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中國周邊形勢,美國已由北約,美-日安保條約,及和中國周邊一些國家織成一張大網。 中亞,東南亞,中南半島都無時不成其廣泛滲透,並欲加控制的戰略棋盤。 這篇文章續談中國應有的戰略策略,文內觀點的排列順序並不分先後。
中國北方 美國在無法作用俄中關係的同時只好期望兩者只間的蒙古發揮作用。 就現今蒙古的發展趨勢來說,其雖為中國鄰邦,儘管經濟受到中國影響,但是政治上卻顯出不甘沉默的一面。 利益一面,蒙古輿論常常談及如何在經濟上希望享受中國發展帶來的利益,而與此同時國內卻處處有所謂中國大國沙文主義宣傳。由近期蒙古派兵參加美國占領伊拉克之舉,美蒙年度“可汗探索”演習,其總統訪美要進一步加強合作提高“民主”,並更進一步的參加由美國組織的北約空軍對抗演習,處處顯示其希望在軍事政治上符合美國利益以與中俄增加交流資本。 過去中國似乎一直存在期望蒙古弱勢而最終與中國合併的思想,然而事實是中國並沒有很好利用蘇聯瓦解後在蒙古留下的真空發展鞏固關係,過多的視而不見反使美國,印度藉機介入在中俄之間打下榭子。 中國需要穩定的北面,需要有明確的蒙古策略。 上海合作組織(SCO)成立至今終於接受蒙古成為觀察會員, 中國應當借SCO主導推動中蒙合作,經濟上帶動相互投資,政治上中國應特別注意與蒙古議會,政黨發展關係。 特別邀請其基層和高級官員訪問中國,培養中蒙雙方的親和勢力。 而軍事上,中國若主動提倡蒙古與中國聯合軍事演習,並藉此利用雙方共有的蘇制武器基礎尋求共同發展軍事合作機制。 注意,美,印的介入都沒有以蒙古的經濟為前提(美/印不為蒙古民生考慮,這卻是中國的經濟優勢),而是以提高蒙古“落後”軍事能力為切入點。 中國主動擔當起提高蒙古軍事能力的職責,不僅壓制美,印可以介入蒙古的機遇,更把蒙古國防,經濟,政治與中國結合,為將來中蒙合作勢力的擴大鋪路。
俄,日,東北 日本雖然明知被美國利用,但是國內軍國主義和狹隘島國資源導致其冀望通過與中國爭奪海上與俄國勢力來保持自己的資源範圍。 美國對日本的利用中國已經很清楚,軟弱並不是中國的選擇。 和平撅起與否並非由一國單方面希望就能實現,現實中資源的衝突,領土/領海的侵略瓜分需要中國用實際行動去維護因此摩擦不可避免(中國可以不必挑起,但是中國必須保留後發制人的權力)。 東北亞中國的目的不應當是像劉亞洲等人所意圖帶頭分裂俄國,俄國的動盪分裂只會加速美國/北約+日本勢力的迅速介入,而由分裂俄國的目的挑起中俄兩國爭鬥將使中國失去北方的安全而造成被全面包圍的趨勢。 面對日本,中,俄之間可有以下一些策略: 投資開發俄國西伯利亞,庫頁島和俄/日爭端的北方四島。 西伯利亞,庫頁島的礦產資源自不必多說,中國在投資這些區域的時候應當尤其注意要“互惠”,而不是給俄國人一種中國前來掠奪資源的看法。北方四島屬俄,日爭紛之地,戰略位置重要。 中國介入對鞏固俄國主權有其有利的一面(因此容易成功)。 對中國而言,北四島是形式,而不應當是以實質的經濟投資。 中俄雙方可以秘密在此建立聯合海,空軍補給站/反潛基地作為雙方提高軍事合作的表現。在有必要的時候再加以公開。 僅僅是形式上的中國軍事存在就足以讓日本在對中國台灣,釣魚島,東海等的軍事野心收斂。 而中俄能夠進行的深層次軍事合作優勢是日本沒有的,此舉可以加強中俄兩國長期合作信心,更打擊日本對俄國遠東資源的戰略窺視。
東海 東海附沿中國大陸架,日,韓逐步以實際行動占領東海暗礁並以此為根據規劃領海的作法中國需要以切實行動給予堅定的回應。 具體方面,對於韓國在中國暗礁上建立“海洋觀測站”的作法,個人建議中國就在附近海域建立人工島(可以是浮動平台)作為對應。日,韓兩國都已經並計劃裝備航空母艦,而日本更早就規劃與中國可能的海上爭端而特別編配包括大禺級在內的兩棲攻擊艦和利用直升機空降海上突擊隊。 中國的海軍發展不應只將目標所定攻擊敵方的海軍編隊而着重在核潛艇和反艦方面,中國確實有海上島嶼需要保護,而最便捷的兵力運輸方式包括直升機,地效飛行器都是中國特別需要發展的裝備。
