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談談,蔣介石是怎樣失去大陸的。
蔣介石如何失去大陸,這在國共雙方甚至在更廣泛的國際史學界內都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雖然囿於資料或其他一些原因,更復雜、更深刻的因素需要更長時間的積淀才能探知清楚,但在6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或許依舊可以根據那些逐漸清晰的事實,嘗試著重新審視這段歷史。
1945年12月11日,蔣介石從南京飛抵北平,在抗戰結束後 “慰問北方同胞”,此時的北平也曾讓蔣介石體驗到了 “抗戰領袖”的無限榮光--當時他的畫像被端正地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蔣介石不會意識到,就在攀上政治生涯最高峰的同時,他已悄然邁向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僅僅過了不足三年,1948年9月30日,再次出現在北平的蔣介石已是快輸光全部籌碼的賭徒。蔣介石被廣為指責的是因其 “獨裁”、 “專權”導致的內部爭斗不斷,其實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很難說這兩者何為因、何為果。魏德邁對蔣介石曾這樣評價: “委員長遠不能算是一個獨裁者,事實上僅僅是一幫烏合之眾的首領而已。他常常難以保證推行自己的命令。”
“蔣介石的軍事教育層次比較低,大的軍事指揮上有很大局限性。”楊奎松評價。與 “自學成才”的毛澤東比,蔣介石算是學軍事出身, “但是,蔣介石在考慮軍事問題時,關注的往往是一些細節,而在戰略上的考慮卻十分欠缺”。楊奎松注意到,在蔣介石早期演講當中,經常會提到的內容,大都是如何整飭軍容軍紀的內容, “反映到軍事指揮上,他經常關注的也是一些明顯應該是由那些團長營長去關心的問題”。
蔣介石後來廣被詬病的一點,是喜歡越級指揮。楊奎松說: “看看蔣介石指揮軍事的電報,我們甚至會發覺,他連部隊行軍時應當怎樣走路,怎樣露營,怎樣防空,怎樣布哨,都要管。不少戰役就是由於蔣介石不顧國防部、軍令部的總體作戰計劃和戰略部署,越過上一級指揮機關,直接指揮到前方部隊去,從而使所有的部署都泡了湯。”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的中國近代史專家易勞逸在其著作《毀滅的種子》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國民黨政權在推行其政策、計劃,在改變根深蒂固的中國社會的政治習俗方面,很少表現出有何統治能力。它的存在幾乎完全依賴于軍隊。事實上,它只有政治和軍事的組織機構,而缺乏社會基礎。”所以,這個政權是和社會脫節的。
易勞逸認為,蔣介石對政治進程的觀點完全是傳統型的, “像清朝的皇帝一樣,對他來說政治就是在統治層中的爭斗”。因此為了擴大他的權力,他操縱和聯合了一部分上層人士去反對另一部分作為他對手的上層人士。“他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那個時代世界上的強國是那些成功地動員了絕大部分民眾而不只是以上層社會支持他們的目標的那些國家。”
參考資料: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蔣介石怎樣失去大陸》
http://itunes.apple.com/tw/app//id490399696?m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