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仁川登陸 1
送交者: HAHAHA 2003年08月06日17:57:2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說起朝鮮戰爭中的仁川登陸,很多人都知道,而且都能說上一兩句,但是到底仁川登陸是如何開始,又是如何進行,對朝鮮戰爭的進程有什麼意義,說得清楚的人卻並不多。本文就希望能對仁川登陸做一番最詳盡的詮釋,讓我們重新認識真實的仁川登陸。

聯合國軍介入朝鮮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國遠東海、空軍攻擊越過北緯三八度線(為朝鮮與韓國的分界線,本文簡稱為三八線,下同)南下的朝鮮人民軍。——6月28日,美國遠東空軍就大舉出動,在兩天裡共出擊172架次,重創了原本就實力不濟的朝鮮空軍,奪取了朝鮮南部地區的制空權;6月29日,美國海軍的巡洋艦和驅逐艦駛抵朝鮮近海,向岸上目標進行了炮擊。

美國參眾兩院的大多數議員都支持總統介入朝鮮的立場,並立即通過了將服役期延長一年以及總統有權徵召各軍種預備役軍人的議案。(眾議院以315:4,參議院以70:0通過)

當天晚上,聯合國安理會就美國提出的“為擊退北朝鮮的進攻,恢復和平與安全,建議聯合國各成員國向韓國提供必要的軍事援助”決議進行表決,以7票贊成,蘇聯代表缺席,印度和埃及棄權,南斯拉夫投反對票,通過該決議。

6月30日,遠東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五星上將要求向朝鮮派出地面部隊(最初為1個團級戰鬥群,後加派2個師),隨即獲得杜魯門總統的批准。杜魯門總統隨即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向麥克阿瑟授予全權,由他根據需要自由支配所統帥的所有部隊,同時宣布對朝鮮實行全面海上封鎖。

7月2日,以駐日美軍第24步兵師第21團第1營為基礎組建的先遣支隊抵達韓國大田,成為第一支進入朝鮮的美軍地面部隊。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美國提出的設立聯合司令部以統一指揮各國軍隊的提案,並委託美國提供候選人。次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統一指揮由美、英、加、澳等十六國陸海空軍組成的聯合國軍。鑑於韓國此時尚未加入聯合國,從法律上講,麥克阿瑟還無權指揮韓國軍隊,因此韓國總統李承晚於7月14日將韓國軍隊指揮權也正式交給麥克阿瑟。

就這樣,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逐步捲入了朝鮮戰爭。

釜山防禦圈

然而戰局並未因聯合國軍的加入而向有利於韓國的方面發展,6月28日即開戰後的第四天,朝鮮人民軍就攻占了韓國首都漢城,而且人民軍主力還在繼續向南推進。

7月,人民軍接連突破聯合國軍(主要是美第8集團軍)在烏山、大田、錦江等地的阻滯防禦線,迫使聯合國軍於8月1日退守洛東江一線,形成了以釜山為核心南北長約135公里,東西寬約90公里的洛東江環形防線,也稱釜山防禦圈。

此時,韓國軍隊開戰前總兵力約9.8萬人,戰爭初期損失很大,最低谷時僅有2萬多人,傷亡及失蹤人數超過7萬!但是在美國的援助下邊打邊恢復,到8月初總兵力已恢復到8萬多人,但絕大多數是新兵,戰鬥力很弱。

美軍在朝鮮投入的地面兵力共計5.5萬人,其中第25步兵師16928人,第24步兵師9685人,第1騎兵師10276人,作為後備的第2步兵師4922人(只有師部和第9團),暫編陸戰第1旅4713人(只有旅部和陸戰第5團),此外還有基地後勤人員5171人,第8集團軍總部及直屬部隊2933人。但這些部隊不是一次到位,特別是最早參戰的第24步兵師,傷亡達3610人,超過三分之一。美軍參戰一個月的兵力損失情況為死1884人,傷2695人,失蹤523人,共6003人。因此8月初,美軍在釜山的總兵力還不到5萬,其中戰鬥部隊約4萬左右。

從8月5日開始,人民軍向洛東江環形防線發起了連續進攻,史稱八月攻勢。此時的人民軍,從戰爭初期總兵力約10萬左右,經過連續作戰的消耗,技術裝備和富有戰鬥經驗的骨幹兵員損失較大,戰鬥力與開戰初期相比,已有明顯的下降,兵員損失5.8萬人,經過補充後,總兵力維持在約6.9萬人(補充兵員中有三分之一是在南朝鮮招募的),火炮損失了三分之二,作為突擊骨幹力量的150輛T—34坦克也只剩下40輛可用。加之隨着戰線的拉長,補給困難的致命缺陷也逐漸顯露出來,很多部隊的彈藥和糧食都得不到及時補充,已經成為典型的"強弩之末"!

相比之下,聯合國軍方面在兵力數量上已處於優勢,不過韓國軍隊多為新兵,單就戰鬥力估算,雙方是半斤八兩,相差不多。但是聯合國軍高估了人民軍的實力,認為人民軍損失總數只有3萬左右,所已並沒有採取主動的行動,而是採取戰略防禦。聯合國軍依託有利的地形,戰線相對縮小,可以集中兵力和火力,還能利用釜山及其周圍地區發達的交通網迅捷調動部隊和補給,同時通過釜山港還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物資和人員補充,7月下旬每天到達釜山的運輸船平均達到16艘,卸下的物資日平均達一萬噸!(以至於朝鮮曾要求蘇聯海軍出動潛艇封鎖釜山,但蘇聯擔心會引發與美國的全面直接對抗而未答應)就這樣聯合國軍憑藉地形、兵力、火力、機動和補給諸方面的優勢,終於頂住了人民軍的八月攻勢。

9月1日,人民軍經過重新組織後繼續向洛東江環形防線發起猛攻,史稱九月攻勢。此時在洛東江環形防線的美第8集團軍,經過不斷的人員補充,實力已達到約9萬人,而韓國軍隊經過整頓與重新編組,已恢復到約9萬人的規模,聯合國軍總計約18萬人,火炮400門,坦克600輛。而人民軍則只有9.8萬人,其中還有不少剛徵召入伍的新兵,火炮300門,坦克100輛。兩相對比,人民軍無論是在人數還是在裝備上,都處於劣勢,更不用說聯合國軍還擁有強大的海空軍支援。因此,儘管人民軍士氣高昂,作戰英勇頑強,但是付出巨大代價後依然無法突破洛東江環形防線。

雙方就在朝鮮半島最南端的釜山地區呈現膠着狀態,但是對於人民軍而言,滅頂之災正在步步逼近!

