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直升機空戰技術發展
送交者: helicop 2002年03月05日17:45:1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1987年5月29日,西德青年魯斯特(Matthias Rust)駕着輕航機,穿越前蘇聯自豪的防空網,從容
降落在莫斯科的紅場上。這項舉動讓前蘇聯對其防空網的不堪一擊感到驚駭,許多紅軍將領為此下台,
並迫使前蘇聯檢討防空網對低空穿透的防護能力,提出多項改革措施,其中一項就是將Mi-24攻擊直升機
納歸本土防空軍的管轄。
直升機空戰的宿命

前蘇聯的空軍編制與大部分國家略有不同,依任務分成支持陸軍攻擊與局部空優的前線空軍與負責
本土防空的本土防空軍。直升機隸屬於前線空軍而非陸軍管轄,80年代末後,部分直升機改隸新成立的
陸軍航空隊,但大部分直升機仍然歸前線空軍管轄。故本土防空軍的任務只為單純的防空重任,忽然冒
出一堆直升機,說明了一件事,戰鬥機並非一定愈快愈好,當飛行空間縮限於幾十公尺以下的極低空後,
速度就變成一項累贅。即便在先進的低空追隨雷達,或是夜視系統支持,戰機也只能將飛行高度壓低到
100公尺左右,即使情況迫切,頂多也僅能到30至60公尺。

然而,在如此低空飛行的戰機,其機動性也會大幅縮減,即使是最小的偏航率,在此時也可能造成
撞地的悲劇。故低空飛行戰機往往要藉助飛控系統或是氣動力設計,加強戰機的穩定性,但付出的代價
就是機動性也跟着喪失。因此,戰機沒有太大的餘裕可以在近距離閃避地形,而必需提早根據地貌雷達
或數字地形數據設定閃躲航道,更別提戰機是否能在此時進行纏鬥。

降低飛行高度就提高了戰場的生存性。早期的脈衝雷達只能簡單地測量回波,而地面會產生最大的
回波,使任何接近地面的目標好像被日光遮蔽的微星一樣消失在雷達幕上。聰明的讀者或許想到另一種
武器:脈衝都卜勒雷達。沒錯,脈衝都卜勒雷達理論上藉由分辨目標的速度,可以濾除固定的地面回波
影響。而直升機的速度雖慢,螺旋槳卻會造成近音速的雷達回波。

然而,沒有一種濾波器可以真的濾除所有的噪聲,都卜勒濾波也一樣。當噪聲過強時,還是會穿透
濾波器而干擾雷達接收器。所以現代戰機雷達往往要以數層不同濾波處理來降低地面噪聲的干擾。但是
相反地,如果直升機訊號與地面訊號過近,或是螺旋槳的信號夠小,還是有可能被強大的噪聲所掩護。

地面噪聲的強大與否與地形的複雜度有關,愈是平坦的地區,例如沙漠與海洋,直升機想要藉噪聲
而脫離並不容易,因此先進戰機配上超視距導彈,可以在高空攻擊低空的直升機,此時直升機沒有多大
的希望。然而,例如巴爾幹半島的複雜地形,地面回波的強度就足以干擾雷達的運作,故在科索夫衝突
期間,美國國防部雖一再宣稱取得絕對空優,但卻不否認南聯的直升機仍然在地形中穿梭以攻擊難民,
強大的空軍並無法攔截。

直升機的主旋翼高速轉動雖然可以產生都卜勒頻移,但要注意的是,其頻移特性與高速固定翼機還
是有很大的差別。固定翼機的頻移是定值或是隨着相對角度的改變而緩慢變化,故雷達可以追蹤器鎖定
訊號。然而直升機的旋翼卻是周期運動,故其頻移是在正負之間急遽變化,一般的追蹤器並不容易鎖定。
故許多宣稱可對付直升機的低空雷達,都需要加入特別的措施才能有效追蹤直升機的旋翼訊號。

