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海外談中國:中國空軍裝備發展趨勢(第三部分)
送交者: wiseguy1 2002年03月03日14:19:22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先進彈藥

與高技術及更依靠“信息”的趨勢相應,先進空載武器的發展和獲取是解放軍空軍現代化的重要環節之一。由於購買俄國先進導彈和制導炸彈,過去十年中解放軍空軍在該領域內取得了進展。但是,(解放軍空軍)在自行發展防空和陸攻彈藥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空空彈:俄制先進空空導彈的取得使得中國空空導彈進展巨大。1996年珠海航展上中國展出了其頭盔瞄準的PL-9短程紅外空空彈。PL-9是由 Ukrainian Arsenel產Vympel R-73 (AA-11 ALAMO)的頭盔瞄準系統及受其控制的中國版以色列怪蛇-3(PL-8)組成。儘管有上述的努力, 目前尚不清楚解放軍空軍是否已接受了PL-9,還是依賴R-73為蘇式飛機的配備。

當Vympel R-77(AA-12)成軍時,則解放軍空軍的空空彈將取得真正的進步。該彈即將或已經交付。 如同美制AIM-120 AMRAAM一樣,該先進導彈特點在於配備主動雷達系統,使導彈可自行制導而無需載機雷達“噴塗”目標。

解放軍有自己的主動雷達制導導彈計劃。1996年珠海航展中國披露了其用於中距空空彈的 AMR-1主動制導頭。根據某消息來源,AMR-1構成了PL-12中距空空彈的基礎。今年一枚新的中程空空彈同成飛FC-1全尺寸模型一起展出。該彈可能稱為SD-10,其體積看來與AIM-120相當。

反輻射彈:解放軍空軍獲得的首枚先進反輻射導彈是 Raduga Kh-31P。它是Kh-31(AS-17)衝壓導彈的增程型。Kh-31的125英里射程在台灣海峽可提供從容的火力圈外攻擊能力。Kh-31P 將配備解放軍空軍蘇-30MKK,且已見於至少一架JH-7上,表明JH-7或亦獲此配備。

另一種可能的反輻射彈是在2000年珠海航展上披露的一種衝壓空地導彈。該彈大小接近C-802,外形類似法國ASMP戰術核投射導彈。該彈或亦可用於陸攻及反艦任務。

陸攻巡航彈:解放軍空軍即將或已經將數種陸攻巡航導彈投入使用。早前報道的YJ-63系C-601/C-611系列的電視末制導型號,可能已經服役。儘管該彈射程有限,它確實賦予解放軍指揮官更多靈活性,以攻擊關鍵的指揮、通信和政治節點。不過該彈效能可能受天氣限制。

一種更需注意的可能的新陸攻巡航彈是2001北京航展公布的FL-2渦扇改型。(與FL-2)同時掛載於JH-7模型下的新型激光制導炸彈表明新的FL-2改型用於陸攻任務。火箭動力的FL-2重1300公斤,戰鬥部重365公斤,射程50公里。其渦扇改型可能增程至100到200公里。該彈同時可能為陸攻任務配備GPS/GLONASS精確導引系統。

多數蘇-30MKK的俄國示意圖及模型顯示該機配備渦噴動力的Rduga Kh-59M (AS-18 KAZOO) 陸攻導彈。它擁有200公里射程,且其電視制導頭通過數據鏈傳送圖像給武備官以實現制導。2001年莫斯科航展上Raduga公布了其Kh-59MK反艦導彈。Kh-59MK基於Kh-59M導彈,有功率 更大的發動機及更遠的285公里(171英里)射程。在Raduga的推銷材料上,Kh-59MK與蘇-30MKK 相聯繫的(緊密)程度至少是該彈將配備解放軍空軍的一個徵兆。

制導炸彈:互聯網上的消息來源披露,解放軍空軍擁有一種激光制導炸彈已有多時。它是一種裝於萬向架上的激光制導頭,與美國鋪路系列激光制導炸彈類似。解放軍空軍一種新型的激光制導炸彈,很可能是250公斤量級的,於2001北京航展上被掛在JH-7模型上加以公布。1998年珠海 航展上,某展版上披露了一種由J-8II戰鬥機使用的激光及微光導引吊艙。中國的此種吊艙同美空軍最近採購的以色列LITENING目標指示吊艙十分相似。