兩棲登陸的醞釀

1950年9月,朝鮮戰局從表面上看,人民軍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勝利,不僅占領了朝鮮半島90%的土地,而且正向敵最後防線發起一輪又一輪的猛烈攻勢,似乎勝券在握,距離最終的勝利只有一步之遙!但是仔細分析,人民軍幾乎已經傾注了全力,連戰略預備隊都用上了,仍難以突破敵方最後的防線。聯合國軍因為在兵力火力各方面都數倍於人民軍,並且這一優勢還在不斷加大,不僅守住最後防線不成問題,而且可以實施反攻。但是如果僅是單純的反攻,即使反攻得手,人民軍也能逐次抵抗邊打邊退,最多打成擊饋戰,不能全殲人民軍。跳出戰火正酣的洛東江防線,綜觀全局,聯合國軍掌握着絕對海空優勢,充裕的預備隊(美軍於8月中旬開始組建第10軍),加上其在二戰期間積累的豐富的兩棲登陸作戰經驗,朝鮮半島三面臨海又是南北狹長的地理特點,正是其實施側後兩棲登陸的絕佳條件!一旦美軍在人民軍側後的兩棲登陸成功,完全可能發生戰局大逆轉的情況。

作為兩棲作戰專家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6月29日,也就是漢城失守的次日,麥克阿瑟就親臨漢江南岸進行實地視察。當他目睹了大批韓國軍隊的潰散士兵和難民蜂擁而逃的時候,就在心裡萌發了在朝鮮人民軍側後實施兩棲登陸的打算。

6月30日,當麥克阿瑟受領擊退北朝鮮軍隊的任務後,他首先提出的作戰計劃就是在阻擊人民軍南進的同時,在仁川登陸,切斷其補給線,然後南北夾擊,一舉將人民軍擊破。7月4日麥克阿瑟正式命令駐日本的美第1騎兵師開始進行在仁川登陸的準備。這一登陸計劃代號為“蘭心行動”,預定7月22日開始實施。然而人民軍在戰場上的迅猛推進,打亂了麥克阿瑟的如意打算,光靠已經到達朝鮮的地面部隊已難以阻止人民軍的推進,因此麥克阿瑟於7月10日決定取消“蘭心行動”,命令整裝待發的第1騎兵師改在釜山東北的近日灣登陸,投入洛東江防線的防禦作戰。儘管“蘭心行動”已經取消,但是麥克阿瑟仍對仁川登陸念念不忘,指示在作戰部長萊特准將領導下由陸、海、空三軍登陸作戰專家組成的聯合作戰計劃與作戰小組,繼續研究在朝鮮實施登陸作戰的有關問題。

7月23日,聯合作戰計劃與作戰小組向麥克阿瑟提交了代號為“烙鐵行動”的登陸作戰方案,計劃以從美國本土調來的暫編海軍陸戰隊第1旅和第2步兵師在9月中旬發起登陸作戰。

根據不同的登陸地點,分別擬定了三個方案:在仁川登陸的代號100—B計劃;在群山登陸的代號100—C計劃和在汪文津登陸的代號100—D計劃。

可是,7月下旬人民軍的凌厲攻勢,連下河東、咸陽、安義、居昌、晉州,釜山岌岌可危!麥克阿瑟深知如果釜山不保,仁川登陸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為了確保釜山,麥克阿瑟於7月29日命令已經起航的暫編海軍陸戰第1旅和第2步兵師改變原定計劃,直接在釜山登陸,加強洛東江防線的防禦力量。

1:5000的豪賭

正當人民軍八月攻勢如火如荼之際,麥克阿瑟定下了最後的決心——第10軍在仁川登陸,乘勢占領漢城和水原地區,與第8集團軍南北夾擊!

8月12日,美國陸軍部同意麥克阿瑟組建預備隊的要求,由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第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7團和陸戰團組成第10軍,為補足美軍編制中的人員缺額,從韓國徵召了8600名新兵補入美軍第7師,這樣才勉強湊起全軍約7萬人的規模,軍長由麥克阿瑟的心腹親信愛德華·阿爾蒙德少將擔任,而阿爾蒙德美國遠東軍隊兼聯合國軍參謀長的職務在麥克阿瑟的堅持下依然保留。

同日,在麥克阿瑟的一手策劃下,仁川登陸計劃正式完成,該計劃確定登陸時間為9月15日,地點是仁川,登陸部隊為新組建的第10軍。計劃規定登陸部隊在奪取仁川之後應迅速攻占漢城,切斷人民軍的主要補給線,同時釜山防禦圈內的第8集團軍發起反擊,沿大邱——大田——水原向北推進,與登陸部隊南北夾擊,圍殲洛東江前線的人民軍主力。

