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與我們的未來福祉 |
送交者: 李方 2003年10月15日19:07:40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相信多數人已經通過電視、報紙、互聯網了解到本次中國載人航天的基本情況。歡慶之後,也許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想一些事情――天上的和地上的。 自1971年東方紅1號以來,我們還從來沒有像這樣長久地注視太空。隨着載人航天成功 ,仿佛所有的可能性都敞開了大門。我們意識到,每天的塞車、勞作、柴米油鹽,甚至約會、閒逛,並不是這個世界的全部,它應該還包括更廣闊更深邃的內容――我們的眼界因此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心靈也得到解放。 袁學軍總指揮說,本次是檢驗中國載人航天的基礎技術,為將來空間站的會合與對接作準備,最終形成天地之間的運輸能力。這是比較專業的回答。至於我們普通人,則寧願沉浸在更浪漫的遐想中。按照有關專家和官員的說法,中國將繼續開展探索月球乃至火星的空間活動,時間表都已經擬定。也就是說,作為中國人,我們將成為貨真價實的參與者而不再是旁觀者,這個感覺當然很好。 同時,正如專家所說,中國因此將超越傳統的海陸空概念,進入人類的第四疆域,我想各位都不會理解錯這是什麼意思。世界發展潮流如此,我們必須站在更高的高度以保障未來的國家安全。事實上這不僅是美國、俄羅斯等航天大國的思路,包括日本、韓國、巴西等很多國家在內,都制定有各自的航天計劃,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印度,他們明確表示將在2015年前後探索月球。今年底,美國、歐盟、日本的探測器有望到達火星軌道,明年歐盟和美國的探測器將抵達土星,2020年則是美國預期載人登陸火星的時間。相對於冷戰結束後航天事業的低靡,很明顯新一輪的太空探索熱潮正在興起,我們不必要諱言其中可能包含的競爭因素,同時也就不難在這種大背景下合理審視神舟計劃的意義。載人航天成功將為中國搭建一個走向更廣闊深邃宇宙空間的平台,其價值也許在今後會越來越顯現出來。 天上的話題大致就是這些,但我們更有必要探究它將給我們地上的國家帶來什麼。我想不難理解,恐怕我們沒有興致永遠仰着頭觀賞當代飛天壁畫,除非它同時能夠給我們的現實生活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這的確是神舟計劃及其載人航天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它必須解釋的。 此前有評論認為,神舟計劃乃是我國兩彈一星、863計劃之後的又一項國家重大科技決策。當然,190億元造價本身也證明了這一點。由此,也許可以看出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某種脈絡。 兩彈一星以重點突破的方式,在非常薄弱的基礎上建立起我國完整的科技體系,這是它的重大意義之一。應該承認,它使我國科技領域在世界上樹立起遠超過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的聲望。然而由於計劃經濟體制等原因,憑藉兩彈一星建立起來的科技厚度當時很難市場化,與民生關係不大,因此這種優勢也漸漸有削弱之虞。為了保持科技後勁,國家上個世紀80年代又實施863計劃,但同樣存在體制瓶頸,並由於這個問題而導致對當時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把握的某些偏差,更由於分散用力,最終很難說達到了預期效果。近年來,我國科技界的處境頗為尷尬,在世界科技競爭力排名榜上有連年下滑的趨勢,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連續六年空缺。這樣的狀況,很難達到鄧小平關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要求,也無法幫助國家實現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力量來推動――神舟計劃或許可以視為這個推動力,它想要解決的不僅僅是把中國宇航員送進太空的問題,更承載了扭轉中國科技頹勢、提升國家整體實力的期望。 我想我們應該注意到,這種通過實施某個重大科技工程以提升國家整體實力的作法並非為中國所獨有。美國先後實施的曼哈頓工程和阿波羅登月計劃,實際上也是這種高度集中人力物力、以一點突破帶動全局發展的思路。事實上,美國正是由於成功實施這兩個科技工程而最終取得全球領先地位,儘管它是一個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理論上並不讚賞這種政府高度集中地配置人力物力的作法。上個世紀80年代裡根政府的星球大戰計劃也是這個思路,當時由於技術局限實施並不順利,但它的副產品――信息產業卻因此獲得了爆炸性發展,美國也因此樹立起新經濟時代的行業標準,並使其領先優勢更加明顯。 同樣,兩彈一星也為我國的趕超戰略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和運作模式。今天的神舟計劃可以視為這種思路的延續。它們所追求的,都是集中突破一點以期帶動全局的戰略目標。所不同的,前者更關注國家安全,後者則力求提升本國的整體科技實力,為未來的產業調整和升級開路。 事實上這是所有同類戰略都必須面對的最終問題。也就是說,由政府推動的科技突破,如果接下來不能實現市場化,不能與民生接軌,其最終效果都將可能大打折扣。美國阿波羅計劃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當年投資240億美元,隨後帶來了幾千億美元的民用市場。資料顯示,美國航天事業迄今已經創造2萬億美元財富,並預期在2020年達到GDP的10%-15%。儘管如此,實際上目前美國仍然沒有完全解決航天技術產業化的問題,NASA為了獲得經費支持,需要不斷遊說國會(更不要說預期耗資4000億美元的載人登陸火星計劃)。這個狀況,在已經商業化的近地軌道還好,而在純科學目標的深空探索領域仍然很艱難。 據報道,中國航天事業一直力圖走產業化之路。承擔神州飛船設計、生產任務的中國航天集團,其三分之二的收入來自市場,國家撥款只占少部分。這樣的信息,我想,其價值未必低於載人航天本身,因為它可能意味着航天技術廣泛應該於民用領域的前景,並由於市場化而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當然,目前來看做得似乎還不夠,至少沒有達到政府招標、不同企業平等競爭的程度。此一點,我以為才是我們未來必須關注的問題。說到底,一項好的事業,需要有良好的體制予以保證。我相信我國的神舟計劃以及未來太空探索將作出有益的嘗試,這也就是我前邊所說的“地上”的問題。按照我們的現實地位或者說現實處境,一切天上的事最後都要對應於地上的變化。當我們抬頭望天的時候,我希望我們同樣感受到地上的變化――它將關繫到我們未來的福祉。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