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美台合夥想幹什麼?
送交者: wsp 2003年08月13日17:52:22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前 言

最近一段日子,戰區飛彈(導彈)防禦(TMD)又成為很熱門的話題,報紙常登、電視節目常播,可見這個話題的熱度。此事當然有許多不同的解讀,基於戰略研究必須設想最嚴重情況的行規而言,這些情況可能是:在武器技術層面而言,TMD的直接目的是防禦,間接目的是將較高的技術轉用到攻擊武器上;在軍事戰略層面而言,可能是為了美國對中國大陸採取攻勢而預作準備;在國家戰略層面而言,可能是想延續美國在1996年遭到頓挫的路線,企圖以軍事支出來拖垮中國大陸。

戰區飛彈防禦以及更廣義的美國國家飛彈防禦(NMD)在遠東地區事務的意義,若是詳談起來,各界人士已發表的看法、論述等等,只怕可以匯整成一大本書。不過,其中很多是戰略範疇里最低層次的技術層次。其它還有更多,則是與戰略思考的本體(支配互動對抗關係勝負的客觀規律)關係不大,它們只是宣示自己的立場具有“道德優越性”的自說自話;這些東西時常被誤認作“戰略”,筆者特為它們取一個名稱叫作“戰略式宣傳”。我們必須先大致廓清什麼是“戰略式宣傳”,然後才可能以戰略思考本體含量較高的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

“戰略式宣傳”不等於戰略

在台灣的言論市場上,最典型的戰略式宣傳就是“凡是基於美國利益的,就是理所當然的”。

常見的例子是某些論述採取下述邏輯:維持兩岸分裂狀態是合乎美國利益的,所以美國(理當)如何如何。這個思考是西方長期以軍事、經濟優勢宰割其他民族,因而產生的自說自話習慣。其荒謬性相當於強盜說:搶劫銀行是合乎強盜利益的,所以強盜有權如何如何。因為這個荒謬性是如此的明顯,所以需要另一個“戰略式宣傳”以完成一個邏輯自足的大論述體系。那個宣傳就是,美國必須堅稱自己在民主政治方面的道德優越性,以論證為何美國利益可以公然在國際上凌駕其它國家,並且“有理”以強大軍力支撐美國利益。

但是衡諸史實,美國實際上在中東地區支持君主政體、在智利支持殺人如麻的皮諾切特、在南越進行暗殺政變……“美國利益與價值觀至上”,或者其它任何“國家的利益至上,因此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理直氣壯”只有一種宗教式的戰略迷思,它不是戰略的本體。為什麼?因為“利益與價值觀至上”只保證衝突必然發生或者既有的衝突與矛盾更加惡化,但是並不保證事事只以本身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的衝突必然勝利(否則日本豈不早已“三月亡華”)。

作為一個研究戰略的人,筆者的興趣不是在於批評美國的偽善與不義。筆者感到有興趣的是,任何國家或政權的“自說自話”對於贏得衝突勝利,以及國家或政治的長久利益有多大幫助?或者,究竟有沒有幫助?因此,筆者時常以“觀賞娛樂”的心情看待美國作出的一些光怪陸離的論述。例如,美國一方面宣稱“美國軍力領先中國大陸50年”,同時,每逢中國大陸出現某些被美國暗諷“只達到1980年代初期”的軍事進展時,美國又時常宣稱那些進展對美國在遠東的利益構成威脅。

讓我們客觀思考上述這一組矛盾論述。每一個國家都有自衛的權利,假如美國的軍力是自衛所需的常態,那麼,依照人口比例計算,中國大陸軍力遠低於常態,其趨向常態的進展是否只是它合理的權利?如果因為中國大陸如此龐大,當它達到與人口成比例的自衛能力時,其軍力可能相當驚人,於是眾人就大驚小怪。那麼,難道說要中國大陸像清庭末年一般貧弱,人人可以隨時來要求割讓領土、鼓動地區分裂或者獨立,這樣才眾人安心?如果是這樣,那是否擺明了是霸權以及霸權的跟班、買辦企圖對中國大陸侵略?這種擺明的侵略企圖是否有助於區域和平與安全?或者,外界應該務實面對中國大陸它就是這麼龐大,當它在世界上占有與此同時其人口比例相當的合理、應得、合乎民主原則的地位時,周邊本來就應該有所調整,而不是抱着19世紀東、西洋帝國主義猖狂時的那付老算盤來思考事情?或者希望無限期延長那個時代的不公、不義、非法侵略造成的局面?假如中國大陸現有軍力已是自衛所需的常態,不需要再增強,那麼,美國的軍力就明顯遠超出自衛所需,其目的是什麼?是侵略嗎?或是其它什麼?這些都是頗值得戰略研究客觀思考的事,而且必須客觀論證,不能用意識形態或者政治立場含混交待過去。戰略有它的客觀規律,自欺是自敗的第一步。