美國最高軍事領導當局,最初對麥克阿瑟的側後登陸方案是全力支持的,但當得知登陸地點是仁川時,就突然來個180度的大轉彎!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利上將、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上將和海軍作戰部長謝爾曼上將等軍方最高首腦不約而同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他們提出了一系列的反對理由:首先仁川的地理、地形和潮汐情況是非常不適合進行登陸作戰的(仁川的平均潮汐落差為6.9米,高潮時則達到10米,是世界上潮汐落差第二大的地點);其次仁川距離釜山有240公里,將數量本來就不多的聯合國軍再分散在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個地方,容易遭到各個擊破的危險;再次根據麥克阿瑟的計劃,登陸部隊中包括正在釜山防禦作戰中擔當重任的陸戰旅,將會嚴重影響釜山防禦的穩定性;最後擔心船隻不足,必須要抽調為第8集團軍運送補給的船隻,才能滿足登陸作戰的需要,如果登陸失敗,第8集團軍又因為缺乏船隻而導致的補給中斷,局勢那就無法挽回了。

布萊德利五星上將認為仁川登陸簡直就是一場孤注一擲的賭博,所以特地派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上將、海軍作戰部長謝爾曼上將和愛德華空軍中將專程前往東京,企圖說服麥克阿瑟修改登陸地點。

8月23日,柯林斯上將一行來到東京的聯合國司令部與麥克阿瑟進行磋商。柯林斯和謝爾曼提議將登陸地點改為群山。針對這些反對意見,麥克阿瑟立即以他獨特的魅力和語調開始講話,首先他舉出戰爭歷史上歷次從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地方發動的奇襲而取得的巨大勝利,來證明出其不意才是保證勝利的最關鍵因素。正因為人民軍已同樣知道仁川是極不適宜登陸的地點,所以目前,根據各項偵察報告,人民軍在漢城地區只有5000人,在仁川只有1000人,而且防禦設施還很不完善,可見仁川正是人民軍認為美軍不可能登陸的地點。接着他提出了群山登陸的不利之處,雖然群山在地理和潮汐方面沒有仁川那樣的困難,但是即使順利占領群山,既不能切斷人民軍的補給線,也不能形成戰略上的包圍,充其量只不過是一次並不徹底的戰術包圍,對於整個戰爭進程幾乎沒有多大意義。而仁川距離漢城只有20公里,只要能控制住漢城及其周圍的交通線(朝鮮半島上南北方向的主要交通線幾乎都經過漢城),就能徹底切斷洛東江前線人民軍的補給。然後,他表示如果在仁川登陸遭到頑強抵抗,他將在現場立即指揮撤退,不會造成重大的人員損失,損失的只是他的個人聲譽。最後麥克阿瑟極富激情地說到:“現在是能否保住西方國家威信的緊要關頭,全世界的目光正盯着朝鮮半島。共產黨方面第一步選擇了亞洲,而不是柏林,也不是維也納,更不是倫敦和華盛頓,就是這裡,朝鮮的洛東江!如果在亞洲,我們的戰鬥失敗,下一步就會在歐洲出現重大危機。如果在這裡取得勝利,歐洲也許就不會發生戰爭,歐洲就能得到渴望已久的和平和自由。但是,萬一我們在這裡犯下了閉門造車的錯誤,做出了錯誤的決策,那一切就完了!我在說這話的時候,好象能聽到命運的秒鐘在滴答!我認為現在是應該果斷採取行動的時候了,不然的話,等待我們的就只有死亡!”

但是,這麼激情的演講還是沒能說服柯林斯一行,當然柯林斯也說服不了麥克阿瑟,毫無收穫地返回華盛頓。

麥克阿瑟認為仁川登陸就是一場1:5000的豪賭,他押寶的關鍵就是正因為仁川極不適宜登陸的地理特點使人民軍判斷美軍不可能在此登陸,所以人民軍在這一地區的防禦異常薄弱!杜魯門總統對這一計劃也表示贊同,加之麥克阿瑟如日中天的威望和資歷(他的軍銜甚至比他的上級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利都高),使參謀長聯席會議儘管對登陸計劃還持有保留意見,但還是於8月28日批准了該計劃。

8月30日,麥克阿瑟下達登陸作戰部署命令:美第10軍在仁川登陸,並奪取漢城和金浦機場,海軍第7艦隊負責輸送登陸部隊並給予必要支援,美國遠東空軍擔負登陸作戰的空中支援和直接空中火力支援,並同時以主力支援美第8集團軍在釜山地區的作戰。

參戰地面部隊美第10軍由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陸軍步兵第7師、工兵第2旅、空降兵第187團和韓國第17步兵團、陸戰團等部組成,總兵力約7.5萬人,軍長愛德華·阿爾蒙德少將。

海上兵力主要來自美國海軍第7艦隊,還有少量的英國、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海軍艦艇,共有包括4艘航母、2艘護航航母、7艘巡洋艦、35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41艘掃雷艦和炮艦、83艘登陸艦艇、74艘運輸船和18艘後勤支援船在內的約250艘艦船,艦載機約300架。其中英國海軍有1艘航母、3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和2艘護衛艦,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各有2艘驅逐艦、荷蘭有1艘驅逐艦、新西蘭有2艘護衛艦,由美國遠東海軍司令喬埃海軍中將統一指揮。

9月初,人民軍又向洛東江防線發動攻勢,釜山局勢一度相當危急,以至於布萊德利特意徵詢麥克阿瑟,是否因為戰況的變化而變更登陸計劃?麥克阿瑟對此表示了不改變登陸計劃的堅定信心。由於人民軍在攻勢中所顯示的攻擊力量相當強大,甚至使美國最高軍事當局擔心第8集團軍還有沒有足夠的力量來配合登陸部隊實施夾擊,如果只靠兩個師多一點的登陸部隊能否順利攻占漢城並頂住人民軍隨之而來的反擊?使華盛頓的眾多高級將領憂心忡忡,因此布萊德利再次詢問麥克阿瑟,“我們對朝鮮最近戰況的變化感到非常不安。登陸時,當然要使用能從第8集團軍抽出的全部預備兵力。但是,象預定那樣開始進行的作戰是否妥當?有多大把握在仁川登陸?”而此時,作戰計劃的具體細節已全部制定完成,從各處調集來的參戰部隊也都集結完畢,並已分別受領了作戰任務,第一批登陸部隊甚至已經開始在朝鮮西海岸待機或完成了航渡!因此,麥克阿瑟向華盛頓發出了一封長長的電報,詳細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9月8日,焦慮不安的麥克阿瑟終於收到了回電:“同意你的計劃,作戰計劃的主要精神已向總統報告。”圍繞仁川登陸的決策爭論終於塵埃落定。

