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百年中美風》 解說詞(上) |
送交者: 阿憶 2002年03月03日14:13:4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主持人陳曉楠: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市中心,有一座華盛頓紀念塔,為的是紀念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紀念塔內牆上,鑲嵌着188塊來自世界各地的石碑,其中有一塊是清朝寧波地方政府所贈。石碑說,華盛頓簡直是一位奇人,他起義的時候,比陳勝吳廣勇猛,割據的時候賽過曹操劉備,但這位手提三尺寶劍、開萬里疆土的元勛卻避開子孫,以選舉的方式把寶座讓給了別人,真是天下為公!石碑還說,美國廢除世襲,幅員萬里而不設王侯,一切社會問題可以公議,簡直是開創古今未有之勢。讚嘆中,有着不解。不解中,又含着讚嘆,而這,正是道光年間中國人對美國的印象。 美國對中國的印象,又何嘗不是如此。那個時候,美國剛剛擺脫英國,獨立為新國家,頭腦中當然存有英國女皇的影子,以為中國皇帝也可以由女人擔當,於是他們想當然地把去中國的第一條商船命名為"中國女皇號"。在廣州的第一次貿易中,美國商人為了免“首次貿易稅”,竟謊稱是英國人。當他們發現中國對英國的印象極為惡劣,才慌忙解釋說,自己來自美國,一個剛剛擺脫了英國統治的新興國家,與中國同病相連……200年的中美關係,就是在這樣一種相互吸引但又相互不大了解的氛圍中拉開了帷幕。好在是,美國商人大多懂得遵守清朝法律,美國海員也大多行為端正,因此中國對美國人的印象不錯。在中國女皇號來華33年後,兩廣總督稱讚說,在所有洋人中,美國商人"最為恭順"。】 1830年,美國第一位傳教士來到廣州,創辦第一所美國教會學校,教授英語,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貝滿先生。為了讓西方商人了解中國,貝滿創辦了《中國叢報》。他還請求耶魯大學神學和醫學的雙料學生帕克來廣州,開設眼科醫院,推銷免費醫療。教育、出版、醫療,這就是早期美國教會集中從事的3項對華工作。後來,貝滿夫人創辦了貝滿女子中學,大作家冰心、衛生部長李德全、戲劇演員孫維世、鋼琴家鮑蕙蕎、播音藝術家林如和她的學生呂大渝,都是這所著名女校的畢業生。 貝滿來華後7年,在華傳教士一共98位,其中73位是美國人。在對華貿易上,美國在英國之後,但在傳教方面卻後來居上,高高排在了第一位。 英國對華貿易主要是鴉片,美國傳教士很不以為然。起初,美國人以為華人天生具備消化鴉片的能力,但他們目睹的是鴉片帶給中國的苦難。於是,他們一致反對鴉片貿易,說它阻礙傳教事業。道光皇帝派林則徐禁煙,美國傳教士曾為林則徐四處尋找理論根據。 鴉片的主產地在印度,完全在英國掌控之下,美國無法染指。當英國商船為抗拒林則徐而撤離廣州,美國商船卻堅定地留下,繼續與中國貿易,給清朝和林則徐留下完美印象。英國不得不把鴉片裝上美國船,轉由美商向中國送貨,美國人不問貨物何為,一律照章辦事,也給英國留下了好印象。 【主持人陳曉楠:在鴉片戰爭中,美國朝野同情中國,美國輿論也完全站在清朝一邊,譴責英國商人見利忘義,喪盡天良。但實際上,所有美國人都希望中國打不贏,因為只有戰敗,中國才會答應對外開放。中英交戰期間,那位為中國人免費開眼科醫院的傳教士帕克回到美國,四處演講,批評清朝對待外國人的法律不公正,令人完全無法忍受。那個年代,即使是貝滿和帕克這樣的傳教士,也都是同情中國遭受戰爭之苦,但又盼望中國以失敗告終。】 很快,英軍兵臨城下,迫使清朝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除了已經對外開放的廣州之外,上海、福州、廈門、寧波必須同時開放貿易。為了享有和英國人一樣的權利,庫盛出使中國,在中國女皇號駛入廣州之後的第60年,庫盛兵不血軔,簽下《中美望廈條約》,為美國贏得了英國人用炮艦爭得的利益。 此後30年,清朝從5個開放城市的小窗口中,瞥見世界的律動。為了富國強民,清帝和開明權臣啟動了自主改革。在第一位留美畢業生容閎建議下,曾國藩和李鴻章決定選拔聰穎幼童,送到美國,接受現代教育。 1872年,容閎重返美國,為30位幼童的留美讀書生涯打開大門。孩子們頗得美國同窗好感,美國人無法理解,地球另一面那個遙遠的落後民族,他們孩子的數學能力居然如此之強。這些幼童中,後來許多人成為影響20世紀的巨人,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鋪設八達嶺鐵路的詹天佑、駐美公使梁誠、軍政權威段祺瑞、以及大外交家唐紹儀。 幼童留學生到達美國時,在美華人已為數眾多。早在加州發現金礦,中國人前去淘金,趨之若騖。北美鐵路大幹線動工,華工更是趨之若騖。遺憾的是,華工為美國建起鐵路,也同時引起了美國人的反感。中國工人的特點是勤苦耐勞,可以擔負白人不願干或無法干的工作。他們很少拒絕指揮,也從不酗酒滋事。他們工作效率極高,卻可以接受低廉工資。然而,危機即在於此。 華工完全沒有維權意識和罷工鬥爭的集體精神,常常是美國罷工運動的絆腳石。 在幼童留美生涯的第5年,加州發生經濟恐慌,失業倍增,華工終於成了白種工人遷怒的對象。