蘇-30MKK亦可配賦其它俄制制導武器。在推銷示意圖上可見蘇-30MKK發射 Kh-29 (AS-14 KEDGE)反艦彈。該彈類似美制“幼畜”系統。 Kh-29可采激光或電視制導,有10到30公里等多種型號。俄國同時推銷一系列激光及電視制導炸彈,都與蘇-30MKK相兼容。

另一種可能選擇是GPS/GLONASS制導炸彈。有報道指美國 “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後, 中國獲得的一枚未爆的GPS導引炸彈可能給予解放軍一個複製的樣板。不過GPS制導炸彈的技術並不複雜,且在中國的製造能力之內。但是目前並無解放軍空軍確實擁有GPS/GLONASS炸彈的報道。

信息/電子支援
解放軍空軍正在加大對信息和電子支援飛機的投資。最明顯的例子是機載預警與控制系統計劃,該計劃包括訂購俄羅斯的A-50E。最近的報道指出,解放軍空軍的首選是用以色列Elta的“費爾康”相控陣雷達裝備A-50,但該計劃在1999-2000年間由於美國向以色列施加強大壓力而告吹,於是解放軍空軍轉向第二種選擇,即訂購首批4架A-50E。以色列雷達在對付隱身目標和適應性方面具有優勢,還有改進成電子戰/電子偵察飛機的潛力。這也許是中國努力說服華盛頓要求其放棄阻撓的原因。
A-50E是俄羅斯最先進的早期預警飛機。它的AKRLDN雷達系統對轟炸機大小的目標發現距離為650km,對戰鬥機大小的目標發現距離為300km,可以跟蹤300個目標並控制12架戰鬥機。現代平面顯控台具有比早期A-50雷達系統高得多的可靠性,系統操作員因此而受益匪淺。在2000年珠海航展上,中國濟南航空電子中心的官員宣稱他們會為解放軍空軍的A-50生產數據鏈,這和生產A-50雷達的MNIIP設計局的官員說法是一致的。俄羅斯官員還提到,如果解放軍空軍遵循俄羅斯的訓練教程,培訓一個A-50E的機組將耗費1年半的時間。
由於印度可能訂購的A-50將裝備更大功率的PS-90A渦扇發動機(35000磅推力,目前的D-30KP推力僅26000磅),解放軍空軍的A-50E有可能做同樣改裝。PS-90A可以提供更大的速度和更遠的航程。使用機內燃油,裝備D-30KP的A-50可以在里基地500英里的執勤點巡邏4小時,而所有改裝過的轟-6和預計採購的伊爾-78空中加油機可以用於延長A-50的執勤時間。看起來只要維持2架A-50E在台海上空連續飛行,就可以滿足攻擊和防禦行動的需要。
第二種早期預警飛機是已經進入中國海軍服役的運-8,該機裝備英國Racal(現在的Thales)的SKYMASTER早期空中預警雷達。這種SKYMASTER是用於英國“獵迷”巡邏機上的Racal的SERCHWATER雷達的改型。解放軍於1996年訂購了大約6-8套SKYMASTER雷達。英國政府為此辯護說中國希望將這些飛機用於反走私。但2000年初,有報道透露,在海軍演習中,解放軍使用它裝備SKYMASTER雷達的運-8來引導一艘“旅大”級驅逐艦。在高空,運-8/SKYMASTER系統可以用於支援海戰,特別是遠程目標指引,或引導攻擊/防禦機群。
在2001年春,互聯網上的消息透露解放軍已經在研製一種國產的早期預警機系統,以接替老式的圖-4改裝的早期預警機。在機身背部裝備園盤型雷達天線罩的運-8及其氣動試驗模型的照片在中國的軍事網頁上被披露出來。目前還不清楚這種以運-8為基礎的預警機是一項主動發展的計劃,或僅僅是已經被A-50E取代的項目。後來互聯網上又披露一個運-10模型(中國仿製美國波音707的嘗試),該機同樣加裝了雷達罩,整體構型類似美國的E-2預警機。看來這項計劃尚未超越試驗模型階段。