仁川

仁川位於朝鮮西海岸中部,距離漢城只有32公里,是漢城的海上門戶。其地理條件最大特點是潮汐落差很大,平均落差為6.9米,最大落差達10米,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而且仁川港的潮汐也很奇特,每個月只有一天的滿潮,每個滿潮日的高潮時間也只有早晚各三小時,而美軍的登陸艦艇由於吃水所限(直接搶灘的小型登陸艇吃水為7米,登陸艦吃水為8.8米),只有在滿潮時才能進入港灣。9月之後的滿潮日依次是9月15日、10月11日和11月2日,這也是登陸之所以選擇9月15日的根本原因(只要稍有軍事地理知識,仁川登陸日是完全可以準確預測出的),即使是9月15日的滿潮,滿潮的具體時間只有早上6時59分和晚上19時19分兩次,中間整整相距13個小時!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在早上滿潮的短短三小時裡將第一登陸波的人員、裝備、器材卸下,那麼已經登陸的部隊就會暴露在仁川另一大特點的泥潭之中,成為任人宰割的刀俎之下的魚肉,說起仁川的泥潭,那是幾個世紀來潮汐所帶來的泥沙淤積而成的,在港灣里形成了長達3.2公里的泥潭,不僅車輛無法通行,連人員行走都相當困難,因此仁川港是沒有通常臨海港口所擁有的沙質或石質的海灘地帶。——而且第一波還要孤立無援地堅持13個小時之後,才能得到第二波的支援!

此外,仁川登陸還有一大阻礙,那就是月尾島。進出仁川港只有一條必經航道,長約90公里,寬約1.8到2公里,水深10.8米到18米,潮水流速卻是高達每小時5海里(約合9.5公里)的飛魚航道,航道入口處就是海拔105米的月尾島,如果不能有效壓制月尾島上的守軍,登陸部隊就無法安全進出飛魚航道,而只要有一艘船在航道內被擊沉,那就將徹底堵塞整個航道!

潮汐落差、泥潭、狹窄航道以及4、5米高的防波堤,都構成了登陸的重重阻礙,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登陸作戰教範來看,登陸地點必須具備的十大條件,仁川沒有一條符合,簡直可以列為最不適合登陸的地點了!——這也正是美國最高軍事領導層強烈反對在仁川登陸的原因!

人民軍雖然很早就關注仁川至漢城的防禦,並成立了京畿道地區防禦委員會和西海岸防禦司令部,負責群山以北,仁川、漢城為核心地區的防禦,但是在9月上旬人民軍主力全部投入了對洛東江防線的攻擊,在該地區只有少量部隊,而且絕大多數還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新組建部隊,具體配置是:仁川地區只有第9師的第87步兵團、第849獨立反坦克炮團以及若干海岸炮連和海岸守備隊,漢城地區是新組建的第18師(該師也正在準備南下參戰對洛東江防線攻擊),金浦機場有第31旅步兵旅的一個營,整個仁川漢城地區的人民軍總兵力不超過6000人,此外在鐵原(距離漢城以北80公里)駐紮着正在整編訓練中的獨立第25步兵旅。人民軍唯一有效的防禦措施是從8月30日晚,開始在仁川附近海域布設水雷。

據朝鮮公開史料稱:“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識別了敵人的企圖,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仁川至漢城的防禦,粉碎敵人的進攻,阻止敵人的登陸。最高司令部指示洛東江基本戰線的人民軍各聯合部隊(即師級部隊)要占據有利地形,互相保障側翼,組織頑強防禦,以對付敵人的反攻意圖。並且對仁川至漢城的防禦也傾注了很大注意。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元帥,自從我軍反攻初期就為了加強西海岸特別是仁川至漢城地區,組織了京畿道防禦軍事委員會,並在這一地區部署了人民軍部隊和內務省警備部隊。但是,當時混進該軍事委員會領導地位的李承燁間諜集團,不顧黨的指示,沒有採取加強仁川至漢城的防禦措施,並且濫用職權千方百計阻撓動員構築防禦工事所需的物資和勞力。”文中提及的李承燁是南朝鮮共產黨火曜會成員,戰爭爆發前逃亡到北朝鮮,被任命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司法部部長,隨人民軍進入漢城,兼任漢城臨時委員會委員長,1953年被以間諜罪和叛亂顛覆罪清洗。但是,李承燁並非軍事指揮,對於有關軍事方面的防禦是沒有多大發言權的,他之所以成為京畿道防禦軍事委員會成員,完全是因為他此時擔任着漢城臨時委員會委員長的職務。更重要的是,單從軍事角度看,此時的人民軍在仁川至漢城一線的部署,完全不是適宜於抗登陸部署的,雖然採取了諸如在月尾島上設立海岸炮和敷設水雷等措施,但這是在美軍掌握絕對制空權和制海權情況下加強海岸防禦的理所當然的常規而必須的舉措。這一地區人民軍部署重心還是準備南下參加對洛東江防線的攻擊!如果人民軍真的察覺美國仁川登陸企圖,只要在仁川9月15日這天部署重兵,因為整個9月份只有這天的高潮才能實施登陸,挺過了這天就可以將部隊從容而放心地調往洛東江。更簡單的辦法是在飛魚航道上沉下一條船,就可將航道堵塞住,從而將美軍的一切登陸企圖化為泡影!可是,人民軍什麼也沒做,從其部署和各種行動來看,洛東江才是其關注的重點,仁川確實是防禦的薄弱之處。