此時,美國人對華工的厭惡已不再是因為他們隨地吐痰,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心甘情願接受資本家壓榨,搶了白人的飯碗,又阻礙着白人爭取權利的鬥爭。於是,美國工人老少動員,把華工熨好的衣服丟進垃圾箱,對他們拳打腳踢,用石頭砍砸,並縱狗追咬。他們剪掉華工的辮子當勝利果實,無數華人房屋被燒毀,許多華人被殺害。 在這次嚴重的排華事件中,中國女皇號來華後90年來的中美親善果實,化為灰燼。 1880年,丹佛排華慘案爆發,李鴻章悲憤交加,再也無法忍受恥辱,決定召回在美國的100位學生。聽到這個消息,耶魯校長跑到中國總署勸阻,稱讚中國學生品學兼優,已使對中國固執己見的惡棍們改變了看法,凡是留學生住過的家庭、上過的學校、去過的城市,均對他們表示友好。但李鴻章取意堅決,從此,中國留學生轉向了日本。 清朝可以撤回留學生,可以禁止華工出境,卻無法阻止洋人進入中國。而傳教士紛紛來華,也同樣引起中國人的反感,教堂常常被燒毀,教士被殺事件時有發生。 1900年,義和團從崇文門闖入京城,無論是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散步,還是使館學生在城邊騎馬,他們都上前追打,持槍圍攻。當他們縱火焚燒教堂和洋人住宅,克林德下令還擊,促發大規模衝突。為了護衛使館區900多位外國人和2000位中國基督徒,美英法俄日意派衛隊聯合進京,舉國人心惶惶。此後,清軍與義和團聯手,圍攻各大教堂和東交民巷各國使館,吶喊聲槍炮聲持續了55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力。 在這場動亂中,清朝態度曖昧,游移不定,多有讓洋人和義和團相互挫殺之意。義和團以邪教惑眾,篤信"刀槍不入",因此勇猛異常。但在圍攻使館第10天,軍機大臣榮祿暗示清軍不必猛攻,使使館久攻不下。慈禧怕困在使館裡的洋人沒東西吃,送去4車西瓜和蔬菜。但說不過去的是,清軍竟在鏖戰關頭與八國聯軍交易,大肆買賣軍火和糧食,使使館成了彈藥充足、糧草豐盈的堅固堡壘,這簡直是一出離奇的人間戲劇。 【主持人陳曉楠:在戰後談判中,西方列強專注於懲罰中國和索要賠款,但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卻在考慮推動清朝改革,並保證改革以美國方式進行。因此,美國十分擔心列強過度逼迫,導致清朝無力負擔而最終垮台。海約翰建議列強,必須把"維護中國的領土與行政完整"寫進《最後議定書》,這是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前提。於是,清朝雖一敗塗地,但卻意外地度過了被瓜分的危險。】 美國總統麥金萊呼籲列強,免去清朝的戰爭賠款,只要它同意向全世界開放市場。列強垂涎欲滴,因此激烈反對。美國不得不建議說,即使要求中國賠償,但賠款總額不應該超過4000萬英鎊。為了阻止列強把支付賠款轉化為瓜分領土,美國國務卿海約翰還特意強調說:"賠款必須使用貨幣方式,不得用領土支付。"然而,在強者的邏輯里,大多沒有弱者的未來。談判的最後結果是,清朝必須賠償6750萬英鎊,合計4億5千萬兩白銀,恰好與4億5千萬清朝人口一致。這種奇恥大辱,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
第二集 改革與革命
李鴻章的死,完結了一個時代。他活着的時候,改革派儘管學習西方,但總得說來,仍是自主改革。他死後,改革開始帶有濃重的美國味道。按照美國方案,李鴻章的總理府改組為"外交部",地位高於其他6部,以突出外交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那時,美國駐上海的領事忽而發現,中國留學生有8000名去了日本,去美國的只有130名。他敏感地指出,清朝的未來有兩條路,一條是改革,美國可以為之培養出一大批審時度勢的改革家,另一條是被暴力革命所吞噬,日本正在為它培養大批大批的熱衷於革命的暴力分子。為了讓清朝走改革之路,美國決定退還戰爭賠款餘額,興辦美式教育。 【主持人陳曉楠:美國在戰爭中獲得的賠款是3300萬兩白銀,在支付談判過程中,駐美公使梁誠聽海約翰國務卿說"庚子賠案,實屬過多",梁誠馬上意識到,美國已在庚子之亂上報的損失中,發現虛報拔高。於是梁公使順水推舟,為中國找出了1000多萬多餘賠償。1907年,老羅斯福總統宣布:"援助中國,厲行教育,使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漸漸融於近代文化。我的援助辦法是,把庚子賠款多餘部分退還他們,使中國派遣留美學生。】 美國國會把"庚款多餘部分"確定為1165萬美金,相當於現在的2億美元。清朝外交部選中陷入荒蕪的清華園,用庚款建起"清華學堂",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清華大學。 1910年,清華招考第2批留美學生,胡適即在其中。6年後,胡適回到北京,投入新文化運動和北大建設。就是從那時開始,27歲的胡適教授,已把濃濃的哈美情緒,深深埋入國人心中。 按照美國方案,清朝改革了財政和關稅,建立起穩定的財貿制度。為了激活商貿活動,清朝廢除了對進出口商品徵收過境稅的守舊制度,讓整個中國向世界開放。 1905年,始終阻撓列強瓜分中國的柔克義出任美國駐華公使,但他一上任卻作了件錯事,引起中國人對他和對美國的惡感。