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戰開始,大規模的空降作戰開始走入戰爭歷史舞台。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同時便向德軍後方了空投了大批空降兵,成為人類歷史上僅有的一次大規模傘降作戰。這一次空投,使得穿插戰術發生了質的變化,穿插作戰更從地面水面向空中立體發展。前些年大熱的美國戰爭電視電影“Band of Brothers“就是以此為背景拍攝的,但是那次空降作戰的效果並不理想,遠比電視裡頭的表現要慘烈得多,根本原因是部隊落地後無法歸建,使得原先按建制訓練的各部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此次作戰造成空降部隊損失慘重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德軍的防空火力。原本講求隱避性的空降作戰由於空降機群過早地被德軍發現,許多運輸機為了逃避德軍的防空火力,不得已臨時改變空投計劃,迫使許多單位被迫在德軍密集防守的地區跳傘,白白地成了德軍反空降活力的活靶子,倖存的落地後建制也被打亂。其實如果不是當時德軍的精銳兵力已經被蘇聯戰場大大削弱的話,別說Airborne 101了,就是諾曼底也沒戲,那電視裡頭那句“名言”:“Paratroopers are supposed to be surrounded!”,純粹是美國特色的牛皮。
從諾曼底戰役可以看出,如果平時訓練到位,運用的戰術得當,空降兵完全應該可以擔當第三維穿插作戰的重任。而空降作戰,具有的特性與穿插作戰完全相同,都強調隱蔽,突然和高度機動,都是插入敵人後方的防守薄弱環節如同一顆釘子般狠狠扎在那裡,配合正面主攻部隊的作戰。那麼從這段歷史中,中國的空降部隊能得到一些什麼啟迪呢?
毋庸置言,今後凡涉及包括台灣在內的對海洋權益的爭奪的戰爭中,中國的空降部隊將與海軍陸戰隊一起成為保衛國土的急先鋒。由於諾曼底戰役中,大規模空投作戰的效果很不理想,許多人斷言今後也不會再有如此規模的空降作戰了。我就對這個結論很不以為然。今後這個世界上,如果還有類似諾曼底戰役規模的空降作戰的話,最有可能發生的地方就是台海和中西亞地區了。在台海,大陸如果想以最快速度最小代價拿下台灣的話,唯有大規模動用空降部隊。像某號稱“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軍事網站”長篇累犢地介紹“核條件下的方面軍登陸”,完全是缺乏智慧缺乏自信的夢囈,而且缺乏起碼的政治常識。用核武器對自己的國土台灣進行打擊,必將成為歷史的罪人。而如果這個說法是針對日本,倒還可以理解。
相對美國的空降部隊,中國現有的空降15軍的確還稍顯稚嫩一些,裝備不如美軍,空運能力也不如美軍,最要命的是戰場聯絡手段比美軍要落後很多。一旦前期對空降場的火力準備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空中掩護也不能到位,台軍地面防空火力強於預期的話,共軍空降部隊即使勉強落地,建制一定都被打亂,那也逃不掉被殲滅的命運。這麼看來,如果中國的空降15軍裝備達不到目前美軍的水平,老憤青如我這把年紀的可能這輩子都看不到紅旗插上阿里山了。是不是這樣呢?我看未必。
首先,空降作戰如同穿插作戰一樣,要求極強的隱避性和突然性。要做到這一點,對空降場的選擇就至關重要。在台海戰事中,首先對制空權的爭奪是務須多說了。在這個過程中,空降路線和空降場附近的空域必須是重點爭奪的對象之一,一旦得手將極大地有利於空降行動的順利執行。比如說台灣,個人認為比較理想的空降地域是其中部的西海岸地區。首先這個位置對空軍而言也比較容易建立空中走廊,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空降級隊的安全。空軍所面對的威脅不如南北兩頭那麼大,兩翼比較能夠受到保護。一旦空降成功,建立空降場,引導登陸部隊登陸,立刻可以將台灣全島一截為二。而台軍目前的防守力量大多集中在南北兩頭,中部相對空虛,因為理論上南北兩頭的地形更適合登陸作戰。如果共軍的特種部隊配合海空軍將外島的台軍的防空火力解決掉,那麼中部絕對是個上選,可以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其次,空降部隊要有孤軍作戰的勇氣和戰鬥力。由於其特性所限,最先投入戰鬥的空降部隊不可能擁有強大的火力和反裝甲能力。而且往往第一波空投,無論是傘降還是直升機降,落地前的傷亡損失可能較大。落地後,建制很可能被打斷,甚至變成群龍無首,無人指揮。那麼這就要求共軍在平時訓練中,不要照抄外軍的訓練和作戰模式,平時應該以營連規模進行戰訓,強調小單位的戰場應變能力。不同單位的幹部士兵要經常打亂建制進行訓練,以培養戰時的就地歸建組建能力,就地組織隨行作戰。因此,即便在實戰中落地後建制被打亂,兵力不能高度集中,各部仍能根據戰場情況自行完成既定作戰目標。如果有敵方守軍向空降場運動攻擊,各部應有勇氣和能力主動穿插接敵,使得敵人的火力優勢不能發揮,要敢於亂中取勝。積極防禦的過程,更有利於後續部隊的順利着陸,擴大空降場,建立簡易機場便於大型機隊着陸。這個過程,就要學習當年林彪部隊的歷史經驗,結合現代戰爭的技術模式。因此,訓練的指導思想對今後的作戰模式至關重要。
海軍的登陸作戰也可以是穿插的模式。比如當年的朝鮮戰場,麥克阿瑟的仁川登陸,就是典型的穿插,從中間突然插入,幾乎全殲了已經是強弩之末的人民軍。
任何立體模式的穿插作戰,都必須與現有的裝備技術相結合。不要被敵人的所謂的“高技術”嚇倒,再高的技術,再嚴密的防守都會有漏洞,世界上從來沒有固若金湯的防線,有的只是勇氣和決心。以目前的兩岸和中美日關係的現狀,以及當前中國國內政經軍發展的的情況來看,我這一輩的老憤青能在進棺材之前看見共軍在台海上空天女散花,就已經很知足了!
對於日軍戰後的戰術水平的發展情況,由於本老憤青不通倭語,也找不到什麼資料進行研究。但是從二戰時期日軍的傳統戰術模式來看,更喜歡在細節上下功夫而不懂變通的日軍,即使能在初期精心上演“珍珠港2”,也逃脫不了“中途島2”的命運。比如珍珠港日軍就因為準確地氣象預報而使得其特混艦隊得以隱蔽地突襲珍珠港,但是中途島的日本海軍卻死在不懂變通的毛病上。而某軍事網站上的“核條件下的方面軍登陸作戰”對日本更適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