海軍陸戰隊第1師

麥克阿瑟在仁川登陸這場豪賭中最重要的本錢就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稱陸戰第1師),該師最早的前身是組建於1775年的海軍陸戰隊第1連,是美軍部隊中歷史最為悠久的老牌勁旅之一。其所屬第1陸戰團成立於1846年,是海軍陸戰隊中第一個陸戰團,曾參加過侵略中國的八國聯軍以及美國曆次的海外戰爭:19世紀80年代入侵墨西哥、1898年美西戰爭、1906年侵略古巴、1914年入侵墨西哥和1915年入侵海地等。陸戰第1師的其餘兩個團第5陸戰團和第7陸戰團分別成立於1914年和1917年,其中第5陸戰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因戰功顯赫而獲得法國政府嘉獎。1941年2月,就是以第1、第5、第7陸戰團為基礎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勒熱那基地組建了陸戰第1師,該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表現尤其出色,1942年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陸戰1師因其輝煌戰績與頑強鬥志在美軍中第一個榮獲以總統名義頒發的“優異部隊”獎,並因此在師徽上永遠留下了“GUADALCANAL”(瓜達爾卡納爾)的字樣。隨後又先後參加新不列顛島、帛硫群島和沖繩島登陸作戰,成為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王牌之師。

朝鮮戰爭爆發後陸戰1師經過戰後的大裁軍,經過二戰實戰考驗的骨幹幾乎只剩下一半,只好臨時以老兵較多的陸戰第5團為主成立陸戰隊暫編第1旅開赴遠東,原計劃參加仁川登陸,後因釜山地區戰況緊張而於8月2日在釜山登陸,作為第8集團軍的預備隊,充當了救火隊的重任,四處奔忙堵“管涌”,為洛東江防線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

而此時的陸戰第1師雖然距離二戰結束只有四五年的光陰,卻已經是今非昔比,下屬的三個團中陸戰第1團剛剛重建,陸戰第7團更是還在編組之中其第3營還是從地中海艦隊陸戰隊中抽調的,正從地中海穿越印度洋趕赴遠東途中,只有陸戰第5團還勉強算得上是精銳,因此陸戰第1師師長史密斯少將堅決要求將陸戰第5團作為第一波登陸部隊,並於8月30日正式提出報告,要求將陸戰第5團歸還陸戰第1師建制。

但是人民軍9月初發動的九月攻勢,使洛東江防線全線告急,在第8集團軍里戰鬥力首屈一指的陸戰第5團作為機動使用的預備隊,不斷被派到最緊急的地段,根本無法抽調出來。因此在東京的美國遠東司令部里為陸戰第5團的使用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負責仁川登陸的眾多高級將領:遠東海軍總司令特納·喬埃海軍中將、海軍第7艦隊司令阿瑟·斯特魯布爾海軍中將、海軍兩棲特遣部隊司令杜伊爾海軍少將一致認為沒有陸戰第5團,仁川登陸簡直不可想象!史密斯師長更是強烈要求陸戰第5團歸建,他不但依照正常程序向上司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少將再次提出要求,還向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直接發電要求歸還陸戰第5團。沃克中將在巨大壓力只好向阿爾蒙德訴苦,如果從洛東江前線抽出陸戰第5團,釜山防禦圈的穩定就無法保障了。

阿爾蒙德還有些全局觀念,深知釜山防禦圈不保,仁川登陸也就失去了意義,便提出折中方案,以陸戰第1團為第一登陸波部隊,以陸軍第7步兵師的第32團為第二登陸波。但是史密斯堅持認為,仁川登陸的困難是在歷次登陸作戰中前所未有的,潮水、地形之複雜特殊,決定了登陸作戰的艱險,只有久經沙場的百戰雄兵陸戰第5團才能勝任第一登陸波的千鈞重擔!甚至史密斯明確表示,沒有陸戰第5團,陸戰第1師就不去仁川。

9月3日,阿爾蒙德將有關陸戰第5團使用方向之爭向麥克阿瑟作了詳細匯報,麥克阿瑟權衡再三之後決定將陸戰第5團歸還陸戰第1師建制,投入仁川登陸作戰。

9月4日,聯合國軍司令部作戰部部長萊特准將飛赴釜山,向沃克中將當面傳達麥克阿瑟的命令,並作相關的解釋工作。沃克見麥克阿瑟下達正式命令,只好將美軍第24步兵師替換下暫編陸戰第1旅(就是以陸戰第5團為主編成的部隊),但是沃克將陸戰第5團最後一點油水也榨出來——他硬是將陸戰第5團扣了兩天,並就在這兩天裡使用陸戰第5團對最危急的靈山地區發動了反擊,擊退了該地區的人民軍,穩定該地區的防禦,陸戰第5團在這兩天裡共付出了陣亡約70人,傷約250人的損失。直到10月6日零時,陸戰第5團才將陣地移交給第24步兵師,從前線趕到釜山登船。

偵察與佯動

計劃一定,自然也就立即付諸實施了。

儘管美軍曾在1945年至1949年間駐紮韓國期間,仁川是主要補給港口之一,但等到此時第10軍開始需要搜集有關資料時卻發現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有用資料,實在是一大失策。

為了精確掌握陡峭海岸的確切高度,美軍派出了偵察機在特定時間進行航空拍攝,然後由航空圖片分析專家參照其他途徑獲取的資料進行計算,得出了海岸高度約為5.3米的結論——登陸後實地測量的數據與之相差僅有10厘米!