繼續“以軍迫經”

筆者早已指出,1994年到1995年之交,美國的行動似乎暗示下列的國家戰略思維:因為中國大陸方面不可能坐視台獨, 所以美國可以借着拉抬台灣的“主權”地位,以誘使中國大陸陳舊的海、空兵力出戰,然後,再以美、台武器性能占優勢的軍力擊滅大批共軍,一方面正式宣告“台獨”、一方面造成大陸動亂、落後。此種可能性的威脅若是造成中共大力擴充高技術的海、空傳統軍力,那麼也可以破壞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甚至,像前蘇聯一樣被拖垮。這種路線的思維或許可以用“以戰毀華”或者“以軍迫經”策略來稱呼。

在1995年下半年中國大陸多次演習之後,筆者也曾指出美國航艦不是想像中那麼有效的工具。不過,美國方面並沒有想通。一直要到1996年3月,美國原定的“航艦航經台海示威”不果之後,美國才明白過來。當時盛傳中共威脅以核彈攻擊洛杉磯來遏制美方,筆者當時即與“尖端科技”畢雲皓先生私下談到,洛杉磯不太可能是目標,比較可能的目標是美國航艦戰鬥群體本身。軍艦固然視同領土,但若是為了幾艘軍艦而挑起核武互擊本土的狀況,美國似乎無法下這樣的決心。若是坐視軍艦被解決而無有效的反擊,美國的全球霸權即會迅速解體。

此種推測太過聳動,在當時“空氣里有電”的局勢之下便未發表,僅在1996年4月號“尖端科技”與1997年初出版的“笑傲國防”為文陳述與美、台當時盛行看法相反的看法:“文攻武嚇”失敗的不是中共而是美國,而且美國將會設法拉大軍事優勢,待優勢足夠時,再恢復支持台獨。而且指出,在美國未取得夠大優勢之前,台灣的政治人士必須放低“公開的台獨姿態”,否則即無前途。某位任內政績頗受肯定而且頗具未來“准台灣國總統”姿態的地方行政首長未能連任一事,已符合上述政治判斷(不要忘記,有美方人士公開在投票前約兩周表示支持此位首長的競選對手)。

TMD就是屬於上述拉大軍事優勢判斷的範疇。這些都是很顯然的道理,台灣地區只是太多人懷有偏見以致於看不清。如果當年美國航艦真的足以擊敗中國大陸飛彈的“文攻武嚇”,今天要TMD作什麼?再多造一些航艦豈不是成本更低,而且是已經驗證過的系統,何必花更多錢去弄“實驗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TMD?

技術效能有限性

TMD或許技術很先進,也或許攔截率相當高,不過,這對於台灣面對的根本問題不見得有幫助。有些人表示,我方應該發展一些攻擊能力以嚇阻中國大陸。這更是缺乏戰略深度的觀點。在軍事方面,台灣面對的根本問題是:究竟希望軍力有助於追求什麼政治目標?沒有目標的戰略論述只有堆砌一些科技與戰略術語而已,屬於典型的“戰略式宣傳”之一。

如果政治目標是某種形式的台獨,或者兩岸永久分裂,我們必須認清的是,雖然美國與我方主流意見把這一類目標描述成一種“守勢”性質的政治理念,以尋求道德正當性(宣稱我們“守”,於是宣稱對方是“侵略”或“擴張”),但是從更高的歷史正義立足點觀察,這一類目標極可能在中國大陸多數人民眼中是“攻勢性”與“侵略性”的。從事政治的人或許可以不管對岸的觀點而只顧高唱自己的口號,在自己的地盤爭取政治資本,但是研究戰略的人卻必須能夠測度對方可能動員多大的意志力投入對抗,以籌謀全體的福祉。因為白紙黑字明確記載台灣本來就是中國領土,使台灣脫離中國主權的法律性文件,是人類文明已經公認的非法殖民帝國主義者經由戰爭手段而強迫中國簽訂的“馬關條約”。

