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朴槿惠、奧巴馬與安倍晉三會談
【環球軍事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6日參加完在荷蘭舉行的核安全峰會回到東京,日媒稱讚他“不再保有武器級核材料”的表態令世界放心,同時認為他向歐洲“交代”歷史認識的態度“有誠意”。不過,對於日韓首腦在荷蘭會晤時的尷尬和冷場,日本輿論坦承鄰國心裡的歷史創傷並未因此得到彌合。有韓國媒體稱,安倍靠着這場“遇強則弱”的極致政治表演,暫時逃脫國際輿論的指責。西方則繼續對“這個扭曲歷史的男人”的忠誠度打問號,在一些人看來,日本現政權在歐美的負面形象“已經定型”。隨着中韓領導人相繼訪問德國,世界輿論都在關注,這個反省戰爭罪責的榜樣能否用來“徹底敲打日本的健忘症”。
中日展開“歷史拉鋸戰”
26日,安倍參加在荷蘭舉辦的核安全峰會後返回日本。對於安倍此行的表現,日本《讀賣新聞》稱,安倍在峰會上表示,將與七國集團的成員國緊密合作解決烏克蘭問題。這彰顯日本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日本經濟新聞》27日社論稱,主要國家就防止核恐怖活動達成一致,是此次峰會的主要成果。日本已經擁有44噸鈈,但國內的核電站全部停止了運轉,繼續保有這麼多核材料當然讓人存疑,安倍明確表示“不保有無用處的鈈”,讓世界放心,也樹立起了日本負責任的形象。
向世界解釋日本歷史觀也是安倍歐洲之行的重頭戲。日本時事通訊社稱,安倍在歐洲期間積極宣傳日本“正視歷史”的姿態。核峰會前,安倍訪問了阿姆斯特丹的“安妮-弗蘭克之家”博物館,並主動對該館館長表示,將“謙虛地面對歷史”;23日在與荷蘭首相會談時,安倍也主動談起自己的政治信條——“很重視真摯面對過去”。文章稱,安倍這是在努力平復歐洲對日本右傾化的印象,並且針對中國在世界開展的“反日公關”發起反攻。
德國洪堡大學國際政治學者霍爾特曼27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安倍此次歐洲之行中主動“交代歷史認識”,是因為他參拜靖國神社給歐洲留下陰影。加上中國一直在歐洲就歷史問題批評日本,安倍其實是“被動應戰”,談不上加分。當天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日本九州大學一名教授稱,參拜靖國神社後,安倍又將中日兩國比作一戰前的英德,這讓世界加強了對其“軍國主義化”的警惕與批評。由於中韓首腦也出席峰會,因此峰會主題雖然是核不擴散,歷史問題繞不開。法新社報道稱,日本與鄰國的關係處於低谷,2月份東京圖書館大量《安妮日記》被人毀壞,安倍在此刻走訪弗蘭克博物館,意在修補因其右翼色彩引發的公共關繫緊張,尤其是日韓外交關係。
在美國的撮合下,安倍和韓國總統朴槿惠25日晚進行上任以來首次直接接觸。NHK等日本電視台27日反覆播出安倍用韓語向朴槿惠問候的場面,不過,日本時事通訊社稱,安倍滿面笑容,朴槿惠卻板着臉,顯示了對日本的不信任。日本媒體還把責任推到中國頭上。《朝日新聞》以“中國攪亂日美韓對話”為題稱,美日韓首腦會前,中韓領導人會面時談及在哈爾濱火車站建安重根紀念館的意義,鼓勵她也就日本軍國主義歷史發表觀點。《讀賣新聞》社論稱,中韓“反日共斗路線”愈發明顯,朴槿惠正和中國統一步調。
《日本經濟新聞》稱,中日領導人以歐洲為舞台展開“歷史問題的拉鋸戰”,中國試圖在歷史問題上拉攏韓國共同對抗日本,日本則試圖通過明確繼承過去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儘可能阻止中國拉攏韓國。正在德國訪問的朴槿惠接受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採訪時表示,東北亞局勢緊張是因為日本高層政客對歷史問題的民粹主義發言,“韓國曾向日本提議,借鑑德國戰後與波蘭、法國共同編纂歷史書或教訓書籍的先例,但日方至今未答覆。”
28日,習近平主席將正式開始展開對德國的訪問。英國《每日電訊報》認為,習近平訪德的一個主題將是二戰。報道說,中國領導人如果參觀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不但可以讓中國表達德國在戰後“負責的態度”,“也可以表達中國對日本曲解歷史的憤怒”。《柏林日報》稱,德國為自己對待歷史的表現自豪,很難對中國的提議說不,德國政府發言人稱,“我們沒有拒絕客人的習慣”。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評論稱,習近平的歐洲之行將帶來更多經濟合作,同時保持更好的友誼和增強信任,這是中歐之間新的外交政策。
【環球時報日、德、法、韓特約記者 蔣豐 李珍 青木 楊明 王剛 ● 伊文 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