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中的美軍噩夢:攜背包式核彈的美軍自殺特種部隊 |
送交者: qwtie66 2014年04月16日09:27:3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多維新聞】2014年04月15日 03:15
從故紙堆中浮現的信息顯示,冷戰開始後25年間,美國確實部署過便攜式核武器——坊間通稱“背包式核彈”。彼時,北約的兵力和常規武器數量不如華約,對美國來說,核武器才是最有效的“力量均衡器”,哪怕這些微型核彈會讓使用者有去無回。 暗夜中實施敵後爆破 湯姆·戴維斯上尉站在軍用運輸機打開的尾門前,夜晚的空氣闖進整個機艙。他在下方的一片漆黑中搜尋着什麼,下意識地抓緊降落傘,又做了個深呼吸。戴維斯率領的是美國陸軍的一隊精英戰士。時值1972年,儘管他們在越南北部腹地有過幾次大膽的行動,這回的任務史無前例:連夜空降到東歐,秘密穿過森林覆蓋的山區,摧毀一座重水工廠。 行動有四天準備期,情報專家事先介紹了滲透路線。突擊隊仔細研究了航拍照片和目標模型,包括後者所處的地理環境與防禦水平。一枚26公斤重的原子彈就掛在一位中士的降落傘上。抵達工廠後,他們只需把它放在牆邊,定好計時器,即可等着核裂變發生。
跳傘的命令終於傳來。“檢查開傘拉繩!”全體隊員從後向前依次報告檢查結果。“準備跳傘!”綠燈亮起,“跳傘!”幾分鐘內,平均攜帶31.7公斤裝備的士兵們,以每秒6米的速度依次落地,並迅速轉移到預定集結點隱蔽起來。確認“有效載荷”沒發生輻射泄漏,他們開始翻山越嶺,向數十公里外的目標迂迴前進。 當然,這次“特種作戰”只是演習。實際上,戴維斯小隊並不在東歐,而在新罕布什爾州白山國家森林公園附近。“重水工廠”是一家廢棄造紙廠,背包里的核彈也是模型。 抗衡華約入侵的法寶 任務是虛構的,但策劃和參與者都一絲不苟。冷戰開始後,在25年間,美國確實部署過編號為B-54的便攜式核武器(SADM)。陸軍特種部隊以及海豹突擊隊都接受過有關“背包式核彈”的培訓。這種戰術核武器專門用於東歐、朝鮮、中東,用於遏制蘇東國家的入侵。 冷戰前期,北約的兵力和常規武器數量均不如華約,華盛頓不得不寄希望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上世紀50年代,艾森豪威爾總統推出大規模報復戰略,但被指缺乏靈活性:對手一旦發動常規戰爭,美國將陷入兩難抉擇——要麼被打敗,要麼引爆一場不可控的核大戰。 在此背景下,有限核戰爭的概念粉墨登場,威力可控的戰術核武器得寵。根據五角大樓設想,一旦華約來襲,美方將動用微型核武器遲滯其攻勢,為增援部隊贏得時間。以B-54為代表,這些袖珍核彈的威力低於廣島原子彈,但足以製造難以通過的大坑和放射性污染區。 美國陸軍對這一方案同樣深表歡迎。由於轟炸機和導彈歸空軍和海軍管轄,陸軍長期缺少可靠的核打擊手段。結果,原子炮和核彈頭防空導彈等奇怪發明紛紛進入它的軍火庫,但沒有一件好用。正因為如此,SADM在1964年列裝後,才會被美國陸軍視為掌上明珠。 這種武器高18英寸(46厘米),套在鋁和玻璃纖維製成的外殼裡。容器一端呈鈍錐形,另一端裝有控制面板。據已經解密的操作手冊介紹,其最大爆炸當量為千噸TNT級別。為防止被濫用,控制面板被帶有密碼鎖的蓋板罩住;鎖上塗有夜光劑,便於夜間輸入密碼。