所以,我方的目標如果是某種形式的台獨或者兩岸永久分裂,若欲達成目標,必須屈服對岸大多數人的意志,尤其是領導意見的菁英群體。TMD無法使他們屈服,再加上一些攻勢能力也沒用。目前的TMD系統若以大約3枚飛彈進行不同空層的攔截,理論成功率可超過90%,即使不提“我方攔截用的飛彈成本遠高於對方飛彈造價(差距可能在10倍以上),因此不可能支撐某種數量以上的攻擊”此一棘手問題。上述攔截率的表現仍遠遜於日本侵華期間,日本帝國絕對不受中國空軍攻擊的能力(除了僅有的一次以B-25到東京上空空投文宣傳單的“紙彈”空襲)。

說到建立攻勢能力以嚇阻中共,我方與日本帝國相比更是小兒科。日本當年能夠任意攻擊任何中國城市,即使使用毒氣與細菌武器也不虞遭到報復。結果經過4年苦戰,日本這個先進的工業國打到國內必須實施物資配給,仍不能使仍處於農業經濟的中國屈服。今天憑我方這一點本錢,就算再加上美國支持,其實也不可能使中國大陸人民屈服或受到嚇阻的。這是戰略的客觀規律,與你要怎麼解讀兩岸問題或者要把台灣“主權”無限上綱都無關的,除非你能改變“馬關條約”這個歷史事實。

沒有純防禦這回事

從軍事戰略的角度看,沒有“純防禦”這回事,只有在“戰略式宣傳”裡面才有純防禦。

孫子兵法已經指出攻、守是不能分家的,不僅是思考之時不應分家,戰爭實踐的客觀經驗也是攻、守不能分的。拿破崙其生也晚,不過他也明白這個道理,他曾經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戰爭藝術的要旨,就是一個嚴密的防禦加上強大的攻擊。雖然他的說法很可能是針對作戰藝術(戰役法)的層次,不過提到較高的層次上也是大致不錯的。

我們姑且不論TMD的先進科技也可以轉用到攻擊性的武器體繫上,就整個軍事態勢而言,很有效的(嚴密的)TMD必然會導致較強或較有利的攻擊態勢,或者因為安全相對無虞(尤其是重要政、軍領導層必然位於受保護的地區內)而較傾向於採取攻勢的心理。於是,擁有TMD的一方更趨向於以非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事實上,絕大多數國家或政軍勢力體在處於“可相對安全發動攻擊”之時,似乎都是堅持對方無法接受的不合理條件,然後發動攻擊。典型的例子是美國立國以來似乎無日不戰,尤其是對國內居於絕對劣勢的美洲原住民更是展開滅種式的屠殺。提出這個史實,不是要批美或者反美。在受到美、日文化殖民的台灣,這有點像是狗吠火車。筆者只是請大家注意,這些史實必定為中國大陸的戰略研究人員所熟知,就戰略研究的角度而言,他們最關切的必然是:“好戰的”美國在能夠嚴密防禦之後,究竟打算作什麼?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人人都知道上述關切是必然存在的,而其最可能導致的結果是軍備競賽。所以英國的戰略研究學者席格爾甚至樂觀到了認為中國大陸必然競爭不過美國,因此可能像蘇聯一樣垮掉。這裡面有幾個漏洞。

第一:中國大陸不太可能像蘇聯一樣要競爭作世界強權,他們很可能只想在有憑有據的自家門裡不受美國指指點點,所以競爭的規模不同,資源消耗也不同。主要的西方強國在近代戰略思想成形的100多年裡,全都是競爭全球優勢的殖民帝國主義國家。於是,他們戰略思想的盲點之一是,誤以為人人都要作世界霸權。

