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發有為”、“與時俱進”、“更加主動”這些詞彙顯然意味着韜光養晦的過時。從韜光養晦變成奮發有為,這是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大變化,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質的變化。
【多維新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後,中國立即採取火速應對。除了中國副總理劉延東當天取消會見日中友好議員聯盟外,中國即刻在全球範圍組織起對日輿論反擊戰,其規模、速度堪稱驚人。從2013年12月26日安倍拜鬼後至今不足半個月的時間內,中國駐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美國、南非、奧地利、瓦努阿圖等國大使分別在當地媒體發表文章批駁日本。這與2012年9月10日日本“國有化”釣魚島後,中國大使直到當年10月11月才在各地媒體發表宣傳釣魚島立場批判日本文章的做法迥然不同。
反擊速度火線提升同時,中國也扭轉了被動態勢。此前2012年,日本駐阿爾巴尼亞大使河野雅治在當地媒體發文章,舉出釣魚島是日本領土的歷史和法理依據後,中國駐阿大使葉皓才在當地媒體跟進反駁,在應對上屬於被動。而此次安倍拜鬼後,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先行發文將日本比喻為“伏地魔”,逼得日本駐英國大使被迫跟進。
安倍參拜靖國神社與日本“國有化”釣魚島一樣,都被中國定性為對二戰戰後秩序的挑戰。作為二戰的另一個主要戰場,歐洲對於侵略歷史感同身受,爭取歐洲的輿論支持至關重要。單就歐洲戰場來說,中國的應對速度之快、規模之大、進展之多堪稱典範。
2012年9月10日日本購島後,直到10月3日、11月2日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才分別在《每日電訊報》《金融時報》發文闡釋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而此次安倍拜鬼後不到一周,劉曉明除了2014年1月2日在英國《每日電訊報》社論評論版刊發文外,1月3日他還接受英國第二大公共電視台—獨立電視台《十點新聞》(ITV NEWS AT TEN)節目的外事記者莊銳(John Ray)專訪,1月5日同時接受英國BBC國際廣播電台《周末》(Weekend)節目主持人朱利安(Julian Worricker)直播專訪和BBC國際新聞電視頻道(BBC World News)主持人詹姆斯(James Coomarasamy)電視專訪,進一步深入揭批安倍企圖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本質。1月8日劉曉明更是與日本駐英國大使林景一同時接受BBC《新聞之夜》節目的採訪,公開論戰中日誰是“伏地魔”(Lord Voldemort)。
2012年日本購島將近兩個月後,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羅照輝才於10月29日和30日分別與俄羅斯外交部亞太合作局局長和主管日本事務的三亞局代局長舉行磋商,認為需要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而此次安倍拜鬼4天后,中國外長王毅就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通電話。俄羅斯被迫在對日本遺憾的基礎上迅速升級斥責安倍,拉夫羅夫強調,俄方立場同中方完全一致。俄方反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敦促日方糾正錯誤的歷史觀。
是什麼讓中國在反制日本上更加積極主動,且與以往明顯不同?除了日本對中國的傷害變本加厲,中國忍無可忍,觀察人士認為這反映出習近平上位以來中國外交思路的轉變。原有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金科玉律已經在習近平時代變成積極有為。在這一點上,中國不僅做好了政策部署,也有成功的對日實踐經驗。
2012年十八大後,以中國海監飛機首飛釣魚島為標誌,中國的主動出擊讓日本難以招架。2013年1月,中國空軍首次派十餘架戰機突破日本防空識別圈逼近釣魚島;2013年7月,中國海軍首次穿越日本的北方門戶——位於北海道和俄羅斯薩哈林島之間的宗谷海峽,首次從貼近日本海一側穿越宮古海峽,首次完成繞日本列島一周;2013年9月8日中國轟炸機首次經沖繩主島和宮古島之間的海域上空進入西太平洋,9月9日中國無人機首次巡航釣魚島;2013年11月中國計劃成立國安委,並推出東海防空識別區嚴防日本飛機飛釣魚島。
中國的迅猛攻勢讓日本措手不及。2012年12月中國海監飛機首飛釣魚島後,日本防衛省尷尬地承認,該地區的自衛隊雷達存在盲區,未能探測到中國飛機。日本不得不緊急決定購買美制可移動部署的X波段雷達,並部署在靠近釣魚島的九州地區,以“監控中國低空飛行的飛機,以及中國與朝鮮的導彈”。為了招架中國海警在釣魚島領海的巡航,日本海上保安廳40年來最大規模增員,計劃在2014年度增加528人。而此次安倍拜鬼遭遇中國全球火速出擊,日本的輿論反擊星星點點,無論是規模還是速度都顯得被動單薄。除了安倍內閣顧問谷口智彥在《金融時報》上為安倍拜鬼狡辯;日本駐紐約總領事草賀純男致信《紐約時報》,反駁《紐約時報》社論;日本駐英國大使林景一在《每日電訊報》反駁中國,並未見更多的日本輿論聲音。中國主動出擊爭取的優勢已經在對日外交中得到體現。
自鄧小平定下韜光養晦、反對霸權主義、不結盟等外交指示後,數十年來一直是中國外交領域的金科玉律。而習近平上台以來的外交部布局逐漸打破陳規。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做好周邊外交工作,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要,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經貿聯繫更加緊密、互動空前密切。這客觀上要求我們的周邊外交戰略和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更加主動”。
“奮發有為”、“與時俱進”、“更加主動”這些詞彙顯然意味着韜光養晦的過時。從韜光養晦變成奮發有為,這是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大變化,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質的變化。習近平上台後就走訪了五大洲,為解決朝核問題率先推動六方會談重啟,在南海問題上同意磋商南海行為準則扭轉了被攻擊的局面,與中印的邊界爭端因為邊防協議的簽訂有了新的進展。中國主動布局推動外交層面的調整已經證實了更加積極主動的外交轉變。
鄧小平時代,世界處於兩級爭霸的冷戰時期。中國的韜光養晦實際上是向國際社會示弱,顯示中國的不介入姿態,反映了中國無力與美蘇抗衡,是一個弱國的現實。而隨着國家實力發展中國今天已經是和美國並駕齊驅的大國,G2已經不是一種媒體炒作而是一種現實。以往中國在闡述外大國外交時一般指中國如何與美俄歐等國家發展關係,但是在外長王毅的口中,大國外交已經變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這裡的大國顯然是指中國自己。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所以以弱國為定位的外交指南已經不適應中國的現實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