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ZT: 攘外必先比內—— 最新圖表統計對比剖析中國空軍3大主力機型批量生產沉浮規律總結
送交者: 寡言 2013年09月28日09:01:4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http://www.fyjs.cn/bbs/read.php?tid=872325&ds=1#tpc

攘外定先比內—— 最新圖表統計對比剖析中國空軍3大主力機型批量生產沉浮規律總結

                       前      言

        根據本人之前3篇CIVILIAN  ALONE分析研究,  經公開資料獨自推測統計得出中國三大戰機製造商 CF、XF、SF 各自第3代戰機型號的自行量生產數量,然後一切以數據排列對比結果做基礎演繹, 如有不足,歡迎指正。

        從 2003年起至今的10年裡, 中國共自行生產(含組裝)近 600 架第3代先進殲擊/攻擊機, 極大填補了之前無法自行研製生產先進三代戰機的空白,並依託引進的近百架俄制先進攻擊機, 形成了相當可觀的集群攻防戰鬥力,  一舉扭轉並贏得至少對台海方向單方面的壓倒性優勢, 成果異常非凡。

        但與中國綜 合實力對等級別的最終對手來說, 無論從質量和數量, 還遠遠不夠獨自承受一場高強度高戰損率的長期拉鋸對抗。 因此,在努力獲得結盟外援的同時, 如何自行逐步擴大並穩定提高國產各型主力戰機的生產規模和質量, 保持整體先進性的跟進和部分超越,  已經成為贏得未來勝利可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       題

          結合最新修正數據並進行綜合內部橫向對比剖析,  現將其潛在規律總結如下:

        一.  批量生產的 4 年穩定周期規律


             首先看圖1 “規律判讀表”:  前兩家製造商 CF 和 XF 的三代機前後批量型號的繼承非常有規律, 都是以4年為一個段落。
             如CF 2005年批產J-10到2009年批產J-10A, 再到2013年批產J-10B; XF 則是2003年批產JH-7II, 到2007年批產JH-7A, 再到2011年批產JH-7B。 尤其是在技術跨越面程度較大的A型到B型的過程中, 基本都採取先小批量生產試點後, 再逐步提高量產規模, 同時繼續採購穩定技術狀態A型的保守策略。
          在前期型號獲得穩定可靠的基層使用反應後, 才緊接着進一步穩定或大幅提高后續機型改進程度和產量,堅持不可靠不急於分心上新項目,  不可靠不急於迅速大批量產的科學規律, 從目前來看,這一模式獲得廣泛認可, 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而另一家主要製造商SF, 在其前階段組裝俄制SU-27(殲-11A)系列時, 也秉承先試點耐心觀察, 後逐步批量的科學規律, 圓滿的完成這一歷史階段的組裝任務, 效果達成預期目標狀態。
         但遺憾的是, 後續自行備料生產新型號殲-11B 系列時, 由於種種原因扎堆, 導致至今仍不能全部按正常化高標準戰訓,妥善率不高, 教訓值得深思。
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  我們暫且從數據上一一排查。

      1.     過早急於大批量生產

         本人原統計J-11B 系列的年產量會按照4 - 12- 16- 22- 24- 20 架 的量循序漸進的策略性逐漸增產, 讓技術條件和人手能有充分的熟悉過程, 重拾當年順利組裝J-11A 系的成功經驗, 按科學規律辦事。
          但 顯然自己當初“低估” 了TG 擴產的能力和決心! 按照最新修正的數據, SF 以超乎想象的年產數字12- 20- 22- 20- 24- 26 架的數來量產。 其實這個量也並不令人吃驚, 相反其產能極大受限不足, 甚至比不上俄羅斯阿穆爾共青城KnAAPO 一家鼎盛時期的一半!  

