷者則有38萬人次。志願軍還
有2.9萬人失蹤,其中2.14萬人成為敵方戰俘,停戰後1.4萬人去了台
灣,7110人遣返。中國直接戰費為人民幣62億元,還欠了蘇聯30億元
(當時合美元13億)軍火債。不過戰爭三年間,中國國民收入總額
2000億元,政府財政開支600億,國民經濟恢復未受大的影響。
朝鮮人民軍戰時傷亡為29萬人,被俘9萬人。北方平民死亡更多,卻
沒有準確統計。
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戰後聯合公布戰果,宣稱共“殲敵109萬人,
包括美軍39萬人,南朝鮮軍66萬人,其他國家軍隊2.9萬人”。這裡
以“一鍋煮”的方法只講“殲敵”數而不分類統計斃、傷、俘,是因
搞不太清殺傷精確數,同時也避免在遣返對方戰俘時出現被動。
從後來美、韓方面的統計看,中朝聯合司令部的戰果統計還比實際數
少,只是對美軍的統計有高估。因美韓軍自報戰時傷亡總數為113萬
人(其中美軍14.1萬人,韓軍97萬人,其他國家軍隊2萬人),此外
又有失蹤人員10萬以上。
朝鮮戰爭按“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所言,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
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從經濟上看,美國三年間輪番參戰的軍隊有
172萬人,直接戰費200億美元,加上備戰和援韓等間接費用則達640
億美元。美軍宣布戰時陣亡3.3萬人,負傷10.8萬人,確認被俘3700
人。加上因事故、傷病不治而亡者,總死亡數5.3萬人。九十年代在
華盛頓市中心建起的朝鮮戰爭紀念牆(就在越戰紀念牆旁邊),又刻
上了這5萬多死者的姓名。
韓國在戰時為了避免影響士氣,只承認軍隊傷亡共30萬人,失蹤9萬
人。朴正熙獨裁政權結束後,隨着社會公開化,韓國公開了戰時軍人
戰死22萬人(加上間接死亡共25萬人)、負傷75萬人的數字。
以現代科學的理念來總結戰爭,就要同經濟建設講效益一樣,研究其
作戰效費比。以儘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大的戰果,方顯出指揮藝術和作
戰能力高超,今人就此也不能不對當年志願軍的戰績表示深深的敬佩
。
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遠值得宏揚
戰爭的基本定律是強勝弱敗。當年中國的物質技術條件遠弱於敵,卻
占有政治優勢和人力數量優勢,並能有效地以己之長擊敵之短。
志願軍出國伊始,便發揚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勇於近戰夜戰,並大
膽穿插迂迴,使敵軍在朝鮮北方大敗南逃。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回憶
錄中也感嘆,這是“美國歷史上路程最長的敗退”。因後勤供應困難
及沒有海空軍掩護,志願軍推進至三八線附近也轉入陣地防禦,並依
靠構築坑道防禦工事,抵擋住“聯合國軍”在戰史上最密集火力支援
下的反撲。當時國內人民也同仇敵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
動,邊打邊建,有效完成了支前任務。再加上國際上聯盟戰略的成功
,美國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被迫妥協以就地停火結束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國內用以振奮軍民鬥志的主要有三種精神――國
際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
在20世紀上半葉,革命與戰爭是時代的主旋律,國際上有着革命鬥爭
相互支援的大背景。中國革命能取得勝利,部分原因也是得到了外來
援助,如東北解放區就曾得到過蘇聯和北朝鮮的幫助。新中國成立之
初,履行國際主義義務也成為那個特定時代的必然。後來時代主旋律
變為和平與發展,中國共產黨自第十三次代表大會起便在黨章中刪去
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提法,確定不以意識形態而以國家利益定
親疏,也是適應世界大勢的正確態度。
在民族和國家存在的條件下,愛國主義旗幟始終是凝聚人心的巨大精
神力量。對於在近代飽經外來侵略欺辱的中國人來說,當自己剛剛在
五星紅旗下站起來時,面對國土台灣受侵占,燃到鴨綠江邊的戰火使
工業中心東北受威脅,怎能不義憤填膺!近年一些書籍和文章把出兵
抗美援朝說成領袖個人的意志,這是一種認為個人造時勢的唯心史觀
的表現。其實,當時全國人民早對外來侵略積憤已久,毛澤東的決心
代表了大眾的意志,因此一聲號令,才會立即掀起全國同仇敵愾的抗
美援朝運動,入朝的指戰員們才能有那種捨生忘死的英雄氣慨,前線
便會有突不破的“地下長城”,後方又能形成“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
運輸線”……這種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的氣慨,無論在何時都將
是振奮我們民族精神的寶貴財富。
確立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的觀念
當年中美對抗乃至交火,雙方都曾強調意識形態。不過基辛格總結兩
國關係進程時有一句名言是:“決定中美分歧的不是意識形態,而是
利益、利益。”回顧美國在20世紀的亞太政策,其核心就是不能允許
存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亞洲大國。為此戰略目標,山姆大叔在二次大
戰期間曾聯華抗日,充當美國附庸的國民黨政權被推翻後,則必然將
打壓新中國作為亞洲政策的重點,介入朝鮮內戰和出兵台灣的重要背
景也在於此。七八十年代,中美雙方意識形態的對立如故,關係卻大
為改善,恰恰也是共同的安全利益使然。主義誠可貴,實利價更高,
在當今的世界上就是如此。
如果仔細翻閱一下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電文,可看出那一代領導人雖然
也強調國際主義,考慮的重心還是如何維護本國利益。毛澤東於1950
年10月14日提出入朝作戰計劃時,就要求“把國防線由鴨綠江推進到
德川、寧遠及其以南的線”。這句話在80年代初編輯《毛澤東軍事文
選》時出於某些考慮被刪,中央文獻研究室紀念抗美援朝所出版的
2000年第5期《黨的文獻》中刊登的電報中才終於公開了原文。此段
話語,其實正反映出保衛我國安全利益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