事實上,美國空軍進行中的下一代預警機雷達科技發展計劃中,除了要求彌補現今雷達對隱形戰機、
隱形巡航導彈偵測能力的不足之外,另一個改進的目標就是對地貌飛行直升機的偵測能力。而且主要手
段將不是以對空預警機E-3的雷達為基礎發展,而是由對地預警機E-8的雷達為基礎,由此可看出,地貌
飛行的直升機的偵測特性,已非接近飛機,而是近似地面目標。

複雜地形也提供絕對的掩護。當躲在地形陰影后方時,再強的雷達也偵測不到。而活動在十幾公尺
下的直升機與活動在數十公尺的低空攻擊機都受到這種方式的掩護,但直升機的受益仍然遠高於攻擊機。
以一架在3,000公尺高度飛行的攔截機為例,一條20公里外,500公尺高的丘陵可以造成近4公里寬的陰影
區無法偵測。對近音速的攻擊機而言,這是生死交關的狹縫,對低速的飛機而言,這已是可以大展身手
的空間。

因此,強如美國空軍,也不禁為地貌飛行的直升機感到頭痛。雖然直升機不可能永遠躲在地形後面,
但聰明的飛行員已經懂得儘量利用地形。尤其是直升機大量配備先進的雷達警報系統後,更可以等到戰
機企圖以雷達攻擊時才從容躲避。英國曾以美洲豹運輸直升機進行測試,當雷達威脅警報器偵測到戰機
的模擬鎖定時,立刻進行小半徑急轉彎並投擲干擾絲,由於速度愈低,其轉彎率反而更高,這種戰術證
實可以有效迫使戰機脫鎖。

因此,除非缺乏地形掩蔽,否則在60公尺高度下,就是低速螺旋槳小飛機或是直升機的天堂,也只
有同樣低速的飛機才能有效攔截。故本土防空軍不得不改以攻擊直升機作為防空之用,成軍後曾多次攔
截入侵領土的小飛機,並迫使其降落在俄軍的機場。

事實上,直升機空戰的研究很早就已經默默展開。早期的觀測、運輸能力雖受到重視,但還沒有令
敵人感到威脅。然而反戰車直升機的發展,卻嚴重威脅了蘇聯的紅軍。因為戰車是蘇聯傳統武力中最重
要的部分,而北約了解到,只要能阻止戰車,則紅軍的傳統武力也就土崩瓦解,因此大力推動反戰車武
器的發展,而直升機是其中最昂貴,但交換比也最高的武器。

前蘇聯也在80年代投入攻擊直升機的發展,有趣的是,北約的攻擊直升機是為反戰車而生,而前蘇
聯攻擊直升機卻是為了掩護戰車而生,因此前蘇聯攻擊直升機的任務就是清除一切「反戰車武器」,包
括反戰車陣地、火炮,當然還有「反戰車」的主力戰車以及反戰車直升機。為了阻止對手的攻擊直升機
執行任務,前蘇聯的攻擊直升機勢必與之一戰。

紅軍的高速武士

冷戰期間,由於Mi-24的高速特性,西方觀察家一直認為Mi-24的用途就包括了追擊對手的直升機。
然而,由冷戰後釋出的資料可知,70年代Mi-24出廠時,前蘇聯只是將其當作一種空中的「步兵戰鬥車」
(有趣的是,由於其外型厚重,西方媒體喜歡稱之為飛行「戰車」,反忽略了其攜帶武裝步兵的能力),
甚至連專業的攻擊直升機,都是80年代受到西方反戰車直升機的刺激,才有Hind-D出現,故其高速能力
只是適應蘇聯的閃擊戰思想對部隊行進速度的要求,以搶在裝甲矛頭的前面空降並掩護步兵奪占戰略要
道。