         為什麼如此“穩定”的年產量排列卻存在問題呢? 看圖, 答案很明顯: 中國第一次自行仿製製造先進三代機, 竟然沒有一個讓人逐步適應的過程!  從上到下對自產的艱巨性缺乏足夠清醒的認識,  被之前來料組裝的成功勝利沖昏了頭腦, 盲目自信強行上馬。
          加 上對高技術整體的磨合缺乏有效的監控和檢驗手段, 此時又插入未定型國產發動機進而慘遭更大制約,  大批生產出來的飛機不能按時順利原地上天飛行,  無法實機多架次檢驗及時反饋製造組裝的不足和缺 陷,  交付部隊時整機處於一種“ 冷 交 付 ”狀態, 各種零部件沒有經過高溫高工況的加熱磨合後進入到活躍穩定狀態, 甚至熱車時間都沒有, 怎能不出問題?  

           之前的組裝都沒有達到過20架的產量, 自行備料生產一上來就幾乎達到產能的極限!  上級如何協調安排, 基層工人如何適應?…… 等等一切都是趕鴨子上架, 沒有絲毫緩衝餘地。  導致這麼多年的產能一直停留在這一能力極限水平壓迫自己, 無法獲得足夠的喘息時間靜下心思考如何做出成熟可靠的精品;  糾結於利益又不敢減產保質優先, 全部資源力量不是在趕進度就是在緊急大量排故,無法抽身。

      2.   各種不同型號同時重疊分散精力
    
          在 J-11B 系痛苦的掙扎了前兩年, 需要在第三、四年強力調整改進, 付諸凍結技術狀態和穩定性能時, J-11BS 項目不合時宜的上馬, 又加劇了這一事態的拖延惡化。 兩種不同構型的飛機同時在疲憊的生產線上安排生產, 使得管理上有更加混亂和難以有效監控的傾向。
          還 好的是, 在2010年J-11BS 並沒有一開始就大批量,留給了自己喘息的時間, 而J-11B 生產線也暫時得到緩解, 之前由於設計和認知上、 以及各種製造的問題得到重新反思和部分糾正,  相對錯開了問題堆積的高峰匯集, 暫時避免了更大的悲劇。

          接下來一年, 本可以充分抽身集中力量加速完善J-11B/BS 系列, 無情的現實卻要求海軍的J-15 也要按時間節點加速完成配套“上船”任務。
         於是,  2011年成為J-11B 剛剛進入穩定期, J-11BS 處於調整期,  J-15居於危險觀察期的3種不同型 異階段 重疊的匯合區。  但得益於之前在J-11B 身上汲取的教訓, 海軍J-15 研發組借用4年間積累的成熟經驗極力保持穩重優先, 整個過程相對順利, 獲得了暫時的成功, 進而在2012年圓滿實現J-15順利“調整着艦”的偉大節點。
         4年的痛苦掙扎磨合期終於換來在J-15項目上發揮並享受到了按科學規律辦事的好處。

          遺憾的是,背負無比沉重的巨大壓力竟使SF 總經理羅陽同志心力疲盡而早終。 默哀……
          壓力怎能不大呢?  J-11B 要穩定扭轉形象, J-11BS需凍結技術, J-15 要調整衝刺, 此時J-16 也被趕着出來小批量進觀察期。 4大台柱子只要砸斷掉任何一個, 整棟大廈都有被非議和質疑吞沒的危險。 部隊在看、 同行在看、軍迷在看、國外在看、上級更在看!  
          深刻理解他當時的個人處境啊……

         3.    2013年將迎來又一個更危險的重疊期。

          如果說2012的重壓之年是無法迴避的,  那現在走到2013年將是一種什麼情況呢?
           絲毫不樂觀!  至少三大項目要鐵定進行:

          首先J-11BS 要進行, 一邊為迅速彌補老化的進口UBK 完成高教機使命,  同時繼續修正過去單座B型機的結構缺陷, 二合一作為部分替代B型執行空優任務。
海軍的J-15艦載機要凍結技術定型批量生產,為16遼寧艦完善戰鬥力做最後鋪墊。
          拖延已久的替代進口SU-30MKK的國產J-16 方案也要具體落實出實體樣機出來, 並具備一定數量滿足開展大量服役前的繁重試飛工作。