柔克義上任時,19世紀遺留下來的美國排華問題仍然懸而未決,華工從夏威夷和菲律賓轉道去美國的路也被堵死,而柔克義要和清朝談判,商定更加嚴厲的限制條款。上海商務總會決定阻止朝廷續訂條約,要求美國兩個月內修改《排華法案》,否則抵制美貨。兩個月後,抵制美貨運動席捲半個中國,持續了8個月。 隆冬季節,老羅斯福命令亞洲艦隊集結廣州,準備隨時攻擊中國。 由於日本對中國的威脅日益鮮明,清朝不希望與美國交惡,失去抵制日本的重要力量,於是要求總督和省長們盡力平息運動。直隸總督袁世凱率先響應,下令查禁宣傳抵制美貨的報刊,中國歷史第一次抵制洋貨運動,功虧一簣。 此時,李鴻章已乘鶴西去,慈禧也一命嗚呼,而小皇帝尚小。美國人四下環顧,正在尋找能繼續清朝改革的重量級人物,於是袁世凱理所應當地落入美國人的視線。 1911年10月10號,客居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孫中山,翻看《丹佛郵報》,得知湖北新軍在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興奮之餘,孫中山沒有馬上回國。他對美國共和制度抱有相當好感,讚賞"門戶開放"政策保全了中國領土,因此希望獲得美國援助。然而,美國並不贊成用革命手段解決清朝問題,認為革命黨人急急忙忙建立共和國的草率行動令人憂慮,打斷了清朝改革的進程,使幾年來的改革成果化為烏有。這就是美國為什麼很快選中袁世凱而始終不支持孫中山的根本原因。在他們看來,袁世凱是穩健而有能力的改革家,孫中山不過是日本人培養出來的瘋子,空有一腔革命熱情。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美國並不承認他。兩個月後,孫中山辭職,讓位於袁世凱,美國便發來賀電。顯然,美國慶賀的不是中國實施共和,而是慶賀袁世凱當政,使中國保持了穩定。 【主持人陳曉楠:袁世凱繼任總統後,立即發布命令,繼承清末法制改革的重大成果,重新以改革手段整治社會積弊。然而,這畢竟與國民黨人一夜之間改變中國的報負相去甚遠,所以革命黨人一刻不停地熱烈活動着。在國會代表選舉中,國民黨取得超半數選票,建立國民黨內閣的夢想指日可待。為了保住權威,袁世凱恢復了老式官僚的性情。他不願接受選舉結果,竟指使趙秉均總理刺殺了宋教仁。】 1913年3月20號深夜,最高法院院長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兩天后去世,年僅32歲。這是一起嚴重的刑事大案,上海地方法院依法辦理,勇敢無畏地傳訊了趙秉均總理,迫使其辭職,寫下20世紀中國司法史上不畏強權的輝煌一頁。 為了維護袁世凱在國會中的權威,外交部長陸徵祥緊急請求美國,希望它儘快承認中華民國。美國欣然應允,立即送來國書,有效扭轉了人心浮動的局勢。 政敵用暗殺手段消滅政敵,孫中山本可抓住時機,以法治手段轟袁世凱下台,但他選擇的是以暴制暴。國民黨與袁世凱力量懸殊,成功絕無可能,但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強令區區3000兵力以卵擊石,頃刻全軍覆沒。 這次躍出司法軌道的尷尬革命,使美國對孫中山更加不屑,也給袁世凱以“叛亂”為名解散國民黨找到了藉口。袁世凱通過剝奪國民黨員的議員資格,使國會不足法定人數,因而無法運作。從此,袁世凱成了沒有國會沒有任何反對黨的寡頭總統。 1915年,為了掃除改革中礙手礙腳的不同聲音,袁世凱決定徵求公意,重建獨裁機制。他從參議院聽到的回答是,1993位國民代表一致贊同恢復帝制,並請袁總統就地改為皇帝。在群僚呼應下,帝制聲浪甚囂塵上,就連各地乞丐和北京八大胡同的妓女也組織起來,手持彩旗,去新華門歡呼。對美國來說,只要能在穩定中繼續改革,即便是皇帝,美國也能接受。但這一次,美國大錯特錯。袁世凱作了83天皇帝,中國亂了83天。在他身後,又亂了12年。 【主持人陳曉楠:袁世病逝後,中國失去了絕對權威,其部下散落天下,彼此割據。雖然北京的民國政府尚在,但民國總統和內閣成員不停更換,常常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在那個山頭林立派系縱橫的年代,美國人的視線躍過紛雜的軍政權威,在吳佩孚身上停留了一下。這倒不是因為吳佩孚能征善戰,一呼百應,而是他為政清廉,作風民主,把華盛頓視為人生楷模。總之一句話,在美國人眼裡,吳佩孚不是革命家,而是改革者,而且很有可能會推行美式改革。】 吳佩孚是老北洋軍人,五四學潮中,他始終聲援學生,反對在《巴黎和約》上簽字。20年代初,胡適認為吳佩孚既是高層知識分子可以信賴支持的人,也是可以扭轉中國時局的人。借着北方混戰,孫中山在廣州另立政府,自稱"非常大總統"。在胡適看來,把徐世昌趕出北京總統府並消滅廣州的"非常大總統",此統一中國之大任,只有吳佩孚可以擔當。那時,胡適這位留美學生的意見,往往和美國不謀而合。但這次,胡適也沒有看對。一個品德高尚的軍人,並不一定可以擔當統一大任。在與張作霖和馮玉祥的內訌中,吳佩孚元氣大傷。當他獨自轉身南下,對付他們共同的敵人蔣介石卻被打得大敗,最終退出歷史舞台。美國人驚訝地發現,最有威力的人物竟是孫中山的後人蔣介石。他們不得不調整政策,將信將疑,把中美關係的未來,第一次轉向南方的革命陣營。
第三集 為尊嚴而戰