電子情報
對於電子情報支援,據報道解放軍空軍已經在4架俄羅斯圖-154M上加裝了電子情報系統。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西南電子工程學院透露了它的典型KZ800機載電子情報系統,該系統很可能用於解放軍空軍改裝的圖-154M上。在2000年末,一張照片顯示中國聯航的一架圖-154M機腹下具有合成孔徑雷達結構。這種構型和美國的E-8“聯合星”相似。解放軍已經在研製一種地面測繪合成孔徑雷達系統,某些技術來源於美國的Loral公司。而解放軍很可能已經從俄羅斯獲得了機載合成孔徑雷達技術。中國聯航擁有16架圖-154M,可能被用作電子戰/電子偵察/合成孔徑雷達平台。

電子戰
解放軍空軍正在開發其主動電子戰能力。在1980年代初,作為一種早期措施,它改裝了一些老式的轟-5(伊爾-28)輕型轟炸機執行電子戰任務。這就是後來的轟電-5。雖然是1950年代初的設計,轟-5仍然具有540英里/時的最大速度和1400英里的航程,這對於伴隨護航攻擊台灣是足夠了。
裝備了Raduga的Kh-31P反輻射導彈的蘇-30MKK將提供有效的電子攻擊能力。由於具有125英里的射程和超音速能力,Kh-31P將對敵方電磁輻射源如雷達構成真正的威脅。1996年交付的第二批蘇-27SK裝備了KNIRTI SORBTSIYA主動電子干擾吊艙。這種系統可以對雷達威脅信號進行檢測和分類,對威脅進行排序,通過干擾調製狀態複製並轉發威脅信號,或者導致攔射導彈偏離飛行軌跡。它可以同時執行多種電子干擾任務,設計用途是對抗火控、導彈制導以及早期預警雷達。SORBTSIYA吊艙可以設定在機動時實施連續干擾,而這對於美國的EA-6B“徘徊者”來說則比較困難——由於天線構型造成了諸多限制。
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西飛官員說殲轟-7的一種電子戰改型正在研製中。是次航展上,西南電子工程學院則展示了其KG300G干擾吊艙和KZ900戰術電子偵察吊艙。殲轟-7可以每種攜帶2個,就象EA-6B的風格。如果攜帶了Kh-31P,殲轟-7的電子戰型就可以攻擊敵方輻射源。

加油機
解放軍空軍現在使用一種空中加油機,並可能很快獲得另一種。解放軍空軍顯然需要延長其戰術飛機的航程或續航能力,為此空中加油是必需的。通過空中加油,其蘇-30MKK航程可以遠達關島,或者在有爭議的南中國海斯普拉特利群島執行遠程巡邏任務。
解放軍空軍改裝了至少10架轟-6作為空中加油機,成為H-6U或HU-6(轟油-6?)它們和標準轟-6的區別在於翼尖裝有2套加油浮錨(港台用語,不知道國內怎麼稱謂?)以及取消了機頭轟炸領航員的玻璃窗。中國海軍的型號則未取消機頭玻璃窗。如果和俄羅斯的圖-16加油機相比,轟油-6可以攜帶42000磅燃油(19噸)。和美國加油機相比這算少的。但它卻能有效延長少量戰鬥機如殲-8IID或蘇-30MKK的航程。此外,作為一套系統,它為解放軍空軍提供了一個確立和實踐空中加油理論及其程序的機會。
但到2000年,根據簡氏防務周刊,解放軍空軍將獲得首批4架伊爾-78M“邁達斯”空中加油機(伊爾-76改型)。伊留申在中國花了許多年宣傳伊爾-78M,並在1996年珠海航展首次亮相。一旦該機服役,解放軍空軍將擁有比轟油-6更有效的加油機。伊爾-78M最大載油量304233磅(138噸),其中233068磅(105噸)可轉輸。該機可以攜帶60-65噸燃油飛行1800km或攜油32-34噸飛行4000km。解放軍空軍將訂購伊爾-78M和A-50E預警機聯繫到一起,所以可以預計這種加油機將用於支援預警機。

