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搜救行動:中國準備好了嗎?
據
推斷已墜毀在南印度洋的馬來西亞航空(Malaysia Airlines) MH370客機上共有153名中國乘客,這意味着在隨後展開的打撈行動中,中國勢必將繼續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不過中國參與多國搜救行動並非沒有困擾。中國的兩架空軍伊爾-76(Ilyushin IL-76)運輸機和機組人員正停靠在澳洲西部城市珀斯郊外的一處空軍基地,成了這裡不同尋常的訪客。
相關報道
拋開此事不談,讓一些亞太國家擔心的是,隨着中國不斷壯大並展示其海上力量,這些偶爾的向南巡航是否會變得越來越常見、越來越理直氣壯?
昨日,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Najib Razak)確認失聯的馬航客機已墜毀在南印度洋。一般來講,各國政府都希望中國的軍事力量只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活動,但在尋找客機下落的迫切願望下,這種想法退居其次了。失蹤客機上共有239人,其中大部分是中國人。
因此中方搜救人員周一也加入了南印度洋的搜尋行動,參加搜救的還包括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和美國等更習慣於共享資源的國家。
起飛幾小時後,中國飛機上的一名工作人員報告在搜索區域看到漂浮物,但無法確認是否與失聯飛機有關。
儘管多國搜救行動建立在善意之上,但中國的參與仍遇到阻力,中方的動機受到了其他國家的質疑。
印度一位高級國防官員對《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表示,上周中國提出派船在安達曼群島(印度領土)附近搜索,但這一要求遭到拒絕,因為印度擔心此舉是中國搜集印度關鍵國防設施情報的藉口。
這位官員稱,他們可以打出感情牌試圖進入這一區域。但如果飛機在印度海域墜毀,印度擁有自行展開搜尋的一切現代化實力。
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駐新德里的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說,這裡面沒什麼微妙之處,中國參與搜尋失蹤的飛機,藉機獲取軍事利益,這是中國展現自信姿態的最新例子。
記者傳真中國外交部請求就此置評,外交部沒有回應。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高級分析師戴維斯(Andrew Davies)稱,中國高調參與搜救工作的另一個初衷是想藉此在這項受全球民眾(更重要的是受國內民眾)關注的行動中贏得聲望。
中國派出了數艘軍艦前往南部搜救區域,並調用了21顆衛星在飛機可能飛經的走廊地帶進行搜索,尋找失蹤飛機的跡象。
IHS Maritime高級分析師Gary Li表示,不管是調用海軍還是海岸巡邏隊,中國如此興師動眾,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他還稱,中國的調動如此迅速,令人印象深刻;而此前中國一直相對迴避風險,大家已經習以為常。
在此之前,中國海軍例行參加的最大規模行動就是在亞丁灣進行的反海盜聯合演練。亞丁灣聯合軍演已經進行了幾年。不過在這些演習活動中國通常只派遣兩艘軍艦和一艘補給艦參加。
今年1月份,中國海軍派出三艘船艦經由南中國海(中國稱南海)和印尼南部海域進入印度洋,此舉引發了中國鄰國的緊張情緒,或者至少是在那些擔憂中國崛起為超級大國將帶來的影響的國家之間產生了影響。
圍繞失聯航班370的搜尋工作使得中國海軍早些時候的這些行動顯得微不足道。
雖然如此,中國派遣兩架伊爾-76運輸機參加失聯航班搜尋工作也凸顯了中國政府在某些領域力不從心。Il-76飛機本質上是貨運飛機,並不具備海上搜尋的專業能力。
戴維斯評論說,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中國政府缺少一架配有高性能雷達的專業遠程海事巡邏機。
他說,中國用了很多年的時間打造“區域阻絕”(area-denial)能力,這裡尤其指意在防止外國艦船和飛機在發生衝突時進入中國領海的精密導彈。他還說,相比之下,中國的遠程導彈能力還不成熟。
Gary Li還指出,中國僅派出了一艘補給船支援搜索行動,意味着遠離本土作業的中國艦船可能很快會遇到困難。
北京方面對客機失蹤一事做出了有力回應,這對國際社會和中國民眾來說都是一個信號,相比這信號,中國實際展示的能力可能沒有那麼重要。這一次中國的態度與去年菲律賓部分地區遭受颱風“海燕”襲擊時中國的微弱回應(至少最初回應如此)形成了鮮明對比。
據澳大利亞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國際安全項目負責人梅德卡爾夫(Rory Medcalf)說,中國這次前所未有的行動提醒人們,中國向遙遠陌生的地方派遣力量幫助中國公民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Trefor Moss / Brian Spege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