南海/新加坡 以新加坡為首的一些東盟小國為了兩面漁利,不惜主動出擊損害中國利益,更長遠的視中國為敵而不是合作夥伴。中國需要爭取朋友,但並非沒有原則。 文化上,即便新加坡已經極端反對華文,但是中國還是需要加強對其的“國語”聯繫。 最近傳出“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東盟唯一一所以中文教學的大學)無法如期開學,中國不妨成立民間基金支援海外這類學校的設立。如果新加坡以政治要求停辦南洋大學,中國甚至可考慮在海南島成立某種“特區”,邀請南洋大學改址而繼續保持其的設立。 這些行動中國都可以保持在文化範疇內進行而不必過於渲染。 戰略層次上,新加坡聯美,聯印之舉亦可被中國用來借力打力。 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都有大量穆斯林傳統。 印度,新加坡的靠攏,中國不妨去促進南亞巴基斯坦與印尼,馬來西亞的三邊合作。 由於南海的影響,中國不便與馬來西亞單獨合作,但是引入巴基斯坦同樣是穆斯林為主的國家便於中國通過巴基斯坦施加對馬來西亞的影響。 而印尼,處於南海爭端的最南,中國加強與印尼的合作能夠:一增加對南海國家的影響,二在馬六甲海峽得到立足之地。
此外對於南海各國積極瓜分石油資源的事實,中國需要以積極態度推動解決。 在“南海篇”里已經論述過中國的選擇,如果中國現在為了睦鄰而不願開發自己的南海以提高衝突事態,那麼最好的選擇是壓縮/凍結各南海周邊國家對其石油的侵蝕,就是外交上“爭端海域行為準則”的推動 - 而這裡,日本在東海的反應已經給中國上了一課。 在爭端海域抽取中國的石油資源,中國不僅有可利用派出同樣的石油勘探船進行勘探,更可以直接在對方鑽井海域同樣設立海上鑽井平台。 中國行動的目的不一定是非要開採石油,而是要以此把對中國不理會的國家推向談判桌。 減輕對方對中國海域和資源的侵犯。
中國的石油命脈 現在傳聞中中國為解決石油運輸正在考慮幾個方案,1。中國-巴基斯坦-伊朗管線,2。中-緬石油管線,3。泰國克拉克運河。4。中國-哈薩克斯坦石油管。 泰國方面雖然有美國駐軍,但是並不影響中泰兩國發展關係。 至於克拉克運河的構想,個人認為中國應把它與緬甸輸油管道項目作為一虛一實共同進行。 長期以來,緬甸已經受到很大印度的影響,印度,泰國,緬甸,孟加拉更成立南亞合作組織以鞏固印度的勢力範圍。 對中國而言,在沒有美國駐軍的緬甸發展石油管線應是優越性超越克拉克運河,而且鞏固中緬關係的強心劑。 而圍繞中緬石油管線中國更應當投資開發緬甸,孟加拉的經濟(互利)與沿海石油天然氣資源。 南亞的印度早已在進行類似資源開發,而介於孟加拉,印度之間的不友好,中國進入孟加拉沿海的豐富天然氣資源應當不成為困難。而克拉克運河需要長遠投資,而且用戶將不只是中國。 同時克拉克運河與中緬石油管線都將出口在孟加拉灣,均未能繞過印度在印度洋阿德曼群島的海空軍基地。因此相比中緬石油管線由中國投資作為唯一的用戶,兩者之間中緬管線更有可取。同時鑑於中緬高度合作,中國可以理所應當幫助緬甸發展海空軍,為自己進入印度洋鋪路。而中-巴-伊管線可以直接縮短中國與海灣產油國伊朗距離,更消除中-緬/克拉克需要的長途油輪運輸環節,應當為中國石油路線的上上策,當和中國的中-哈石油戰略同時進行。 有文提到中緬合作的最大障礙是緬甸的軍政府,介於緬甸對中國的重要,中國亦可以積極在政治上施加影響力,同時提倡中南半島(如中南半島絲綢之路,媚公河流域合作)合作來提高緬甸的對外交流,並幫助緬甸和平發展進而改變其政治局面。
