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中的中國會不會在全球和地區治理問題上挑戰美國及其盟友?中國是會成為一個改變現狀的國家,還是選擇支持美國所領導的國際秩序這一問題,引導過去20多年有關中國外交政策的辯論。
上世紀90年代末,面對國際抵制和美國力量,中國領導人選擇一種“安撫政策”。到本世紀前10年中期,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國是現狀的受益者和支持者,至少眼下如此。中國經濟和軍事崛起並未導致預料的對現狀的改變。
但2009年,認為中國欲改變現狀的說法猛烈反彈。眾多中國問題觀察家解釋涉及中國的一系列對抗事件時稱,中國外交政策突然強硬起來。
儘管這種說法甚囂塵上,但細究起來就會發現,這一論點並不準確。如果說中國如今“更加”強硬,那以前一定是“不太”強硬。既然如此,這個所謂不太敢作敢為的時期是何時?上世紀90年代——包括1995-1996年台海危機時——中國的強硬眾所周知。這意味着,不強硬的時期一定是在21世紀頭10年,當時中國領導人大談“和平崛起”。不過其實,這個時期也不缺少強硬。
比如,2001年,美國一架EP-3偵察機與一架中國戰鬥機相撞,中方扣押並審問美方24名機組人員。2002年,中國暫時關閉與蒙古國的邊界,抗議達賴喇嘛訪問烏蘭巴托。
2004年,中國一艘漢級潛艇繞關島後返航途中,在日本海域浮出水面。2006年,中國一艘宋級潛艇在美國“小鷹”號航母射程之內突然現身。2007年,中國做出驚人之舉,用一枚動能彈擊毀一顆廢舊衛星。2008年,西方領導人批評中國西藏人權問題,中國猛烈回擊。
這種例子不勝枚舉。換言之,2001年至2008年,中國顯然並沒少強硬。因此,結論就是,自從上世紀90年代晚期中國領導人接受“安撫策略”以來,強硬是一種常態。中國的強硬並不新鮮,它一直在那。中國雖然大體上接受美國所領導的秩序,但從未停止在一些問題上對抗或拒絕配合美國及其盟友。
當然,雖然中國的咄咄逼人早已有之,但這一事實並不排除中國外交政策出現重大轉變。習近平領導的中國領導層可能認定,中國是時候放棄低調,施展力量了。
但是,在宣稱近年中國的強硬就是這種轉變的證據前,有必要看看歷史記錄:5年、10年或15年前,中國在相似形勢中表現得不強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