運輸機
相對解放軍和中國而言,解放軍空軍的運輸機群實在太小。現在這個機群中最大的飛機包括大約20架伊留申伊爾-76MD,大約25架運-8/安-12以及大約42架運-7/安-28(?應該是安-24吧?)。甚至還有2架1987年獲得的C-130L-100-30運輸機,但該機由民間公司操作。在對台行動中,這種規模的機群將嚴重阻礙解放軍空軍部隊的快速部署,更不用說同時還要執行空降兵投送任務。但有跡象表明這個小機群可能很快擴大。在統計解放軍空軍實力的時候,有必要將加入一個非正規運輸機群,即有解放軍空軍擁有的民用運輸機和大得多的非軍方民營運輸部門。
解放軍空軍運輸機群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中型運輸機。這些飛機(例如長期服役的西飛運-8)具有良好的野戰機場起降能力。它最大載重20噸(44000磅)。儘管正在老化,且其它更好的飛機更具效率,運-8仍在改進中。最新的運-8-400具有更大功率的加拿大產的普•惠發動機,載重能力也有所提高。它可以給組建運輸機群的解放軍空軍一個廉價的選擇,但不清楚解放軍空軍是否感興趣。距西飛官員在2000年珠海航展上說,安東諾夫已經在幫助改進運-8。
不過另一個令人更感興趣的選擇是安東諾夫在中國大肆宣傳的安-70。該機可載重35噸,接近伊爾-76,並使用渦槳發動機,耗油幾乎只有採用渦扇發動機的伊爾-76的一半。先進的材料和座艙技術使得安-70成為可選的最現代化的中型運輸機。仿製安-70將導致中國運輸機技術的一次飛躍。但在珠海航展上,西飛官員認為安-70費用昂貴,對仿製並不感興趣。最近的大量報道指出中國可能被邀請作為安-70的一個重要合作夥伴,但並不在中國仿製安-70。
安東諾夫正在中國推銷的另一種飛機是安-74TK-300,該機是採用渦扇動力的短距起落安-74運輸機的新改型。2001年莫斯科航展上有報道說中國也許會訂購多達30架這些較小的運輸機。該機載重10噸,具有裝卸滑道,可能是用於支援解放軍空軍部隊的快速部署。
在1991年,解放軍空軍開始獲得其第一種現代化戰略軍用運輸機——伊留申伊爾-76MD。該機40噸的載重使之可以運送輕型傘兵戰車如BMD,或大量的輕型火炮,或裝備導彈的裝甲輸送車或輪式車輛,而中國空降兵很可能已經訂購了這些裝備。在輕載狀態(30噸),伊爾-76MD可以在未平整的跑道上起降。據報道,迄今解放軍空軍已經獲得12-20架伊爾-76。伊爾-76機群被認為部署在解放軍空軍13師,其中大部分是專門為15空降軍服務的,並經常在其演習中出現。一些伊爾-76噴塗有解放軍空軍所有的“中國聯航”的標誌,還有一張照片則顯示一架伊爾-76噴塗了中國遠洋運輸公司的標誌。
在2000年和2001年,俄羅斯方面的報道指出中國也許會訂購更多的(10至40架)伊爾-76。其它方面的消息也證實了這些報道。如果這些飛機是新生產的,那麼它們可能是新型的伊爾-76MF,該機具有更好的發動機,載重量達到54噸。但無論是哪種型號,在獲得了大量伊爾-76之後,解放軍將擁有更大的戰略運輸能力。

非正規運輸機
但如果空降行動成為未來對台軍事行動的重頭戲,解放軍將很可能使用“民用”運輸機運送其兵員和部分物資。例如,香港的民航機可能用於運載特種部隊突襲並占領一個機長,接着解放軍空軍的運輸機、攻擊直升機和“民用”噴氣式貨機。然後民航機可能用於運送必要的部隊用以建立並鞏固一個橋頭堡。
前面提到的中國聯航的運輸機將用於運送部隊,就象1993年它運送解放軍維和部隊去柬埔寨一樣。理論上,解放軍可以使用大陸和香港航空公司擁有的23架波音747貨機。這些飛機可以運送多達122噸貨物,但它們沒有卸貨坡道,需要專用的卸貨裝備。此外,大陸、港、澳的26家航空公司擁有大約600架西方和俄羅斯造的噴氣式運輸機,解放軍也有權使用。應該注意的一點是,1991年第82空降師緊急部署到沙特阿拉伯時,主要使用的也是租用的大型客機。

