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的發展(補充版) |
送交者: dada2000 2002年02月13日16:26:4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中國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的發展(補充版) 一代輸送車 中國從1958年開始自行研製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到90年代末為止中國一共發展了63式(包括A531),63-1式(B531),63C(531C,外貿,在兩伊戰爭中使用,0-90年代國內裝備的主要品種)式,85式(531H,外貿,泰國是主要客戶),89式(534,二代輸送車,國內90年代中期後裝備)式,90式(535,外貿,相當於二代半水平),以上6種為自行研製的車族.主要的生產廠家應該是北京長辛店附近的北方車輛廠(代號618廠).另外77式水陸輸送車(256廠生產),WZ501步兵戰車(仿製蘇聯BMP-1式,627廠生產),這兩種為引進仿製的車族.但是裝備數量不如上述6種車輛多. 63式在1964年裝備部隊後發現問題太多,一直不能批量生產,在長達10幾年的時間裡,只能不斷的修改設計.1966年開始大改,1970年設計定型,稱為A531式.隨着50年代初期進口的蘇聯二戰自行火炮的退役,陸軍裝甲機械化部隊居然都裝備了牽引火炮,中國才決定研製改裝國產的自行火炮,一個是坦克師團的師屬和團屬炮就是122毫米簡易自行榴彈炮(另一個是1978年開始研製的1983式152毫米炮塔式自行榴彈炮,師屬和軍屬以及預備炮兵使用),122毫米自行炮的底盤一開始就是選用63式裝甲車,臨時生產了18輛,但是火炮一裝車,發現根本不行,強度和車內容積等吃不住,只好重新設計,於是就有了B531型,即63-1式,發動機總成不變,但是車體和外形可是另一種樣子了,變成了5對雙輪緣小負重輪,車體強度增強了,1979年試製出樣車,1981年定型,但是這時已經是1981年了(從編號1970式到現在11年了),生產了200輛,然後繼續研究,到1989年研製出以77式水陸輸送車為底盤的仿製蘇聯M1974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而且到2000年我國的記者還稱其為國產新型,當然國外70年代就開始淘汰這種車輛了,台灣還有幾輛老美50年代的存貨). 1982年中國開始大量出口武器給第三世界國家,裝甲車也是一宗大的生意,但是國際市場上沒有人對63式和63-1式這種性能低檔的車看得上眼.因為63式(包括63-1)使用的是國產的191千瓦6150L水冷柴油機(616廠,山西柴油機廠生產,估計是30年代末期研製生產的T-34使用的B2-34的簡化功率型),性能實在是低劣(耗油率高,大修壽命短,環境適應性差等).從70年代初起,中國就和西德的道依次公司接觸準備引進它的BF8L413F風冷柴油機,從1974年到1982年前後用了9年4輪裝車試驗.70年代中期道依次(KHD)公司取消了垂直風扇軍用型風冷柴油機的生產,中國後來引進的都是水平風扇民用型.例如引進的八缸增壓中冷風冷柴油機(裝備YW534)的數據如下:額定功率234KW(320HP),額定轉速2500r/min,缸徑125mm,衝程130mm,最大扭矩1100N.m.額定點油耗173g/hp.h,最低油耗155g/hp.h,機油耗1-2g/hp.h,適應性係數1.2,全機重(含附件)1057kg.屬於國際70年代的水平,引進的時間較長,國產化程度較高. 1982年63C式外貿車族定型,採用了KHD的風冷柴油機,球形射擊孔,889電台,新型變速箱等,開始大量的出口國外並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內也引進了KHD的發動機生產專利,至少在2個工廠生產(渭陽柴油機廠,華北柴油機廠,其中一個是615廠,但是不知道是哪一個).國內使用的大多是63式(坦克師和坦克團,包括2000年展現給觀眾的第38軍等部隊還是部分裝備),估計是換裝了風冷柴油機的531C系列,因為1980年代初期要裝備和建設機械化步兵部隊的時候,考慮到部隊後勤和維修的問題,所以沒有使用63-1,而是大量裝備了63-C及其底盤改裝的變形車,具體情況不太清楚,知道的可以告知. 總上所述,因為各種原因,到1980年,陸軍裝備的各種坦克約10000輛,工程車輛約700輛,但是裝甲車才2000多輛,也只有坦克師的有編號的師屬坦克團才有一個裝甲步兵連,頂多10輛裝甲車.而且在1979年中越戰爭中,投入的軍區獨立坦克團和軍屬坦克團中,沒有看到裝甲步兵的出現,大量的步兵乘坐在坦克外,在行軍中遭到越軍大量的殺傷,損失慘重,步兵的損失也影響到了坦克的作戰,戰後統計,中國軍隊60%以上的坦克車輛遭到越軍的打擊毀傷或者淤陷和機械損傷,但是戰果才擊毀越軍不到20輛坦克和裝甲車輛,通過這次戰爭,對裝甲兵的建設影響很大.以前的坦克師的機械化步兵團其實是摩托化步兵團,就是乘坐解放牌卡車的普通步兵,到戰區後下車,徒步衝鋒,無法伴隨坦克衝擊作戰的,直到2000年以後,還可以看到,59式坦克進攻,後邊跟着一大群步兵徒步衝鋒的鏡頭(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馬恩河戰役的情況竟沒有多大的進步). 60-70年代末解放軍裝備落後,主要原因除了技術和工藝問題以及國家的經濟問題外,我個人認為毛澤東毫無節制的大量援外是造成解放軍裝備落後的很重要的原因,現在部分公開的資料,從60年代開始的援外每年占國內財政的很大份額,最後搞得國困民窮,當散財童子花錢買來的所謂友誼能夠長遠嗎?大陸還一直嘲笑台灣的"金元外交",真是令人可笑啊.援外的部分武器裝備不次於國內670萬解放軍的裝備量,僅僅是坦克裝甲車輛不完全統計就有3620輛,按照國內的編准編制6-7個全機械化的裝甲機械化師是沒有問題的.當年彭總認為全國陸軍機動部隊有10個機械化師加上幾個裝甲師就可以了. 1983年開始建設機械化步兵師,把摩托化步兵團改為裝甲步兵團,就是裝備63系列裝甲車,也可以說80年代才開始建設真正的機械化部隊,不光是步兵輸送車,配套的自行迫擊炮(82毫米和120毫米兩種),自行火箭炮(130毫米火箭炮,19管和30管),裝甲指揮車,裝甲救護車,自行122毫米榴彈炮等車型,因為步兵戰車一直沒有裝備,所以裝甲輸送車還是以輸送步兵到戰場為主,地面裝備的配套雖然技術落後,但是總算解決了有的問題,就是伴隨的防空高射炮和導彈一直沒有解決,還是依靠卡車牽引的高射炮.而且1998年裁軍之前坦克團只有一個裝甲步兵連. 8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出口裝甲車輛,一開始也是用63式或者是63C,後來泰國要求提供大約800-1000輛以上的裝甲車,618廠就根據研製63-1的技術經驗,採用了63-1的行動部分和63C的風冷柴油機以及球形射擊孔等等,生產出85式裝甲車族,這是一個很成功的車族,各種變形車很多,出口的數量和國家很多,在技術上屬於一代半,接近二代的部分水平,國內估計沒有裝備(等待二代輸送車族). 以上均據國內公開資料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