對於月尾島和飛魚航道,航空偵察是遠遠不夠的,美軍派出了克拉克海軍上尉前去進行實地偵察,克拉克是經歷整個太平洋戰爭的老兵,從普通士兵一直晉升到船長,對於登陸地點判斷和航海要素的分析都非常有經驗,更難得他還會點日本話(朝鮮經歷了幾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很多人都會日語)。8月26日他先到大邱,從第8集團軍司令部借調了2名韓國人作為助手,隨後立即飛到日本佐世保,向海軍司令部報到。接下來的五天時間裡,克拉克完成了所有準備工作,準備了武器、便攜式無線電台、30箱C口糧、2箱威士忌、藥品和大量現金,臨出發前,經驗豐富的克拉克認為在此時的朝鮮,糧食可能比現金還要寶貴,又連夜準備了90公斤大米和30公斤朝鮮特產魚乾。

克拉克一行先乘英國海軍博愛號驅逐艦到達仁川西南海域,再換乘韓國海軍巡邏艇進入仁川港外唯一沒有人民軍駐紮的小島——靈興島。克拉克發動組織島上漁民,用帶來的武器組建了一支小規模的武裝力量,指導他們開始對仁川海域進行偵察,這支倉促建立的小部隊不僅詳細報告了月尾島的防禦、仁川的潮汐以及泥潭情況,還擊退了9月7日人民軍的進攻,最後奉命於9月14日午夜24時點燃了飛魚航道上的八尾島燈塔。正因為他出色完成了這項艱巨的偵察任務而獲得了海軍優異服役十字勳章。

美軍在積極開展偵察的同時,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欺騙和佯動:

從9月5日開始,美軍戰術空軍第五航空隊對群山周圍50公里以內的公路、橋梁和鐵路進行了猛烈轟炸;9月12日,由美軍上校路易斯指揮的美、英軍特別襲擊部隊在軍艦炮火掩護下於群山登陸,但很快撤回;9月13日,美軍飛機又向群山散發了大量傳單,聲稱美國軍隊將要在群山登陸,要求居民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區;從釜山防禦圈裡抽調出準備參加仁川登陸的第5陸戰團在集結期間故意向部隊介紹群山地區地形特點,並有意給南朝鮮軍民看到(聯合國軍認為在這些南朝鮮人中肯定有北朝鮮的間諜);這些措施的牽製作用非常明顯——人民軍向群山增派了部隊,並加固了防禦設施。

9月13日,美軍密蘇里號戰列艦、1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對東海岸的三涉地區進行了猛烈炮擊,並實施了無線電佯動。

同日,美軍的航母和巡洋艦也對平壤外港進行了轟擊。

華盛頓的新聞媒體也成為聯合國軍戰略欺騙的工具,軍方故意向媒體透露消息,使各大主要媒體如報紙、雜誌和廣播對朝鮮戰局進行了一系列的報導,這些報導表明聯合國軍將在10月以後進行戰略反攻,反攻將是由在北朝鮮後方的仁川登陸開始。——美軍在製造散布這些假消息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時間上刻意突出10月而隱瞞了真正的進攻時間,地點上故意提及仁川反而給人以不會是仁川的印象,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也匯集成信息戰的雛形。

上述活動嚴重分散了人民軍的注意,有效掩護了聯合國軍對仁川地區的預先火力準備行動。

火力準備

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中的航空兵主力是美國海軍第77特混艦隊的艦載機,共有各型作戰飛機318架。9月4日聯合國軍開始進行仁川登陸的預先航空火力準備,從停泊在朝鮮海域的美軍航母上起飛的艦載機對以仁川為中心半徑50公里以內的公路、橋梁、隧道和火車調車場等交通要隘進行了猛烈轟炸。

9月9日美軍開始對仁川附近的鐵路線進行系統轟炸,每天出動一個B—29轟炸機聯隊對元山至漢城和平壤至漢城兩條主要鐵路線上的車站進行轟炸,同時以兩個轟炸機聯隊的兵力規模對鐵路線進行轟炸,至9月13日,已成功炸毀了46處規定目標。

9月13日,麥克阿瑟和海軍陸戰隊司令謝費爾德海軍中將一起從東京飛往佐世保,準備登上“麥金萊山”號巡洋艦隨同登陸艦隊出征。就在機場上,一場小雨剛停,太陽從烏雲中噴薄而出,空中赫然出現一道美麗彩虹!麥克阿瑟興奮地對謝費爾德說:“那是我的彩虹!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指揮過著名的彩虹師,這是我的吉兆,仁川登陸一定會成功!”

9月14日,美軍又以60架次轟炸機對安州至興南鐵路線的調車場進行了猛烈轟炸。——至此,到登陸發起前一天,北朝鮮通往漢城仁川地區的鐵路線已被全部切斷。

位於飛魚航道中的月尾島面積只有0.6平方公里,不僅有600米長的海堤與仁川港直接相連,而且地勢高(最高點海拔105米)能俯瞰整個飛魚航道和仁川港灣,是登陸成敗的關鍵,美軍在登陸前對該島進行了艦炮火力預先準備。炮擊月尾島有不小困難,尤其是飛魚航道非常狹窄,戰列艦和巡洋艦這樣的大型軍艦無法進行抵近射擊,所以只能由火炮威力並不很強的驅逐艦來承擔,而且要想取得理想的炮擊效果,驅逐艦的炮擊陣位必須在敵海岸炮的有效射程內。因此為了軍艦的安全考慮,曾有參謀建議進行夜間炮擊,但是艦炮支援部隊司令希金斯少將認為白晝炮擊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白晝炮擊還能有效防止軍艦在狹窄海域可能發生的碰撞,更重要的是白晝炮擊會使人民軍誤認為炮擊行動僅僅是為了消滅海岸炮火,而不是登陸的前奏!