空降兵
儘管據說是緊急情況下中央軍委可以直接控制的最大部隊,但第15空降軍通常是由解放軍空軍指揮的。近來台灣《國際防務》的一篇文章提出一個觀點,即解放軍空降兵正在達到新的水平和規模,使得它可以由輔助性的支援部隊發展成一支決定性的力量,特別是在入侵台灣時。在台灣戰役中,獨立的空降兵部隊可以占領台北的關鍵目標並切斷台北與外界的聯繫。解放軍的一些將領認為,這樣的打擊,加上強大的電子戰、導彈和空中攻擊,足以迫使台灣有條件地投降。
但對於解放軍而言,這樣地行動要求它還沒有現代戰爭經驗的空降部隊進行大量的準備。不過,看來解放軍空降兵訓練的規模和複雜性正在增大。蘇聯空降兵入侵匈牙利和美國空降兵部署到海灣的行動被中國空降兵作為典範積極研究。在2000年12月初,俄空降部隊司令會晤了中國空降部隊領導並參觀了其部隊。他讚揚了中國空降兵的訓練並表示希望加強雙方空降部隊在訓練方面的合作。
中國空降兵據說有大約30000人。《國際防務》文章指出,加上秘密建立的一個旅和籌備中的2個新的空降師(16和17師),總計將達5個師的規模。文章作者設想中國空降兵可能發展到70000人。尤記引用一名中國將軍李玉良(音)的話說,在本世紀初,解放軍將擁有一次空投100000名傘兵的能力。

新型空降兵武器
空降兵和特種部隊正在接收新型武器。最近幾個月,解放軍展示了一種重1950㎏的輕型突擊車,該車是為空降兵研製的。空降兵也可以使用4種新型的裝備大口徑火炮的裝甲輸送車,包括122榴、120迫以及120/105突擊炮。其中120迫可能是俄羅斯NONA-SVK自行迫擊炮的仿製品,使用激光制導炮彈。儘管還不清楚解放軍使用這些車輛的程度,但毫無疑問,這些裝備可以由伊爾-76或安-70大小的運輸機運送,並為空降兵提供保護機場必須的重型機動火炮。為了能實施空投,解放軍空降兵還擁有數目不詳的俄羅斯BMD履帶式空降裝甲輸送車。解放軍還打算設計一種輕型履帶式反坦克車,裝備紅箭-8導彈,該車很可能也具有空投能力。
也許是受美國“陸地勇士”計劃的啟發,解放軍也正在尋求為特定的地面部隊增加數字式交互聯繫的能力,很可能已經在特種部隊展開試驗。在2000年10月13日,解放軍訓練/射擊成果展示在北京郊外舉行,其中解放軍的特種部隊裝備了一種裝在頭盔上的電視攝像機和顯示器。這種儀器非常笨重,可能是組建數字化地面部隊的早期嘗試。但是,在執行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任務例如抓捕台灣政治領導人時,它們將成為有效的裝備。

綜合防空體系
中國現在正在構建的防空網可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防空網之一。特別是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之後,建造綜合防空體系成為解放軍空軍一項重要任務。一個最近的報道指出,解放軍空軍正在靠近台灣的地方建造68個雷達站。一個嚴密的防空體系被認為是支援攻擊部隊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其重點是針對美國的精確制導武器和隱身平台。最近10年中國對一系列新型雷達大量投資,包括反隱身雷達。購自俄羅斯的新型地空導彈正在陸續裝備解放軍空軍和陸軍防空部隊,而新型國產防空導彈也已經問世。這些投資的一個特點是整合了空間、機載和雷達傳感器,形成一個傳感器網絡,以便嚮導彈和火炮指示目標。在未來,解放軍空軍的重點可能是控制中國的空間防禦和導彈防禦部隊。