【主持人陳曉楠:青島是德國勢力範圍,但德軍深陷歐洲戰場,只能眼眼睜睜看着它被日軍奪取。在德日交戰的3個月裡,袁世凱幾度請求美國援助,阻止日本覬覦山東。不過,美國依舊恪守孤立主義原則,拒絕捲入遠在天邊的戰事。袁世凱絕望無助,含恨承認一個強盜從另一個強盜手裡搶來的特權。袁世凱很快病逝,他無法知道,山東問題會在戰後掀起軒然大波。】 1917年,段祺瑞總理宣布,中華民國對德宣戰,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為盟國提供大量糧食,並派遣18萬戰地勞工去法國和美索布達米亞,其中2000人在戰鬥中犧牲。 不久,美國總統威爾遜發表《世界和平綱領》,倡議西方列強在戰後廢除秘密外交,公正解決殖民地問題。威爾遜對德宣戰後,德國招致致命打擊。威爾遜成了救世主,陳獨秀讚譽說,威爾遜屢次演說都光明正大,可算得世界上第一大好人。 1918年冬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是戰勝國,從戰敗國德國手中直接收回山東權利,變得更為現實。但日本也是戰勝國,而且事實上控制着山東。中國能否獲得公正,希望全在巴黎。然而,在巴黎和會上,美英法意日5大國各有5席代表,中國和其他小國同列,只有2席地位。這種不公平待遇從一開始便把中國放在了不利地位,即便是威爾遜,也無法為中國利益力挽狂瀾。 美國國務卿、前遠東司司長、在華傳教士和商人,紛紛對他們的總統表示失望。美國駐華公使憤然辭職,他指責總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給了那些歐洲最不重要的國家千百萬巨款,卻沒給中國一分錢,致使段祺瑞落入日本陷阱。他尖銳地批評說,巴黎和會使美國140年的在華工作成果毀於一旦。 緊接着,陳獨秀憤怒的吼聲迴蕩在中國。在他指揮下,五四學潮自北大爆發。 學生們匯集天安門,懸掛"還我青島"血書。隨後,他們走向東交民巷使館區,求見4國公使,但只有美國使館接受了陳詞書。學生們轉向東四趙家樓,放火焚燒交通總長曹汝霖的宅院,並毆打在曹宅做客的章宗祥。理由是,這裡是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的地方,章宗祥是駐日公使。 【主持人陳曉楠:可以說,在中國近代外交史上,拒簽巴黎和約,是中國外交第一次衝破"始爭終讓"的慣例,樹立起奮而抗爭的第一個榜樣。而威爾遜回國後,立即淹沒在美國各行各業的激烈批評之中。事情的結局就是這樣荒誕,威爾遜夢想成為國聯領袖,但國會卻不批准美國加入國聯。也就是說,威爾遜犧牲中國權利,對日委曲求全,為的是締造國聯,但國聯真的問世時,美國卻不是國聯成員。】 1921年冬天,華盛頓會議召開,解決巴黎和會沒能解決的問題。徐世昌總統希望提高關稅,並在若干年後收回在鴉片戰爭中失去的關稅主權。顧維均發言說,中國現行關稅制度是對中國主權的冒犯,中國貨出口要納最高稅率,煙草稅率竟達到了350%,這與洋貨進口中國的3.5%的稅率,形成了鮮明反差。顧維均提出,自1922年元旦開始,中國關稅必須增加到12.5%。 這一次,首先提出異議的是美國。經過6個星期討論,關於收回關稅自主權、廢除外國領事裁判權,收回外國租界地,沒有任何成果,但中國關稅卻提高到了5%。 在山東問題上,中國寸步不讓。美國提議,中國可以以國庫券形式,贖回山東鐵路。華盛頓會議行將閉幕時,美國哈定總統不得不親自斡旋,以免一事無成。徐世昌覺得,美國的方案雖不能完全滿足國人期望,但比起把山東問題懸留下去顯然要好。於是,中日達成協議,日本歸還青島,日軍立即撤離。 在華盛頓會議上虎口奪食,這是近代外交史上中國第一次通過國際交涉,奪回民族權利。不久,吳佩孚把企圖對日妥協的張作霖攆回了東北。 在美國人看來,吳佩孚統一中國指日可待,但南方的孫中山又在興師作亂。 早在1921年組織"廣東護法軍政府"時,孫中山就曾向西方列強提出,希望把廣東海關14%的餘額,攤分軍政府。被拒絕後,孫中山下令接收廣東所有海關的管轄權。不過,列強的態度實在太硬,孫中山不得不宣布暫緩接受。幾個月後,孫中山就職"非常大總統",決心以武力統一中國。但財政狀況朝不保夕,孫中山舊話重提,呼籲把更多的關余按更大的比例攤分廣東。他補充說,如果需要,國民黨會動用武力,奪回廣東海關的管轄權。 聽到這個消息,列強派9艘軍艦開進廣州灣,其中6艘是美國軍艦。孫中山悲憤地說,中國革命者以美國為榜樣,推翻專制腐敗的舊政府,但美國人派來的卻是軍艦!廣東各界希望孫中山勿為強權所辱,孫中山堅定地回答說,北京政府被全國唾棄,是非法的,他們無權處分廣東革命政府轄區內的關稅餘額。 【主持人陳曉楠:除了武力威脅,美國還派駐華公使舒爾曼前去調解。孫中山表示:將生死置之度外,已作好反擊聯軍的準備;儘管力量不足,但與強國較勁,敗了也不丟臉;總之,不達目的,勢不罷休!舒爾曼同樣是孫中山的反對者,但卻希望避免衝突。他不希望看到廣東接管海關後其他省紛紛效法,使海關系統支離破碎。舒爾曼的解決方案是,只要同意不接管海關,關余可以用來就地治理西江。於是,曹錕總統批示,撥廣東關余,疏通西江河道。】 但孫中山的後人們並不止於關余圓滿,而是念念不忘關稅自主。1928年,國民革命軍攻占京津,北京的總統府從此不再有總統。1個月後,宋子文與美國簽署關稅條約,自1929年元旦起,中國收回了鴉片戰爭後已喪失80多年的關稅自主權。1931年初夏,國民政府宣布,自1932年元旦起,廢除領事裁判權。幾天后,國民會議一鼓作氣,又頒布了《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然而,九一八事變突如其來,使不平等條約的死期大大延遲。
