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江澤民對美不對抗從策略到戰略
送交者: sundaily 2002年02月27日17:00:3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SUN時事…社論及專欄

《中國觀點》
江澤民對美不對抗從策略到戰略
27/02/2002

要評價美國總統布殊的訪華成果,恐怕首先要有參照物,其次要看各
方的目的。北京的參照物可以是前任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也可以是
布殊上台之初;北京所要達到的目的,可以主要是台灣問題,也可以
是中美關的大框架。

顯然,江澤民要的主要都是後者。經過預先的磋商,他並不企盼布殊
這次的訪問帶來台灣問題的大突破,只是謀求建立穩定的不對抗的中
美關,因此參照物應是布殊上台之初。那時,布殊履行競選承諾,改
變克林頓的對華政策,採取強硬路線,加上中美軍機相撞,中美關陷
於近年低谷。相對於那陣子,這次布殊緊跟去年到上海,在半年內兩
次到中國,僅是踏足中國京城這一點,江澤民就認為北京的目的達到了。

觀察這次訪問,可以看到北京對美政策的一條支柱不搞對抗,有了微
妙的變化,那就是從一個策略思想變成為一個戰略思想。

在中國文化中,策略更多是指短期的權謀,而戰略則是長期的帶綱領
性的基本行為。北京原來的對美不對抗政策,實質和本質是對抗的,
是以表面的短暫的不對抗,掩飾本質的對抗,而換取未來對抗的本錢。
但是如今,江澤民似乎已不作任何與美國對抗之想。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三十日,江澤民會見美國眾議員時,首次提出:「增
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避免對抗」的十六字方針。這個方針,
是鄧小平最先提出,不過,是在此一年前的內部政治局會上講的,江澤
民最先公開,外界都以為是江澤民提出的。後來,江澤民出席西雅圖亞
太經合峰會後,將這個方針中的「避免對抗」改為「不搞對抗」。


弘揚鄧十六字對美方針


這一改動是一個重要的改動,表明北京為了和平建設發展,從儘量避免
與美國發生正面突,改為將不對美國搞對抗,直接作為對美政策的支柱。
這時,克林頓還在實行對華經貿與人權掛的政策,鄧小平則以「韜光養
晦」應對。「韜光養晦」是最能表明此時北京對美不對抗的策略性。管
「不搞對抗」比起「避免對抗」,更強調了北京在主觀願望上不以美國
為「敵」的目的,但中共從上至下都接受鄧小平這個思想,因為這是隱
藏力量的謀略,「等建設發展起來,有實力再說」。

一九九七年江澤民訪美,與克林頓共建中美「戰略性夥伴關」,中美出
現新蜜月,十六字方針又變為「增加了解,擴大共識,發展合作,共創
未來」。在這時,「不搞對抗」已經不提,大概中美已經是戰略夥伴,
江澤民似乎認為對抗的問題已經不存在了。

到了去年九一一後,北京與布殊在反恐戰爭上採取合作態度,這也是中
共首次在美國對外國的戰爭行為上採取合作態度。從九一一到這次布殊
北京行,江澤民將不搞對抗由策略變為戰略,甚為明顯。也因此江澤民
被不少中國學生、一般百姓,以至內部高層人員批評為對布殊軟弱。最
突出的表現,是在台灣問題,不但江澤民自己正面陳述觀點時調子低,
而且布殊兩次在公開場合暗示「保護台灣」,中方也沒有作出強烈反應。
其次,在布殊批評中共,只推銷美國的價值觀,也表現得不在乎。在反
對美國單邊主義,推行多元化,也毫無作為,之前還低調處理江澤民專
機竊聽器事件。總之,以北京人的話,就是「江澤民不做布殊不高興的
事」。

事實上,江澤民對美不對抗從策略變為戰略,還有內在的根據。在台灣
問題上,中共已作出「可以等」的策略調整,不急於解決。去年九月,
錢其琛公開作此表示,表明台灣問題是放在經濟發展之後的問題。而在
國際外交上,則避免過分「出頭」,同時,中國在經濟上對美信賴性來
強,這些都是決定江澤民在「不搞對抗」上變化的重要因素。


意識形態對立格局消失


需要強調的是,包括布殊在內的西方國家多數還在強調與中共在意識形
態上的對立,但其實共產主義在中共差不多已成為歷史名詞。江澤民在
中共內部已說這是幾萬年後的事情,而他上台之初大喊的反和平演變,
其實已經不是問題,問題只是西方似乎還不注意這個變化,或者有意不
提這個變化以加速中共的民主化。

但是,正因為江澤民在意識形態上右轉,中共已失去與美國對抗的必要
性,中國實際是要變成另一個美國,雙方在意識形態上的對抗逐步消失。
不再會有社會主義的中國對抗帝國主義的美國,毛澤東時代的「反美反
霸」政策將徹底在中共外交政策上消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