新型雷達
自1967年以來解放軍就一直在發展跨地平線雷達,但並不清楚這種技術是否已經達到實用階段。早期的努力集中在地波雷達上,探測距離250km。這種雷達用於跟蹤艦船非常有效。在1980年代,解放軍透露其正在建造天波雷達,利用電離層反射雷達波,具有探測3500km目標的能力。
解放軍研製了許多遠程警戒和戰術雷達。解放軍研製了YLC-4雷達用於遠程警戒,這是一種2座標雷達,只能獲得目標的高度和距離數據,探測距離410km。宣傳資料稱其具有探測隱身目標的潛力。YL-14是一種探測距離320km的3座標雷達,具有抗雜波和電子干擾能力。YLC-2是一種移動式3座標雷達,探測距離300km,具有多種反電子干擾措施。JY-11式新型3座標雷達,探測距離180km,其精度足以取代武器制導雷達,從而允許這些雷達關閉以減少被對方反輻射導彈攻擊的可能性。
在1990年代初獲得俄羅斯Almaz的S-300PMU遠程防空導彈系統之後,解放軍對於相控陣雷達的了解進一步增加。該76N6 CLAM SHELL相控陣雷達可以探測最遠90km、最低500m的目標。它可以跟蹤180個目標。相控陣的構型意味着它可以將雷達能量的周期性“點”聚焦在目標上而不必以雷達波掃描整個天空。這使得雷達可以避免因觸發飛機的雷達告警系統而招致反輻射導彈的攻擊。解放軍已經訂購了S-300MPU1,該導彈使用更強大的96L6 3座標相控陣雷達,可以同時跟蹤300km外的100個目標。
解放軍正在研製一種新型相控陣雷達,該雷達已經為定向電磁輻射做好了準備,允許雷達波在更遠的距離上聚焦。在2000年中國國際防務電子展覽上,中國展示了這種新型相控陣雷達,該雷達可能正在發展用於海上防空。
解放軍陸軍也正在引進新型雷達系統。YLC-6式一種探測距離180km的低空警戒雷達,據說在試驗中可以在30km外發現美國的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CLC-3是一種裝在桅杆上的新型雷達,用於探測低空飛行目標例如直升機和巡航導彈。AS901雷達則是一種固態L波段雷達,可以跟蹤距離25km、高度3500m處,或者15km、高度100m處的10個目標。CLC-2是一種戰術防空雷達,裝在坦克地盤上,為PZG-95自行式彈炮一體化防空系統指示目標(該系統自身裝備CLC-1近程防空雷達)。SLC-2則是新型陸軍相控陣雷達,它可以探測50km外的炮彈並引導反炮兵火力進行攻擊。

反隱身雷達
由於美國正逐步將雷達隱身技術引入其平台和武器系統,作為對抗措施,解放軍正努力研製反隱身雷達以削弱美國的優勢。中國的工作的一個特殊之處是在米波雷達領域。解放軍正使用幾種米波雷達,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中國航空航天集團所屬23院推出其J-231雷達。該雷達據稱具有很高的探測反輻射導彈和隱身目標的能力。解放軍還使用其它幾種米波雷達,例如2座標YLC-14雷達和更大型的3座標YLC-9雷達。很多中國海軍軍艦,包括最新型的“旅海”級都使用636型米格雷達。俄羅斯現在也在推銷幾種新型和改進型米波雷達,其中整合了固態電子元件、反測量技術、自動處理技術和現代化的顯示器。俄羅斯指控中國竊取了它們的技術用於改進米波雷達。
解放軍也正在研究一種被稱為“被動相干”探測的美國技術,據報道該技術是從一家美國公司購買的。這項技術由洛•馬公司開發,可以探測由飛機造成的電視廣播信號的擾動。當這項數據和普通雷達數據結合時,就有可能探測到隱身飛機。解放軍可能還在研製“Bi-static”雷達,該雷達的發射和接收天線分置,以對付由於隱身外形造成的雷達波散射。

干擾和欺騙措施
煙霧、箔條、激光和誘餌在解放軍防禦行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對抗美國占優勢的激光/雷達制導的精確武器方面。為了防禦精確制導武器,解放軍使用一套獨特的稱為“保鏢”的系統。該系統裝在一個輪式底盤上,具有煙霧和箔條發射器,很可能海裝有激光傳感器和強光眩目系統。當威脅臨近時,“保鏢”自動發射煙霧和箔條以及激光,以擾亂精確制導武器的瞄準。解放軍還使用一系列誘餌。全尺寸誘餌可能包括道德納、艦船、飛機、坦克、指揮車和其它車輛。據說其中還包括1999年閱兵中首次亮相的坦克,這種誘餌可以模擬其雷達和紅外特徵。解放軍還在訓練中使用雷達角反射器。它們可能是具有金屬面的充氣結構,用以反射和掩蓋雷達回波。