儘管蔣介石和李宗仁擺開了戰場,儘管紅軍不停地起事,但中國大多數城市仍然呈現出了祥和的局面。中國人不大容易理解,1929年的美國人何以如此多愁善感,何以如此容易激動,甚至對未來充滿了絕望。那個時候,他們的華爾街金融市場剛剛崩潰,紐約股價狂泄不止,導致經濟連索反應—10萬企業破產,1000萬人失業,以致於胡佛總統一上台,他便面臨着無法逆轉的難局。政府收入減少了一半,財政部發不出工資,甚至美元都成了糞土。只有胡佛最清楚,從法律上講,美國已經破產,這使得他對中國的影響力也降到了零點。他無力對付任何敵人,也無法幫助任何弱者。 【主持人陳曉楠:到了1931年夏天的時候,大蕭條已進入災難性階段,胡佛總統焦頭爛額,政府信譽低到極限。胡佛遭到的鄙夷程度,超過歷史上任何一位總統。這種情況下,胡佛自然無暇東顧,使日本獲得了擴大侵華勢力的大好時機。1931年9月18號深夜,日本關東軍何本末守中尉點燃瀋陽柳條湖村鐵軌接口處的炸藥包,說是東北軍蓄意破壞。隨即,板垣征四郎下令攻占瀋陽,發動了蓄謀已久的東北侵略戰。】 蔣介石把制止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美國和國聯的干預上,他聲明,"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要忍痛含悲,等待國際公理。他指示張學良,倭寇驕橫,千萬不要單獨交涉,以免吃虧。第2天,蔣介石命令駐國聯代表,呼籲按盟約迫令日軍退出占領區。但日軍的眼裡似乎誰也沒有,它一鼓作氣,占了長春。接下來的幾天,中國外交部連連照會美國,懇請胡佛出面。 胡佛是和平主義者,認為威爾遜總統把美國帶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是個大錯,這種錯誤他不能再犯。在他看來,美國地理環境優越,太平洋和大西洋隔開了別處的戰爭,美國可以獨享和平和安寧。而在嚴重的經濟危機中,美日貿易排在第3位,日本人萬萬不可得罪。他曾明確表示,如果美國在華利益沒有因為九一八事變而受到威脅,美國不會為亞洲而戰,只願對日本施加道義壓力。於是,美國《時代》周刊先後把蔣介石夫婦視為道義力量,製作成封面人物,但蔣介石卻失望到了極點。 胡佛終於要被羅斯福取代了,美日關係也發生了微妙變化。美國不承認"滿洲國",促使英法的對日態度發生了轉變。日本覺得礙手礙腳,生氣地退出國聯。 在就職儀式上,羅斯福告誡美國人:"我們唯一可以引以為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但沮喪的美國人仍然對外部世界不感興趣,他們只關心擺脫貧困、飢餓、失業。出於無奈,羅斯福不得不推行任事態發展下去的不介入政策,避免與日本發生衝突。當日本向河北滲透時,美國國會竟通過了《中立法》,要對所有交戰國一律採取武器禁運。對沒有遠洋運輸能力的中國來說,這簡直是滅頂之災。 1937年夏天,日軍要國民革命軍讓出宛平縣東門,被嚴辭拒絕,牟田口廉也大佐下令開炮,打響中日全面戰爭的第一炮。這一次,蔣介石不再一味謀求國際干涉,他甚至先發制人,想把集結在上海的日本海軍和租界裡的陸軍一併趕走。隨着張治中和胡宗南參戰,淞滬會戰的規模越打越大。 【主持人陳曉楠:但在淞滬會戰中,蔣介石並沒有得到歐美社會同情。理由是,日軍駐守租界,國民革命軍不得在上海設防,是中日條約的明文規定,而蔣介石是讓國民革命軍換上保安總隊的制服,整隊潛入上海,首先攻擊了日軍。讓蔣介石無法理解的是,在自己的國土上驅逐荷槍實彈的外國人,天經地義,但羅斯福卻認為,中日雙方都應受條約約束,即使是錯誤條約,也必須通過談判修訂或廢除。】 美國人的憤怒,一直到日軍越過上海,去轟炸南京,才得以爆發,反日情緒在國會蔓延。羅斯福決定試探一下民意,他號召愛好和平的國家作出一致努力,反對日本無視人性的惡行。但羅斯福很快被孤立主義者包圍了,美國實業界的喉舌《華爾街日報》發表頭條社論,題目是《停止干涉外國,美國需要和平》。 第67軍軍長吳克仁中將在松江陣亡當天,上海淪陷,日軍馬不停蹄,朝南京衝去。顧維鈞呼籲美英法聯合舉行大規模海軍示威,抗議日軍侵華,但列強噤若寒蟬。看來,中國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苦苦煎熬。為了敦請美國修改《中立法》,爭取財政支援,蔣介石動員胡適去做駐美大使。胡適不同意,他寧願和祖國死在一起,不願因國破家亡而離開。 蔣介石說,先生是讀書人,留下全無用場,你有留美經歷,在那裡一定有所作為。 在歐洲戰雲密布羅斯福無暇東顧的時候,胡適把全部精力放在爭取美國輿論的轉變之上。他走遍美國,在各種場合發表演說,呼籲關注中國。這段日子,被胡適描述為"苦撐待變",他寫信告訴蔣介石,只要堅持不投降,一定會等到美國的支援。 蔣介石又派出宋子文全權代表中國,在白宮、美國國務院、財政部、進出口銀行之間奔波,而最為空前的形象大使則是宋美齡。宋美齡在演講中抑揚頓挫,痛斥日本軍國主義暴行,訴說着中國的孤獨。 1940年,日軍重兵再犯湖北,平素衣着簡便的張自忠中將換上黃呢軍裝,再沒打算活着回來。張自忠激戰9晝夜,終因兵力懸殊,武器落後,被日軍包圍。日軍飛機大炮配合,彈如雨下,張自忠將軍身中6彈,屢次倒地,屢次爬起,終與張敬少將一道,血撒疆場。 廣州和武漢相繼失守,中國仍沒等到援助。但胡適已得知,羅斯福正準備批准貸款,只是不知道中國會不會投降。胡適迅速通知蔣介石和孔祥熙,蔣介石旋即發表《為武漢撤退告全國同胞書》,宣布抗戰到底。