從9月10日起,從航母起飛的第212和323戰鬥機中隊的F4U艦載機連續三天對月尾島進行凝固汽油彈轟炸,以便燒去人民軍防禦陣地的偽裝,結果大火在島上整整燃燒了三天,將島上90%的建築都燒毀了。

9月13日7時,美軍第9驅逐艦隊的6艘驅逐艦、2艘重巡洋艦和英軍2艘輕巡洋艦組成的艦炮支援艦隊以各艦距離630米的單縱列隊形駛入飛魚航道,空中由4架F4U艦載機進行空中掩護。——軍艦上的無線電監聽聽到了人民軍的無線電通訊:“敵人艦隊正在向仁川前進,海岸炮人員就位!”幾乎同時,東京的聯合國軍司令部情報機關截獲並破譯了人民軍前線司令部發給平壤最高司令部的密電:“10艘敵艦正向仁川接近,連日來多架飛機對月尾島進行轟炸,敵人的登陸企圖已極其明顯。已命令所有部隊準備戰鬥,各部隊要死守陣地,阻止和粉碎敵人的登陸企圖!”

11時45分,航行在最前面的曼斯菲爾德號驅逐艦發現航道前方有水雷,美軍真是幸運,炮擊艦隊在退潮時進入飛魚航道,12枚黑乎乎的水雷就躺在航道的泥潭上,位置就在8月2日英國軍艦對仁川進行牽制性炮擊的地方,如果炮擊艦隊在滿潮時進入航道必將遭到水雷的暗算。可惜由於潮水上漲很快,只來得及爆破4枚,潮水就淹沒了其他還未處理的水雷,希金斯少將留下1艘驅逐艦監視和處理剩下的水雷,其餘艦艇繼續向月尾島前進。

12時20分,2艘重巡洋艦和2艘輕巡洋艦由於吃水所限,無法繼續深入,只能在仁川以南約1.5萬米處拋錨。

12時45分,6艘驅逐艦相繼到達預定炮擊陣位,最近的加爾凱號驅逐艦距離月尾島只有720米!

12時55分,比預定計劃提前五分鐘,戴哈本號驅逐艦突然擅自開始射擊——原來該艦發現人民軍一門大炮正在進入炮位,便果斷開始射擊。接着,各艦分別開始射擊。此時正是低潮,之所以選擇低潮時進行炮擊是因為高潮時軍艦主炮由於俯仰角度關係無法對水際目標進行有效炮擊。

幾分鐘後,人民軍的75毫米海岸炮開始還擊,科利特號驅逐艦首當其衝,呼嘯而至的炮彈第一發偏遠,第二發偏近,第三發就準確落在左舷前部的水兵寢室艙,第四發正中水線,由於是大口徑炮的緣故,造成了一個直徑達66厘米的大破口,軍艦開始進水。第五發打到了士官住艙,但是沒有爆炸,彈頭滾落在沙發上。第六發擊中發動機艙,炸毀了蒸汽管道和射擊控制儀……短短幾分鐘裡,科利特號驅逐艦已經連中九發,被迫撤出戰鬥。

13時47分,鑑於人民軍炮火相當猛烈,其他5艘驅逐艦也相繼撤出射擊位置,總共發射了約1100發127毫米炮彈。

13時52分,停泊在遠處的4艘巡洋艦開火,整整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炮火轟擊。接着艦載機又對島上目標進行了轟炸。最後巡洋艦再進行半小時炮擊,直到16時40分,才結束了第一天的火力準備。

在第一天的預先火力準備中,美軍有多艘驅逐艦被人民軍海岸炮擊傷,1人陣亡,8人受傷。人民軍發表戰報稱擊沉敵軍驅逐艦3艘、登陸艇4艘、舢板3隻,擊傷敵艦艇3艘。

9月14日,炮擊艦隊再度駛入飛魚航道,剩餘的水雷交由昨天受傷的科利特號驅逐艦處理,其餘艦艇則繼續前進,直到昨天相同的位置。

11時,艦載機開始對月尾島進行轟炸;11時16分,巡洋艦開始炮擊;12時55分,驅逐艦開始炮擊。此次艦炮轟擊採取的是平均每分鐘20發的急促射擊,加上艦載機投下的大量凝固汽油彈,整個小島上烈焰翻騰,幾乎再也看不到任何綠色的植被。14時10分,驅逐艦結束為時76分鐘的炮擊,撤出飛魚航道,總共發射1732發127毫米炮彈,而人民軍的海岸炮卻沒有像昨天那樣猛烈還擊,只有零星的射擊,因此參加第二天炮擊的軍艦沒有遭到損傷。

月尾島

從8月底開始,參加登陸的部隊和兩棲登陸艦艇開始在日本神戶、橫濱、佐世保及韓國釜山集結。9月11日,登陸部隊、裝備和補給品登船裝載完畢,隨即按照陸戰1師為第一梯隊,步兵第7師為第二梯隊,第10軍直屬部隊為第三梯隊的順序依次起航。

9月15日凌晨,登陸艦艇編隊駛抵仁川海域。15日就是仁川登陸的D日,期待中的仁川登陸終於開始了!

0時正,克拉克上尉按時點亮了飛魚航道八尾島上的燈塔,為登陸艦隊指明了方向。

2時,由19艘艦艇組成的登陸艦隊排成單縱隊以3.5海里的時速緩緩駛入飛魚航道,登陸艦隊的航行隊形依次是:曼斯菲爾德號驅逐艦、戴哈本號驅逐艦、斯溫松號驅逐艦、戴爾琴克號快速運輸艦(APD132)、馬利恩普號船塢登陸艦(LSP22)、方達克號快速運輸艦(APD125)、巴斯號快速運輸艦(APD124)、LSMR401號火箭炮艇、LSMR403號火箭炮艇、LSMR404號火箭炮艇、納扎朗德號驅逐艦、加爾凱號驅逐艦、亨德森號驅逐艦、托列多號重巡洋艦、羅徹斯特號重巡洋艦、肯尼亞號輕巡洋艦(英軍)、牙買加號輕巡洋艦(英軍)、科利特號驅逐艦和拖船馬特科號,運輸船和登陸艦上運載着計劃在月尾島登陸的海軍陸戰隊第1師第5團第3營(就是爭論不下的精銳部隊陸戰第5團!)和第1陸戰坦克營A連的兩個排(9輛M—26坦克)。

