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準備 |
送交者: 不祥 2004年07月16日18:55:0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對台軍事鬥爭準備大致始於1995年,當時中國國家和軍隊的領導人意識到,台灣問題久拖不決將有分裂的危險。因此做出戰略性決策,“加緊軍事鬥爭準備,強化對台軍事威懾”。 加大投入 迎戰強敵 1996年爆發的台海危機使兩岸緊張關係急劇升級,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了一系列導彈試驗,以示警告。美國為維護其東亞利益向附近海域派出了一個航母戰鬥群炫耀武力,此舉使中國領導人深刻意識到,如果台海爆發軍事衝突,美國介入不可避免。 此後,軍隊內外掀起了研究美軍、學習美軍的高潮,幾乎所有的中國軍事戰略家都認為解決台灣問題關鍵在美國,尤其是美國的軍事介入,因此必須做好應付強敵的準備。為此,解放軍在內蒙古建立了一個迄今為止亞洲最大的訓練基地(參閱第一期《中國的“歐文堡”》),用於試驗新式武器、檢驗新的作戰理論、積累成功的訓練經驗,以打贏強敵介入下的局部戰爭為着眼點,扎紮實實地進行對台軍事鬥爭準備。 在軍事戰略上,大陸堅持“東急西緩”的方針,將台灣作為主要對手,並依次將美國、日本、印度,以及新疆和西藏的分離主義勢力視為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威脅判斷上的輕重緩急順序使中國把更多的財力投入到了海、空軍,以及第二炮兵和陸軍特種部隊的建設上。 引進與自研並重 提升裝備質量 隨着軍費投入的不斷增加,軍隊武器裝備更新換代的速度明顯加快。中國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方面積極引進俄羅斯等國的先進武器,另一方面努力開發自己的新一代主戰裝備。另外,中國努力在國產裝備與進口武器之間形成高低搭配的裝備組合,一是減少武器的進口數量,二是避免對外國武器產生依賴性。比如在空軍裝備方面,中國在引進蘇-27SK和蘇-30MKK戰鬥機的同時,於2002年初完成了殲-10戰鬥機和殲轟-7A戰鬥轟炸機的研發。 國產戰鬥機發展的瓶頸,是不能自主研製生產先進的氣輪航空發動機。比如裝備殲-10的WS-10A渦輪噴氣發動機已研製了10多年,2002年初在瀋陽第606研究所進行了飛行試驗,但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不得不從國外引進。2001年,中國與俄羅斯簽署了引進AL-31F渦輪噴氣發動機的合同,到2001年底已有54部AL-31F發動機交貨。其中兩部裝在了國產蘇-27戰鬥機上,其餘全部用於生產殲-10戰鬥機。 機載搜索雷達設計水平不高是制約國產戰鬥機發展的另一瓶頸。為加速國產戰鬥機的投產,中國再次轉向俄羅斯。最近兩年,俄“同位加速器”設計局先後向中國提供了“珍珠”和ZHUK-8Ⅱ兩種多功能雷達系統。前者用於生產殲-10戰鬥機,後者用來改進國產殲-8Ⅱ戰鬥機。“珍珠”雷達使中國戰鬥機的探測距離擴大到100公里以上。裝備這種雷達的戰鬥機不僅能同時跟蹤和攻擊多批空中目標,還可大大提高空地導彈和可制導航空炸彈的命中精度。這種雷達將使國產戰鬥機在性能上接近西方第三代戰鬥機的標準。從引進AL-31F渦輪噴氣發動機的數量看,2005年後中國空軍將有300架殲-10戰鬥機服役,與蘇-27SK形成高低搭配的空中力量組合。 發展先進戰機 爭取空中優勢 目前,空軍正在實施殲轟-7戰鬥轟炸機的改進計劃,第一批40架殲轟-7A可望在2003年投產。殲轟-7A戰鬥轟炸機的原型機已於2002年上半年通過了飛行試驗。在改進過程中,俄羅斯為殲轟-7A裝備了KAB-500L激光制導炸彈和X-31P反雷達導彈,從而使這種新機型具備與俄制蘇-30MKK戰鬥轟炸機實施協同對地攻擊的能力。此外,中國還從俄羅斯“同位加速器”設計局購買了20套用於改進殲轟-7A戰鬥轟炸機的大直徑雷達天線。蘇-30MKK的引進和殲轟-7A逐步裝備部隊將使空軍能夠對地面目標實施遠程精確打擊,從而具有“攻防兼備”的作戰能力。2001年,中央電視台播放了蘇-30MKK夜間發射59M電視指令制導空地導彈的畫面,這種導彈最大射程為105公里,對台具有較強的威懾力。 在生產設備上,中國的航空企業也實現了更新換代,幫助中國改進蘇-27SK的俄羅斯專家對中國航空航天企業大量使用西方先進的技術設備感到驚訝。他們認為,中國的生產設備優於俄羅斯的同類企業。比如,殲轟-7A的生產企業就配備了西方的先進數控機床。目前,成都飛機公司和瀋陽飛機公司已經開始研發下一代戰鬥機,第606研究所也已着手在WS-10A渦輪噴氣發動機上試驗矢量推力控制技術。 現在,中國幾大戰鬥機生產企業都在開足馬力超負荷生產,西方分析家推測,到2005-2006年中國空軍將獲得35-40架殲轟-7A,60-80架國產蘇-27SK,50架殲-10和80架蘇-30MKK,總共將獲得155-190架第三代軍用飛機,屆時將扭轉對台先進戰機處於劣勢的局面。 