1940年嚴冬,美國開始財政援華。1941年,美國把出口管制擴大到美國的全部領土、屬地、屬國。從此,日本從菲律賓也買不到急需的原材料了。於是,日軍向菲律賓和印度群島奔去,這使美國人意識到,日本可能在任何時候隨時打下東南亞。美國的態度也變得更加強硬,宣布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產,斷絕對日貿易。日本也不示弱,山本五十六大將把偷襲珍珠港編入龐大的《南進》計劃,裕仁天皇把攻擊美英荷的日期定為12月8號。羅斯福並不知道這個確切的日子,但從截獲的日本密電中看,他已確信暴風驟雨即將來臨。他只是等待着,等待着日軍打出第一槍。 【主持人陳曉楠:在羅斯福焦躁不安的等待中,地球另一面的軍隊和人民,大批大批倒在血泊中。截止到1941年底,國民革命軍已有51位將軍壯烈殉國。就在這難熬的等待中,西蒙諾夫的一首詩從蘇聯傳入中國,形象地綜述了被胡適大使稱之為"苦撐待變"的歲月——】 “等着我吧,我會平安歸來/只需你苦苦等待/等到那愁煞人的陰雨,勾起你的憂傷滿懷/等到那大雪紛飛/等到那酷暑難捱/等到別人不再把親人盼望/等到那遙遠的他鄉不再有家書傳來/等到一切等待的人心灰意懶,都已倦怠。/ 等着我吧,我會平安歸來/不要匆匆抹去對我的記憶/我會把死神一次次打敗/就讓那不曾等待我的人感到意外/那沒有等下去的人不會理解/虧了你的等待,在死神遊盪的日子裡/是你的等待挽救了我的未來。/ 只有你和我兩個人明白/只是因為你的等待,我才會活着歸來。” 大型資料專題片《百年中美風》 解說詞
第2天,羅斯福對日宣戰。他規定,從他講話開始,美國人實行每星期7天工作制。 可以說,美國人從未如此團結,從未如此慷慨。正在各地休假的陸海空官兵迅速返回基地,1000萬美國青年成群結隊湧向徵兵站,就連那些一直反對戰爭的國會議員也紛紛保證,支持羅斯福打贏這場戰爭。 【主持人陳曉楠:在羅斯福演講的同時,中國正式對日宣戰,從過去尋求一切途徑解決爭端,改為以戰爭手段徹底消滅日軍。此時,距離九一八事變,已過去整整10年。羅斯福發電報給蔣介石說,在孤獨抵抗日軍4年半之後,中國不再孤獨,所有受到日本威脅的國家全已站在中國一邊。 1942年元旦,美蘇英中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構成全球性反法西斯聯盟,蔣介石被公推為盟軍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有了聯盟,也就有了援助。】 對於"援助"這個詞,10年孤軍奮戰的中國人滿懷辛酸。不過,即使孤獨,國民革命軍也已嘗過援助的甜頭。1939年,第5軍軍長杜聿明率先實現機械化,手下3位師長—戴安瀾、鄭洞國、邱清泉注重軍訓,鬥志昂揚,充滿美國精神。日軍為了切斷越南通向廣西的國際運輸線,出動精銳之師,攻陷南寧。為阻敵北犯,反攻南寧,蔣介石調集30萬大軍,發動"桂南大會戰"。杜聿明包圍了號稱"鋼軍"的坂垣征四郎,在炮火掩護下,鄭洞國中將以裝甲車為前,猛虎般直撲關口。只經過十幾天拼殺,杜聿明震驚中外,全殲守敵,取得了"崑崙關大捷"。 讓杜聿明想不明白的是,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之初,他卻打了敗仗。1942年,日軍攻陷馬來亞首都吉隆坡,繼爾進攻緬甸。駐緬英軍抵擋不過,逃入充滿蚊蠅的原始森林,緬甸首都仰光插上了太陽旗。此時,杜聿明和第6軍、第66軍分兵入緬,組成了"中國遠征軍"。他們靜候着統帥的到來,決心把這些日軍送進墳墓。 美國派來的是史迪威將軍,蔣介石任命他為中國戰區參謀長。但蔣介石很快發現,他和這位倔強的美國人根本合不來,因此他常常越俎代庖,直接對遠征軍發號施令。遠征軍指令混亂,常常貽誤戰機,使初戰告捷的大好局面很快轉入大撤退,戴安瀾中將壯烈犧牲。 蔣介石和史迪威的矛盾激化到了極點,他拒絕和史迪威見面,要美國立即把他召回去。美國不同意,蔣介石便提出交換條件,要美國提供500架飛機,擴大駝峰航線的運輸量。 抗戰爆發後,日軍把3000架飛機投入中國,僅上海就有400架,而國民革命軍飛機總數只有500架,宋美齡不得不向美軍求援。 〖美國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陳香梅採訪:陳納德將軍,他在30年代的美國已經是個很有名的飛行員。當年在美國,航空事業還沒有怎麼樣發展的時候,他已經很有成就。當年,蘇聯也拉他到莫斯科去訓練蘇聯空軍,他沒有去。後來到了 1937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就邀請請他到中國來,幫忙來訓練中國空軍。〗 陳納德來華不久,木更津空軍聯隊18架轟炸機從台灣起飛,轟炸杭州。高志航率27架戰鬥機升空攔截,擊落6架敵機。這是中國第一次空戰,但國民革命軍無一損傷,反而戰果纍纍。陳納德意識到,中國不缺飛行技術,缺的只是飛機。於是他第一次提出要用500架飛機去牽制3000架日機,並抑制日本海軍,甚至收復廣州和武漢。 〖美國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陳香梅採訪:看到日本人殘害中國人民,他感觸很深。除了幫忙訓練空軍以外,蔣介石和宋美齡希望他留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他幾次回到美國去,去華盛頓,希望美國政府能否允許他,組織"美國空軍志願隊",幫忙中國抗日。