然而,當前蘇聯開始發展直升機的空戰用途時,高速能力就變成重要的資產。在兩伊戰爭中,曾經
發生118場戰機與直升機間的空戰,56場直升機之間的空戰。其中10場是伊拉克的Mi-24與伊朗的AH-1J
之間的空戰。AH-1J直升機的拖式 導彈使其擁有射程上的優勢,而Mi-24的反制之道就是拉高到1,000公
尺,對着眼鏡蛇直升機俯衝,以驚人的高速衝進其導彈最小有效射程內,或是從後方進行迅雷不及掩耳
的突襲。伊拉克並宣稱曾經擊落伊朗的F-4幽靈機。

前蘇聯也曾企圖替直升機加裝更有效的空戰武器,且很自然地選擇了紅外線導向的空對空導彈,因
為紅外線空對空導彈不需要額外的射控雷達,同時重量也不大。早期使用的是R-60導彈(北約代號AA-
8),在測試初期,對熱焰靶彈的試射成績十分良好,但後來對擁有排氣降溫設備的直升機模擬攻擊時,
鎖定距離大不如前,只有600公尺左右。

越戰中SA-7與阿富汗戰爭中刺針導彈的戰果,一直被過份宣傳成直升機的剋星。但一般很少注意到
的是,儘管直升機仍然會放出紅外線,但因為排氣量遠低於噴射機,其紅外線軌跡也遠低於噴射機,可
能只有排氣抑制的 隱形戰機才能相提並論。進一步降低排氣溫度後,紅外線導彈的有效射程就大幅縮
短。故在波灣戰爭與阿富汗戰爭後期,紅外線導彈對擁有排氣抑制裝置直升機的威脅,都未過於憂慮。

Mi-24為高速付出的代價,是過高的旋翼負荷與過大的固定翼。固定翼是達到高速必要的能力,因
為直升機達到高速時,其旋翼末端會接近音障而無法繼續加速,然而大型的固定翼可在高速提供升力以
減緩主旋翼的負荷。同時,主旋翼也可以進一步縮小以降低阻力。然而這些都是為「高速飛行」最佳化,
但在低速或盤旋時,過小的主旋翼就不能提供足夠的升力,同時過大的固定翼也會干擾主旋翼的下洗氣
流而造成升力損失。因此,Mi-24並無法進行類似西方攻擊直升機的「停懸──躍起」的反戰車戰術,
同時也無法進行細膩的低速高轉彎率空戰動作。

在80年代,西方情報界發現前蘇聯正在同時進行兩個攻擊直升機計劃:Mi-28與Ka-50。西方觀察家
懷疑的原因是其負擔不同的任務。Mi-28的外型類似西方的阿帕契或眼鏡蛇反戰車直升機,故應該是攜
帶AT-9反戰車 導彈執行反戰車任務。而Ka-50的外型則非常特別,大型固定主翼有助於高速升力,類似
美國早期S-69高速直升機實驗計劃的同軸反轉旋翼。故西方觀察家猜測繼承蘇聯直升機高速特色的Ka-
50將是世上第一種空戰直升機。

冷戰結束後,前蘇聯數據釋出,人們才了解其實這兩者都是前蘇聯陸航部隊下一代攻擊直升機的競
標者,最後Ka-50得標。事實上,前蘇聯攻擊直升機的應用觀念與西方大相徑庭,是反「反戰車武器」
的直升機而非反「戰車」直升機,並不專注在反戰車 導彈戰術上,大型固定主翼有助於掛載及投射火
箭、甚至炸彈等反「反戰車步兵」的武器,並非用來追求空戰性能。