水面水下並重 確保對台封鎖 中國對海軍的發展也給予了特別關注,目前正努力發展大型水面艦艇、戰略核潛艇、核動力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力圖在未來10年內獲得封鎖台灣的作戰能力,並懾止美國太平洋艦隊介入。其中,戰略核潛艇獲得了最優先的發展地位。 2001年,092G型導彈核潛艇正式編入海軍服役。這種核潛艇裝備了巨浪-1A式彈道導彈,有效射程達2800公里。為降低噪音,艦身塗了一種新型吸聲材料,而且裝備了一種類似於DUUX-5的聲納系統。據1999年的《解放軍報》披露,中國已開始建造代號為094的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它可裝備16枚巨浪-2型潛射彈道導彈,有效射程達8000公里,到2010年預計至少有兩艘094戰略核潛艇服役。巨浪-2彈道導彈的陸基型——東風-31型戰略導彈已裝備第二炮兵部隊,新建了一個遠程機動戰略導彈旅。為應對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計劃,中國還在對東風-31的彈頭進行改進,安裝了一種新型誘騙裝置,從而使得它更難以被識別和攔截。隨着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建成下水,新型核攻擊潛艇的建造工作也於1999年全面展開,新式攻擊型核潛艇採用了與戰略核潛艇相同的核動力裝置。此外,它還將裝備從白俄羅斯引進的聲納通信系統和從哈薩克斯坦引進的重磅魚雷。 2002年5月,中國從俄羅斯訂購了8艘裝備“克拉布”導彈的636型“基洛”級潛艇。根據合同,這些潛艇將在未來5年內交付中國海軍。同航空航天領域一樣,中國在引進潛艇的同時也在實施改進“宋”常規動力潛艇的計劃。頭兩艘“宋”級潛艇的“升級”工作已經完成,現在正在改進第三艘(039型)。“宋”級潛艇在外形上非常像法國的“阿格斯塔”90B型潛艇,為了提高水下航行的穩定性,其雷達天線的高度略有降低,但裝備了新式武器控制系統。“宋”級潛艇與引進的636型“基洛”級潛艇,也將採取高低搭配的方式使用。 長期以來,動力推進系統一直是中國發展大型水面艦艇無法克服的難題。新一代“旅海”級(代號167)驅逐艦的部署計劃因航行試驗中氣輪機蒸汽泄漏而暫時擱淺。為突破瓶頸,1999年中國與烏克蘭簽訂了一項引進GTE80型氣輪機的合同,目前正尋求獲得這種氣輪機的生產許可證。與此同時,研製052B大型驅逐艦的項目也已上馬,兩艘6000噸級的052B驅逐艦目前正在上海436海軍造船廠建造。052B的外形與英國45型驅逐艦非常相似,可以肯定這種驅逐艦將裝備國產或俄制垂直發射艦空導彈系統,以增強其遠程防空能力。另外,俄制RIF-M和國產FD2000艦空導彈也在候選之列,這兩種艦空導彈的有效射程都超過了100公里。 為滿足過渡時期的需求,中國還從俄羅斯採購了兩艘956ME“現代”級驅逐艦,今年又訂購了兩艘,這種驅逐艦裝備有射程較遠的改進型3M80E“日炙”式超音速艦艦導彈。到2006年,中國將擁有7艘6000噸級以上的大型驅逐艦,並將建成一支實力較強的海上艦隊。 進行數字化改裝 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三軍中人數最多的陸軍在體制建設上採取了“一軍多制”的模式,實現戰場數字化和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是建設的重點。為具備應付突發事件和實施渡海攻擊的能力,陸軍採取了“模塊”式建設的新舉措,將更多的師改編為旅。如陸軍第27集團軍和第40集團軍所有的師都已被旅取代。第65集團軍採用了一種師旅混編的建制,目的是建成中國式的“中型戰鬥部隊”。為此,兵器工業部門將向陸軍集團軍提供更多的92式輪式裝甲車。92式輪式裝甲車是陸軍建立輕型機械化旅的關鍵性裝備,目前已配備給了西藏軍區和新疆軍區。此外,陸軍正在南京戰區第1集團軍第1師的基礎上,建立裝備有63A式輕型兩棲坦克的新型兩棲機械化師。 中國陸軍數字化試驗部隊的編制比西方預計的要大得多,在第38集團軍第6坦克師進行的數字化炮兵部隊和數字化坦克部隊試驗取得了顯著進展。該坦克師裝備有新一代98式主戰坦克。另外,每一個軍區都建有一支特種部隊,戰場圖像傳輸與數字化通信系統已被這些部隊廣泛使用。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面臨的最大障礙,是人員素質整體偏低。駐遼寧省鞍山市的空軍第1航空兵師是中國空軍的甲種師,裝備有國產最好的殲-8Ⅱ式戰鬥機,但在改裝沈飛生產的蘇-27SK戰鬥機的訓練中,只有10名飛行員完成了新機型的飛行訓練。但無論如何,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支已插上了翅膀的雄師將在21世紀最初的10年間實現騰飛,逐步從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軍隊邁向信息時代的數字化軍隊。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