後來到1940年,羅斯福總統特別批准了他去組織"美國空軍志願隊"。後來因為成績很好,所以中國人喊它"飛虎隊"。老虎是很強壯的,老虎能夠飛,就更加強壯。〗 【主持人陳曉楠:允許史迪威留任的另一個條件是,美國在華空軍必須脫離史迪威,統統轉由陳納德指揮。與蔣介石一樣,羅斯福也很欣賞陳納德,於是提升他為第14航空隊司令。實際上,陳納德和史迪威最關鍵的不同只有一點,那就是,史迪威希望清除國民革命軍的弊端,認為這是打勝仗的前提,而陳納德入鄉隨俗,只埋頭打仗,從來不想觸動中國軍隊的體系。】 蔣介石和陳納德要的飛機是500架,羅斯福實際投入中國的飛機是600架,大大增加了駝峰航線的運輸力。於是,國際援助源源不斷,從印度,翻越喜馬拉雅山,航運到中國。飛虎隊要為運輸機護航,盡力阻擋日機突襲。那段歲月,許多美國飛行員壯烈犧牲,飛機碎片散落在異國疆土。據倖存的飛行員說,如果走駝峰航線,不需要領航和指示,只需沿着山谷間那些陽光下閃閃發亮的飛機殘骸,就可以一路到達終點。 陳納德的500架飛機計劃中,有一項是借中國機場,轟炸日本本土。這個計劃沒能實施,但麥克阿瑟上將卻搞了個方向正好相反的計劃,那就是,從航空母艦上起飛,轟炸東京,而後落地中國,讓日軍找不到任何線索,報珍珠港事變之仇。 航空母艦上的水兵並不知道要執行什麼任務,當他們離東京700海里時,米切爾艦長打開絕密信封,看到令他吃驚而又刺激的命令。看着26架轟炸機升空,米切爾命令航空母艦編隊撤退。3個小時後,轟炸機對東京、大坂、名古屋完成轟炸,降落在江西南昌。中國第3戰區司令顧祝同立即通知江西,緊急尋找跳傘美軍,妥善送往重慶。 日本人心惶惶,不知道美軍從哪裡來,然後又去了哪裡。山本五十六羞愧無地,說自己像是個飄飄然的吹牛大王,突然遭到兩個耳光,卻不知道伸手打自己的人來去的蹤影。 1943年,史迪威在印度訓練邱清泉、鄭洞國、孫立人、廖耀湘,為他們換上百分之百的美式裝備。孫立人和廖耀湘分擔左右冀,挺進"死亡地帶",迅速向緬北推進。他們旗開得勝,重創日軍。接下來,蔣介石把這支強大的新軍命名為"中國駐印軍",史迪威是"總司令",但蔣介石不想讓自己的將士死在異國他鄉,所以史迪威總司令無法調兵繼續作戰。為此,羅斯福發出措辭最為激烈的電報,警告蔣介石不要拿了美國的錢而放棄共同事業。但直到美國暫停物資援助,蔣介石才下令大戰。 很快,鄭洞國攻陷孟關,把牟田口廉也中將的精銳主力打得落花流水,牟田口自殺身亡,駐緬方面軍司令河邊正三大將也被解除軍職。而牟田口,正是當年在盧溝橋打出第一顆子彈引發中日大戰的罪人。此後,孫立人和寥耀湘攻下緬北重鎮孟拱,奪得八莫,向日軍發動最後攻擊,並以大獲全勝告終。用他們繳獲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說,中國人"歸國心切,銳不可擋"。 但蔣介石並不為緬甸勝利而高興。為了緬甸盟軍,中國作出了不相稱的巨大犧牲。在同時展開的湖南戰役、長沙衡陽會戰、桂林戰役中,僅少將以上高級軍官,就多達8人犧牲。所以當美國把史迪威升為上將,考慮讓他全權統帥國民革命軍時,蔣介石和史迪威的矛盾再次爆發。這一次,史迪威被永遠趕走了。一個美軍四星上將,被從盟國趕走,這在美國歷史上從無先例。 【主持人陳曉楠:反法西斯聯盟剛剛成立時,宋美齡曾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抨擊領事裁判權,蔣介石也呼籲美國起帶頭作用,廢除不平等條約。1943年,美國廢止了領事裁判權和《辛丑條約》賦予美國的一切特權,並把上海和廈門租界交還中國。此外,羅斯福還給國會寫信,敦促廢除《排華法案》,允許華人移居美國或加入美國籍,使實施了60年的《排華法案》壽終正寢。就在這種妥協和聯盟中,日本日暮途窮,走進了末日。】
在密蘇里號軍艦上,前日本外相重光葵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主持人陳曉楠:中國光復了,但問題隨之而來,那就是,光復後的中國政府該是什麼樣子。早在1941年,美軍觀察組曾造訪延安,發現偏隅西北窮鄉僻壤里的共產黨朝氣蓬勃,倡導民主、 日益強大,與此相反,國民黨派系林立,各自為政,國民革命軍如同軍官的私產。美軍觀察組得出的結論是:"不能無期限擔保一個政治上行將破產的政權。"他們建議,應該同等支持國共兩黨,阻止內戰爆發,推動兩黨共建"聯合政府"。1945年早春,羅斯福告訴斯諾:"我一直在同兩個政權打交道。我打算繼續這樣做,直到把它們拉在一起。"但幾天后,羅斯福在輪椅中疲憊地睡去,永遠沒有醒來。】 美軍投下第2顆原子彈時,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發布《大反攻令》,命令部下迅速出擊,接受日軍投降,收繳日軍武器,違抗者堅決消滅。第2天,蔣介石命令朱德原地待命,不得擅自行動,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命令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不得向朱德受降,已受降的必須立即恢復,等待國民政府處置。朱德拒絕執行蔣介石的命令,並通告美國駐華大使,要求立即停止援助國民政府,毛澤東則發表評論說“;蔣介石在挑動內戰。” 當天,新總統杜魯門作出回答日軍只能向國民政府投降,杜魯門停止向一切國家運送援助物資,唯中國除外。