防空系統
自1990年代以來,解放軍空軍防空部隊已經逐漸的更新裝備,但這種情況也有可能改變。在1990年代初,解放軍接收了俄羅斯的S-300和S-300PMU(SA-10)地空導彈系統。這些導彈仍然是當今世界上最有效的導彈之一,其制導系統非常難以干擾。未證實的報道說解放軍已經獲得了俄羅斯S-400防空導彈,其射程遠達250英里。很可能解放軍陸軍部隊已裝備了道爾-M1(SA-15)地空導彈。該導彈射程較短,但速度快,足以攔截精確制導武器例如激光制導炸彈。道爾被設計用來保衛S-300和其它高價值目標。1998年解放軍透露了其FT-2000地空導彈,該導彈使用被動制導系統攻擊美國的電子戰飛機例如EA-6B“徘徊者”。FT-2000可能吸收了俄羅斯地空導彈可能還有美國“愛國者”導彈的技術,有希望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主動制導地空導彈系統。在俄羅斯的援助下,這型新型地空導彈和其它研製中的地空導彈可能在近期問世。同時解放軍空軍導彈部隊還將繼續使用紅旗-2的新改型。儘管是一種“祖父級”的系統,但對該系統的新改型人們還是知之甚少。
與美國不同,解放軍還將繼續發展高炮。仿自瑞士的“天空衛士”35㎜雷達/光學制導高炮系統正在生產之中。其預製破片戰鬥部可以達到榴霰彈的效果,足以摧毀來襲導彈或炸彈。解放軍正在生產PGZ-95履帶式四聯裝高炮系統,裝備陸軍防空部隊。

空間防禦
尚不清楚解放軍哪一個軍種將來會承擔空間和導彈防禦任務。但是,由於解放軍空軍在防空方面的投資,它可能會迫切要求扮演空間防禦的“領頭羊”的角色。在2000年,中國透露了其大型SL-4機動式相控陣雷達,該雷達是用於支援載人航天計劃的,可以更總衛星,也可以用於提供來襲彈道導彈的早期預警。不過,並不清楚這種雷達是否是作為早期預警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研製的。可能中俄會在開發新型導彈防禦系統方面進行合作。俄羅斯正在推銷其新型MARS分米波機動式導彈防禦雷達,可以跟蹤2000km外的超高速和天基目標,也可以用於引導截擊機。
中國很可能對導彈防禦具有長期的興趣。2001年中,中國《航天》雜誌的一則報道指出,解放軍反彈道導彈計劃包括建造2套反導系統:反擊-1和反擊-2。後者已經進行了5次試驗。反擊-3也在設計之中,但“反擊”計劃據說也在文革中夭折。98年珠海航展上,關於FT-2000的官方消息說這種導彈將發展成一種主動制導導彈並最終具有反戰術彈道導彈能力。很可能還有激光和微衛星反衛星武器計劃正在進行中。後者可能是基於從英國Surrey空間系統獲得的微衛星總線技術和一種在2000年珠海航展上展示的新型機動式固體燃料運載火箭。這種運載火箭可能是在DF-21中程彈道導彈基礎上研製的。