          光這3大樣,就已經讓產能捉襟見肘的SF 頭疼不已, 怎麼排產才讓效能與兼顧最大化?  24架的平均年產量光3個機型分配就只能各造8架, 而且前提是單座J-11B型機要妥協減產甚至停產!  
         但目前消息透露 海軍岸基航空兵部隊仍在換裝, 故J-11B型依然會小量生產,  按圖示的6-6-8-6 的數量排產就最有可能各方都兼顧到。 如此一來, 4種構型同時批量生產,對生產組織管理能力有極大爭議的SF而言, 又將是一個巨大挑戰。

          更要命的是, SF 卻在異常繁重的型號重疊之年突然兵分一路又搞出一款所謂的“4代中型機”J-31出來, 實在令人驚奇詫異。
          如 果說J-15 得益於4年裡J-11B型的教訓總結按科學規律辦事獲得成功新生,  那J-16相對於雙座J-11BS的4年規律, 則顯得又冒進了一些;  現在居然另上新項目型號爭奪資源,分散集中搞主力機型的精力。 到底是能力擴大了? 還是順利搞定前面機型凍結技術可靠量產了?  不得而知, 但批產規律和上新型號的時間重疊確實可以預見, 是否又將重蹈不按規律辦事的覆轍?
          這個問題留給讀者自己思考……

―――――――――――――――
    
        二.  批量生產時儘量做到凍結技術定型

          再 看圖1規律曲線: CF 和 XF 的排產其實非常簡單和線性化, 即生產後續型號一定是在完整走完4年規律期流程後才放手進行,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有充足的時間讓各階段型號 技術狀態凍結穩定,  然後就按此狀態標準備案, 各種後續使用改進就會非常規範和有條理,並且內因追溯可查。
        而由此定下的各 主次系統零部件也都有相對成型的供應標準體系規範流程, 哪需要改? 哪不需要改都一清二楚,  不必再耗費後期大量時間反覆摸排處突。 而型號的轉產也因此變得非常容易; 拿掉原來的,換上新改的,其餘要麼不變或要麼上質量更優件, 就不會對原來性能磨合產生過多新問題,  這也是兩家在轉產新型號時依然維持產量不波動的潛在因素之一。

         即使遭遇跨度較大的B型機跨越, 只要按規律走循序漸進的模式, 後期的穩定爆發力就會依然持續強悍, 質與量同優。  穩妥地按規律辦事是做出精品的前提條件之一, 世界上極少會出現急忙不按客觀規律趕工能趕出精品的範例出來, 尤其是海量高技術集中堆砌的航空工業更是如此。

         現在經常有人認為型號批量出得晚, 型號出得少就是拖泥帶水,實力不濟的種種說辭,實在是脫離實際,不顧科學規律,盲目偏見的幼智言論。
         型號複雜, 批產時間重疊,多個項目進度互相平行擠壓, 技術狀態得不到集中穩定才是 工廠批量生產之大非大忌。

         CF 和 XF 這10年一直清醒地堅持一貫如此,  哪怕前期背負口水罵名也在所不惜, 但隨後的事實卻是爭議極少,口碑很好。  

           所以,緊接着推演2013年CF 對比SF 的圖2“排班表”就可以很明顯的對比看出:
          即 使算小批量, CF生產的技術穩定型號比SF 實在多出不少,  今後遭遇的 不可測風險機率就隨之降低許多。  SF 總是同時有幾種不同構型的不成熟的不同階段的“3不產品”在流通, 廠家一邊要生產, 另一邊要做好準備時刻緊急排故。 而排故的一般是經驗豐富的好手, 這些精銳力量不能長時間的穩定監督指導組裝生產, 卻經常性的出差去處突, 實在可惜浪費而無奈。
          由此引發的問題就會不定期的暗中爆發,一旦累積處理拖延,就會整體性的拖後腿 拖進度 拖垮精力。 不想方設法回到科學規律大道上來是絕對解決不了常年積壓下來的問題,  即使賭博獲得一時成功, 也總有一天會在某處爆還回來。

