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理造就了中國人性格,遼闊富有使中國人自信,人文民族多樣使中國人最早有戰略頭腦。中國最崇尚有思想的人,只有他們才可治理好這樣的國家。 從紛繁情況中洞察本質是哲學家,從哲學角度,做事最重要的是時機,“不審勢則寬嚴皆誤”。中國歷史上並不總是冠軍,但總留在決賽圈,就是中國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智慧把握時機與對手競爭。東周時戎狄,秦漢時匈奴,五代時胡人,隋唐突厥,宋朝與遼金元,清,都有少數民族取得上風的時候,但長久留存下的只有漢人,因為漢人發現了人類最本質利益,“雙方要共同生活下去”。如果一方總有滅亡他人之心,就違背天道、自掘墳墓。這種思想就是“仁者無敵”,在此基礎上生發了“和為貴”。“仁”與“和”是後發制人的武器。
“仁”是尊重對方最本質價值,平等寬容,給人留有餘地。因為平等,漢人坦然向他人學習,保持民族的先進性。“和”是相互激發,相互協調。中國人不喜好爭勝,因為不喜歡眼盯着對方,總是比較。在漢人看來,是否發展的好完全決定於自己,學習然後從客觀視角看待自我可以保持“靜氣”,靜心才有平和,洞察、創造,而創造使人產生革命性進步,才是長久之道。相反,主觀比較產生功利,使人急躁,欲速不達。這就是“不爭之爭”的道理。
現代中國也繼承了這些優秀思想,遇強國不餒,待弱國不驕,寬厚,目光向前。並不怕受別人影響,但總根據自己的現實求是。建國50年已從貧弱之邦成為事實的世界第二強國。 中國也有鋒芒,漢武帝出擊匈奴,唐逐突厥都是先敗後勝,後發制人。在打不過你時我不冒險,但也不暴露自己弱點,學習,待實力強大後談判,如果你不讓步那我們就攤牌。
大陸也願意與台灣人民共同生活下去,在統一方式上也以此為最大原則,台灣人有點傲氣大陸也不在乎,誰沒有富過的時候?但台獨卻關係中國國運,大陸退無可退。大陸鼓勵與台灣經濟聯繫,鼓勵人員往來,也為使雙方留在同一框架而保持壓力。台灣就小器多了,把對大陸投資看作施捨,如果你不賺錢會來投嗎?看到大陸潛力又想充當中國與西方的橋梁,掙二道販子的錢;因為目前的優勢又想成為貴族,從大陸取得越來越多順差卻禁止大陸有競爭力的產品進入台灣。最根本是台灣沒有長遠之見,只是反對大陸政策卻沒有從台灣角度提出符合兩岸利益的策略,這怎麼可能和解?歷史上有過許多說“不”的人,但塑造今日世界的卻是那些說“是”的。台灣反對一國兩制,但只有一國兩制能解決兩岸的問題。
先發制人是勇者,後發制人是智者,既能先發制人又能後發制人是強者。後發制人要有積極平靜的心態,否則變為拖延的藉口。能體會後發制人中的先發制人才是明白其中三味,因為說穿了,後發先發都是方式。當面對好的時機以及情勢中的臨界點,要把後發制人轉化為先發制人,達到自己的目的。“兵無常勢”,關鍵是不能讓敵手把握了自己的脈搏,對自己有了判斷。作為立國之本,後發制人值得作為戰略,有後發制人的氣魄才可為“大國之大”。 中國的自信使中國能後發制人,後發制人使中國很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