為了阻止共產黨擴大地盤,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華北。他們大規模調集軍艦和飛機,運送國民革命軍官兵去北方。 這一切,充分引起了共產黨人的厭惡。 但杜魯門並不希望打仗,而是敦促蔣介石和毛澤東談判,希望新政府按照美國原則,實行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黨派平等合作。不久,毛澤東和周恩來乘坐美國提供的飛機飛往重慶,就美國提出的三大政治原則與國民黨談判。 毛澤東豪放幽默,與多年來沉默寡言的蔣介石形成鮮明對照,以致第一次在公眾面前露面,便征服了一大批人民。比起徒有虛名的《雙十協定》,毛澤東此行博得公眾好感,顯得更為實際。 《雙十協定》除共同認可各個黨派參加政協,其他一無所獲,就在協定簽訂的同時,國民革命軍11個師在上黨被全部殲滅,國共雙方均不願在各自的控制區作出讓步。 無奈之下,杜魯門要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辭職,去遠東斡旋。 【主持人陳曉楠:馬歇爾出發前,杜魯門下令財政部、商業部、進出口銀行暫停一切援華工作,所有對國民政府的援助均要隨馬歇爾的工作進展而定。對於若干年來習慣了美援的國民黨來說,馬歇爾舉足輕重,因此勸說國共雙雙停火,沒花什麼力氣。但觸及軍隊改革,馬歇爾如同在嚴冬里不經意觸摸到冰冷的生鐵,一切都僵住了。 馬歇爾提議:經過裁軍,國民革命軍應該剩下60個師;其中40個師歸國民黨,20個師歸共產黨;共產黨不應僅僅限於陸軍。蔣介石聽了大為震驚,他堅持國民黨必須掌握50個師,剩下的10個師給共產黨,而且,共產黨決不可以染指海軍和空軍。】 1946年春天,爭奪東北的鬥爭已近白刃化。蔣介石奪取海城和鞍山,並在本溪和四平展開激戰。誰知,林彪竟以少勝多,翻過手來奪去了長春。蔣介石向馬歇爾允諾,打下長春,立即停戰。馬歇爾信以為真,幫蔣介石運到東北兩個軍,卻發現戰爭越打越大,根本無法收拾。兩個月後,國民革命軍大舉進攻中原解放軍,全面內戰爆發。 在蘆溝橋事變9周年的紀念大會上,共產黨發表宣言說:"美國反動派……在中國反動派的合作下,企圖代替日本的地位,變中國為美國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毛澤東要求美國立即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停止向中國派遣軍事顧問團,並立即撤走一切在華軍隊。 可以說,這是共產黨第一次措辭激烈地嚴厲抨擊美國。 入冬後一個夜晚,美國海軍陸戰隊兩名士兵把剛剛看完電影的北大預科生沈崇架到東單操場,欲行強姦,被憲兵抓獲。沈崇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外重孫女,看的電影是《民族至上》。消息傳出,公眾當然憤怒。1萬名學生走上北京街頭,要求外國軍隊立即撤出中國。 馬歇爾心力憔悴,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一道約見蔣介石,但一切均無改變。 【主持人陳曉楠:馬歇爾結束與蔣介石最後一次談話,離開了中國。蔣介石一再挽留,但馬歇爾知道,蔣介石不是需要他的美國見解,而是需要他帶來的美援。馬歇爾走後第2天,蔣介石為順利召開國民大會,創造和平氣氛,發布《停戰令》。1947年春天,為了重新燃起美國人的夢想,他宣布改組政府,由張群出任行政院長,更多吸收一些小黨派和美國人欣賞的自由知識分子參加。然而這一切,都沒能擺脫國民政府走向終結。】 蔣介石去見司徒雷登,問為什麼對西方共產黨和東方共產黨採取不同態度?美國人並不回應他,他就像一棵嚴重腐爛的草木,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死期。 1948年冬天,宋美齡再去華盛頓,但她處處碰壁,受盡冷眼。此時,人民依舊,國會山仍在,但蔣夫人抗戰時期笑迎歡呼的場面,永遠成了過去。 1949年初,在宋時輪、譚震林、韋國清、姬鵬飛聯合圍攻下,早在抗戰時期就已換成美式裝備的杜聿明集團土崩瓦解,杜聿明被俘虜,邱清泉被擊斃,李彌化妝突圍,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很快,蔣介石的政治中心南京和經濟中心上海,被解放軍占領。 這是一個改天換地的時代,但杜魯門拋棄了蔣介石,卻同時斬釘截鐵地宣布,決不與中共政權打任何交道,一切等待"塵埃落定"。 攻占南京後,共產黨曾流露出希望與美國交好的意思,中央軍委命令解放軍官兵不得向美軍挑釁,南京軍管會外事處長黃華,專門負責向各國駐華大使宣布建交原則。黃華曾在燕京大學讀書,他曾面見燕大老校長司徒雷登,希望美國與新中國有一個友好的未來。 【主持人陳曉楠:按照毛澤東的指示,黃華呼籲美國撤出駐華美軍,永不干涉中國內政,希望他們停止援助國民黨,割斷和國民政府殘餘力量的聯繫。司徒雷登要黃華告訴北京,希望面見周恩來,獲得最高層的意思。毛澤東批准司徒雷登北上,卻被杜魯門厲令阻止。美國撤走了駐青島美軍,也撤走了駐華大使,切斷了美國與中共最後一線聯繫。於是,毛澤東寫下著名的《別了,司徒雷登》,宣布美國通過國民黨侵略中國的時代從此終結。】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