有趣的是,落敗的Mil設計局控訴Ka-50直升機的設計完全不適合直升機空戰。同軸反轉旋翼的一大
問題是高負荷機動動作中,兩個旋翼受力變形時很容易打在一起。而S-69用的是剛性旋翼設計,可承受
較大的負荷,但Ka-50卻沒有這種科技。兩具大型螺旋槳在同一個軸上高速反轉,在下降速率接近每秒
9至10公尺,時速30公里時,複雜的氣流流場會造成劇烈震動,第一架Ka-50原型機便因此而失事。Mil
設計局更指出,當直升機動作G值上升時,這個震動速度也會跟着上升,例如在2G時,這個震動速度會
增加到時速70至90公里,也正是直升機戰鬥的常見時速。Mil設計局指出,在複雜地形作戰時,直升機
要維持利用地形掩蔽飛行,時速很難超過60公里以閃躲地形。但此時的Ka-50卻會陷入旋翼可能劇烈震
動的危險情況。

使用同軸旋翼的好處是省卻了尾旋翼,因此主旋翼享有全部的馬力而有更高的升力或推力,而省卻
尾旋翼也減少尾旋翼撞地的危險,Kamov設計局認為這有益於貼地飛行的安全性。但Mil設計局卻不這麼
認為,如上所述,過高的時速根本很難在地貌飛行中用到,將尾旋翼架高已可減少意外撞地的可能。相
反地,取消尾旋翼也等於失去一個有用的方向控制器,故同軸雙旋翼需要利用主旋翼差動等複雜手段來
改變方向,這些手段的效率都比不上尾旋翼,使Ka-50反而失去閃躲地貌的機動性能。甚至Ka-50的方向
控制手段先天就有很多缺陷,同樣在下降速率每秒5公尺,時速60公里時,Ka-50的方向控制會失效。甚
至Mil設計局還指出,在航空表演中,Ka-50看似可以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但Mil設計局指出,在爬升
後急速改變方向的動作中,Ka-50其實只能向左轉,若是向右轉,旋翼就會撞在一起。

法國專業殺手

法國的直升機戰術發展一直居於領先的地位,並擁有美國以外的唯一一支直升機師──第四空中機
動師。而當各國還在對直升機的空戰進行「研究」,或視作額外功能時,法國已經部署第一種專門的空
戰直升機,並正在發展第一種原始設計就以空戰為主的戰鬥直升機。

由於二次大戰一開始法國陸軍就灰飛煙滅,從頭開始建軍,少了很多守舊勢力,因此新的觀念與兵
種很容易取得重視。法國率先發展反戰車導彈,打破戰車對步兵的壓倒性優勢,更乘勝追擊,發展直升
機發射的空射型 導彈,並率先發現直升機與導彈結合所產生的巨大戰力。法軍成立歐洲唯一的直升機
師,目標就是可在一天之內飛越300公里以支持西德前線的反戰車武力,而主要的火力就是攻擊直升機。
在遠征西德的路上,將會一頭撞上為紅軍裝甲部隊開路的前蘇聯直升機部隊,法國早已體認到直升機空
戰的宿命。

法國將其攻擊直升機分成兩種,一種是攜帶反戰車導彈的瞪羚直升機,一種就是稱為HAP,也就是
稱為護衛型瞪羚,其主要任務就是攜帶20公厘機炮莢艙與敵軍直升機進行空戰,或是壓制地面防空炮火。
護衛型瞪羚可謂開啟專業空戰直升機的先河。1986年起,法國Matra公司就獲得訂單發展直升機用的西
北風空對空 導彈,1992年開始,30架護衛型瞪羚直升機加裝西北風導彈,與美國的空射型刺針導彈相
較,前者重量重了一倍,但是極速卻快了近一馬赫(2.5馬赫vs 1.7馬赫),縮短目標直升機躲避的反
應時間。同時其尋標器也更加先進,據稱抗噪聲能力是刺針導彈的4倍,更能有效鎖定混雜在地形噪聲
中的低空直升機。

相較於客串空對空導彈的拖式導彈或是標槍導彈,西北風的射後不理能力使直升機不必守候到目標
擊中,而能夠在發射後儘速回到地形隱蔽。故法國攻擊直升機雖不是世界頂尖,但法國人很相信其空戰
威力世界第一,其下一代護衛直升機虎式也將沿用這種現今威力最強的直升機空戰武器。