5時,艦隊到達指定位置,月尾島因昨天的轟炸和炮擊而造成的大火還在燃燒,難聞的焦臭味瀰漫在空中。同一時間,8架F4U艦載機準時飛到月尾島上空,對島上目標進行轟炸。人民軍意識到登陸即將開始,此前從未開過炮的仁川地區縱深海岸炮突然開火,聯合國軍的艦載機和艦炮立即對其進行壓制轟擊,登陸艦隊為了避免縱深海岸炮的轟擊,駛到月尾島以北800米。

5時15分,以托列多號重巡洋艦203毫米主炮齊射為信號,全艦隊開始了登陸前的直接火力準備,同時又有10架F4U艦載機飛來,對預定登陸海灘進行轟炸和低空掃射。

5時40分,登陸部隊開始換乘,17艘人員登陸艇(LCVP)和3艘登陸支援艇(LSU,各運載3輛坦克)開始向月尾島進發。

6時15分,3艘火箭炮艇駛向月尾島,開始火箭炮的彈幕射擊,這些火箭炮艇上各裝有10門火箭炮,火力非常猛烈,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向月尾島傾瀉了4400發火箭彈!——在飛機、艦炮、火箭炮的兇猛火力下,月尾島被淹沒在一片濃煙中。

6時27分,運載着第一波登陸部隊的8艘人員登陸艇駛過距離月尾島海岸1600米的出發線,駛向代號綠灘的登陸地點。

6時28分,第一波人員登陸艇距離海岸50米,艦炮停止射擊,而艦載機則低空掠過海灘,用機槍對灘頭上的目標進行掃射。

6時31分,H連連長伯恩中尉乘座的登陸艇第一個衝上代號為“綠灘”的海灘,比預定時間登陸時間L時(6時30分)只晚了一分鐘!

6時45分,第二波登陸部隊登陸,9輛坦克開上海灘(其中3輛是噴火坦克,另有3輛裝有推土鏟)。

月尾島上的人民軍是一個裝備5門75毫米海岸炮的海岸炮中隊和1個岸防步兵中隊,在兩天猛烈炮火轟擊下已經失去了有組織的指揮,但是孤立分布在各個陣地上的人民軍依然依託殘破的工事和島上天然的洞穴進行着頑強的抵抗,美軍步兵難以肅清,只好將坦克開上去,或者用推土鏟堵塞洞口,或者用噴火坦克對洞內噴射烈焰。

7時零1分,美軍攻占島上的制高點105高地,7時50分基本占領全島。

7時30分,進行航空火力支援的艦載機擊中了人民軍囤積在仁川至水原公路邊的彈藥(竟然將大量彈藥囤積在公路兩邊,可見人民軍根本沒有料到聯合國軍會在仁川登陸!),引起了劇烈爆炸,騰空而起的蘑菇狀煙雲高達1000米,以至於停泊在外海的艦隊上的人甚至以為遭到了核攻擊!

8時,美軍一個班在3輛坦克和8架艦載機的支援下向小月尾島推進,經過短暫戰鬥後便占領了該島。

8時零7分,陸戰第5團第3營營長塔普雷德中校向麥克阿瑟報告:“完全占領月尾島!”——麥克阿瑟立即下令將此報告通報全艦隊,並特別要求在通報的最後加上“這是海軍和陸戰隊無上光榮的一天!”——當然這也是麥克阿瑟五星上將無上光榮的一天!

美軍確實控制月尾島後,美軍工兵第2旅就立即開始在島上用浮筒建造臨時碼頭,以便能向島上運送重武器和裝備,使第3營和後續部隊能通過600米海堤突入仁川港。

人民軍在月尾島上的守軍是獨立第22團陸戰團第3營的一個連和第918野戰炮兵團的一個炮連,總共約400人,在戰鬥中有200多人陣亡,其中100多人是被坦克活埋或燒死在洞穴中,另有136人被俘。美軍登陸部隊傷亡17人。

月尾島上的戰鬥結束後不久,仁川港獨特的潮水開始退潮了,受吃水限制,登陸艦隊只好退到外海,只有陸戰第5團第3營被孤零零地留在月尾島上——一股不安、擔憂與焦慮的情緒開始在聯合國軍中蔓延,因為現在人民軍已經再清楚不過的知道了聯合國軍仁川登陸的企圖,而在黃昏漲潮之前,聯合國軍除了空中的轟炸外,能做的只有等待,誰也不知道這漫長的十小時中人民軍會有什麼反應。

每時每刻,聯合國軍始終在仁川上空保持了20架飛機的密度,其中8架用於對登陸灘頭的直接空中支援,另有8架甚至更多的飛機負責對仁川周圍交通線進行阻滯轟炸,以孤立仁川地區。當天總共出動飛機超過300架次,對以仁川為中心半徑40公里範圍內的任何可疑目標進行攻擊,並隨時召喚後備航空兵力和艦炮火力。而登陸艦隊中的戰列艦、巡洋艦幾乎不間斷地以大口徑主炮對通往仁川的所有道路進行轟擊。——當聯合國軍在月尾島登陸後,人民軍立即將在漢城的第18師第22團迅速調往仁川增援,但是22團的增援被聯合國軍猛烈的空中阻滯所徹底阻止,部隊白天根本無法在道路上運動!聯合國軍正是依靠着強大的海空優勢,斷絕了仁川一切支援,平安地度過了早晨與黃昏兩次高潮之間的最危險時間!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關於對台動武的三個流行的錯誤認識
2002: 陳水扁獨意已決 大陸將被逼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