第二:經濟結構不同。中國大陸今天計劃經濟的成份遠低於當年的蘇聯,其民用經濟部門的發展當然會和一切經濟發展一樣,產生可轉為軍用的技術進步。這種“技術溢出效應”現象可能已經發生,以至於美國必須望風捕影地提出“竊取軍事技術”的指控(美方表示,沒有泄露任何技術細節或藍圖,只是小型核彈的尺寸和重量“使中共知道核彈可以造成那麼小”)。

這如果也算是竊取機密,那麼,熟悉武器系統的讀者也都可以隨時“竊取”這種機密。去“詹氏年鑑”查美國可發射戰術核武器的最小口徑野戰火炮以及該炮的射程,就可以大概估算出來了。所以,我們不禁擔憂,讀“詹氏年鑑”不要太深入推敲,否則,讀者您可能會被冠以間諜罪名。

最嚴重的是第三:中國大陸估計美國可能想使用什麼武器?足以造成人類浩劫的是,如果他們估計美國想使用最新的基因武器,專門屠殺漢族,而他們也往相互嚇阻的基因武器發展(其成本比其它高科技武器低,因此經濟負擔較小。美國愈想用軍備競爭拖垮中國大陸經濟,中國大陸愈可能走這條路)。

更應該注意的是,台獨主張者固然認為自己不是“????”,但是在基因武器眼裡可能是一樣的,先看看自己有沒有漢族的腳趾甲特徵(大部分閩南人都有。“無唐山媽”是政治神話,如果真的這樣,台灣地區根本從來不會出現歧視原住民的事),再決定你該有多擔憂這種可能的武器誤溢到台灣。筆者衷心期望沒有這種可能性,只是,這個期望不符合美國實際科技發展趨勢的暗示。

美國戰略的局限

美國目前“唯利是圖”式戰略的局限是:必須在宣傳被戳破之前,迅速獲勝。否則虛假的道德理論,將在國內形成希求完美政府的壓力。目前的經驗律是4年,美國在一、二兩次世界大戰都大約4年之譜,勝利會粉飾許多事情,越戰失敗了,才有人挖出來當年介入越戰的理由——“美國軍艦遭到攻擊”的“東京灣(不是日本那個,是海南島和北越之間的那個灣)事件”,原來是美國自導自演、挑釁生事。

美國的另一個戰略局限是:美方優勢沒有日漸擴大的長期對峙,就等於是失敗。因為美國以不到世界5%的人口消耗約40%的各種資源,所以唯有不斷擴張控制範圍,以軍力作後盾,推行有利於美國的經貿關係。同時製造矛盾以便某方有需要美國之處,使美國獲得施力的槓桿或馬前走卒。例如美國的何漢理(Harry S. Harding)近日宣稱是美國支持日本就台灣問題對中共說“不”。我們不難了解,日本為了堅定說不,即使美國沒有教唆,日本也必須在道德上堅不承認侵華戰爭罪行。既然罪惡深重,卻又不認罪,所以無法在遠東獲得真正和平相處,於是日本更加需要美國。這是為了美國戰略利益而損毀人道立場與和解契機的另一個鮮明例子。

美國對於這種‘唯利是圖’戰略固然是樂此不疲,但是此一戰略的缺點就是必須一直勝利下去,否則就要穿梆。不勝利,就是失敗,因此不會有和平。只要有一個夠大的經濟體不受美國支配,即使是民主的、和平的,美國也是寢食難安,因為一個不受美國支配的經濟大國之存在,此事本身就標誌着美國的失敗。此一規模夠大的經濟體不受美國支配的形勢如果維持得夠久,美國經濟制度本身“不擴張,就滅亡”的壓力將會逐漸惡化,而使得雙方較量的進程有可能出現不利於美國的局面。

共同思考更好的前途

本文提出許多問題,但是沒有得到確切的答案。原因是問題太複雜、深刻,而且某些不同政治立場的人有不同的堅持(不是答案)。筆者要在此強調的是,戰略的重要原則是知己知彼,尤其要知道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什麼?所欲考慮的對抗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沒有從不同角度思考這些問題,而只是把一些片面的“戰略式宣傳”誤認作戰略思考,並且自我增強誤信,結果可能是很糟的,糟到你無法想像。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東亞和平計劃
2002: 秉持“國家利益至上”原則有何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