十之八九只有單程票 “背包式核彈”的最大安全降落高度為61米。為此,爆破小隊頻繁進行旨在確保安全運輸核彈的高空跳傘和潛水訓練;隊員還必須通過國防部的“人員可靠性”篩選,此外還得接受SADM委員會的培訓。為便於通過陸軍的定期檢查,每位隊長可以欽定受訓人選。 作為核武器,SADM確實非常輕便;如果算成步兵裝備,它依然沉重又笨拙。通訊軍士鮑爾斯回憶說,一次演習中,他所在的隊伍模擬執行炸毀鐵路隧道的任務。“為了幫助背着核彈的同伴,必須派兩個人夾住他的胳膊,才能穿過開闊地。背着它,你根本跑不起來。” 此外,“兩人規則”(禁止任何人單獨接近或控制核武器)要求起爆密碼必須分開保管,這也會帶來挑戰,為確保任務成功,突擊隊內部形成了不成文的默契:在實際任務中共享密碼。達到目標後,任何人都有權設置計時器,再從控制面板左上角抽出手掌大的引信,固定好,解除保險,迅速撤離。至於炸彈與人員的安全距離,培訓人員說法不一。其中一些告訴特種兵們,武器一就位就逃得遠遠的,另一些人則認為必須將其保持在目視範圍內。 更荒謬的是,突擊隊員並不清楚自己部署的微型核彈何時會爆炸。為防禦電磁脈衝,彈體內部安裝了兩個機械計時器,特點是設置時間越長就越不精確,不是提前8分鐘就是滯後13分鐘。即便沒有捲入核爆炸,完成任務的特種兵依然孤立無援,必須開動腦筋溜出敵軍控制區,才能避免被抓獲或遭擊斃。為此,美軍考慮過在東歐國家事先藏匿武器和補給品。 向敵後投放“背包式核彈”的任務,十之八九只有一張單程票。有人私下抱怨說,“方案設計者一定吸了劣質大麻。”特種兵們還質疑,少得可憐的運輸機能否在戰爭爆發後準確地與他們會合?即便可以,突擊隊也無權長期保管核彈,只是在出動前一刻才能把它拿到手。 噩夢就在士兵們肩頭 毫無疑問,任何質疑都不可能得到官方答覆。直到這種武器發明20年後的1984年,根據解密文件,軍方為立法機關草擬了一份有關SADM的介紹,公眾才知曉了背包式核彈及其功能。這一曝光引發了議員們的憤怒和媒體的騷動,儘管這款武器的壽命已經不長了。 隨着冷戰局勢逐步緩解,美國開始將部署在歐洲的微型核彈召回本土。國防部和能源部宣布這款武器“已經過時,再無作戰需求”後,SADM於1989年正式退役。此後6年,相關技術細節被官方解密,但軍方如何使用“背包式核彈”的操作細節直到今天才真相大白。 隨後的日子裡,昔日的絕密武器成了製造噱頭的收藏品,來到美國家核科學與歷史博物館的任何遊客都能在SADM前拍照留念。在普通人看來,背包式核彈是冷戰癔病催生的怪胎之一;然而,對那些退伍特種兵而言,他們都曾切實感受過噩夢的重量——就在自己肩上。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3: | 灣灣對倭賊允其在釣島捕魚感激涕零 大 | |
2013: | 中國海軍遠海編隊主力艦先進作戰指揮室 | |
2012: | 對付南海跳梁小丑:好說好商量,撒潑兩 | |
2012: | 中菲雙方均要對方先行撤離 戰爭隨時爆 | |
2011: | 美國不行了,還是日本人不行了? | |
2011: | 美國媒體稱中國海軍已經強勢衝破島鏈封 | |
2010: | 少有好文章:由奧巴馬醫改所想到的 | |
2010: | 揭秘:中國轟九轟炸機十分類似於美國F- | |
2009: | 看到中國人的兒子死在戰場上應當大聲叫 | |
2009: | 不明白:中國軍事專家憑啥瞧不起美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