虎式直升機從一開始就分成反戰車與護衛兩種用途。護衛型是第一種從設計之初就以空戰為重的直
升機,因此擁有第一種為直升機專門發展的空戰系統。

空對空導彈並不是直升機空戰的最佳選擇,除了前面提過,排氣抑制裝置對紅外線導彈的有效抑制
之外,極低空的作戰空間並不像藍天上的超視距空戰一樣只有白云為伴,相反地,極低空有眾多地形保
護的直升機可免於噴射機獵殺,但同樣也阻礙了彼此搏鬥的視線。因此除了對無警覺的目標進行偷襲時,
空對空 導彈的長射程擁有巨大的優勢之外,在地形中穿梭搏鬥並不適合有最小射程限制的導彈,機炮
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直升機裝置機炮的歷史由來已久,但受限於兩個原因使其並不適合空戰之用。第一是直升機的重量
輕小,20公厘以上口徑的機炮發射時的巨大後座力就足以破壞直升機的結構與穩定,因此機炮通常必須
降低射速或推進藥量,或是裝置在固定掛架上,限制了威力與射角。第二是機炮沒有導引,所以命中目
標不是需要精確的瞄準就是極高的射速,而直升機的旋翼震動使其並非穩定的發射平台,靠手動很難精
確瞄準,射速的提高又受限於後座力的承受能力。

今日的機炮並非古早時代那種「亂槍打鳥」的不精確武器,許多現代近迫系統,運用精密的電子控
制,甚至可以自動瞄準並命中高速來襲的小型導彈。因此法國人認為,只要運用先進的電子控制技術,
機炮一樣可以成為自動精確瞄準的先進武器。直升機射控系統的耳目是座艙頂的光電瞄準儀,包含熱影
像感測與 激光測距。由於光電的波長短,無論角度或是速度的偵測精確度都遠高於戰機雷達。飛行員
與射手可由瞄準儀或是自己的頭盔標定目標,一旦目標標定,飛行員下達開火指令,直升機空戰的複雜
3D運動問題就交由計算機負責,不用飛行員擔心。

利用光電瞄準儀的自動追蹤,射控計算機可實時得知目標的精確運動,每20微秒進行一次彈道解算。
其高階的追蹤迴路可以有效掌握直升機近距離的高角速率相對運動,並驅動電動機炮炮塔,其誤差低於
一米位,精確度遠高於現今直升機機炮炮塔的3至5米位的水準。

高速計算機解算結合高精確度的瞄準與機炮炮塔,結合成致命精確的武器系統。廠商宣稱在1,000公
尺外攻擊Mi-24大小的目標時,其系統整體的誤差不會超過1.5米位,而現有直升機利用傳感器控製發射
的機炮頂多降到8.5米位,以人力控制的機炮更高達15米位。因此虎式直升機在空戰中3發子彈就有70%
的命中率,發射6發可提高90%,連射15發就到達99%的極限。相對於現有傳感器控制的機炮系統要達
到70%的命中率需要發射100發,人力控制的系統即便發射100發也只有30%的命中機率。

虎式直升機優異的射控系統為德法聯合發展,機炮與炮塔則各自發展。德國選用的是毛瑟RMK30機
炮,炮塔連機炮總重約185公斤,角度範圍水平280度,垂直+20度到-45度,角速率可達每秒175度,以
迅速瞄準突然出現的目標。

既然精確度大幅提高,射速就不必太高,RMK30的射速只有每分鐘300發,旋轉炮塔承受的後座力大
為減輕。RMK30更進一步發展獨特的後座力減抑系統,機炮尾端有突兀的排氣噴嘴,可能是將機炮發射
產生的氣體部分向後噴射以降低後座力。因此RMK-30機炮選用更具威力的30×230無彈殼套筒炮彈,炮
彈的炮口動能高達150-160KJ,遠高於法國虎式直升機選用的DEFA機炮,同時也是阿帕契直升機使用的
30×113炮彈的80KJ,故德國虎式直升機的機炮系統除了精確的瞄準外更有致命的破壞力。法國選用的
是GIAT的M781機炮,射速較高,達每分鐘720發。