中南半島 同時中南半島內陸上,中國應面向成立新的“中南半島”區域合作組織來加強除越南之外的內陸和印度洋沿岸國家的聯繫。 成立這種組織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1。 中南半島必為日本,印度勢力的聯接點。 而中南半島區域合作可以完全把中國至於優勢地位,主導(至少積極參與)這種合作的可能。 2。 壓制越南對南海的侵蝕,老窩,柬埔寨另可發展擴大這一組織的安全合作,為減輕美國在泰國的駐軍(和將來構建克拉克運河等)埋下伏筆。 3。 日本為首正在拉攏東盟內部幾個國家成立所謂“東亞共同體”,欲撇除中國在之外。 東盟內部勢必已成被爭奪的對象。 中南區域合作可以吸收現有的東盟國家參與,無疑增加中國對東盟的潛在影響力,更消弱諸如新加坡,菲律賓之類國家企圖借東盟之勢壓制中國,奪取南海之舉。 4。 中國的許多科技發展並未能得到有效推廣運用。 如北斗系列導航衛星, 載人航天,甚至軍用飛機(FC-1)等的推廣。 中南半島諸國相對在衛星,航天,航空都極度落後且希望發展。 中國完全可以在區域合作的條件下,吸引各國對共同興趣的科技項目投資,比如建立以北斗系統為基礎的“半島導航系統” - 相比歐洲自建的“歐洲海事導航系統”。 中國的科技發展所面臨的市場問題,正可以借這種合作組織加以推廣。
上海合作組織(SCO) 石油/能源將一直是中國近期和將來的主要戰略,而圍繞石油必離不開中亞。 上海合作(SCO)發展至今,仍僅將重力限與經濟層次,屬不知軍事/政治才是國家聯盟的象徵。 在俄國獨聯體聯合防空協定依然有效,且又有SCO/獨聯體雙重會籍的情況下,北約依然打入哈薩克的防空系統訂貨並將哈薩克,烏克蘭定為北約夥伴的行為,凹現出SCO,以及獨聯體的運作與發展困境。 在SCO中,唯一有經濟,軍事和政治影響潛力的國家只有中國,俄國只能在軍事,政治上發揮餘力。 中國應當認識到當前面臨的挑戰而拒絕再以無所作為來對待SCO的發展。 鑑於SCO內部各國的經濟不發達,中國是唯一有能力可以發揮經濟領導地位,並扶植各國互相投資發展經濟的國家。 中亞經濟的發展至少可以使得各國有獨立的經濟實力不被美國/西方誘惑而輕易投入北約等軍事聯盟。 同時經濟的繁榮,可與中國西部的發展相配合。 一個安全繁榮的西部有助於中國面對東部的美,日的壓力。 另一方面,SCO應極早形成軍事/安全合作機制。 在此機制下(比如年度軍事演習,軍官培訓),SCO甚至可以組建聯合軍事力量部署在裏海“保衛”石油資源,增強中亞國家的安全防禦以便有理由取代美國現有駐軍的軍事基地,並為醞釀中的中亞石油管線,公路網,鐵路網,提供保護。 而同時,裏海海域距離黑海和其沿岸的歐洲國家已經相距很近。 這裡對中國,和俄國有重要意義的烏克蘭不僅是SCO的歐洲前院,更應該發展關係的下一步重點。 烏克蘭若加入北約,不僅獨聯體內部將分崩離析,更使烏克蘭,土耳其,格魯吉亞聯成一線,成為美國/北約刺向中亞的戰略尖刀。 反之,如果SCO/中/俄聯合能夠拉攏烏克蘭,那麼不僅俄國可以保存其戰略縱深,更為上海合作(以後可以改名為“歐亞合作組織”)的跳板,影響歐洲形成中-俄-法-德聯橫作出貢獻。同時烏克蘭對蘇聯武器科技的了解完全不亞於俄羅斯,其國家動向對中國的戰略意義亦不言而喻。 SCO發展至今,可圈可點的作為寥寥無幾,中國應當知道,對於這樣的組織有許多國家(美國,印度,日本)都會希望它碌碌無為。 上海合作組織的作用如何,只有被發揮出來才能得到顯示。
另註: 文章並不強調中國放棄東南亞冒然北進之舉。 強調的是中國需全面出擊,而北方的蒙古在戰略上尚未處於熱點的時候正是中國可以以小代價取得大成果的時候 (中蒙文化上的差異不阻礙雙方交往,經濟/政治/軍事合作仍可進行)。 還有所謂北進俄國的看法, 這裡圍繞的核心正是要牽制日本 (也就是中-日關係)。 釣魚島,東海,還有日本大規模投資俄國遠東石油包括經濟/文化滲透早已把“戰爭”開啟。 而這裡的中-俄合作,好似美日安保條約的隱形版,明確確立中俄合作實質。 中國可以不求戰略高調進行,但是此舉必能牽制日本南方擴張的努力,甚至讓日本明白與中國對抗的代價而進一步增加解決釣魚島,東海,還有打擊日本躍躍欲試進入台海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