          回 到圖表2 兩家對比: 最大的區別就是CF 量產的機型無論從單雙座數量, 功能多用途化數量,  型號定型穩定程度,  排產的規律性都較SF 要優勢。 出現這一問題並不是1-2年就形成了, 沒有多年的累積順延積壓,型號項目平行重疊導致問題同時多路爆發。 圖表對比實際表現, 非常清楚的反應科學規律的重要性。

           此外,作為中國航空工業最大短板的發動機一項, 同樣的消耗數量, CF 獲得的戰機數量比SF 多出近一倍, 而且需保障的種類又比之少, 意味着SF出故障的幾率和需保障的力量將成倍增加。
          在J-31 加入後, 更加劇了這一趨勢的擴大。 真是生不逢時啊!  居然還有人妄言放大一圈版, 完全不顧自身實力底牌 和 時間極限重疊的巨大衝突, 反覆違背客觀規律的事又被再次高調肆意重彈!

――――――――――――――

        三.   反思造成這一後果的深層原因

          到底為什麼會造成如此後果?  當然不能只談下游廠家的原因, 追根溯源還是要回到上游最終業主: PLAAF 身上。

          1.  首先要明確, 提出在2007年剛開始自行批產就上大批量只能是“總裝”和空軍。
                做 為“下單”的核心部門單位, 批產前缺乏充足細緻的全面實地調查我國工業整體能力和廠家的具體情況, 盲目相信之前組裝帶來的“假象”就武斷拍板;  好高騖遠加上被勝利沖昏了頭腦, 完全忽視違背客觀規律的潛在殺傷力,  讓SF廠被徹底壓在全國基礎工業短板的地基上獨自背負巨大風險, 從而陷入極大被動。

           2.  2007 -2008年 時值台海政局出現巨大變數, 軍事鬥爭形勢迫在眉睫, 為什麼要等到火燒眉毛才想起狂造水桶去“打水滅火”?  為什麼此時緊要關頭要中斷和俄羅斯原合同交易來往, 不充分利用毛子產能……?  
              之前的情報排查分析、 局勢判斷預測不能不說出現了直接重大誤判。

             對局勢估計不足已是失策,  戰前應急生產救火卻不顧自身底牌實力不濟。 不知彼又不知己, 是為其二。
              這麼多年過去了, 當年失策的結果步步影響至今, PLAAF 要勇敢正視並站出來謙虛的承認犯了錯誤才行。
  
            木  已成舟,問題的關鍵是現在怎麼處理? 怎樣繼續才能挽回些許時間進度, 爭取更多的資源來扭轉局勢?

           東北基地做為中國工業老大哥出了差錯,怎麼辦?

         1.    請問CF 可以為老大哥的失誤買單嗎?
               當然可以買單!  
              在SF 幾線量產機型處於磨合前期階段, 唯有用自己成熟型號來彌補戰鬥力的空缺, 雖然並不十分合適用,但至少實用。
              J-10B 負責先進尖刀空優,並部分兼具多用途;J-10S 雙座機充分發揮多用途功能; J-10A型則承擔一線高戰損的戰備值班。
       發揮自己後發而成熟的大批量填補SF空優機型規律期失調造成的短暫空白。

        2 .    請問XF 可以為老大哥的失誤買單嗎?
          當然可以買單!
          XF 的JH-7A/B 系列依然要量產, 甚至有必要開雙線生產, 在目前局勢又有惡化的危險時, 提前利用和平時期勻加速的提高儲備量, 就不會再出現07-08年應急生產造成大批質量不穩定狀態飛機交付的窘況。  
           積極彌補J-16 因排產時間重疊、 各種高技術系統集成可能造成的拖延交付, 出現戰鬥力極端不穩的局面,  同樣用可觀而成熟的大批量產品填補SF對地攻擊機型規律期失調造成的空白。