與美國的關係
在美國正日益將注意力放在反恐戰爭的同時,它必須面對來自日漸強大的解放軍空軍的挑戰。為了使空軍能打贏高科技聯合戰爭,儘管在組織、訓練、維護和投資方面存在諸多障礙,解放軍仍在連續不斷地向前邁進,接近其最終目標。它顯然在為此進行必要的投資。因此,對於華盛頓而言,繼續進行正常貿易是愚蠢的。在未來幾年內,解放軍將可以達到足以對台灣形成必要的軍事優勢的水平。一旦華盛頓忙於處理當前的危機甚至更大的麻煩的時候,北京有可能忍不住發動攻擊。
如國防部遞交國會的年度報告中關於解放軍現代化的部分中提到的,台海上空的空中力量平衡在2005年後將向解放軍空軍傾斜。那時它將擁有80架或更多的蘇-30MKK,超過100架蘇-27SK,加上A-50預警機和伊爾-78M加油機用以支援遠距和台灣戰區的攻擊行動。蘇-30MKK、殲轟-7和轟-6將可以發射少量新型反輻射導彈和空射巡航導彈以支援初期的近程彈道導彈攻擊。初期和接下來的中國空間攻擊可能將由天基和機載偵察系統提供指引。台灣空軍剩餘的力量將很快被裝備R77的蘇霍伊戰機、殲-10和殲-8IIC/H戰鬥機解決掉。一旦建立了空中優勢,解放軍就能夠繼續進行空降或兩棲攻擊以迫使台北坐下來進行政治談判和投降。
中國空間現代化的趨勢將對這一地區的美國軍隊構成更大的壓力。反恐戰爭可能持續很多年,它有可能難以在東北亞保持一支常備航母戰鬥群。但即使能夠維持一艘航母的存在,它在面對對台灣的突襲面前也顯得過於單薄,而難以作出有效反應。2005年後,解放軍空軍的裝備如果集中攻擊一個航母戰鬥群,其後果將是可怕的。解放軍空軍將有足夠的戰鬥機撕開航母防空網,攻擊機則可以發射大量發射後不管導彈進行飽和攻擊。如果空中打擊可以和潛射導彈攻擊、陸基導彈攻擊協調一致,其後果對於美國而言將是毀滅性的。
維持空中威懾——並且從政治軍事格局來看也是必要的——將可以阻止中國對台灣的攻擊。為此需要大量增加台灣的主動和被動尋的導彈和防空系統。首先,台灣需要將其應急飛機和指揮設備置於地下,並保證通信網絡安全和有一定冗餘度。台灣需要“愛國者”PAC-3導彈、宙斯盾系統甚至激光導彈防禦系統以對抗大量來襲的導彈和巡航導彈。台灣還需要波音AV-8B+“鷂”II這樣的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以裝備其防空部隊。最後,還應該鼓勵台灣在洛•馬的F-35聯合攻擊戰鬥機垂直/短距起降型的基礎上發展它自己的飛機。台灣還需要能夠攻擊並阻止解放軍或其空軍空降部隊收攏並展開聯合攻擊的手段。如果美國不能賣給台灣遠程發射後不管導彈或系統(例如ATACMS導彈),那美國也應該向台灣提供相應技術使其可以自制。
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美國軍隊應該部署在離台灣戰區更近的地方,這是在2001年9月發表的四年一度的報告中認可了的。部分解決方案是恢復和菲律賓的軍事合作。這將使得美國在解放軍攻擊時能夠開闢一條南部戰線。美國也需要能夠規避解放軍空軍攻擊並立刻還擊的裝備。TMD對於西太平洋的美軍是必不可少的,裝備速度越快越好。改裝2-4艘“三叉戟”戰略導彈潛艇以攜帶巡航導彈的計劃應儘快加速。此外,對於空射巡航導彈,美國應該發展新的重型非核戰鬥部,這種戰鬥部也可以放到未曾用過的潛射彈道導彈的第一級上。這樣,就可以在幾個小時內立刻攻擊解放軍空中和海上力量的集結地,而不必花費幾天和幾周去部署常規部隊,其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還有,美國必須加速發展先進戰術飛機和遠程空空導彈以對付數量日增的解放軍空軍的蘇-30MKK和殲-10戰鬥機。為了使美國飛行員更具優勢,太平洋司令部所屬的F-15、F-16和F-18戰鬥機應該優先配備目視制導的AIM-9X導彈,並加速發展AIM-120的遠射程型號。海軍的F/A-18E/F戰鬥轟炸機應該採用Block2構型中計劃的推力更大的發動機和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太平洋司令部還應該儘快裝備新型F-22戰鬥機。此外,太平洋司令部還應該優先裝備F-35聯合攻擊戰鬥機和新型無人偵察/戰鬥機。
顯然解放軍空軍有意從天基信息源獲益,它也可能承擔阻止敵人使用空間的任務。這意味着在台海衝突時,解放軍打算攻擊台灣和美國的天基偵察/通訊衛星。因此,關鍵是美國需要增強計劃中的新衛星星座的生存能力,並向美國空軍和海軍提供成建制的反衛星能力以便在台海衝突中使用。

結論
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解放軍空軍在建立攻防兼備能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本文尚未對一些必要的發展投以廣泛的關注,例如軍事學說、訓練、維護和投資等方面,而這些都是影響解放軍空軍現代化成功的關鍵因素。但僅僅從武器裝備的狹隘觀點來看,解放軍空軍正在接收並建立一個以多用途攻擊平台為核心的力量,並輔以必要的加油機、早期空中預警機和電子情報平台。如美國官方評估中所表明的,由於台灣和美國缺乏相應的平衡措施,解放軍空軍在2005年後將獲得台海上空的空中優勢。此時,派往支援台灣的美國單航母戰鬥群可能面對壓倒性的危險,這種威脅主要來自更強大的解放軍空軍。因此,對台灣和美國而言,關鍵是採取必要的措施保持適當的軍事平衡,保證威懾繼續有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