美國的隱形刺客

美國的直升機戰術發展一直受限於陸空軍之間的政治鬥爭,攻擊直升機的出現已被視為對「空權」
的威脅,然而空軍實在沒有能力提供相同精確攻擊的機種,才不得已接受陸軍尋求自己的空中近接支持
火力。而直升機空戰更是直接挑戰空軍最重視的「空優」,因此在空軍的全力封殺下,陸軍的直升機空
戰技術一直局限在「研究」而很少付諸實行。

1987年,阿帕契直升機準備服役時,就曾經在白沙導彈測試場試射響尾蛇導彈。但響尾蛇導彈太過
笨重,隨後注意力就轉到刺針導彈上。雖然空射型刺針導彈最後曾經少量在OH-58觀測直升機上服役,
但始終不曾在阿帕契上服役。

眼尖的讀者可能記得一張有名的展示照片中,阿帕契在兩翼翼端掛載響尾蛇導彈。這是製造商在發
展初期,為了向美國海軍陸戰隊促銷而展示的。海軍陸戰隊與陸軍不同,雖然其一向需要各軍種的支持,
但也要求自身兵力有最大的獨力作戰能力,因此不但擁有戰機,甚至只要是飛機都要求進行空戰訓練,
以在海空軍無法提供空優的情況下進行自衛。因此其假想敵中隊要協助千奇百怪的飛機進行模擬空戰訓
練,連運輸機、直升機也不放過。因此,海陸特別要求阿帕契直升機必須有空對空武器,雖然最後由於
經費問題而未購買阿帕契,但其眼鏡蛇攻擊直升機不但擁有發射紅外線導向空對空 導彈的能力,還有
發射響尾蛇導彈改裝的Sidearm反輻射導彈能力以壓制防空雷達。

但陸軍不但很少進行直升機空戰訓練,連武器也是就現有的將就着用。1990年,美國陸軍進行了幾
次地獄火導彈對空中目標的試射,其目標為60節左右、200公尺高度飛行,測試環境包括簡單的藍天背
景或是複雜地形背景,證明地獄火的半主動 激光導向系統都能有效鎖定目標。事實上,地獄火導彈的
極速達到1.3馬赫,而刺針導彈不過才1.7馬赫而已,因此追擊較慢的空中目標並不是難事。

然而地獄火導彈沒有近發引信,想直接命中閃躲的空中目標需要不少運氣,此外射後還得持續維持
激光照明,只得祈禱目標不會利用地形掩蔽。不過在波灣戰爭末期混亂的堤道之戰中,101師的阿帕契飛
行員宣稱曾以地獄火 導彈擊落過飛行中的Mi-8直升機。有趣的是,這次事件並沒有記載在戰後公布的空
對空擊墜紀錄中,不知是無法確認戰果,抑或空軍不願見到陸軍直升機「侵犯」它的「空優」。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空軍歷次戰役中視敵機如草芥的絕對空優中,並不包括敵軍的直升機。以波灣
戰爭中伊拉克的直升機為例,在戰前伊拉克擁有484架直升機,戰後仍殘存406架,然而其固定翼機在戰
前擁有831架,戰後卻僅留下472架。波灣戰後,美國為首的聯軍封鎖伊拉克或是波斯尼亞的禁航區任務
中,擅闖的固定翼機往往被饗以先進中程空對空 導彈,而擅闖的直升機卻極少被攔截,仍繼續執行反
游擊隊的攻擊或運補任務。