          3.     還有更憋屈的一個要提及, 就是製造TAI-HANG 的黎明廠。 如果說SF 還有詳細樣板可抄, 結果抄不利索。 黎明廠則是連樣板都沒有, 所有都要第一次來一遍完整流程, 加上正好碰上SF 不科學的規律期, 所有問題矛頭匯集。 只要飛機飛不起來,很大程度都指向“黎明動力”,  殊不知黎明遭遇的短板比11系更加的薄弱而徒呼無奈。
           同為東北基地的黎明廠, 相當大程度幫SF分流抵擋了很多違背規律犯的錯誤所帶來的非議壓力。 (當然他自己也沒少出錯)

           但從圖表的排查分析, 其實黎明走的基本還算符合規律期。 從2007年開始小批量裝機, 到2010年做大修改批量替換之前“問題發動機” , 同樣是4年的流程。  而從2010年的大批量WS-10A開始, 又是一個4年的規律期, 到2012年要凍結技術狀態,2013年穩定生產, 其後效要排到2014年才能體現出來。

           由此看,只要按科學規律分析—— 親愛的同志們, 我們不必過分過早開噴,幽怨自責甚至互相自殘, 相信黎明可以堅持到底就能夠克服困難走上正軌。 但話說回來, 不按規律辦事,那結局任何時候就真不好說了, 到時事實就是最好的打臉方式。

            所 以, 中國三大戰機製造商要互相掩護、 精誠合作。 而不是互相攀比項目型號多少、 比趕進度快慢多少, 不顧一切的拉關係爭奪資源。 大家要想到為了一個總目標而奮鬥, 在各自規律期內出現空檔時互相自動補缺交叉補位, 只有這樣, PLAAF 的戰鬥力才能相輔相成一邊彌補短板,  一邊做到握緊合成拳頭制衡對手。

           作為最終用戶的PLAAF 更要深刻看到這一點, 提前布局, 提前合理規劃思量應對方法, 不過分施壓於自己人, 不過分好高騖遠; 不無條件的亂搞平衡。   什麼時候該買?什麼時候該拼自產, 心裡要有數; 對自己的底牌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對敵人能力的估計要略放嚴格一層, 才能有的放矢, 兵臨城下卻穩坐如山。  
在信息高度發達擴散的當今世界, 妄圖靠釋放假象與迷霧來掩蓋自身的短缺, 玩無底牌的空城計已經幾乎不可能再次奏效!
    
           戰術上要打破常規出其不意, 生產上卻要嚴格按科學規律辦事, 不搞大躍進。  只有基礎馬步練穩定紮實了, 上身才能左右轉動自如施打開來。

                           結 束 語
          
                當年太祖用不惜毀掉自己一世英名實現偉大理想而“大躍進改革”為了就是想能早日擺脫束縛擺脫落後, 心意是好的,卻受時代所限,做法被下面歪解扭曲, 得到的教訓深刻而寶貴, 作為後來人一定要清醒認識清楚這一歷史。
               一切按客觀科學規律辦事, 老老實實做人, 踏踏實實做事,實事求是! 主 席 為中國點了盞明燈, 我們只要堅持不懈的高舉下去, 即使游不過大洋彼岸, 也能活着游回江東上岸,  獨據一方自立為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日本購買釣魚島的買賣賠賺討論
2012: 美25倍音速超級武器X-37B空天戰機將在
2011: XWZJ貼貼你的滑梯輪吧,讓大家好好
2011: 「時代」雜誌:美國衰落始於懶惰 別怪
2010: 小鬼子真慌了 中國“事實上”對稀土禁
2010: 滬杭高鐵試運行 時速416.6公里世界第一
2009: 中印戰爭的單方面撤軍是英明的嗎?(Z
2009: 也談朝鮮戰爭——請不要胡說八道誤導80
2008: 中國有毒食品大全(多圖)
2008: 神7返回艙順利安全着陸,三航天員勝利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