地獄火導彈的長程火力基本上仍只有在偷襲時才可能發揮。近距離空戰時,陸軍飛行員可依賴的仍
然只有無導引武器。阿帕契的30公厘鏈炮是第一種在直升機上服役的較大口徑機炮,並可受飛行員控制
而轉動,是相當具有殺傷力的武器,而且機上有1,200發的龐大備射量。然而,30公厘鏈炮並沒有如同
虎式直升機的精準炮塔,彈着散布相當大,阿帕契也沒有如同虎式直升機的自動追瞄射控,飛行員在激
烈動作中還要能轉頭精確前置瞄準敵機,實在需要很多運氣。

事實上,美國陸軍飛行員最信賴的空對空武器是70公厘無導引火箭。配備M255E1飛鏢彈頭的70公厘
火箭發射後將彈頭炸開,1,180枚0.388克重的鋼質飛鏢會以12度夾角散開,初速可達每秒1090公尺。彈
頭炸開的時間由定時引信決定,而定時引信可由 激光測定目標距離後設定,以取得最佳的散布效果。
鋼鏢「雲」飛行150公尺後會形成直徑16公尺的圓環,約略罩住一個機身。在2,000至2,500公尺外連射6
發火箭產生的「鋼雨」將有75至80%的命中率。

英國採購長弓阿帕契後,也決定裝上自製的星紋肩射防空導彈空射型作為空對空武器。星紋導彈的
極速高達3至4馬赫,更增加偷襲的成功機率,同時也縮短載具暴露的時間。其導引方式相當特別,火箭
燃畢後放出三個次彈頭,以 激光乘波導引方式導向目標。與其它激光導引武器不同的是,星紋導彈的
激光不是照在一個光點上,而是照成一個一兩公尺見方的方框,使三枚次彈頭散開而增加命中機率,有
效距離可達到7公里。英國人宣稱與西北風 導彈相比,激光導引才能有效對付躲在地形噪聲中,甚至
是樹後的直升機目標。英國一直想推銷這種導彈給美軍阿帕契直升機遲遲未定案的空對空導彈計劃,
並一度要挾作為採購長弓阿帕契的交換條件。不過英國沈不住氣還是先下了直升機的訂單,美國陸軍則
還是老神在在,只做測試不下訂單。

因此美國首架設計時就擁有空戰能力的直升機可能得等到RAH-66問世。在設計時,RAH-66就擁有最
多28枚刺針導彈的掛載能力,不過這個數字可能只有在運送彈藥時才有意義。冷戰末期,美國過度高估
蘇聯直升機的空戰能力,所以這個當時名為LHX的偵搜直升機計劃在推動時,就特地加進了空戰能力。
但該機火力上仍遜虎式直升機一籌,由於設計一具 隱形的旋轉炮塔太過昂貴,RAH-66直升機的機炮並
不能左右旋轉,也自然沒有自動追瞄的射控系統。因此在近距離空戰中可能不是虎式直升機的對手。然
而RAH-66的空戰能力仍然不可小覷,畢竟只要有 隱形能力,再平凡的火力也能致命。RAH-66藉此可以
潛進敵機的死角,或是躲藏敵機的搜索,偷襲別人時用不着太好的射控火力。

美國陸軍也心儀虎式直升機精確炮塔的優點,除了空戰之外,對地面目標也相當有效。精確度提高
後,彈藥量就不用太多,因此可以騰出更多空間來裝燃油。因此美軍也決定招標改良長弓阿帕契的炮塔,
以將載彈量縮減到400發左右,節省240公斤的重量。此外,長弓阿帕契雖沒有專門的空對空武器,但其
長弓雷達仍提供了360度的射控能力,射後不理的毫米波導引地獄火 導彈比激光導引更具有空戰的潛力,
在長距離空戰中,長弓阿帕契仍然是可敬的對手。

日本塑料劍客

日本的OH-1(以往稱為OH-X)是世界上第一種以空對空導彈為唯一武裝的直升機,原本是為了取代
OH-6觀測直升機,雖然外型有許多攻擊直升機的影子,不過只是擔任偵察觀測任務,不具備攻擊所需的
負重能力。但為了自衛,該機非常特殊地選擇空對空 導彈作為唯一武裝,只能在短小的固定翼外側掛
架攜掛雙聯裝91式空對空導彈,內側只能攜掛235公升副油箱,沒有操作反戰車導彈、火箭、機炮等能
力,據信是為了降低攻擊性。整機的重點是其觀測系統,設計類似虎式,在座艙頂上裝置紅外線/可見
光的光電器材。與山貓、瞪羚的艙頂觀測儀不同之處在於,早期觀測儀是所謂的「直接光學式」,而虎
式與OH-1則是「電子光學」,攝影機的影像是轉成數字電子訊號,經由電線傳到座艙。這樣作的好處是
前後座都可以由多功能顯示屏看到影像,數字化信號也可藉由無線電數據鏈回傳數字影像。日本也在研
究以OH-1的機體增加對地攻擊性能的AHX,加裝20公厘機炮,及掛載反戰車 導彈及火箭,不過目前還言
之過早。

美軍眼中的直升機空戰

從美國陸軍野戰教範FM1-112中,可以觀察到美軍眼中的直升機空戰原則。美軍認為現代敵軍直升
機威脅有三種特性:第一,由於各國採購攻擊直升機的數量大增,因此直升機空戰愈來愈有可能。第二,
前蘇聯雖然已經垮台,但其訓練與武器仍存在於許多國家中。然而許多可能對手則採購西方的直升機。
故未來的敵人可能採用前蘇聯的高速掠襲戰術,或是西方的躲藏──突襲戰術,但不管哪個方式,都使
直升機的空戰變得短暫,但是殘酷。勝利屬於先看到對手,先有效攻擊以及能有效利用地形的一方。第
三,武裝直升機的任務愈來愈重要及廣泛,故直升機遭遇的機會更無法避免。

教範也列出攻擊直升機指揮官擬定空戰計劃的關鍵:1.撇下原先的任務,全力投入空戰任務、2.確
保深入敵境的無武裝直升機的安全、3.儘可能利用長程武器進行距外攻擊,而不要陷入纏鬥、4.使用「
打了就跑」戰術接戰或遲滯敵軍航空兵力、5.有效使用地形與氣候、6.遇到優勢敵軍,應該儘量脫離接
觸,並聯合其它兵力奪取機動的自由。

直升機空戰分成幾個階段:

第一:目標獲得,正如同任何空戰,飛行員必須先知道敵機在哪裡。可用的目獲手段包括自己的光
電系統,或是由友軍的預警機、地面防空雷達協助,長弓雷達也是有效的全域監視手段。一旦獲得目標,
絕不能讓目標離開視線,否則一切優勢都會失去。

第二:接近目標,其方式以取得戰術優勢為目的。我方的動作應儘可能不被對手發現,並儘量保持
可瞄準對方的狀態,直到進入占有戰術優勢的攻擊位置。理想的攻擊位置最好還能繼續保持隱蔽。接近
的動作應該儘可能沿着地貌飛行,除非遭受攻擊,才能進行防衛性的大動作,但動作結束後也應該儘速
回到地貌飛行狀態。

第三:開火,開火的原則是愈快愈好,不但要快對手一步,同時也要在最短時間內投射最大的火力。
但不表示一看到目標就要草率開火,必須有一擊命中的把握,否則將暴露自己的行蹤,嚴重傷害已有的
戰術優勢。最佳的空戰武器是飛鏢彈頭的70公厘火箭,但要注意其散射殺傷範圍非常大,如果有友軍地
面部隊在附近,將可能誤傷同袍。飛鏢彈頭火箭尤其適合在遭受攻擊時,迎頭反擊以遲滯追兵。

最後:脫離戰場,脫離的原則是快速、隱蔽。值得注意的是,在空戰史中,大多數的飛機都是在脫
離階段被擊落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脫離階段的飛行員容易放鬆而失去警戒。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